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10348
《博物》杂志从2004年创刊至今,积累了数十个主题方向和栏目,3000多篇原创科普文章,这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是博物团队精心梳理14年杂志内容,选取孩子感兴趣、与学科相关、能提升科学素养的主题,为7~12岁的孩子们编著的专属百科丛书!
国内外科研学者编写,科普达人审校推荐!
这套“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是一次由国内本土科学家、科普达人们带来的一桌丰盛、成体系的“科学大餐”,符合国内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特别适合亲子共读,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涨知识,这将是一段超幸福的童年记忆!
扩展孩子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第二辑6本主题分别为:动物、宝石、化学、宇宙、自然地理和国家公园,分别由动物学家、珠宝鉴定师、化学工程师、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改编推荐,以独特视角,用精美的图片、轻松严谨的文字,成体系的科学知识,为孩子带来一次全新的科学之旅。
帮孩子们建立科学思维,扩展孩子知识面,提升孩子科学素养,为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人类和动物都是地球村里的“公民”,因此,动物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技能、行为和群体社会关系成为我们很想认真观察和深入了解的“神秘”领域。
本书精选《博物》杂志《地球村公民》和《它社会》栏目14年精华内容,由动物学家撰写和改编,以《博物》编辑独特的视角带你了解动物不“平常”的生活。
在惊叹动物生存“绝技”的同时,找出背后隐藏的合理解释;在考察动物的家庭生活后,进入动物的群体“大社会”中,剖析不亚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而这些,都贯穿在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和科学严谨的知识中。
感受动物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行为,与它们共享同一个地球!
生活不“平常”
睡觉真爽 动物睡姿大检阅
交流未必出声 叫声之外的“动物语言”
单刷还是组队 食肉动物的集群策略
享用尸体大餐 动物“食尸鬼”
生存有“绝招”
变化多端 动物世界里的魔术师
浑身解数战暑热 动物们的自然降温法
挖掘技术哪家强 动物中的打洞高手
大家都是影帝 动物装死
做好事,究竟为了啥 动物的“利他行为”
组建小家庭
恋爱季写真 身边动物的婚配生活
多生,还是少生 动物的繁殖策略
盖房?不盖房 动物的安居策略
“混”在大社会
狮子社会 当个王者不容易
大象社会 “巨人”的家庭生活
斑鬣狗社会 “强盗团伙”,女王当家
鹦鹉社会 喧嚣又多彩
黑猩猩社会 人类社会的影子
丛书主编推荐
《博物》杂志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天上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地上的山河草木、鸟兽鱼虫,以及与人相关的风土掌故、衣食住行……每期杂志设有十几个栏目,每月为读者奉献一个拼盘——每次阅读多知道一点点,你的世界就更精彩一些。
从2004年创刊至今已经14年了,这次将一些精彩栏目的内容集结成“博物少年百科”,端出来的就不是拼盘了。将一个栏目多年的内容纵向梳理,有种饕餮大餐的味道,读起来畅快淋漓。
——《博物》杂志主编 许秋汉
分册主编推荐
斑马的黑白条纹到底有什么用?
人类装死骗不过熊,为什么负鼠就可以?
大自然中的鹦鹉平时会向其他鸟类“学舌”吗?
蜜蜂和蚂蚁为什么会为了群体利益英勇牺牲?
黑寡妇蜘蛛真的会在新婚之夜吃掉“新郎”?
能认出各种动物长什么样,只是了解它们的初级阶段,探究它们的行为习性才是关键。近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动物行为学”,已经通过野外调查、科学实验推翻了许多过去的错误说法。通过这本书,你将领略到动物们的生活和行为细节,收获不一样的动物知识。
——《博物》杂志编辑 董子凡
达人推荐
世人常问:“你们研究动物有什么用?”此话之根在于实用主义,大多国人只想动物可食可用。然,人类乃动物界一物种,我们的自然属性与动物无异。当你翻开这本讲述动物行为的科普读物,所见到的实乃人类世界。科学家通过动物行为的研究,可知人类行为的起源与演化。了解动物也*了解我们自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 张劲硕
交流未必出声 叫声之外的“动物语言”
对人类来说,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人类的语言可以说是“强化升级版”的动物叫声,而很多动物不仅用声音来沟通,表情、发光、化学物质、触觉甚至电信号也都可以是它们的“语言”。
察言观色:表情信号
擅长倾听的人,一般也擅长察言观色,从别人脸上的细微表情上获得信息。其实,许多哺乳动物都能做出丰富的面部表情,作为叫声之外的第二语言。近年有研究显示,人类的基本面部表情有27种,黑猩猩有13种,狗有16种,而总是拉着一张大长脸的马居然有17种!
