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415664
目 录
刺杀陶成章
宋教仁被刺
刺杀陈其美
刺杀蒋介石
刺杀宋子文
刺杀孙传芳
刺杀陈菉
刺杀汪精卫
刺杀张啸林
刺杀傅筱庵
宋教仁被刺
刺杀陈其美
刺杀蒋介石
刺杀宋子文
刺杀孙传芳
刺杀陈菉
刺杀汪精卫
刺杀张啸林
刺杀傅筱庵
在线试读
刺杀陶成章
1912年1月14日,凌晨两点,远东大都会的上海结束了一天的喧嚣,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此时,位于法租界金神父路的广慈医院显得异常宁静,空无一人的楼道里,两条神秘的黑影正悄无声息地穿过走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杀机。二楼205号头等病房内,床上的男子正背对着房门酣然熟睡。突然,房门被轻轻推开,黑影蹑手蹑脚地向床边逼近,并轻声呼唤:“陶先生!陶先生!”睡梦中的人被惊醒,含含糊糊地应允了一句,缓缓地转过头去,还未来得及看清楚来人是谁,枪声便骤然响起,犹如晴天霹雳,刺破了黑夜的宁静……
安宁静谧的头等病房为何枪声骤起?救死扶伤的医院为何成了夺命摄魂的凶险之地?病床上的男子究竟是何人?刺杀的背后,是争权夺利的私人恩怨,还是蓄谋已久的政治黑幕?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国内局势风云突变。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腐朽的满清王朝摇摇欲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土崩瓦解。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革命刚刚显露胜利曙光的历史关头,一个风云诡谲、百废待兴的转折时期,光复会领袖、著名的革命党人陶成章却在上海广慈医院被刺身亡。
“刺陶案”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革命党人所遭遇的桩血案,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案发当天,《字林西报》特发“号外”,刊有“广慈医院发生暗杀大案,陶成章被刺身死”的大字标题。《民立报》也以“陶成章死不瞑目”为题,对暗杀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孙中山阅报得知此事后,马上发表通电,要求沪军都督陈其美“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灵,泄天下之愤”。陆军总长黄兴也电告陈其美,指出凶手是“满探”,也就是前清余党的爪牙。那么,陶成章究竟是死于对革命怀恨在心的前清余党之手,还是丧命于敌视革命势力的旧军阀的冷箭暗枪?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刺杀背后的真相,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陶成章(1878~191 2),字焕卿,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人。自1900年开始,即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未果。1902年赴日留学,曾先后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和成城学校。1904年归国,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结识蔡元培。之后,他曾三次徒步奔走于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地,联络会党,宣传革命。同年10月,与蔡元培等组织成立光复会,并成为光复会的重要骨干。1905年,陶成章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召集会党,训练军事干部,准备在浙江、安徽等地发动武装起义,事败避走日本。1907年,陶成章在曰本加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1910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光复会总会,任副会长,与同盟会分裂。武昌起义后归国,参与发动上海、浙江等地光复,是著名的反清民主革命活动家。
陶家在家乡也可算是个名门望族,明清两代科第仕宦接连不断,可是到了陶成章上一辈却家道中落,其父只是一名漆匠,生活极为艰难。为了能重光门楣,陶成章从小就发奋读书,通晓《四书五经》。陶成章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深得乡人好感。
