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3378258丛书名: 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编辑推荐
本书是是郭丹教授从文学角度来研究《左传》和《战国策》两部先秦典籍的讲堂实录,共分十讲,约30万字。对于《左传》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对全书中的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等。 您也许没**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郭丹教授从文学角度来研究《左传》和《战国策》两部先秦典籍的讲堂实录,共分十讲,约30万字。
对于《左传》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对全书中的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论析了《左传》的战争思想。对于《战国策》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战国策》的思想特征,考察了《战国策》史料的真伪,列举历代学者对《战国策》的评价;分析了《战国策》的人物形象,还对战国策士的智慧与谋略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结。
对于《左传》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对全书中的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论析了《左传》的战争思想。对于《战国策》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战国策》的思想特征,考察了《战国策》史料的真伪,列举历代学者对《战国策》的评价;分析了《战国策》的人物形象,还对战国策士的智慧与谋略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结。
目 录
绪言
讲 中国史学之发轫
节 史、史官与史官文化传统
第二节 从言事分记到言事相兼
第二讲 《左传》: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记录
节 《春秋》《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第二节 “射王中肩”与“群雄争霸”
第三节 以民为本、崇礼与崇霸
第三讲 春秋人物画卷
节 雄主和贤臣
第二节 昏君和佞臣
第三节 其他人物系列
第四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节 频繁的战争
第二节 《左传》的战争思想
第三节 奇计与谋略
第四节 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第五讲 “文学的权威”
节 小说化的叙事写人
第二节 思涉鬼神,工侔造化
第三节 《左传》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 《左传》中的文学思想
第六讲 纵横之世与纵横之书
节 七强纷争与策士纵横
第二节 《战国策》其书
第七讲 《战国策》的史料价值
节 史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第二节 “畔经离道之书”
第八讲 众士如云唱大风
节 重士贵士与重利轻义的全新思想
第二节 风姿各异的战国风云人物
第三节 高才秀士的“长短纵横之术”
第九讲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节 写人艺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 敷张扬厉,驰说云涌
第三节 “利口者以寓言为主”
第十讲 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节 史学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战国策》与《史记》
第三节 多种文体的萌芽与雏形
第四节 《左传》《战国策》与中国古代小说
附录
一、读书与做学问
二、主要著作及简介
三、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讲 中国史学之发轫
节 史、史官与史官文化传统
第二节 从言事分记到言事相兼
第二讲 《左传》: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记录
节 《春秋》《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第二节 “射王中肩”与“群雄争霸”
第三节 以民为本、崇礼与崇霸
第三讲 春秋人物画卷
节 雄主和贤臣
第二节 昏君和佞臣
第三节 其他人物系列
第四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节 频繁的战争
第二节 《左传》的战争思想
第三节 奇计与谋略
第四节 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第五讲 “文学的权威”
节 小说化的叙事写人
第二节 思涉鬼神,工侔造化
第三节 《左传》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 《左传》中的文学思想
第六讲 纵横之世与纵横之书
节 七强纷争与策士纵横
第二节 《战国策》其书
第七讲 《战国策》的史料价值
节 史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第二节 “畔经离道之书”
第八讲 众士如云唱大风
节 重士贵士与重利轻义的全新思想
第二节 风姿各异的战国风云人物
第三节 高才秀士的“长短纵横之术”
第九讲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节 写人艺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 敷张扬厉,驰说云涌
第三节 “利口者以寓言为主”
第十讲 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节 史学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战国策》与《史记》
第三节 多种文体的萌芽与雏形
第四节 《左传》《战国策》与中国古代小说
附录
一、读书与做学问
二、主要著作及简介
三、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二讲 《左传》: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记录
节 《春秋》《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二、《左传》的作者
第二个问题是《左传》的作者,前面我们说了,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里明确地说是左丘明。班固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汉书·艺文志》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从这段话来看,他是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的——是左丘明所著。班固此说并非
一般的附和史迁。《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自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因此可以知道向、歆父子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此外,两汉至魏晋的一些大儒硕彦尤其
对古文经和《左传》有研究的一些学者,比如说像贾逵、郑玄、何休、桓谭、王充、许慎、范宁、杜预等人,也基本上没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之前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其后持怀疑论者代不乏人,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左传》是刘歆割裂、篡改《国语》伪造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里面,就持这样的观点。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能够得到承认,大家去看看他的书就知道是不是刘歆据《国语》伪造。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传抄流传,尤其在唐以前,没有印刷术,印刷条件之不具备,以手抄写,常有后人增损窜入,总会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始终觉得没有足够的依据来推翻它,就是所谓的“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从我个人的倾向来讲,我们还是肯定《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这是第二个问题。
……
节 《春秋》《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二、《左传》的作者
第二个问题是《左传》的作者,前面我们说了,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里明确地说是左丘明。班固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汉书·艺文志》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从这段话来看,他是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的——是左丘明所著。班固此说并非
一般的附和史迁。《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自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因此可以知道向、歆父子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此外,两汉至魏晋的一些大儒硕彦尤其
对古文经和《左传》有研究的一些学者,比如说像贾逵、郑玄、何休、桓谭、王充、许慎、范宁、杜预等人,也基本上没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之前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其后持怀疑论者代不乏人,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左传》是刘歆割裂、篡改《国语》伪造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里面,就持这样的观点。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能够得到承认,大家去看看他的书就知道是不是刘歆据《国语》伪造。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传抄流传,尤其在唐以前,没有印刷术,印刷条件之不具备,以手抄写,常有后人增损窜入,总会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始终觉得没有足够的依据来推翻它,就是所谓的“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从我个人的倾向来讲,我们还是肯定《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这是第二个问题。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