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094758
编辑推荐
由白先勇作序,是胡伟民的妻子顾孟华女士亲笔撰写的回忆录,作者从自己与胡伟民相识过程写起,回顾了她与丈夫胡伟民相识、相知、相守的全过程。白先勇评价顾孟华给胡伟民带去的是*可贵的人性温暖,他们的爱情终究笃越了政治力量得到*后的胜利。这本回忆录,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书写,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目 录
序 白先勇
写在前面
导演胡伟民上海青年话剧团
父亲胡伟民胡雪杨、胡雪桦
一、在故乡——上海
与伟民相识时,我还系着红领巾
我们都喊他“胡伟民老师”
教胡伟民老师音乐
“小顾挺好的”
次周末回家很晚
马拉松漫步
胡伟民的苏联妈妈
次到伟民的家乡
大学生慰问团
为了他,我会故意犯错
小白桦署名
胡伟民老师的一封欠资信
写胡伟民老师的大字报
“我不认为我是‘右派’”
我的毕业公演——《雾重庆》
我重新全身心地投入了他的怀抱
交换日记
次在照相馆合影
陪胡伟民老师卖菜
毕业分配
在金山农村劳动
撒谎,为了随胡伟民老师去黑龙江
我居然就把那“小红本”扔下去了
离乡背井前,我们登记结婚了
二、北上——在北国
通往北国的火车
只有一张木板床的“新房”
“上海小姐落难”
次在观点上有了分歧
新单位的项业务工作
“你是胡伟民脖子上的安娜”
次睡北方的炕
同台演出《野火春风斗古城》
“一根苦藤上的两个苦瓜”
在中苏友谊农场当了一次“贵族”
次导演歌剧
接受王震部长的接见
很好吃的朝鲜米
不能对丈夫说的事儿
怀孕把我折腾得够呛
返沪生产
次真正的两地分居
“爸爸,我已降世,雪桦”
三条“小黄牛”
带着雪桦去北蔡
“小妈妈万岁!”
学习著作
异乡的“家”
那顶“右派分子帽子”被宣布摘掉了
歌剧《货郎与小姐》
收到100元补助
真正的“南归”
伟民当掉一块瑞士表
三只“小白兔”
为调回上海奔走
决定了去扬州专区文工团
三、在古城——扬州
初到扬州的狼狈
《龙江颂》和《远方青年》
四人的江湖生涯
大家对他都已刮目相看
从此,他们“乖巧”了许多
没人带儿子的苦衷
下乡搞“四清”
父子俩吵架了
救场如救火
分分离离,聚聚散散
雪桦次正式登台
上街干革命被摆在首要位置
偷偷离开了“左家庄”
“你丈夫不会有问题”
批斗会不了了之
对她的喊叫我不以为然
让我们快快回到上海的家
我们有回家的希望了
的一次借宿
比我更苦的“右派”妻子
民被隔离的日子
民陪我去医院堕胎
“以后你别来了”
周末对我俩来讲更为珍贵
半军事化的生活
我的生存欲越来越淡
他们要他演地主狗腿子
为孩子的出生做准备
还是“走”为上策
我们拥有了“雪莲花”
“胡伟民养鸟,越养越小”
小哥哥带妹妹
参加深挖“五一六”工作组
下放转业后的次演出
如愿以偿入学“育才”
雪桦、雪杨成了小明星
基层劳动
名副其实的“江扬大盗”
我为没有从事专业而苦恼
孤身闯荡南京城
重返舞台的梦想湮灭了
他的精神没有垮
哀乐接着哀乐,眼泪连着眼泪
两人世界的幸福
小的小学生
为“文革”结束举杯庆贺
雪桦在“京训班”的学习
雪桦上戏考学失意
我们始终像在新婚中
大个子奶奶279,
我们托了女儿的福
民重回母校
四、回故乡一上海
民给我们排《雷雨》
民得到平反
我们成了“光荣家属”
家里五人分居三地
“胡伟民只有顾孟华”
调上海比去美国还难
“落实政策”
《再见了,巴黎》、《肮脏的手》和《秦王李世民》
调令终于下来了
错过《孙中山与宋庆龄》
《没有尾巴的老虎》:没有尾巴的电视剧作品
《路灯下的宝贝》:为滑稽戏打了场翻身仗
雪杨成了税务干部
婚后像样的一个家
孩子们是需要妈妈的
《枫叶丹丹》: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很多遗憾的事情
《母亲的歌》:首创“中心舞台”演出
《三百年前》和《月色溶溶》
