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9187405
内容简介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江苏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从省域粮食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从全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与13个地级市三个层面分别评价江苏粮食安全现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江苏粮食安全未来走势,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产销格局和粮食消费角度阐述江苏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制约江苏粮食安全的要素、制度等因素,后提出了维护江苏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本书所做的研究对认清江苏粮食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江苏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较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 录
前言
章 引言
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目标设计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省级粮食安全的一般分析
节 粮食安全内涵界定
一、国内外关于粮食范畴的统计差别
二、国内外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省级粮食安全
一、省级粮食安全的内涵
二、省级粮食安全的特点
三、省级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三节 江苏粮食安全概况
一、江苏省级区域状况
二、江苏粮食安全现状基本判断
三、江苏省级区域状况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
节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区域性原则
五、可操作性原则
六、可比性原则
第二节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方法
一、国内外现有评价方法
二、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三、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方法的具体说明
一、统计指标解释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
三、指标处理
第四章 江苏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节 江苏省级粮食安全现状评价
一、江苏粮食产出安全水平
二、江苏粮食外购销安全水平
三、江苏粮食储备安全水平
四、江苏粮食物流安全水平
五、江苏粮食消费安全水平
六、江苏粮食总体安全水平分析
第二节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地区粮食安全评价
一、三大区域粮食产出安全水平
二、三大区域粮食区外购销安全水平
三、三大区域粮食储备安全水平
四、三大区域粮食物流安全水平
五、三大区域粮食消费安全水平
六、三大区域粮食总体安全水平分析
第三节 江苏各地级市粮食安全现状评价
一、十三个地级市粮食产出安全水平
二、十三个地级市粮食省外购销安全水平
三、十三个地级市粮食储备安全水平
四、十三个地级市粮食物流安全水平
五、十三个地级市粮食消费安全水平
六、十三个地级市粮食总体综合安全水平
第五章 江苏粮食安全形势系统动力学研究
节 系统动力学与粮食安全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安全研究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粮食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二、粮食安全动力学系统的变量与结构
三、粮食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江苏粮食安全情景仿真
一、不同政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情景仿真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江苏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
节 粮食种植业的低收益性影响粮食生产
一、粮食种植业是弱质性产业
二、粮食种植业低收益性影响粮农生产积极性
三、粮食补贴政策对粮农生产激励作用不足
第二节 粮食流通环节的低效率不能适应现代应急管理
一、传统储备方式与现代应急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落后的粮食加工方式与现代消费模式存在矛盾
三、粮食物流体系与高效率流通要求存在差异
第三节 粮食产销格局变动影响江苏粮食安全的实现
一、江苏逐渐从粮食产销平衡区向粮食主销区转变
二、江苏粮食购销尚未形成省内外利益协调机制
三、江苏作为沿海地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巨大
第四节 人口结构与消费变化对粮食安全提出新要求
一、江苏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二、人口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变化对消费模式的影响
三、人口消费模式变动对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提出新的要求
第七章 江苏粮食安全制约因素分析
节 要素禀赋变动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土地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二、劳动力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三、资本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四、技术进步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制度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模式与路径
二、正式制度安排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二、社会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江苏粮食安全新挑战:外资垄断势力
一、外资垄断市场优势
二、跨国粮商大打“产业链”之战
三、应对外国粮食集团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威胁
第八章 维护江苏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
节 科学确立江苏粮食安全战略目标
一、江苏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制定原则
二、明确江苏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关系
三、苏南、苏中与苏北粮食安全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切实完善江苏粮食生产支持体系
一、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节 合理推进江苏粮食流通体系的优化发展
一、促进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二、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
三、增强粮油加工企业的经营水平
第四节 积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一、引导科学的粮食消费模式
二、节 约利用食物资源
三、增强粮食安全理念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引言
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目标设计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省级粮食安全的一般分析
节 粮食安全内涵界定
一、国内外关于粮食范畴的统计差别
二、国内外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省级粮食安全
一、省级粮食安全的内涵
二、省级粮食安全的特点
三、省级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三节 江苏粮食安全概况
一、江苏省级区域状况
二、江苏粮食安全现状基本判断
三、江苏省级区域状况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
节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区域性原则
五、可操作性原则
六、可比性原则
第二节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方法
一、国内外现有评价方法
二、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三、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区域粮食安全评价方法的具体说明
一、统计指标解释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
三、指标处理
第四章 江苏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节 江苏省级粮食安全现状评价
一、江苏粮食产出安全水平
二、江苏粮食外购销安全水平
三、江苏粮食储备安全水平
四、江苏粮食物流安全水平
五、江苏粮食消费安全水平
六、江苏粮食总体安全水平分析
第二节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地区粮食安全评价
一、三大区域粮食产出安全水平
二、三大区域粮食区外购销安全水平
三、三大区域粮食储备安全水平
四、三大区域粮食物流安全水平
五、三大区域粮食消费安全水平
六、三大区域粮食总体安全水平分析
第三节 江苏各地级市粮食安全现状评价
一、十三个地级市粮食产出安全水平
二、十三个地级市粮食省外购销安全水平
三、十三个地级市粮食储备安全水平
四、十三个地级市粮食物流安全水平
五、十三个地级市粮食消费安全水平
六、十三个地级市粮食总体综合安全水平
第五章 江苏粮食安全形势系统动力学研究
节 系统动力学与粮食安全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安全研究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粮食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二、粮食安全动力学系统的变量与结构
三、粮食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江苏粮食安全情景仿真
一、不同政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情景仿真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江苏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
节 粮食种植业的低收益性影响粮食生产
一、粮食种植业是弱质性产业
二、粮食种植业低收益性影响粮农生产积极性
三、粮食补贴政策对粮农生产激励作用不足
第二节 粮食流通环节的低效率不能适应现代应急管理
一、传统储备方式与现代应急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落后的粮食加工方式与现代消费模式存在矛盾
三、粮食物流体系与高效率流通要求存在差异
第三节 粮食产销格局变动影响江苏粮食安全的实现
一、江苏逐渐从粮食产销平衡区向粮食主销区转变
二、江苏粮食购销尚未形成省内外利益协调机制
三、江苏作为沿海地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巨大
第四节 人口结构与消费变化对粮食安全提出新要求
一、江苏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二、人口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变化对消费模式的影响
三、人口消费模式变动对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提出新的要求
第七章 江苏粮食安全制约因素分析
节 要素禀赋变动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土地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二、劳动力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三、资本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四、技术进步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制度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模式与路径
二、正式制度安排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二、社会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江苏粮食安全新挑战:外资垄断势力
一、外资垄断市场优势
二、跨国粮商大打“产业链”之战
三、应对外国粮食集团对江苏粮食安全的威胁
第八章 维护江苏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
节 科学确立江苏粮食安全战略目标
一、江苏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制定原则
二、明确江苏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关系
三、苏南、苏中与苏北粮食安全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切实完善江苏粮食生产支持体系
一、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节 合理推进江苏粮食流通体系的优化发展
一、促进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二、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
三、增强粮油加工企业的经营水平
第四节 积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一、引导科学的粮食消费模式
二、节 约利用食物资源
三、增强粮食安全理念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