在陶成章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早晨,陶成章正走在家乡的清道桥上,突然,一乘轿子迎面而来,陶成章躲避不及差点撞上,被挡了去路的轿夫仗势大骂,陶成章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谁知此时,轿帘里竟探出个洋人脑袋,命令仆从将陶成章狠揍了一顿之后,扬长而去。以陶成章耿直的个性,自然咽不下这口恶气,他打听到坐轿子的是个法国人,任会稽县邮政局局长,时常耀武扬威,把轿子当成汽车跑,撞得街上鸡飞狗跳。几天后的傍晚,法国人乘着轿子晃晃悠悠地回到邮政局,轿子还没停稳,陶成章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一长串刚刚点燃的鞭炮猛地丢进轿子后窗,顿时,炮声大作,火星四溅,吓得洋人连滚带爬地从轿子里逃出来,狼狈不堪,围观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炮轰洋鬼子”的故事虽为乡里传说,正史中无据可查,然而这种行为确也符合陶成章的个性,他是非分明,不畏权贵,对革命忠心耿耿,对敌人嫉恶如仇。
由于“刺陶案”发生在上海法租界,法捕房立刻派人着手调查此案。这天,几名华捕来到广慈医院,仔细勘查了案发现场,并对相关人员一一作了询问。据案发当晚值班的门卫回忆:1月14日凌晨,有两名自称是光复会成员的男子来到医院,说有要事需面见陶先生,还未等睡眼惺忪的门卫开口答应,两人便匆匆登楼而去。门卫虽有些狐疑,但因倦意正浓,也就懒得多加盘问。也由于夜色晦暗,门卫未能看清两人面目,只是依稀记得,其中一名男子身形清瘦,而另一名则敦厚结实。除此之外,巡捕们再无所获。
“刺陶案”闹得沸沸扬扬,法捕房调查了很久,却始终不得要领。那么,究竟是谁刺杀了革命元勋陶成章?又是谁胆敢在中华民国刚刚成立的第十四天制造这样一起惊天血案?一切还得从陶成章所在的革命团体光复会说起。
二
1894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作为政治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同盟会相当于一个革命大联合的组织,兴中会、华兴公等革命团体都先后加入同盟会。陶成章以及光复会的其他重要骨干蔡元培、章太炎、秋瑾也加入了同盟会,陶成章出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从同盟会和光复会成立之初的宗旨来看,两者反清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同盟会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光复会却主张恢复汉室,在这一点上,两会的观念难以统一,因此,渐渐产生矛盾甚至对立。1909年秋,光复会便宣告退出同盟会,次年2月,光复会东京总会成立,以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主持会内一切事务和大小行动,成为会中不可撼动的领袖人物。
正当同盟会和光复会裂隙难合之际,又发生了一桩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据《章太炎自定年谱》一书记载: “赵声之死,焕卿不能分别,并恶之。”据说,1911年春,在一次私人聚会上,时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副部长的赵声,饭后正坐在桌边高谈阔论,突然,他脸色大变,一手撑着桌角,一手捂住腹部,头上直冒冷汗。送至医院不久便不治身亡,医生诊断为阑尾炎急性发作。可是,陶成章却并不相信事情会如此简单,他怀疑有人故意在饭菜中下了毒,并且认定是一同与会的同盟会成员所为。虽然查无实证,但是猜忌的种子已在陶成章的心中生根。
光复会东京总会成立后,陶成章在南洋各埠吸收成员,筹募经费,这就与已在南洋建立广泛根基的同盟会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两会间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其中,尤以陶成章与孙中山的矛盾为突出。
追根溯源,事情的起因是孙中山离开日本时所接受的日本人的一笔赠款。据日本方面记载:1907年2月,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逮捕并引渡孙中山,日本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一个“两面光鲜”政策,即一方面向清政府表态同意驱逐孙中山,一方面又劝说孙中山主动离境,既适当满足了清政府的要求,又不至于得罪中国的革命党人。出于对保存革命实力的考虑,孙中山接受了来自日本政府和民间资助的一万五千元经费,离开日本奔赴南洋,并拨出其中的两干元作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出版经费,但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民报》主编的章太炎却嫌太少,由此而引发了一片沸沸扬扬的责难。
就在孙中山离开日本的当天,革命派内部就传出了“孙文被日本人收买”的责难声。一时间议论蜂起,众说纷纭,虽然风潮很快平息,但却给革命内部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而所有的“倒孙”风潮,陶成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加上他性情猜疑,言辞激烈,致使两者矛盾愈演越烈。那么,同样奉行反满、反清宗旨的陶成章,为何要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咬住不放、步步紧逼呢?而这些矛盾和纷争,又是如何一点一滴地积聚,终演变成为难以弥合的分裂呢?
