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53907
内容简介
本书为香港浸会大学所编《人文中国学报》之第15期,刊登了港台及大陆学者关于考古、文字、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如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对于《首阳吉金》应侯簋铭文的考释、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对于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新解、北京大学张美兰教授对于清末北京官话的研析等,均可说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之作,必然会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他论文也各有新见、考证详实,体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本书另有书评版块,选取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等,在着重评价其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些著作中的不足之处。
目 录
论文
《首阳吉金》应侯簋考释
《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
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新论
钱穆的考信史学——以钱氏早年的孔子研究为例
四声发现与吠陀三声的二点思考
元杂剧的文本形式与演剧形态
清末北京官话的句法特点——以几部域外北京官话资料为例
从吴浣素到吕碧城
清代文社与兴业
明代的三家《诗》学——兼论清今文《诗》学的兴起
近世广东词社考论
鲁迅《在酒楼上》的叙事方式再探
战国郭店竹简《语业一》“夫生百物人为贵”句释解——兼论郭店简与郭店墓之年代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像——重读吴与华
晚唐陈康士琴学的版楮零缣
元德秀的时代意义及文学影响
书评
《首阳吉金》应侯簋考释
《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
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新论
钱穆的考信史学——以钱氏早年的孔子研究为例
四声发现与吠陀三声的二点思考
元杂剧的文本形式与演剧形态
清末北京官话的句法特点——以几部域外北京官话资料为例
从吴浣素到吕碧城
清代文社与兴业
明代的三家《诗》学——兼论清今文《诗》学的兴起
近世广东词社考论
鲁迅《在酒楼上》的叙事方式再探
战国郭店竹简《语业一》“夫生百物人为贵”句释解——兼论郭店简与郭店墓之年代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像——重读吴与华
晚唐陈康士琴学的版楮零缣
元德秀的时代意义及文学影响
书评
在线试读
论文
《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
一
《史通》在對歷代史書進行批評時,實際上確認了“史”中普遍有“文”的現象,也就確認了歷代史書與文學史研究的不解之缘。
這裹的“文”,具體所指的是各種神話、傳說、道聽途說瑣碎不經的遣聞逸事(形諸文字便是各類小說)、歌谣諺語和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如辭賦、讚頌、碑銘等等)。雖然劉知幾對這種文史不分的狀況很是不滿,極力想通過他的批評恢復其心目中史的純潔性,但無論是劉知幾之前,還是他之後,中國的史書,包括歷來被視為正統史書的二十四史,都始終一貫地保持著這文史融混的性質和態勢,文學成為史述所無法割棄的必要成分。這就迫使人們不能不想到:也許文史難分,也許文史之間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才是事情的正常態,其中有著某些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討和揭示。
劉知幾承認,撰寫任何史書必須有其材料來源。《史通·采撰》云:“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椠之客,何嘗不徵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他肯定《左傳》、《史記》、《漢書》等書對史料的采擇,但對“中世作者”“苟出異端。虚益新事”的做法非常反感。請看他的批評:
至如禹生啟石,伊產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漢,姮娥竊藥以奔月。如斯踌駁,不可彈論……嵇康《高士傳》好聚七國寓言,玄晏《帝王紀》多采《六經》圖讖,引書之誤,其萌於此矣。至范曄增損東漢一代,自謂無愧良直,而王喬凫履,出於《風俗通》;左慈羊鳴,傳於《抱朴子》。朱紫不别,穢莫大焉。
……
《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
一
《史通》在對歷代史書進行批評時,實際上確認了“史”中普遍有“文”的現象,也就確認了歷代史書與文學史研究的不解之缘。
這裹的“文”,具體所指的是各種神話、傳說、道聽途說瑣碎不經的遣聞逸事(形諸文字便是各類小說)、歌谣諺語和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如辭賦、讚頌、碑銘等等)。雖然劉知幾對這種文史不分的狀況很是不滿,極力想通過他的批評恢復其心目中史的純潔性,但無論是劉知幾之前,還是他之後,中國的史書,包括歷來被視為正統史書的二十四史,都始終一貫地保持著這文史融混的性質和態勢,文學成為史述所無法割棄的必要成分。這就迫使人們不能不想到:也許文史難分,也許文史之間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才是事情的正常態,其中有著某些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討和揭示。
劉知幾承認,撰寫任何史書必須有其材料來源。《史通·采撰》云:“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椠之客,何嘗不徵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他肯定《左傳》、《史記》、《漢書》等書對史料的采擇,但對“中世作者”“苟出異端。虚益新事”的做法非常反感。請看他的批評:
至如禹生啟石,伊產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漢,姮娥竊藥以奔月。如斯踌駁,不可彈論……嵇康《高士傳》好聚七國寓言,玄晏《帝王紀》多采《六經》圖讖,引書之誤,其萌於此矣。至范曄增損東漢一代,自謂無愧良直,而王喬凫履,出於《風俗通》;左慈羊鳴,傳於《抱朴子》。朱紫不别,穢莫大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