只不过,动物脸上“很像人”的表情,未必和人类的类似表情是同一个意思。就拿我们熟悉的狗来说,它们嘴巴微张、嘴角上翘的“微笑”,很多时候其实是在表达紧张、焦虑或痛苦;而当一条狗高兴的时候,往往会咧嘴露出尖牙,不仔细看还挺吓人的。
没有“脸”的萤火虫,则会用发光来传达信号。萤火虫在腹部末端长着发光器,并且能操纵发光器的明暗变化,就像摩尔斯电码一样在夜空中与同类沟通。比如北美洲的一种萤火虫在求偶时,雄虫在低空飞舞,每隔5.8秒就闪烁一次黄色微光。雌虫如果要回应这份爱意,就会在雄虫发光1~2秒后发光,时间把控非常精确。发现雌虫不断回应,雄虫就会一边继续发光一边靠近,终到达雌虫身边,与之交配。同一地区的每种萤火虫,都有自己独有的信号语,各闪各的,互不干扰。但有些种类的雌性萤火虫还会“外语”,能回应其他种类雄性萤火虫的求爱——不是打算跨物种谈恋爱,只是为了吃掉这个被引来的倒霉蛋。
闻香嗅臭:气味信号
人类的感官以视觉、听觉为主,气味主要用来识别食物、躲避危险。但实际上,通过化学物质释放的气味,很可能是动物早的沟通工具。身为腔肠动物、连眼睛都没有的海葵很原始,比如成群栖息的绿海葵,如果有一只海葵受伤,它就会向周围释放一种名为“绿海葵素”的化学物质,来警告周围的同类。其他绿海葵在闻到后就会纷纷缩起身体,逃避危险。
在哺乳动物中,眼神不好的种类占了一大半,鼻子不好的却只有灵长类、鲸类等少数“奇葩”了。哺乳动物通过粪便、尿液、分泌腺释放的气味,人类或许只能闻到“臭”和“臊”,而它们自己的鼻子却能闻出对方的性别、年龄、健康状态、社会等级,乃至与自己的血缘关系……一大堆隐私资料。
其中科学家研究充分的,或许就是老鼠了。在一个褐家鼠群体里,成员们会相互把尿液滴在对方的皮毛上,这样大家闻起来就差不多是一个味儿,方便敌我识别。鼠群中高等级的雄鼠,尿味散发的“气场”也更强大,低等级的雄鼠闻到后就会恐惧、躲开,而雌鼠闻到后就更容易发情……
由于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这些能被嗅闻到的化学物质也被称为“信息素”。与视觉信号相比,信息素不受光照、障碍物的影响,传播距离远,大脑处理起来也很简单。信息素对体形小的昆虫尤其重要,像蜜蜂、蚂蚁和白蚁等社会性昆虫,个群体的通信网络,就是以信息素为渠道的。信息素还能大大提升求偶效率,比如雌性梨天蚕蛾能把气味散发到8千米外,而那里的雄性只需闻到几个分子,就能在一小时内找到雌蛾身边。
触摸传情:触觉信号
在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猴子们坐在一起梳理毛发,有人说是抓虱子,也有人说是找盐粒吃。然而,就像人类社会的朋友聚餐并不是只为吃东西,理毛对于猴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社交,也是它们联络感情、巩固地位的重要手段。猕猴群中的猴王,自己不用理毛,别的猴子抢着给它理;而地位低的猴子,往往也热衷于给地位高的猴子理毛,却懒得跟其他“穷兄弟”互动。
相互倚靠、抚摸、拍打等肢体语言,在许多动物的社交礼仪中都很常见,甚至能像开关一样改变对方的行为。比如猫、狗、鼠、兔等许多哺乳动物的幼崽,只要一被母亲叼起,马上就会进入“石化状态”,乖乖停止活动任凭摆布。中国斗鱼在求偶时,雄鱼会反复啄咬、挤压雌鱼的身体,这样才能刺激雌鱼排卵。
对于蜘蛛来说,触觉信号甚至可以保命。蜘蛛都是触觉大师,它们的8条腿上有敏锐的触觉感受器,能通过蛛网或地面的振动识别猎物、判断危险。蜘蛛一般都会选择比自己体形小的猎物,于是到了求偶时节,雄蛛就面临被“新娘”吃掉的危险——雌蛛的体形一般都比雄蛛大。近年研究表明,一些种类的雄蛛在踏上雌蛛的蛛网时,确实会用触觉信号来表明身份。比如美洲的黑寡妇蜘蛛(正式名为寇蛛)会快速进行几次摇滚般的“拨弦”动作,如果动作完成得好,雌蛛就不会攻击自己;如果动作不标准,估计就要被当作猎物吃掉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