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文化传统文化南怀瑾的12堂国学课

南怀瑾的12堂国学课

作者:淝河一石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ISBN: 978750476130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2.99

类别: 传统文化 SKU:5d87b6175f98494bcc155686 库存: 缺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761309

内容简介

在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神州大地上,一直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中华文明之火,那就是国学。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崛起之心,照亮了巍巍中华这艘巨轮的前进之路。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历史的车轮走到了21世纪,那一缕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之火,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的使命感,加上人情冷漠、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这一幕幕不太和谐的社会画面,让重读国学、传承文明,变得更为迫切。

  但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其思想之深刻、内容之丰富、成果之辉煌,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个专业的国学学者,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难以精通国学。更何况,今天的学生、上班族,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工作,自然更无暇研究国学。

  幸好,有一位“纵横三教,出入百家”的南怀瑾,他被世人尊称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南怀瑾先生的言论,高屋建瓴,他说:“人生的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先生的言论,充满睿智,他说:“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却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认为,南怀瑾“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
庄子 》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南怀瑾像海一样博学,像光一样乐于助人,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今人的国学复兴之路。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溘然长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南怀瑾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仅以《
论语别裁 》为例,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 论语别裁 》在中国台湾出版,受到了广泛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达18次;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 论语别裁 》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风靡一时。

  南怀瑾一生著作颇丰,横跨儒道释,纵贯古今,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通读一遍工程浩大。为此,作者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进行了梳理,加上个人感悟,以学习、自强、智慧、修身、包容等为主题,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南怀瑾的人生哲理。

  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南怀瑾就像一位师父,像一个领路人,有了他,有了他的这12堂课,浩瀚如海洋的国学,就有了清晰的脉络。无论是初涉国学者,还是颇为资深的国学学者,了解了南怀瑾的这个国学脉络,就等于抓住了国学的纲,纲举则目张,再进行国学研究,心中就有了全局,就能够高屋建瓴、事半功倍。

  古老的国学,犹如窖藏已久、味道醇厚的美酒,南怀瑾为我们轻轻打开了酒坛的封口。那淡淡的幽香,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向我们扑来。古老的国学,又如充满馥郁芳香的古老花园,花园内苍翠欲滴的树、姹紫嫣红的花、如天鹅绒一般的草地,美丽而又有些杂乱。南怀瑾像园丁一样,已经为我们修葺了花园,平整了小径,微笑着等待我们的光顾。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师的指引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读国学经典,领略国学魅力,接受国学熏陶,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

淝河一石(郑明武),安徽利辛人,现为新锐青年作家,主要关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政治、军事史,在此领域著作颇丰。作品以幽默、流畅的语言风格,独特、深邃的见解而引发关注。目前已经出版《捍卫蒋介石的敢死卫队》《葬送在蒋介石手下的特种部队》《共和国铁拳内卫》等多部作品。

目  录

课

                    读书——学习前人智慧,成就自己事业

 

厚积薄发:读书是助你成功的风002

古之学者为己:究竟为何而读书004

学如不及: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006

知之为知之:不懂千万不要装懂008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009

读书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011

熟读而精思:朱熹提倡的诸多读书方法013

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014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016

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比性命还重要019

温故而知新:让“过去”成为你的老师020

学而时习之:“习”的两个不同解读022

 

 

第二课

                    自强——你若不自强,没人能助你成功

 

君子以自强不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026

匹夫不可无志:任何人都要坚守志向02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万丈高楼平地起029

不可“今女画”:要敢于突破自己031

再,斯可矣:做事要多一些果断03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工作非常重要035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03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时刻要有忧患意识038

知其不可而为之:义无反顾是一种境界040

坚忍不拔之志:有恒心才能取得成功042

逝者如斯夫:不要被时间抛弃044

 

 

第三课

                    修德——择善而从,约之以礼

 

人之生也直:多行不义必自毙048

得道者多助:欲成大事者必须有德049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切从抵制诱惑开始051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道德之难在有恒053

以其道得之:富与贵都应该取之有道055

闻过则喜:接受别人指出的缺点057

行善远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058

人谁无过:认识到错误就要及时改正060

见贤思齐:善于向身边的贤达学习062

见义勇为:看到该做的事就应该挺身而出064

安贫乐道:贫困潦倒时依然坚守道德066

松柏后凋:在严寒之中坚贞不屈067

 

