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18512
编辑推荐
本书坚实地存在于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的革命传统之中。
——Vernon L. Smith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金迪斯提出了充足的理由来表明,博弈论——通过预料的社会规范——为理解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工具。更具挑战性的是,金迪斯认为人类有遵循社会规范的遗传倾向,即便在遵循规范对个人不利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些论断颇有争议——但它们读来令人心醉。
——Eric S. Maskin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本美妙而激荡的著作,值得广泛而细致的阅读。
——Adam Brandenburger 纽约大学
内容简介
《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各门行为科学的统一》既是一本优秀的博弈论教材,也是一部致力于统一行为科学的创新力作。
博弈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至关重要,且与各门行为学科——从生物学和经济学到人类学和政治科学——关系重大。然而,正如《理性的边界》所论证的,单靠博弈论并不能彻底解释人类行为,应辅之以各门行为科学所尊崇的关键概念。
赫伯特?金迪斯指出,离开渊博的社会理论,博弈论不过是唬人的技巧,而离开博弈论,社会理论则只是一项残破的事业。《理性的边界》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博弈论工具的有用性,并教授我们运用恰当的分析工具,来打通各门行为科学的经脉。
博弈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至关重要,且与各门行为学科——从生物学和经济学到人类学和政治科学——关系重大。然而,正如《理性的边界》所论证的,单靠博弈论并不能彻底解释人类行为,应辅之以各门行为科学所尊崇的关键概念。
赫伯特?金迪斯指出,离开渊博的社会理论,博弈论不过是唬人的技巧,而离开博弈论,社会理论则只是一项残破的事业。《理性的边界》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博弈论工具的有用性,并教授我们运用恰当的分析工具,来打通各门行为科学的经脉。
目 录
1决策理论与人类行为
1.1 信念、偏好和约束
1.2 理性行动的含义
1.3 偏好为何是一致的?
1.4 时间不一致性
1.5 贝叶斯理性与主观先念
1.6 期望效用的生物学原理
1.7 Allais和Ellsberg悖论
1.8 风险与效用函数的形状
1.9 展望理论
1.10决策制定中的直觉推断和偏误
2 博弈论:基本概念
2.1 扩展式
2.2 标准式
2.3 混合策略
2.4 纳什均衡
2.5 纳什均衡的基本定理
2.6 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2.7 划拳
2.8 性别战
2.9 鹰-鸽博弈
2.10 囚徒困境
2.11 Alice、Bob和设计者
2.12 效率加强型设计者
2.13 相关均衡解概念
3博弈论与人类行为
3.1 自虑与他虑的偏好
3.2 行为博弈论的方法论问题
3.3 匿名的市场交换
3.4 利他给予的理性
3.5 有条件的利他性合作
3.6 利他性惩罚
3.7 劳动市场上的强对等性
3.8利他的第三方惩罚
3.9群体中的利他与合作
3.10不平等规避
3.11信任博弈
3.12性格美德
3.13 偏好的情景特征
3.14 利他合作的黑暗面
3.15 合作规范: 跨文化的差异
4可理性化与理性的共同知识
4.1 认知博弈
4.2 一个简单的认知博弈
4.3性别战认知博弈
4.4 劣策略与屡劣策略
4.5 剔除弱劣策略
4.6 可理性化策略
4.7 剔除严格劣策略
4.8 理性的共同知识
4.9可理性化和理性的共同知识
4.10 选美
4.11 旅行者困境
4.12 修订版旅行者困境
4.13 全局博弈
4.14 CKR 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前提
5扩展式可理性化
5.1逆向归纳法与劣策略
5.2子博弈完美
5.3子博弈均衡和不可信威胁
5.4意外考试
5.5逻辑悖论的共同知识
5.6重复囚徒困境
5.7蜈蚣博弈
5.8 逆向归纳法路径之外的CKR失效
5.9无限的囚徒困境如何进行
5.10知识的形式逻辑
5.11逆向归纳法与扩展式的CKR
5.12 理性与扩展式CKR
5.13 关于CKR的非存在性
6 混合问题:纯化与推测
6.1为什么采取混合策略?