……
1912年1月14日,凌晨两点,远东大都会的上海结束了一天的喧嚣,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此时,位于法租界金神父路的广慈医院显得异常宁静,空无一人的楼道里,两条神秘的黑影正悄无声息地穿过走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杀机。二楼205号头等病房内,床上的男子正背对着房门酣然熟睡。突然,房门被轻轻推开,黑影蹑手蹑脚地向床边逼近,并轻声呼唤:“陶先生!陶先生!”睡梦中的人被惊醒,含含糊糊地应允了一句,缓缓地转过头去,还未来得及看清楚来人是谁,枪声便骤然响起,犹如晴天霹雳,刺破了黑夜的宁静……
安宁静谧的头等病房为何枪声骤起?救死扶伤的医院为何成了夺命摄魂的凶险之地?病床上的男子究竟是何人?刺杀的背后,是争权夺利的私人恩怨,还是蓄谋已久的政治黑幕?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国内局势风云突变。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腐朽的满清王朝摇摇欲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土崩瓦解。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革命刚刚显露胜利曙光的历史关头,一个风云诡谲、百废待兴的转折时期,光复会领袖、著名的革命党人陶成章却在上海广慈医院被刺身亡。
“刺陶案”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革命党人所遭遇的桩血案,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案发当天,《字林西报》特发“号外”,刊有“广慈医院发生暗杀大案,陶成章被刺身死”的大字标题。《民立报》也以“陶成章死不瞑目”为题,对暗杀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孙中山阅报得知此事后,马上发表通电,要求沪军都督陈其美“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灵,泄天下之愤”。陆军总长黄兴也电告陈其美,指出凶手是“满探”,也就是前清余党的爪牙。那么,陶成章究竟是死于对革命怀恨在心的前清余党之手,还是丧命于敌视革命势力的旧军阀的冷箭暗枪?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刺杀背后的真相,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陶成章(1878~191 2),字焕卿,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人。自1900年开始,即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未果。1902年赴日留学,曾先后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和成城学校。1904年归国,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结识蔡元培。之后,他曾三次徒步奔走于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地,联络会党,宣传革命。同年10月,与蔡元培等组织成立光复会,并成为光复会的重要骨干。1905年,陶成章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召集会党,训练军事干部,准备在浙江、安徽等地发动武装起义,事败避走日本。1907年,陶成章在曰本加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1910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光复会总会,任副会长,与同盟会分裂。武昌起义后归国,参与发动上海、浙江等地光复,是著名的反清民主革命活动家。
陶家在家乡也可算是个名门望族,明清两代科第仕宦接连不断,可是到了陶成章上一辈却家道中落,其父只是一名漆匠,生活极为艰难。为了能重光门楣,陶成章从小就发奋读书,通晓《四书五经》。陶成章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深得乡人好感。
在陶成章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早晨,陶成章正走在家乡的清道桥上,突然,一乘轿子迎面而来,陶成章躲避不及差点撞上,被挡了去路的轿夫仗势大骂,陶成章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谁知此时,轿帘里竟探出个洋人脑袋,命令仆从将陶成章狠揍了一顿之后,扬长而去。以陶成章耿直的个性,自然咽不下这口恶气,他打听到坐轿子的是个法国人,任会稽县邮政局局长,时常耀武扬威,把轿子当成汽车跑,撞得街上鸡飞狗跳。几天后的傍晚,法国人乘着轿子晃晃悠悠地回到邮政局,轿子还没停稳,陶成章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一长串刚刚点燃的鞭炮猛地丢进轿子后窗,顿时,炮声大作,火星四溅,吓得洋人连滚带爬地从轿子里逃出来,狼狈不堪,围观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炮轰洋鬼子”的故事虽为乡里传说,正史中无据可查,然而这种行为确也符合陶成章的个性,他是非分明,不畏权贵,对革命忠心耿耿,对敌人嫉恶如仇。