《帆板姑娘》:在剧组兼教员
重见白桦树
《放鸽子的少女》:发挥了莲儿的舞蹈特长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第十二夜》
雪杨考学,连中四元
民培养雪桦独立拍片
《中国梦》:为排戏,雪桦掉了十几斤肉
《泥马泪》:擅长排演戏曲的现代话剧导演
各有各的心事
《游园惊梦》:昆曲演员演话剧
雪桦的美国留学生活
送民实现“苏联梦”
《上海生与死》泡汤
《傅雷与傅聪》
《童年往事》:雪杨事业起步
戏剧家之死
朋友们的追忆
雪莲赴美留学
独居“田林”
伟民逝世一周年
五、离故乡——赴美国
心力交瘁地离开祖国
《兰陵王》:惊人的美丽
《留守女士》:开罗国际电影节影片
陪着雪莲读书
胡伟民逝世十周年活动
后记
附录 胡伟民十年祭余秋雨
写在前面
导演胡伟民上海青年话剧团
父亲胡伟民胡雪杨、胡雪桦
一、在故乡——上海
与伟民相识时,我还系着红领巾
我们都喊他“胡伟民老师”
教胡伟民老师音乐
“小顾挺好的”
次周末回家很晚
马拉松漫步
胡伟民的苏联妈妈
次到伟民的家乡
大学生慰问团
为了他,我会故意犯错
小白桦署名
胡伟民老师的一封欠资信
写胡伟民老师的大字报
“我不认为我是‘右派’”
我的毕业公演——《雾重庆》
我重新全身心地投入了他的怀抱
交换日记
次在照相馆合影
陪胡伟民老师卖菜
毕业分配
在金山农村劳动
撒谎,为了随胡伟民老师去黑龙江
我居然就把那“小红本”扔下去了
离乡背井前,我们登记结婚了
二、北上——在北国
通往北国的火车
只有一张木板床的“新房”
“上海小姐落难”
次在观点上有了分歧
新单位的项业务工作
“你是胡伟民脖子上的安娜”
次睡北方的炕
同台演出《野火春风斗古城》
“一根苦藤上的两个苦瓜”
在中苏友谊农场当了一次“贵族”
次导演歌剧
接受王震部长的接见
很好吃的朝鲜米
不能对丈夫说的事儿
怀孕把我折腾得够呛
返沪生产
次真正的两地分居
“爸爸,我已降世,雪桦”
三条“小黄牛”
带着雪桦去北蔡
“小妈妈万岁!”
学习著作
异乡的“家”
那顶“右派分子帽子”被宣布摘掉了
歌剧《货郎与小姐》
收到100元补助
真正的“南归”
伟民当掉一块瑞士表
三只“小白兔”
为调回上海奔走
决定了去扬州专区文工团
三、在古城——扬州
初到扬州的狼狈
《龙江颂》和《远方青年》
四人的江湖生涯
大家对他都已刮目相看
从此,他们“乖巧”了许多
没人带儿子的苦衷
下乡搞“四清”
父子俩吵架了
救场如救火
分分离离,聚聚散散
雪桦次正式登台
上街干革命被摆在首要位置
偷偷离开了“左家庄”
“你丈夫不会有问题”
批斗会不了了之
对她的喊叫我不以为然
让我们快快回到上海的家
我们有回家的希望了
的一次借宿
比我更苦的“右派”妻子
民被隔离的日子
民陪我去医院堕胎
“以后你别来了”
周末对我俩来讲更为珍贵
半军事化的生活
我的生存欲越来越淡
他们要他演地主狗腿子
为孩子的出生做准备
还是“走”为上策
我们拥有了“雪莲花”
“胡伟民养鸟,越养越小”
小哥哥带妹妹
参加深挖“五一六”工作组
下放转业后的次演出
如愿以偿入学“育才”
雪桦、雪杨成了小明星
基层劳动
名副其实的“江扬大盗”
我为没有从事专业而苦恼
孤身闯荡南京城
重返舞台的梦想湮灭了
他的精神没有垮
哀乐接着哀乐,眼泪连着眼泪
两人世界的幸福
小的小学生
为“文革”结束举杯庆贺
雪桦在“京训班”的学习
雪桦上戏考学失意
我们始终像在新婚中
大个子奶奶279,
我们托了女儿的福
民重回母校
四、回故乡一上海
民给我们排《雷雨》
民得到平反
我们成了“光荣家属”
家里五人分居三地
“胡伟民只有顾孟华”
调上海比去美国还难
“落实政策”
《再见了,巴黎》、《肮脏的手》和《秦王李世民》
调令终于下来了
错过《孙中山与宋庆龄》
《没有尾巴的老虎》:没有尾巴的电视剧作品
《路灯下的宝贝》:为滑稽戏打了场翻身仗
雪杨成了税务干部
婚后像样的一个家
孩子们是需要妈妈的
《枫叶丹丹》: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很多遗憾的事情