6.2 Harsanyi的纯化理论
6.3正直和腐败的声誉模型
6.4正直和腐败的纯化
6.5认知博弈:作为推测的混合策略
6.6 复活纯化的推测方法
7贝叶斯理性与社会认识论
7.1性别战:化干戈为玉帛
7.2设计者胜过逆向归纳
7.3产权与相关均衡
7.4作为相关均衡的惯例
7.5相关策略与相关均衡
7.6相关均衡与贝叶斯理性
7.7共同先验的社会认识论
7.8公共知识的社会认识论
7.9社会规范
7.10规范演化与博弈论
7.11商货
8.共同知识和纳什均衡
8.1 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的条件
8.2 一个三人反例
8.3共同知识的形式逻辑
8.4 知识的共性
8.5 涵养女士
8.6 涵养女士与知识共性
8.7 同意不一致
8.8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终结
9 反身推理与均衡精炼
9.1 完美、完美贝叶斯和序贯均衡
9.2 不可置信的威胁
9.3 不合理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9.4 LBR拣选出序贯均衡
9.5 Selten马:序贯准则vs. LBR准则
9.6 Spence信号模型
9.7 非相关的节点增加
9.8 不适当的序贯均衡
9.9 二阶前向归纳
9.10 不考虑直觉标准的啤酒和蛋卷博弈
9.11 不合理的完美均衡
9.12 非充分理由原则
9.13 诚实沟通原则
9.14 归纳:前向是稳健的,后向是脆弱的
10.人类社会解析
10.1 解释合作:概述
10.2 重返Bob和Alice
10.3无名氏定理
10.4不完美公开信息下的无名氏定理
10.5具有私有信号的合作
10.6 对无名氏定理的一次喝彩
10.7公共品博弈中的利他惩罚
10.8利己主义合作模型的失败
11.产权的演化
11.1禀赋效应
11.2地盘权
11.3小孩的产权
11.4 非人类动物中对占有的尊重
11.5私人产权均衡的条件
11.6产权和反产权均衡
11.7一个反所有权均衡
11.8 结论
12.行为科学的统一
12.1 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生物模式
12.2人类交流的文化和生理学
12.3 生物和文化动态学
12.4 规范理论:社会学模式
12.5 规范的社会化和内化
12.6 理性选择:经济学模式
12.7 审慎选择:心理学模式
12.8 应用:成瘾行为
12.9 博弈论:生存的宝典
12.10 认知博弈与社会规范
12.11社会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
12.12 观点碰撞:生物学
12.13 观点碰撞:经济学
12.14 观点碰撞:心理学
12.15 结论
13 总结
14 符号表
参考文献
1.1 信念、偏好和约束
1.2 理性行动的含义
1.3 偏好为何是一致的?
1.4 时间不一致性
1.5 贝叶斯理性与主观先念
1.6 期望效用的生物学原理
1.7 Allais和Ellsberg悖论
1.8 风险与效用函数的形状
1.9 展望理论
1.10决策制定中的直觉推断和偏误
2 博弈论:基本概念
2.1 扩展式
2.2 标准式
2.3 混合策略
2.4 纳什均衡
2.5 纳什均衡的基本定理
2.6 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2.7 划拳
2.8 性别战
2.9 鹰-鸽博弈
2.10 囚徒困境
2.11 Alice、Bob和设计者
2.12 效率加强型设计者
2.13 相关均衡解概念
3博弈论与人类行为
3.1 自虑与他虑的偏好
3.2 行为博弈论的方法论问题
3.3 匿名的市场交换
3.4 利他给予的理性
3.5 有条件的利他性合作
3.6 利他性惩罚
3.7 劳动市场上的强对等性
3.8利他的第三方惩罚
3.9群体中的利他与合作
3.10不平等规避
3.11信任博弈
3.12性格美德
3.13 偏好的情景特征
3.14 利他合作的黑暗面
3.15 合作规范: 跨文化的差异
4可理性化与理性的共同知识
4.1 认知博弈
4.2 一个简单的认知博弈
4.3性别战认知博弈
4.4 劣策略与屡劣策略
4.5 剔除弱劣策略
4.6 可理性化策略
4.7 剔除严格劣策略
4.8 理性的共同知识
4.9可理性化和理性的共同知识
4.10 选美
4.11 旅行者困境
4.12 修订版旅行者困境
4.13 全局博弈
4.14 CKR 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前提
5扩展式可理性化
5.1逆向归纳法与劣策略
5.2子博弈完美
5.3子博弈均衡和不可信威胁
5.4意外考试
5.5逻辑悖论的共同知识
5.6重复囚徒困境
5.7蜈蚣博弈
5.8 逆向归纳法路径之外的CKR失效
5.9无限的囚徒困境如何进行
5.10知识的形式逻辑
5.11逆向归纳法与扩展式的CKR
5.12 理性与扩展式CKR
5.13 关于CKR的非存在性
6 混合问题:纯化与推测
6.1为什么采取混合策略?