 

第四课

                    智慧——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不逞匹夫之勇:成就大业有胆更应该有识072

庖丁解牛:掌握规律才能得心应手07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时刻要保持居安思危076

知人者智:成就大业者需要有知人的智慧077

知人善任:不仅要知人,还要能用人079

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用人当能容人之短081

图大之心:小事不忍则会打乱大的谋划083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共谋但也不相斥085

言隐于荣华:拨开浮云看透事物本质08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不谋但要关心089

 

 

第五课

                    知足——幸福,只需要少一点欲望

 

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092

罪莫大于欲:欲望会给人带来祸端093

无欲则刚:没有世俗的欲望人才能刚强095

申枨之欲:人类的欲望有很多种097

知足常乐:人不可迷恋金钱099

功名如浮云:人不可贪恋功名101

名也者,相轧也:个人毁誉不必太在意103

欲速则不达:人不必急于求成105

执着如渊:放下才能真正超脱107

 

 

第六课

                    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冤冤相报何时了:莫让仇恨之火烧到自己110

有容乃大:器宇决定人生格局112

不念旧恶:忘记仇恨才可以消除仇恨114

将心比心: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116

感谢敌人:是敌人给你带来了活力117

好恶由人:不要试图让所有人喜欢你119

金无足赤:万事不要太追求完美121

万法皆为我所用:只有学问,没有门派122

一言兴邦: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124

忠告而善道之:凡事不可强求126

 

 

第七课

                    方与圆——方是根本,圆是智慧

 

刚者易折:太刚猛容易事败身辱130

藏锋敛锷:要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132

骄兵必败:骄傲会令你失去准确判断力134

自满者,人损之:谦虚可以少树敌人136

谨言慎行:谨慎可以让你远离失败138

以曲为美:委屈反而能够保全140

上善若水:学习水的生存艺术141

世路难行:人要学会适时改变自己143

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生当方则方144

 

 

第八课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过犹不及: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148

月盈则亏:适可而止,不必追求极致150

人生如戏:把握分寸感是微妙艺术152

自知者明:你首先要认识你自己154

保持初心:不被外界声音所左右156

圣人无名: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道158

宠辱不惊:要做圣人,先要“丧我”160

路径窄处:凡事要给别人留有余地161

行不去处:要学会给自己留有余地163

 

 

第九课

                    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让你的朋友遍天下168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朋友有利也有害169

先择而后交:交友之前应先识人171

无友不如己者:要尊重你的每一个朋友173

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不以亲密程度论交情174

管鲍之交:朋友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176

爱马却伤马:适当距离才能保持美感178

君子周而不比:合群但不相互勾结180

为人谋而不忠乎:常思对朋友是否尽心183

 

 

 

 

 

 

第十课

                    诚信——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祸莫大于无信:无信会给国家带来灾难186

伪欺不可长:失信会给人带来灾难187

不信妻子疑之:有信才能赢得信赖189

民无信不立:诚信之人才可托大事190

人之所助者,信也:做生意要讲诚信192

言而有信:讲诚信才能交到真朋友194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到就要做到195

先行其言:少说空话,多做实事197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人多不可靠199

不拘泥于小信:大道重于小信201

 

 

第十一课

                        孝悌——孝悌也者,君子之本也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亲人再后悔204

事亲为大:孝顺父母是的事205

不敬,何以别乎:仅仅外安其身还不够207

重在色难:对待父母的态度很重要209

父母唯其疾之忧:不应让父母过多担忧210

芦衣顺母:对家人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212

事父母几谏:一味顺从并不算孝213

孝悌为人之本:家和才能万事兴215

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应常回家看看217

 

 

第十二课

                        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他人就是爱自己2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替对方考虑一些221

此亦妄人也:不当言行不必深究223

言者,风波也:不要对别人恶言恶语226

与尔邻里乡党:雪中送炭更见真情228

己欲立而立人:推己及人实施仁德230

独乐不如众乐:善于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23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过度苛求于人233

 