《母亲的歌》:首创“中心舞台”演出
《三百年前》和《月色溶溶》
《帆板姑娘》:在剧组兼教员
重见白桦树
《放鸽子的少女》:发挥了莲儿的舞蹈特长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第十二夜》
雪杨考学,连中四元
民培养雪桦独立拍片
《中国梦》:为排戏,雪桦掉了十几斤肉
《泥马泪》:擅长排演戏曲的现代话剧导演
各有各的心事
《游园惊梦》:昆曲演员演话剧
雪桦的美国留学生活
送民实现“苏联梦”
《上海生与死》泡汤
《傅雷与傅聪》
《童年往事》:雪杨事业起步
戏剧家之死
朋友们的追忆
雪莲赴美留学
独居“田林”
伟民逝世一周年
五、离故乡——赴美国
心力交瘁地离开祖国
《兰陵王》:惊人的美丽
《留守女士》:开罗国际电影节影片
陪着雪莲读书
胡伟民逝世十周年活动
后记
附录 胡伟民十年祭余秋雨
前 言
白先勇
1987年4月相隔39年后,我再度回到度过童年时代的上海,在复旦大学讲学完毕,谢晋导演找我商量改编《后的贵族》电影剧本,我们一同住进了兴国宾馆,天天讨论剧本改编,讨论了两个星期。正当我要离开上海的前夕,见到了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名导演胡伟民,我们一见如故,在兴国宾馆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原来伟民对我的作品早已熟悉,而且曾经把我的一篇小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改编成电视剧放映过,他那天找我的目的是要跟我商量把我写的话剧剧本《游园惊梦》搬上舞台,在中国大陆上演。
话剧《游园惊梦》改编自我的同名小说。于1982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上演了十场,盛况空前,演员皆一时之选,卢燕、归亚蕾、胡锦、刘德凯等都是当时影视舞台的名角。那次演出,的确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如何突破台北的版本,导演出一出不同风貌的《游园惊梦》话剧来,其实伟民早已有构想了,我觉得他有创意而又相当冒险的一步就是挑选上海昆剧院的当家名旦华文漪担纲女主角钱夫人,《游》剧的主要戏份全在钱夫人身上,因此饰演钱夫人一角的演员成败,就关系全剧存亡。华文漪演昆剧当属一流,但她从未演过话剧,伟民独具慧眼,大胆起用华文漪,是后来大陆版《游》剧上演成功的关键。那天下午,伟民提出这个构想,我马上击掌赞同,因为我在上海刚看过华文漪、蔡正仁合演的《长生殿》,正因她饰杨贵妃之精湛,我为其演技倾倒不已。华文漪的形貌风度都适合演钱夫人一角色,在剧中钱夫人是昆曲名伶,而且在台上还需要唱两段昆曲,华文漪望身说法,举手投足,更有“昆”味,有说服力。
女主角入选决定后,《游》剧主轴已定,那天下午伟民和我都感到十分高兴,我们似乎意识到大陆版的《游园惊梦》已渐渐成型了,果然,大约经过半年的筹备,伟民把《游》剧剧组组成,由上海的“青话”(青年话剧团)、“上昆”(上海昆剧院)、“上戏”(上海戏剧学院)几家单位加上广州市话剧团的成员,组织成一支阵容坚强的戏剧队伍,余秋雨是《游》剧的文学顾问,“上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金复载作曲。演出的时候还请到昆曲大师俞振飞及夫人李蔷华到广州助阵。1988年3月30日晚由胡伟民执导的大陆版《游园惊梦》话剧终于在广州的长城戏院亮相了,我从美国特地赶到广州去参加首演盛会,因为这是头一次台湾作家的话剧在中国大陆搬上舞台,新闻性高,媒体宣传做得很大。伟民十分兴奋,也有点紧张,说真话,海峡两岸隔离几十年,两边的生活形态完全不同,《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又比较特殊,是叙述一群当年在南京秦淮河得月台唱戏的伶人,去到台湾各自的命运,有强烈怀旧的氛围,剧中并有京昆陪衬,而女主角表演的方式,却以独白为重,这样一出形式与内容都相当复杂的话剧,能否让大陆的观众接受,我与伟民其实都不太有把握。