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66494
《文化创意与传播前沿丛书 新媒体:传播新生态构建》分新媒体受众研究、新媒体传播模型、新媒体传播效果、新媒体运营模式四个部分,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对新媒体传播理论进行了探索与重构。
《文化创意与传播前沿丛书 新媒体:传播新生态构建》可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师生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
章 新媒体受众研究
新媒体语境特征与用户态度关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新媒体语境对受众价值取向影响的研究
新媒体使用特征与用户利他价值取向关系研究
新媒体与公民参与的关系建构
——基于公共领域理论视角下的环境类事件分析
新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从第三人效果看新媒体受众伦理
——以新浪微博末日谣言为例
消费者人格对品牌认知的影响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
一一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
Neural Cognition and Affective Computing on Cyber Language
第二章 新媒体传播模型
基于信息平衡的网络论坛传播模式研究
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为例
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手机短信传播的理论模型
传媒影响力的两级传播模式
——广告传播媒体对广告主的影响研究
微博与茶馆:对人际传播的回归与延伸
新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形象评估模型构建
——以“牵手上海”为例
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的国家形象理论评估模型研究
品牌延伸的消费者心理认知机理与建模
品牌延伸中消费者知识演化模式研究
第三章 新媒体传播效果
突发事件下网络论坛用户声望的影响因素研究:跨层次的分析
专业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媒介类型与既有知识
社会互动对敌意媒体效果的影响
从播客现象解读网络的亚文化传播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的影响
微博口碑传播对综艺节目收视意愿的影响
社会化媒介对品牌资产的影响——基于品牌成熟度的调节效应
奢侈品品牌传播中语意形式及群体规范对说服效果影响的研究
第四章 新媒体运营模式
报纸网络版品牌的整合传播模式
中国电视购物传播效果实证研究——基于高知人群的视角
基于FMEA的媒体品牌竞争力风险模式研究
媒体品牌竞争力评估的理论模型
出版社品牌力的五大构成
媒体品牌的延伸模式
品牌延伸:资产价值转移与理论模型创建
后记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传播资源结构,传播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工具的普及大大便利了大众自主接触、搜集和信息传播,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被激活。那么,新媒体环境下个人为何被激活,如何被激活,被激活之后又将如何等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对这些问题的追问,终指向的便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生态。“个人被激活”只是传播生态的冰山一角,真正支撑起“个人被激活”的乃是包括媒介技术生态、话语表达生态、传播参与主体生态,新媒体传播环境,以及新媒体传播管控等诸多因子。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不仅给我们增加了新的传播通路和平台,而且用它的社会连接力量构造了一个新的现实、新的生态、新的力量聚集方式和新的游戏规则。这一全新的传播生态中,既有诸如网络公益日益盛行、网络政务日渐透明、社会互动日渐频繁等产生良性社会反应的一面,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社区正向传播生态,也有兴风作浪的网络水军、日益频发的群体极化事件,甚至是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消极的一面,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切实利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网络空间负向传播生态。
技术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运用技术的智慧。新媒体技术是加速积极传播生态,还是消极传播生态,取决于我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智慧和能力。由此,如何理解这场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的内在机理,思考新媒体技术对社会传播生态带来的本质变化,这一变化对人类社会又会产生何种本质的影响等,亟需学界、业界深入系统的研究。
众所周知,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西方传播学在应对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也是力不从心,理论大大落后于新媒体传播实践,已然是当前传播学研究的事实。在这背景下,我倒是觉得中国传播学迎来了巨大的机会,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也给国内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超越的良机。我的理由有三点,首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国内新媒体传播大环境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是同步,这些新媒体传播实践为国内传播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观察、值得分析的鲜活样本;其次,中国特有的国情,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历程,又为学者提供了有别于西方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研究对象,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媒体传播实践基础,可以发现更多的新媒体传播理论,如两个舆论场的概念,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传播原创理论诞生,从而贡献于世界传播学研究;后,一大批熟悉科学研究方法的国内学者致力于中国传播学研究,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是经验科学,也就是需要大量的包括量化和质性在内的实证研究作为学科的理论支撑,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实证研究方法,为传播学大厦添砖加瓦,从而不断丰富传播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生根发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长势良好,大批研究者加入传播学实证研究中,也是我对国内未来新媒体传播研究看好的一大原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薛可教授的《新媒体:传播新生态构建》嘱我作序,有机会先睹为快,收获颇丰。该书汇集了薛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新媒体研究领域的成果,分别对新媒体受众研究、传播模型、传播效果等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窃以为,本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是研究方法上,大量采用量化实证研究,通过实验法、大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诸多领域进行实证分析,为建构新媒体传播理论大厦贡献不少实实在在的干货;其次是研究关注的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并形成了清晰的研究体系;后,跨学科研究视野,作者涉猎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背景,使得其研究一开始就没有落入单一的传播学研究范式,而是综合传播学、管理学、品牌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解读新媒体传播,产生了较多诸如国家形象理论评估模型、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等交叉研究成果。因此,特向广大读者朋友推荐这部很值得一读的著作。
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