附录  先生小传236

前  言

在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神州大地上,一直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中华文明之火,那就是国学。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崛起之心,照亮了巍巍中华这艘巨轮的前进之路。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历史的车轮走到了21世纪,那一缕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之火,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的使命感,加上人情冷漠、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这一幕幕不太和谐的社会画面,让重读国学、传承文明,变得更为迫切。

  但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其思想之深刻、内容之丰富、成果之辉煌,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个专业的国学学者,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难以精通国学。更何况,今天的学生、上班族,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工作,自然更无暇研究国学。

  幸好,有一位“纵横三教,出入百家”的南怀瑾,他被世人尊称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南怀瑾先生的言论,高屋建瓴,他说:“人生的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先生的言论,充满睿智,他说:“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却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认为,南怀瑾“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
庄子 》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南怀瑾像海一样博学,像光一样乐于助人,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今人的国学复兴之路。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溘然长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南怀瑾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仅以《
论语别裁 》为例,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 论语别裁 》在中国台湾出版,受到了广泛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达18次;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 论语别裁 》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风靡一时。

  南怀瑾一生著作颇丰,横跨儒道释,纵贯古今,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通读一遍工程浩大。为此,作者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进行了梳理,加上个人感悟,以学习、自强、智慧、修身、包容等为主题,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南怀瑾的人生哲理。

  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南怀瑾就像一位师父,像一个领路人,有了他,有了他的这12堂课,浩瀚如海洋的国学,就有了清晰的脉络。无论是初涉国学者,还是颇为资深的国学学者,了解了南怀瑾的这个国学脉络,就等于抓住了国学的纲,纲举则目张,再进行国学研究,心中就有了全局,就能够高屋建瓴、事半功倍。

  古老的国学,犹如窖藏已久、味道醇厚的美酒,南怀瑾为我们轻轻打开了酒坛的封口。那淡淡的幽香,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向我们扑来。古老的国学,又如充满馥郁芳香的古老花园,花园内苍翠欲滴的树、姹紫嫣红的花、如天鹅绒一般的草地,美丽而又有些杂乱。南怀瑾像园丁一样,已经为我们修葺了花园,平整了小径,微笑着等待我们的光顾。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师的指引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读国学经典,领略国学魅力,接受国学熏陶,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在线试读

课

读书——学习前人智慧,成就自己事业

 

书是钥匙,能开启知识之门、智慧之门、成功之门、幸福之门……关于如何读书为学,《
中庸 》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也就是读书做学问的五个阶段:阶段,要广泛猎取各种知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第二阶段,博学之后,需要对不明之处详细询问,彻底读懂;第三阶段,对所学谨慎地分析、思考,参悟出更深一层的道理来;第四阶段,明辨真伪——明辨对己是否有用,明辨是否可行;第五阶段,付诸实践,将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这是一个系统读书治学的方法,南怀瑾形容其为“内圣之学,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如能做到,即可“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厚积薄发:读书是助你成功的风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意思是说,风的聚积如果不足,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故而,大鹏鸟能够在九万里的高空翱翔,是因为大风就聚积在它的两翼之下,它才能御风飞行。

  庄子讲这个道理是比喻人生,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借助于风力。风力越大,越容易成功。

  那么,什么才是你的人生之风呢?南怀瑾说:

 

  庄子明白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像大海一样深广才行。

 

  显然,南怀瑾所说的“气度、学问、能力”,就是助你成功的“风”。那么这个“风”来自哪里呢?当然主要是来自读书。苏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苏秦早年曾经跟随鬼谷子学习,但学业未成,就跑到秦国推销自己的连横之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结果遭遇失败。

  落魄回家之时,苏秦遭到家人冷遇,父母大骂了他一顿,嫂子不为他做饭,甚至连妻子也不理他。

  受此挫折之后,苏秦闭门不出,苦读各种名家经典。每次遇到困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中“刺股”的由来。

  经过一段苦读之后,苏秦再次周游列国,他的才华逐渐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在仕途上,他得到赵、齐等多国的器重,一度配六国相印,是战国末期耀眼的一颗政治之星之一。在个人功业上,苏秦凭一己之力,促成齐、楚、燕、韩、赵、魏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十五年内不敢出函谷关。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像苏秦这样,通过埋头苦读而走向成功的人还有很多。