可是那天晚上,首演一落幕,观众掌声雷动,反应之热烈,多少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大陆的《游园惊梦》一剧中,胡伟民的导演才华表露无遗,他导出了与台北版风貌迥异的一出戏。伟民导过西方名剧,从莎士比亚到奥尼尔·沙特,又导过中国多种戏曲及前卫剧,因此,古典与现代的拿捏,分寸准确,《游》剧节奏流畅,极富抒情诗意,结尾韵味十足。华文漪跨行成功,塑造钱夫人一角,很有特色,令人信服,其他演员也都铆上了劲,整出戏力道很足。首演完了当晚在白云宾馆举行庆功宴,剧组的人员都为首演成功异常兴奋,胡伟民长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看他那晚特别高兴,而且充满自信,我对《游》剧也十分期许,轮到我发言,我说希望《游园惊梦》戏剧北伐,一直演到上海,远征北京。后来《游》剧在广州演完12场转到上海长江剧院又演了18场,引起不小的回响,余秋雨还为《游》剧写了一篇极具分量的剧评,对胡伟民的导演风格大加赞赏,年底11月《游》剧又到香港演出,一样引起轰动。《游》剧的能量渐渐贮积起来,而且已经策划妥当,准备于1989年秋天,到北京盛大公演。可是后来,《游》剧到北京演出的计划夭折,那年夏天,突然传来噩耗,伟民心脏病突发逝世。我得到这些消息,惊措之余,是无尽的痛惜。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英年早逝,是中国剧坛的一大损失。而我想到伟民青壮年时因划成“右派”走过那样漫长的坎坷路途,好不容易等到改革开放,可以一展身手,却偏偏天不假年,56岁太早辞世,真是令人无限惆慨。如果《游园惊梦》那年能在北京演出,相信一定会造成更大轰动,而胡伟民的导演才华更能引起文化界的瞩目。二十多年悠悠已过,而伟民跟我的那一场“游梦”之梦始终未圆。应是胡伟民的一大遗憾,也是我的遗憾。
胡伟民的太太顾孟华女士是我在伟民过世后第二年再到上海,开始认识的。后来孟华到美国洛杉矶定居,离我居住的城市不算太远,数年来一直有往来。我也因此认识到伟民、孟华的两位导演儿子雪桦、雪杨及女儿雪莲。从孟华的口中,我渐渐了解到孟华本人、她与伟民以及他们全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些艰辛日子,尤其她与伟民两人患难与共,荣辱同当,一份忠贞不移的情感经历更是令人动容。
顾孟华在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戏剧学院高材生,才貌出众,本来很可能发展出一番演艺事业来。当时她与青年教师胡伟民产生了感情,如果在和平时代,青年导演与演员的结合应该是一对绝佳配偶,可是那是个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个人的生活及命运时常受制于大环境的变异。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右”的疾风劲雨中,青年教师胡伟民被划为“右派分子”,并下放远至“北大荒”,这对20刚出头的顾孟华恐怕是一生中面对艰难的一次抉择:是要顺应潮流与胡伟民划清界线,还是不顾一切后果奔赴“北大荒”与胡伟民共度患难?顾孟华选择了后者,这勇敢的一步,成就了顾孟华自己一生的事业——成为胡伟民的妻子,两人共同建筑起一个美满的家庭。胡伟民曾经告诉过我,他在“北大荒”的时候,早上起来胡须上都结了冰,在那样一片天寒地冻的荒野上,顾孟华给胡伟民带去的,是可贵的人性温暖,在“反右”、“文革”这些铺天盖地的运动中,人性受到严峻的考验:人性中原始的力量——爱情,是否经得起政治的压力?我们听说过因为这些运动,夫妻分离、情侣破裂的悲惨事件,当然,也有许多经得起考验,可歌可泣的感人例子。胡伟民与顾孟华的故事其现实的意义在于:爱情终究笃越了政治力量得到后的胜利,这是人性的胜利,孟华把这一切,在“北大荒”、后来在扬州,她与胡伟民以及他们全家在那个艰辛年代中的点点滴滴通通记录下来,写入她这本回忆录里。这本书是顾孟华个人的回忆,也是中国那段令人敬畏的历史的一个注脚。
