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642990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食材、不同的民族为中国的食物提供了千百种可能性,而精湛的手艺和时间的推移,令这些可能性变成一道道美味的特色小吃。李迎丰主编的这本《特色小吃》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说、成功的品牌故事以及实用的生活常识等方面对人口化渣的合川桃片、味道鲜美的嘉兴粽子、香酥软糯的苏州糕团等14种**
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现她们的精致与可口。
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现她们的精致与可口。
目 录
合川桃片
嘉兴粽子
肇庆裹蒸
太谷饼
清镇黄粑
万载南酸枣糕
苏州糕团
苏州糖果
流曲琼锅糖
镇宁波波糖
苏州豆腐干
正蓝旗奶豆腐
正蓝旗奶皮子(正蓝旗乌日穆)
东莞米粉
在线试读
文化背景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合川“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后来,内江人蒋盛文在合川开设“
同德福”斋铺,改进桃片用料和工艺,使之更加香甜可口,合川I桃片的振兴史由此拉开了帷幕。而这个故事,要从蒋盛文的徒弟余复光说起。
据《合川县志》等史料记载,余复光是合川县合阳镇人,出生商业家庭,身短肤黑,光头留须,特胖。1913年,余复光进入同德福糕饼铺当学徒,因为人勤奋诚实,深得店主蒋盛文信赖。
不久,余复光父亲所经营的棉花行破产倒闭,余父气…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合川“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后来,内江人蒋盛文在合川开设“
同德福”斋铺,改进桃片用料和工艺,使之更加香甜可口,合川I桃片的振兴史由此拉开了帷幕。而这个故事,要从蒋盛文的徒弟余复光说起。
据《合川县志》等史料记载,余复光是合川县合阳镇人,出生商业家庭,身短肤黑,光头留须,特胖。1913年,余复光进入同德福糕饼铺当学徒,因为人勤奋诚实,深得店主蒋盛文信赖。
不久,余复光父亲所经营的棉花行破产倒闭,余父气…
文化背景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合川“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后来,内江人蒋盛文在合川开设“
同德福”斋铺,改进桃片用料和工艺,使之更加香甜可口,合川I桃片的振兴史由此拉开了帷幕。而这个故事,要从蒋盛文的徒弟余复光说起。
据《合川县志》等史料记载,余复光是合川县合阳镇人,出生商业家庭,身短肤黑,光头留须,特胖。1913年,余复光进入同德福糕饼铺当学徒,因为人勤奋诚实,深得店主蒋盛文信赖。
不久,余复光父亲所经营的棉花行破产倒闭,余父气病身亡,以致家业顿衰,三弟、四弟亦不得不由他人抱养。同德福店主蒋盛文与余父既是世交,又是合伙股东,蒋盛文念及余家之困难,便提升余复光为商号管理人。1917年,厌倦了商场竞争的蒋盛文决定回乡养老,于是将商号全部出顶,由余复光经营,并议定只由余每年给予定额生活费用,直至终老,不附带其他条件。余复光独挑同德福大梁时,还不到20岁。
当时,同德福以制蜜饯为主,兼制桃片,仅有职工七八人,与之竞争的同行有8家,同德福在其中并不占优势。余复光却认为,合川是重要的交通口岸,商业发达,糖果业大有发展前途;同业虽多,但商品有特色而占据市场者却少。他决定以提高质量为经营原则,以桃片生产为中心,突出商品特色,打开销路。
他采用了优选配料、添加香料、创新产品、强化工艺技术等措施,使桃片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还创制出了椒盐桃片。此时,同德福生产的甜桃片洁白如云,片薄如纸,绵软利片,卷展不断裂,香甜、酥软化渣;椒盐桃片,入口酥脆,别具风味。
此后,同德福桃片销路大开,产量大增,又连续获得各类奖项,名声渐远。余复光雄心勃勃,一方面大造声势搞宣传,另一方面结好地方驻军、上层人士。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出任了当地商会会长。
1922-1930年,余复光生意盛极一时,与之竞争的桃片糖果商号,多停业转产或倒闭。
1931年春,合川驻防军陈书农部撤走,提去了存入商号中的大量存款和利息,再加上原来与驻军周旋,开支过大,同德福渐渐出现外荣内枯的衰败迹象。
余复光毅然收缩了经营范围,将桃片商号交二弟经营,自己则开包席馆,数年之间获得巨额利润。同德福得到资金补偿,又迅速得到振兴。
1940年,敌机频繁轰炸,城内生意难以维持,余复光抖擞精神,苦撑苦挣,在城郊石鼓坝加工原料和半成品,每天运回城内制成成品出售。同一时期,三民斋等也在艰难的环境中支撑,继续生产。