  年轻时,他们足不出户,在窗前苦读,通过薄薄的数册书籍,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做事的方法,掌握了古人的智慧,认清了天下大势,领略到了比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还要丰富的人生。

  所以,等他们学成之后,走出书屋,就会以极高的人生起点开启一条通往伟大的光明大道。他们独到而又深邃的见解,左右了当时的时局,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们伟大的人格,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当时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都沐浴他们的光辉,敬仰他们、效法他们。

  在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厚积薄发,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古之学者为己:究竟为何而读书

  2000多年前的孔子,看到当时有些人读书的动机不正,曾发出感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卖弄、炫耀。

  对孔子的这句话,南怀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

 

  今天的人读书,从文字表面上看,“今之学者为人”,为别人读书,至少是为社会读书。社会需要,自己觉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

 

  换句话说,南怀瑾认为,今天的人读书,目的不外乎外在的名利,不外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依据社会需求,依据个人发展规划,来选择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要读的书,让自己将来生活得更美好。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但问题是,人生是一次长跑,只有综合素质好的人,才会赢得后的胜利。所以,如果你把太多的读书时间放在了你所选择的某个具体领域,而忽略了个人修养、个人素质的提高,后等待你的可能是失败。

  有个人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外交官,为此,上学期间,他一边苦练外语,一边阅读大量外交礼仪等相关书籍。毕业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外交部门工作。

  当时,大家都相信,这个人的外交官之梦一定会实现,因为他的外语说得非常流利;他对外交理论掌握得非常透彻;他这么年轻就进了外交部门,假以时日,外交经验就会非常丰富。然而,20多年过去了,这个人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逐步迈入中年,还只是一个外交部门的“小吏”,并没有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外交官。

  为何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外交官来说,外语水平、外交知识、外交经验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核心的能力应该是对复杂国际政治局势的快速判断能力;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预测能力;在各种重大社交场合的决断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能够和国际各类政界要人成功交往,甚至成为朋友的能力。

  显然,这个从上学起就起早贪黑狂背外语的人,这个整天把精力放在学习外交常识的人,在上学的时候,偏偏忽略了这些能力,所以工作以后,他根本不具有这种能力。因此,他后也就只能在外交部门做一辈子基层办事员了。

  其实,不仅外交部门如此,其他任何部门的成功人士,都需要非常强的个人综合素质。

  例如历史上的李世民、刘秀、朱元璋等人,他们出生在战乱年代,带兵打仗,常常百战不殆;到了和平年代,他们脱下军装,转行做了文职,依然能够把天下治理好。

  再例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他们本来只是一介书生,遇到太平天国运动,转行做了军人,其军事才能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职业将领。

  为何上面列举的那些人能文能武,而有的人却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呢?其差距就在于个人综合素质。

  所以,今天的我们,在读书时,固然需要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但更需要考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

  正如一位高僧所说:“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伟人,成为企业家,成为经济牛人,成为高官,只是为了借古人的视野,看更大的世界,弥补生命的长度,增加智慧的深度,丰富自己的人生。”  

学如不及: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即使赶上了,又担心丢掉了所学的东西。

  后来,孔子的这句话演变成为曾国藩等人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此,南怀瑾解释道:

 

  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学如不及”,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就不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丢。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

 

  读书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突然停止学习,你的知识就不会增加,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以前学习的知识还会不断忘记,所以后的结果是你会不断退步。

  北宋年间,江西金溪有个小孩非常聪明,从小读书过目不忘,提笔写诗,文采斐然,震动乡里。

  城里人为一睹“神童”之风采,纷纷要求小孩的父亲带着小孩进城做客。城市里的达官贵人,把“神童”父子当作上宾招待,临走时还不忘赠送“神童”父子俩几吊铜钱。

  一个乡下农民,一下子可以作为贵宾出入豪门,而且“小费”不断。“神童”的父亲自然是“龙颜大悦”,天天带着“神童”儿子到处“走穴”。

  时光飞逝,几年之后,孩子灵气不再,写出的东西平淡无味。昔日的“神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子,城里豪门对他也就失去了兴趣,后等待他的命运自然是继续做一辈子农民。

  这个小孩,就是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同龄人方仲永,因王安石的一篇《伤仲永》而被后人所熟知。