6.2 Harsanyi的纯化理论
6.3正直和腐败的声誉模型
6.4正直和腐败的纯化
6.5认知博弈:作为推测的混合策略
6.6 复活纯化的推测方法
7贝叶斯理性与社会认识论
7.1性别战:化干戈为玉帛
7.2设计者胜过逆向归纳
7.3产权与相关均衡
7.4作为相关均衡的惯例
7.5相关策略与相关均衡
7.6相关均衡与贝叶斯理性
7.7共同先验的社会认识论
7.8公共知识的社会认识论
7.9社会规范
7.10规范演化与博弈论
7.11商货
8.共同知识和纳什均衡
8.1 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的条件
8.2 一个三人反例
8.3共同知识的形式逻辑
8.4 知识的共性
8.5 涵养女士
8.6 涵养女士与知识共性
8.7 同意不一致
8.8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终结
9 反身推理与均衡精炼
9.1 完美、完美贝叶斯和序贯均衡
9.2 不可置信的威胁
9.3 不合理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9.4 LBR拣选出序贯均衡
9.5 Selten马:序贯准则vs. LBR准则
9.6 Spence信号模型
9.7 非相关的节点增加
9.8 不适当的序贯均衡
9.9 二阶前向归纳
9.10 不考虑直觉标准的啤酒和蛋卷博弈
9.11 不合理的完美均衡
9.12 非充分理由原则
9.13 诚实沟通原则
9.14 归纳:前向是稳健的,后向是脆弱的
10.人类社会解析
10.1 解释合作:概述
10.2 重返Bob和Alice
10.3无名氏定理
10.4不完美公开信息下的无名氏定理
10.5具有私有信号的合作
10.6 对无名氏定理的一次喝彩
10.7公共品博弈中的利他惩罚
10.8利己主义合作模型的失败
11.产权的演化
11.1禀赋效应
11.2地盘权
11.3小孩的产权
11.4 非人类动物中对占有的尊重
11.5私人产权均衡的条件
11.6产权和反产权均衡
11.7一个反所有权均衡
11.8 结论
12.行为科学的统一
12.1 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生物模式
12.2人类交流的文化和生理学
12.3 生物和文化动态学
12.4 规范理论:社会学模式
12.5 规范的社会化和内化
12.6 理性选择:经济学模式
12.7 审慎选择:心理学模式
12.8 应用:成瘾行为
12.9 博弈论:生存的宝典
12.10 认知博弈与社会规范
12.11社会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
12.12 观点碰撞:生物学
12.13 观点碰撞:经济学
12.14 观点碰撞:心理学
12.15 结论
13 总结
14 符号表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1 决策理论与人类行为
人们不随理,只随心。
佚名
人们常犯数学错误。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抛弃算术。
Jack Hirshleifer
决策理论,乃面临非策略不确定性之个体的行为分析。即,不确定性缘于我们所谓的“自然”(诸如投掷硬币、季节性庄稼歉收、个人病患之类的随机性自然事件);或者,若牵涉到其他个体,则决策者将其他个体行为的统计分布视为已知。决策理论依存于概率论,后者是在十七到十八世纪由BlaisePascal、Daniel Bernouli和Thimas Bayes等人建立起来的。
理性行动者乃是具有一致性偏好的个体(§1.1)。理性行动者并非必定自私。的确,倘若理性意味着自私性,则唯有天良丧尽者才会是理性之人。信念,即决策理论中的主观先验,合理地存在于选择和赢利之间。对于理性行动者模型,信念乃初始数据。事实上,信念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并且会在个体之间分享。在建模选择中,为强调信念之重要,我常常将理性行动者模型说成是信念、偏好和约束(beliefs,preferences andconstraints)模型,或BPC模型。因为术语BPC有助于回避容易令人混淆且意义过于丰富的“理性”一词。