1942年起,敌机轰炸渐渐稀疏,合川市场恢复繁荣,同行竞争又趋激烈。当时,三民斋桃片集合一批技师,又以1936年四川省物展会二等奖为后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同德福的劲敌。余复光及时采取对策,利用新工艺改发糖为搅糖,又增加了玫瑰片、云片等桃片系列产品,推陈出新,适应市场的不同需要,在竞争中处于均势地位。
在余复光经营同德福的同一时期,三民斋等桃片商铺也在努力竞争,不断改进工艺,创制新产品,宣扬合川桃片。这一时期,合川桃片逐渐名震四川,走向世界。
1952年,合川县供销社在同德福旧址建起了糖果厂,公私合营后,同德福厂名一度更改,加入合川县糖果厂。再后来,公私合营糖果厂并入国营糖果厂,并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川洲、三江、三民斋、金典等品牌迅速崛起壮大,同德福亦在1982
年恢复了厂名。2007年,合川桃片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重庆市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德福”余晓华、“川洲”荆世勇、“三民斋”石成林为其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积淀
在民风淳朴的合川,桃片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早在清朝时期,合川县举人张森楷把合川桃片作为地方特产,带至成都、北平等地赠送师友,滋润甜美的合川桃片极受称赞,渐渐声名远扬。张森楷后来成为了实业家、史学家,并于1912年主持编修了《合川县志》。此后,馈赠桃片逐渐成为合川人的一项传统。无论亲友登门,还是外出访友,提上一盒桃片,既物美价廉,又适当得体。时至今日,桃片仍是合川人重要的传统赠礼之一。
品牌建设
川渝之地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而合川桃片以其香甜软糯的风味独树一帜,并成为合川的一张“名片”
。美食家将川式糕点的风味概括为“甜肥软糯,香酥松脆”,而合川桃片以其“软糯”特点和甜美口味成为其中的重要代表。1917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合川桃片曾获得金质奖;1920年,同德福桃片在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获得优质奖章;1981年,合川桃片获得了国家质量奖;2009年,合川桃片又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和地理标志,受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到2007年,合川已有桃片糕点企业40多家,较知名的主要有川洲桃片、三民斋桃片、三江牌桃片、同德福桃片、金典桃片等,年生产各类桃片4_5万吨,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2.1亿元。合川桃片正迅速成长为合川的支柱产业,成为重庆传统名优食品的代表。
合川桃片历经百年发展,取得今日之成就,其关键在于“技艺”“质量”和“创新”。川洲、三民斋、同德福等品牌企业,无不重视此三者。合川桃片所用糯米、白砂糖、核桃仁等均选上等优质原料,选料过程严格。地方质监部门还牵头制定了合川桃片生产的地方标准,对其用料和工艺作出规范,并制定了“
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三大指标,确保了合川桃片的质量、卫生和口味。
P4-7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合川“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后来,内江人蒋盛文在合川开设“
同德福”斋铺,改进桃片用料和工艺,使之更加香甜可口,合川I桃片的振兴史由此拉开了帷幕。而这个故事,要从蒋盛文的徒弟余复光说起。
据《合川县志》等史料记载,余复光是合川县合阳镇人,出生商业家庭,身短肤黑,光头留须,特胖。1913年,余复光进入同德福糕饼铺当学徒,因为人勤奋诚实,深得店主蒋盛文信赖。
不久,余复光父亲所经营的棉花行破产倒闭,余父气病身亡,以致家业顿衰,三弟、四弟亦不得不由他人抱养。同德福店主蒋盛文与余父既是世交,又是合伙股东,蒋盛文念及余家之困难,便提升余复光为商号管理人。1917年,厌倦了商场竞争的蒋盛文决定回乡养老,于是将商号全部出顶,由余复光经营,并议定只由余每年给予定额生活费用,直至终老,不附带其他条件。余复光独挑同德福大梁时,还不到20岁。
当时,同德福以制蜜饯为主,兼制桃片,仅有职工七八人,与之竞争的同行有8家,同德福在其中并不占优势。余复光却认为,合川是重要的交通口岸,商业发达,糖果业大有发展前途;同业虽多,但商品有特色而占据市场者却少。他决定以提高质量为经营原则,以桃片生产为中心,突出商品特色,打开销路。