  在文章中,王安石形容方仲永“通悟,受制于天”,这多少有些夸张。但既是神童,自小聪慧那是必然的。但为何后来又没有了才气呢?这当然是因为,方仲永整天只顾出入豪门,而忽视了读书,以致江郎才尽。

  古往今来,像方仲永这样年少时曾经非常卓越,但因为不再读书,后江郎才尽的人真是太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上学阶段,努力苦读,一举考入名校,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一踏入社会,整日忙于繁重的工作,却把书扔得无影无踪,不再学习,也不再进步,在庸碌中度过一生。

  所以,南怀瑾告诫世人,有些人学问事业成功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事实上如不再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才不会被淘汰。

 

 

 

 

 

知之为知之:不懂千万不要装懂

  关于对待学问的态度,孔子对他的弟子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仲由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由于碍于面子等原因,很多人却偏偏违背这个道理。所以,南怀瑾说:

 

  这个时代,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很多学问,明明不懂得,硬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

 

  其实,又何止南怀瑾那个时代,古往今来,不懂装懂的人真是数不胜数。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对南方出产的东西还不太了解,却又不愿意承认,于是就闹出了笑话。

  有一次,当地的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酒宴期间,仆人端上一盘菱角。这人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

  出于礼貌,主人家一再请这人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就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放到嘴里去嚼呢?”

  这人才知道自己错了,却仍旧一本正经地说:“我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为的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

  这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长得到处都是呢!”

  菱角是长在水里的,怎么可能在山前山后生长呢?主人不禁哑然失笑。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被人广为传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一个人不管多么爱学,多么博学,在其一生中,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故而,对于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坦然承认,这并没有什么丢人的。但太多的人,因为虚荣心在作怪,偏偏选择不懂装懂。

  但世事就是这么奇特,你越想不丢面子,就越让你丢更大的面子。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个人,本来一个北方人初到南方,不知道菱角怎么吃,主动问一下也不算丢脸。但这个人为了面子,不懂装懂,结果却闹出更大的笑话。

  不懂装懂,不仅会闹出笑话,而且还可能会影响你的成功。南怀瑾说:

 

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成功人物,遇到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结果一无所成。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所以,南怀瑾告诉世人,遇到不懂的,你就要大胆地说:“对不起,我不懂。”这既是的智慧,也是的礼貌。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段话的大意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的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教会了我们该如何读书,才能把书读好。

  读书改变命运,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试问哪个学生不想读好书呢?因为一旦读好书,一个通往辉煌人生的大门将向你开启,名牌大学、好工作、好的社会地位等,都会在前方向你招手。

  但问题是,你想读好,却未必能够读好。对此,南怀瑾说:

 

  有许多事情我们都想得到,但做起来的时候,就硬做不来。也就是说,学问、道理虽然懂得,身体力行时,却做不到。

 

  为什么想做到,却做不到呢?这是因为如果你不喜欢它,而硬逼迫自己去做它,你就会很痛苦。因为痛苦,你就会尽量逃避去做它,后自然难以成功。

  为了论证这个道理,南怀瑾举了打太极拳和打麻将的例子。

  人们都知道打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有益身心,益寿延年;而打麻将不仅没有什么好处,还会浪费时间,甚至让你输掉财富。

  一个有益,一个有害,按道理说,自然是太极拳要比麻将流行。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打太极拳的人都不多。

  即使那些打太极拳的人,每天一般也就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打一下。有时候心情不好,或者有什么事一耽搁,打太极拳的运动可能就停止了。

  而打麻将就不同了,放眼整个中国大地,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很多麻将馆。很多人打麻将成瘾,甚至放弃工作,甚至整夜不睡觉,都要打麻将。

  为何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打太极拳没有太大意思,引起不了太大的兴趣;而打麻将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

  结合孔子的那句话,南怀瑾提出,在对子女、学生等人进行教育时,我们要看他们乐于哪一面,就在哪方面培养他。当然,不是培养他们去打麻将,而是要运用打麻将的这种心理。

抢先评论了 “南怀瑾的12堂国学课”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EUR €558.82
阅读更多
缺货

黄帝内经(全2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EUR €65.98
加入购物车

诗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必读本)

EUR €12.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世说新语(全2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EUR €46.98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