BPC模型仅仅要求偏好的一致性,这个偏好一致性可谓得到了基本的进化理由的支持。尽管有好些针对偏好一致性的猛烈批判,但那些批判意见只能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成立。因为偏好一致性并没有预先假定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完美的知识,即便有限理性[2](Simon1982)也与BPC模型相符。若不假设偏好一致性,人们就无法研究行为博弈论——我的意思是指将博弈论应用于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偏好一致性公理,以回避那些拒绝BPC模型的行为学科(包括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见第12章)的分析缺陷。
行为决策理论家主张,在许多重要场合,个人似乎具有非一致性的偏好。不过,这是基于错误设定决策者偏好函数的概念之失,除非个人不清楚自己的偏好。在本章我们会说明,假定个人清楚其偏好,再附加上与选择空间关系重大的个人现状信息,就可以消除偏好的不一致性。而且这种附加是完全合理的,因为,除非将决策者现状的有关信息包括进来,否则偏好函数便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饥饿、恐慌、困乏或性饥渴时,我们的偏好序便会相应调整。想找到一个不依存于我们当前财富、当前时间或当前策略环境的效用函数,这样的想法并不合理。传统的决策理论忽视了个人现状,而这又恰恰是行为决策理论唤醒我们注意到的疏忽之处。
行为决策理论中那些迷人的实验表明,人类系统地违背了期望效用原理(§1.7)。必须再次强调,这并非意味着人类违背了恰当的选择空间上的偏好一致性,而是人们拥有从或可称为“俗概率论”*的理论中推衍出的错误信念,并在一些重要场合犯下系统性的行为失误(Levy2008)。
要理解何以如此,我们利用涉及到时间的双曲线贴现之例外情况(§1.4),从评论如下看法开始:在非人类物种中,不曾有研究指出期望效用定理失效,反倒有一些满足它的漂亮例子(Real1991)。此外,在很多物种中,地盘权是损失厌恶的表现(第11章)。人类与其他动物之差异在于,后者在现实生活或精心模拟的现实生活——如LeslieReal(1991)利用大黄蜂进行的研究,其中受试的大黄蜂被释放到精心设计的花圃空间模型里——中受到了检验。[3]相反,人类所受的检验则是利用不完美的现实彩票事件的解析模型来进行的。尽管,弄清楚人们在这样的情形中将如何选择是很重要的,但这肯定不能保证,在现实情形,或者经分析所创造出的用以代表现实的情形中,人们将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演化博弈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个体更可能采用看上去比其他行为更成功的行为。“采纳看上去比其他风险组合更成功的风险组合”之直觉推断,可以得到偏好一致性,即便在个体没有能力评估实验室中经分析而提供的彩票时也是如此。
除了基于PBC模型的理论在解释方面的成功之外,来自当代神经科学的支持性证据也表明,期望效用化并非简单的“仿佛是”(asif)故事。事实上,大脑神经回路确实会将不同选择的赢利内在地表现为神经放电率来做出选择,并且会选择的神经放电率 (Shizgal1999, Glimcher 2003, Dorris and Glimcher 2003, Glimcher andRustichini 2004, limcher, Dorris and Bayer2005)。神经科学家日益发现,大脑中的加总决策过程会将所有可得的信息合成为单独统一的值(Parker and Newsome1998, Schall and Thompson1999)。的确,当动物在设置有可变奖赏的重复试验中受试时,多巴胺(dopamine)神经元似乎对动物预期获得的奖赏和动物在特定试验中实际获得的奖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编码(Schultz,Dayan and Montague 1997, Sutton and Barto2000),此编码评价机制强化了动物决策制定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这种差错预报机制有一个缺点,就是只能寻找局部(Sugrue,Corrado and Newsome 2005)。Montague和Berns(2002)探究了这个问题,结果表明,眶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cortex)和纹状体(striatum)包含了一个更大程度上进行全局预报的机制,此种全局预报包括风险评估以及对未来奖赏的贴现。他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决策制定模型类似于著名的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方程(Blackand Scholes 1973)。
