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98748
《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6-20世纪上半叶,徽州乡村社会曾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即使偶有战争、动乱,也都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探讨其原因所在,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徽州几个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唐力行先生长达30余年的徽洲史研究的收山之作,代表了唐力行先生徽州史和区域史研究的终成果。
章导言:学术概述与研究方法
节学术史:从碎片、拼图到整体
第二节空间:守住地域的疆界与超越地域的疆界
第三节时间: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
第二章乡村自治的内在动力
节义利相通:徽州文化的整合
第二节徽商:乡村自治的经济保障
第三节士绅: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
第四节宗族:乡村自治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乡村自治的常态
节一个村落自治的常态
第二节村落的宗族控制
第三节村落的宗族保障
第四节徽州的宗族医疗保障体系
第四章乡村自治的外在动力
节徽州人在客地的组织;同乡会
第二节同乡会的护侨功能
第三节同乡会的救乡功能
第四节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与网络
第五章内循环断裂后宗族记忆的重建
节宗族记忆由文本与仪式两个系统组成
第二节升主仪式与宗族记忆系统
第三节从谱牒到国史:中国人的记忆系统
第六章外循环断裂后乡村自治的艰难延续
节宅坦村宗族的抗日活动
第二节抗战时期宅坦村宗族的日常活动
第三节宅坦村宗族的式微:祠田与佃农
第七章内外循环断裂与乡村自治消亡
节同乡会的消亡:外循环的断裂
第二节宗族组织的瓦解:内循环的断裂
结语
参考文献
二、村落的生存系统
宅坦在群山环抱中,其生存资源并不丰富。全村耕地1267亩,其中水田1179亩,旱地88亩,林山面积5523亩,人均耕地不足0.7亩。旧时作物—稻—沤或—稻—麦(油),旱地种玉米、高粱、蚕豆、豌豆等,亩产一般在200300斤之间。每年都要从旌德运进粮食以补不足。在并不充裕的物质条件下,村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古村落文明,与宗族、文化、商业相关。宅坦村是在宗族组织、文化科举和商业的良性互动中创造出了古村落的文明。
先来看宗族。宅坦是胡氏宗族的聚居地。宗族聚居必须具有四个要素:族谱、祠堂、祖坟和族田。1006年宅坦始迁祖胡忠定居龙井,其后代曾八修族谱:宋嘉定四年(1211)十四世胡俊卿始纂宅坦族谱;元延祐元年(1314)十六世胡景和、至正十一年(1351)十八世胡复初分别续编;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十四世胡文宪等17人会纂嘉靖版;万历年间25世胡桓、胡东溥编万历版;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康熙版,编者失考;乾隆十九年(1754)三十一世胡挺龙井本派及外迁支派会修;同治十一年(1872)前门三十六世胡宝铎续修未果,民国九年(1920)其弟胡宣铎修民国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