1987年4月相隔39年后,我再度回到度过童年时代的上海,在复旦大学讲学完毕,谢晋导演找我商量改编《后的贵族》电影剧本,我们一同住进了兴国宾馆,天天讨论剧本改编,讨论了两个星期。正当我要离开上海的前夕,见到了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名导演胡伟民,我们一见如故,在兴国宾馆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原来伟民对我的作品早已熟悉,而且曾经把我的一篇小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改编成电视剧放映过,他那天找我的目的是要跟我商量把我写的话剧剧本《游园惊梦》搬上舞台,在中国大陆上演。
话剧《游园惊梦》改编自我的同名小说。于1982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上演了十场,盛况空前,演员皆一时之选,卢燕、归亚蕾、胡锦、刘德凯等都是当时影视舞台的名角。那次演出,的确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如何突破台北的版本,导演出一出不同风貌的《游园惊梦》话剧来,其实伟民早已有构想了,我觉得他有创意而又相当冒险的一步就是挑选上海昆剧院的当家名旦华文漪担纲女主角钱夫人,《游》剧的主要戏份全在钱夫人身上,因此饰演钱夫人一角的演员成败,就关系全剧存亡。华文漪演昆剧当属一流,但她从未演过话剧,伟民独具慧眼,大胆起用华文漪,是后来大陆版《游》剧上演成功的关键。那天下午,伟民提出这个构想,我马上击掌赞同,因为我在上海刚看过华文漪、蔡正仁合演的《长生殿》,正因她饰杨贵妃之精湛,我为其演技倾倒不已。华文漪的形貌风度都适合演钱夫人一角色,在剧中钱夫人是昆曲名伶,而且在台上还需要唱两段昆曲,华文漪望身说法,举手投足,更有“昆”味,有说服力。
女主角入选决定后,《游》剧主轴已定,那天下午伟民和我都感到十分高兴,我们似乎意识到大陆版的《游园惊梦》已渐渐成型了,果然,大约经过半年的筹备,伟民把《游》剧剧组组成,由上海的“青话”(青年话剧团)、“上昆”(上海昆剧院)、“上戏”(上海戏剧学院)几家单位加上广州市话剧团的成员,组织成一支阵容坚强的戏剧队伍,余秋雨是《游》剧的文学顾问,“上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金复载作曲。演出的时候还请到昆曲大师俞振飞及夫人李蔷华到广州助阵。1988年3月30日晚由胡伟民执导的大陆版《游园惊梦》话剧终于在广州的长城戏院亮相了,我从美国特地赶到广州去参加首演盛会,因为这是头一次台湾作家的话剧在中国大陆搬上舞台,新闻性高,媒体宣传做得很大。伟民十分兴奋,也有点紧张,说真话,海峡两岸隔离几十年,两边的生活形态完全不同,《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又比较特殊,是叙述一群当年在南京秦淮河得月台唱戏的伶人,去到台湾各自的命运,有强烈怀旧的氛围,剧中并有京昆陪衬,而女主角表演的方式,却以独白为重,这样一出形式与内容都相当复杂的话剧,能否让大陆的观众接受,我与伟民其实都不太有把握。可是那天晚上,首演一落幕,观众掌声雷动,反应之热烈,多少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大陆的《游园惊梦》一剧中,胡伟民的导演才华表露无遗,他导出了与台北版风貌迥异的一出戏。