他采用了优选配料、添加香料、创新产品、强化工艺技术等措施,使桃片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还创制出了椒盐桃片。此时,同德福生产的甜桃片洁白如云,片薄如纸,绵软利片,卷展不断裂,香甜、酥软化渣;椒盐桃片,入口酥脆,别具风味。
此后,同德福桃片销路大开,产量大增,又连续获得各类奖项,名声渐远。余复光雄心勃勃,一方面大造声势搞宣传,另一方面结好地方驻军、上层人士。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出任了当地商会会长。
1922-1930年,余复光生意盛极一时,与之竞争的桃片糖果商号,多停业转产或倒闭。
1931年春,合川驻防军陈书农部撤走,提去了存入商号中的大量存款和利息,再加上原来与驻军周旋,开支过大,同德福渐渐出现外荣内枯的衰败迹象。
余复光毅然收缩了经营范围,将桃片商号交二弟经营,自己则开包席馆,数年之间获得巨额利润。同德福得到资金补偿,又迅速得到振兴。
1940年,敌机频繁轰炸,城内生意难以维持,余复光抖擞精神,苦撑苦挣,在城郊石鼓坝加工原料和半成品,每天运回城内制成成品出售。同一时期,三民斋等也在艰难的环境中支撑,继续生产。
1942年起,敌机轰炸渐渐稀疏,合川市场恢复繁荣,同行竞争又趋激烈。当时,三民斋桃片集合一批技师,又以1936年四川省物展会二等奖为后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同德福的劲敌。余复光及时采取对策,利用新工艺改发糖为搅糖,又增加了玫瑰片、云片等桃片系列产品,推陈出新,适应市场的不同需要,在竞争中处于均势地位。
在余复光经营同德福的同一时期,三民斋等桃片商铺也在努力竞争,不断改进工艺,创制新产品,宣扬合川桃片。这一时期,合川桃片逐渐名震四川,走向世界。
1952年,合川县供销社在同德福旧址建起了糖果厂,公私合营后,同德福厂名一度更改,加入合川县糖果厂。再后来,公私合营糖果厂并入国营糖果厂,并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川洲、三江、三民斋、金典等品牌迅速崛起壮大,同德福亦在1982
年恢复了厂名。2007年,合川桃片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重庆市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德福”余晓华、“川洲”荆世勇、“三民斋”石成林为其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积淀
在民风淳朴的合川,桃片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早在清朝时期,合川县举人张森楷把合川桃片作为地方特产,带至成都、北平等地赠送师友,滋润甜美的合川桃片极受称赞,渐渐声名远扬。张森楷后来成为了实业家、史学家,并于1912年主持编修了《合川县志》。此后,馈赠桃片逐渐成为合川人的一项传统。无论亲友登门,还是外出访友,提上一盒桃片,既物美价廉,又适当得体。时至今日,桃片仍是合川人重要的传统赠礼之一。
品牌建设
川渝之地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而合川桃片以其香甜软糯的风味独树一帜,并成为合川的一张“名片”
。美食家将川式糕点的风味概括为“甜肥软糯,香酥松脆”,而合川桃片以其“软糯”特点和甜美口味成为其中的重要代表。1917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合川桃片曾获得金质奖;1920年,同德福桃片在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获得优质奖章;1981年,合川桃片获得了国家质量奖;2009年,合川桃片又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和地理标志,受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到2007年,合川已有桃片糕点企业40多家,较知名的主要有川洲桃片、三民斋桃片、三江牌桃片、同德福桃片、金典桃片等,年生产各类桃片4_5万吨,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2.1亿元。合川桃片正迅速成长为合川的支柱产业,成为重庆传统名优食品的代表。
合川桃片历经百年发展,取得今日之成就,其关键在于“技艺”“质量”和“创新”。川洲、三民斋、同德福等品牌企业,无不重视此三者。合川桃片所用糯米、白砂糖、核桃仁等均选上等优质原料,选料过程严格。地方质监部门还牵头制定了合川桃片生产的地方标准,对其用料和工艺作出规范,并制定了“
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三大指标,确保了合川桃片的质量、卫生和口味。
P4-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