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132517丛书名: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后发展阶段。本册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与商品经济的进步,以及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变革,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艰难历程。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后发展阶段。本册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与商品经济的进步,以及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变革,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艰难历程。
目 录
小引
章 立国之本
一 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二 新作物的引进与传播
三 农业的精耕细作
四 农学总结:《农政全书》
第二章 匠作巧思
一 丝棉纺织,
二 采煤、冶炼、制盐、制糖
三 陶瓷烧制
四 技术百科:《天工开物》
第三章 商贸金融
一 江南市镇
二 商帮会馆
三 铜钱白银
四 金融票号
第四章 科学曙光
一 传统科技与西学的交汇
二 历算与天文之学
三 脚踏实地:《徐霞客游记》
四 医药渊海:《本草纲目》
五 寂寞音律:《乐律全书》
六 树碑立传:《畴人传》
第五章 营造法式
一 规划首都
二 都市管理
三 漕运治水
四 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五 住宅园林
第六章 师夷制器
一 船坚炮利的震撼
二 兵器工业的先行
三 洋务运动的成就
四 近代城市化
第七章 百姓日用
一 消费观念的更张
二 社会风尚的变迁
三 洋化的生活方式
结语:落后就要挨打
后记
章 立国之本
一 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二 新作物的引进与传播
三 农业的精耕细作
四 农学总结:《农政全书》
第二章 匠作巧思
一 丝棉纺织,
二 采煤、冶炼、制盐、制糖
三 陶瓷烧制
四 技术百科:《天工开物》
第三章 商贸金融
一 江南市镇
二 商帮会馆
三 铜钱白银
四 金融票号
第四章 科学曙光
一 传统科技与西学的交汇
二 历算与天文之学
三 脚踏实地:《徐霞客游记》
四 医药渊海:《本草纲目》
五 寂寞音律:《乐律全书》
六 树碑立传:《畴人传》
第五章 营造法式
一 规划首都
二 都市管理
三 漕运治水
四 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五 住宅园林
第六章 师夷制器
一 船坚炮利的震撼
二 兵器工业的先行
三 洋务运动的成就
四 近代城市化
第七章 百姓日用
一 消费观念的更张
二 社会风尚的变迁
三 洋化的生活方式
结语:落后就要挨打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立国之本
一、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明清两代,中国人口开始了较为迅速的增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5亿。明朝灭亡前后,由于长时期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战争等原因,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等到社会稳定下来,由于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大致恢复到1600年的1.5亿。经历了康乾盛世,乾隆四十四年(1779),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2.7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已经突破了3亿,比康熙中期增加了一倍。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据官方统计,人口已达到了4.3亿,这被认为是20世纪以前中国人口的纪录。其后,随着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人口数量又有所减少,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大致维持在4亿左右。
历史上,中国人口还从来没出现过如此急剧的增长。在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的北宋王朝,人口数量次突破了1亿,此后,人口数量一直在5000万和41亿之间波动。明朝建立时,人口不过6500万。然而,在随后的不到400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竟然翻了两番。因而乾隆时期的学者洪亮吉,已经开始忧心忡忡地思考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了。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增长的人口必将反作用于经济。人口的增长与有限的耕地发生了矛盾,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大批的移民。其实移民现象古已有之,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有意识地强制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区。但是,明清时代的移民现象,往往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为生活所迫,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的空间。和以往受到政府强制的移民相比,他们被称为“自发性移民”。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所谓的“自发性移民”,实际上也往往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明清的移民现象,虽然客观上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但也从根源上反映出急剧增加的人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
……
一、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明清两代,中国人口开始了较为迅速的增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5亿。明朝灭亡前后,由于长时期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战争等原因,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等到社会稳定下来,由于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大致恢复到1600年的1.5亿。经历了康乾盛世,乾隆四十四年(1779),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2.7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已经突破了3亿,比康熙中期增加了一倍。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据官方统计,人口已达到了4.3亿,这被认为是20世纪以前中国人口的纪录。其后,随着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人口数量又有所减少,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大致维持在4亿左右。
历史上,中国人口还从来没出现过如此急剧的增长。在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的北宋王朝,人口数量次突破了1亿,此后,人口数量一直在5000万和41亿之间波动。明朝建立时,人口不过6500万。然而,在随后的不到400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竟然翻了两番。因而乾隆时期的学者洪亮吉,已经开始忧心忡忡地思考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了。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增长的人口必将反作用于经济。人口的增长与有限的耕地发生了矛盾,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大批的移民。其实移民现象古已有之,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有意识地强制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区。但是,明清时代的移民现象,往往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为生活所迫,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的空间。和以往受到政府强制的移民相比,他们被称为“自发性移民”。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所谓的“自发性移民”,实际上也往往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明清的移民现象,虽然客观上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但也从根源上反映出急剧增加的人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