伟民导过西方名剧,从莎士比亚到奥尼尔·沙特,又导过中国多种戏曲及前卫剧,因此,古典与现代的拿捏,分寸准确,《游》剧节奏流畅,极富抒情诗意,结尾韵味十足。华文漪跨行成功,塑造钱夫人一角,很有特色,令人信服,其他演员也都铆上了劲,整出戏力道很足。首演完了当晚在白云宾馆举行庆功宴,剧组的人员都为首演成功异常兴奋,胡伟民长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看他那晚特别高兴,而且充满自信,我对《游》剧也十分期许,轮到我发言,我说希望《游园惊梦》戏剧北伐,一直演到上海,远征北京。后来《游》剧在广州演完12场转到上海长江剧院又演了18场,引起不小的回响,余秋雨还为《游》剧写了一篇极具分量的剧评,对胡伟民的导演风格大加赞赏,年底11月《游》剧又到香港演出,一样引起轰动。《游》剧的能量渐渐贮积起来,而且已经策划妥当,准备于1989年秋天,到北京盛大公演。可是后来,《游》剧到北京演出的计划夭折,那年夏天,突然传来噩耗,伟民心脏病突发逝世。我得到这些消息,惊措之余,是无尽的痛惜。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英年早逝,是中国剧坛的一大损失。而我想到伟民青壮年时因划成“右派”走过那样漫长的坎坷路途,好不容易等到改革开放,可以一展身手,却偏偏天不假年,56岁太早辞世,真是令人无限惆慨。如果《游园惊梦》那年能在北京演出,相信一定会造成更大轰动,而胡伟民的导演才华更能引起文化界的瞩目。二十多年悠悠已过,而伟民跟我的那一场“游梦”之梦始终未圆。应是胡伟民的一大遗憾,也是我的遗憾。
胡伟民的太太顾孟华女士是我在伟民过世后第二年再到上海,开始认识的。后来孟华到美国洛杉矶定居,离我居住的城市不算太远,数年来一直有往来。我也因此认识到伟民、孟华的两位导演儿子雪桦、雪杨及女儿雪莲。从孟华的口中,我渐渐了解到孟华本人、她与伟民以及他们全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些艰辛日子,尤其她与伟民两人患难与共,荣辱同当,一份忠贞不移的情感经历更是令人动容。
顾孟华在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戏剧学院高材生,才貌出众,本来很可能发展出一番演艺事业来。当时她与青年教师胡伟民产生了感情,如果在和平时代,青年导演与演员的结合应该是一对绝佳配偶,可是那是个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个人的生活及命运时常受制于大环境的变异。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右”的疾风劲雨中,青年教师胡伟民被划为“右派分子”,并下放远至“北大荒”,这对20刚出头的顾孟华恐怕是一生中面对艰难的一次抉择:是要顺应潮流与胡伟民划清界线,还是不顾一切后果奔赴“北大荒”与胡伟民共度患难?顾孟华选择了后者,这勇敢的一步,成就了顾孟华自己一生的事业——成为胡伟民的妻子,两人共同建筑起一个美满的家庭。胡伟民曾经告诉过我,他在“北大荒”的时候,早上起来胡须上都结了冰,在那样一片天寒地冻的荒野上,顾孟华给胡伟民带去的,是可贵的人性温暖,在“反右”、“文革”这些铺天盖地的运动中,人性受到严峻的考验:人性中原始的力量——爱情,是否经得起政治的压力?我们听说过因为这些运动,夫妻分离、情侣破裂的悲惨事件,当然,也有许多经得起考验,可歌可泣的感人例子。胡伟民与顾孟华的故事其现实的意义在于:爱情终究笃越了政治力量得到后的胜利,这是人性的胜利,孟华把这一切,在“北大荒”、后来在扬州,她与胡伟民以及他们全家在那个艰辛年代中的点点滴滴通通记录下来,写入她这本回忆录里。这本书是顾孟华个人的回忆,也是中国那段令人敬畏的历史的一个注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