由于“刺陶案”发生在上海法租界,法捕房立刻派人着手调查此案。这天,几名华捕来到广慈医院,仔细勘查了案发现场,并对相关人员一一作了询问。据案发当晚值班的门卫回忆:1月14日凌晨,有两名自称是光复会成员的男子来到医院,说有要事需面见陶先生,还未等睡眼惺忪的门卫开口答应,两人便匆匆登楼而去。门卫虽有些狐疑,但因倦意正浓,也就懒得多加盘问。也由于夜色晦暗,门卫未能看清两人面目,只是依稀记得,其中一名男子身形清瘦,而另一名则敦厚结实。除此之外,巡捕们再无所获。
“刺陶案”闹得沸沸扬扬,法捕房调查了很久,却始终不得要领。那么,究竟是谁刺杀了革命元勋陶成章?又是谁胆敢在中华民国刚刚成立的第十四天制造这样一起惊天血案?一切还得从陶成章所在的革命团体光复会说起。
二
1894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作为政治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同盟会相当于一个革命大联合的组织,兴中会、华兴公等革命团体都先后加入同盟会。陶成章以及光复会的其他重要骨干蔡元培、章太炎、秋瑾也加入了同盟会,陶成章出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从同盟会和光复会成立之初的宗旨来看,两者反清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同盟会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光复会却主张恢复汉室,在这一点上,两会的观念难以统一,因此,渐渐产生矛盾甚至对立。1909年秋,光复会便宣告退出同盟会,次年2月,光复会东京总会成立,以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主持会内一切事务和大小行动,成为会中不可撼动的领袖人物。
正当同盟会和光复会裂隙难合之际,又发生了一桩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据《章太炎自定年谱》一书记载: “赵声之死,焕卿不能分别,并恶之。”据说,1911年春,在一次私人聚会上,时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副部长的赵声,饭后正坐在桌边高谈阔论,突然,他脸色大变,一手撑着桌角,一手捂住腹部,头上直冒冷汗。送至医院不久便不治身亡,医生诊断为阑尾炎急性发作。可是,陶成章却并不相信事情会如此简单,他怀疑有人故意在饭菜中下了毒,并且认定是一同与会的同盟会成员所为。虽然查无实证,但是猜忌的种子已在陶成章的心中生根。
光复会东京总会成立后,陶成章在南洋各埠吸收成员,筹募经费,这就与已在南洋建立广泛根基的同盟会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两会间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其中,尤以陶成章与孙中山的矛盾为突出。
追根溯源,事情的起因是孙中山离开日本时所接受的日本人的一笔赠款。据日本方面记载:1907年2月,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逮捕并引渡孙中山,日本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一个“两面光鲜”政策,即一方面向清政府表态同意驱逐孙中山,一方面又劝说孙中山主动离境,既适当满足了清政府的要求,又不至于得罪中国的革命党人。出于对保存革命实力的考虑,孙中山接受了来自日本政府和民间资助的一万五千元经费,离开日本奔赴南洋,并拨出其中的两干元作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出版经费,但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民报》主编的章太炎却嫌太少,由此而引发了一片沸沸扬扬的责难。
就在孙中山离开日本的当天,革命派内部就传出了“孙文被日本人收买”的责难声。一时间议论蜂起,众说纷纭,虽然风潮很快平息,但却给革命内部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而所有的“倒孙”风潮,陶成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加上他性情猜疑,言辞激烈,致使两者矛盾愈演越烈。那么,同样奉行反满、反清宗旨的陶成章,为何要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咬住不放、步步紧逼呢?而这些矛盾和纷争,又是如何一点一滴地积聚,终演变成为难以弥合的分裂呢?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