人类大脑中存在集成的决策制定器官,本身就可从演化理论中得到预示。生命有机体的适存性取决于它在一个不确定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做出选择。有效选择必定是生命有机体知识之状态的一个函数;这些知识由监督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感知输入器官所提供的信息来组成。[4]在相对简单的生命有机体中,对环境的选择是原始的,且在以分散的方式分布于感知输入器上。然而,在三类不同的动物群体中,即颅骨动物(脊椎动物及相关生物)、节肢动物(含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和头足动物(鱿鱼、章鱼及其他软体动物),进化出了具有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决策制定和器官控制中处于中心地位)。脊椎动物的生物进化树,展示了随时间流逝而日益增加的复杂性,以及日益增加的维护大脑活动的代谢和形态成本。从而,大脑的进化是因为更大容量和更复杂的大脑强化了其载体的适存性,尽管这有其代价。因此,大脑必然被结构化,以便在面临不同感知输入丛时做出与其常识经验相符的选择。
若没有Bernoulli、Savage、vonNeumann及其他专家的贡献,世上将无人知道如何评估彩票。不过,人们不知道如何评估抽象彩票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彩票会缺乏一致性偏好。
尽管有这些附带条件,有关不确定性选择的实验证据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日益需要在有关赢利及其概率的科学证据之基础上来做出此类“不合常理”选择。
……
人们不随理,只随心。
佚名
人们常犯数学错误。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抛弃算术。
Jack Hirshleifer
决策理论,乃面临非策略不确定性之个体的行为分析。即,不确定性缘于我们所谓的“自然”(诸如投掷硬币、季节性庄稼歉收、个人病患之类的随机性自然事件);或者,若牵涉到其他个体,则决策者将其他个体行为的统计分布视为已知。决策理论依存于概率论,后者是在十七到十八世纪由BlaisePascal、Daniel Bernouli和Thimas Bayes等人建立起来的。
理性行动者乃是具有一致性偏好的个体(§1.1)。理性行动者并非必定自私。的确,倘若理性意味着自私性,则唯有天良丧尽者才会是理性之人。信念,即决策理论中的主观先验,合理地存在于选择和赢利之间。对于理性行动者模型,信念乃初始数据。事实上,信念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并且会在个体之间分享。在建模选择中,为强调信念之重要,我常常将理性行动者模型说成是信念、偏好和约束(beliefs,preferences andconstraints)模型,或BPC模型。因为术语BPC有助于回避容易令人混淆且意义过于丰富的“理性”一词。
BPC模型仅仅要求偏好的一致性,这个偏好一致性可谓得到了基本的进化理由的支持。尽管有好些针对偏好一致性的猛烈批判,但那些批判意见只能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成立。因为偏好一致性并没有预先假定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完美的知识,即便有限理性[2](Simon1982)也与BPC模型相符。若不假设偏好一致性,人们就无法研究行为博弈论——我的意思是指将博弈论应用于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偏好一致性公理,以回避那些拒绝BPC模型的行为学科(包括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见第12章)的分析缺陷。
行为决策理论家主张,在许多重要场合,个人似乎具有非一致性的偏好。不过,这是基于错误设定决策者偏好函数的概念之失,除非个人不清楚自己的偏好。在本章我们会说明,假定个人清楚其偏好,再附加上与选择空间关系重大的个人现状信息,就可以消除偏好的不一致性。而且这种附加是完全合理的,因为,除非将决策者现状的有关信息包括进来,否则偏好函数便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饥饿、恐慌、困乏或性饥渴时,我们的偏好序便会相应调整。想找到一个不依存于我们当前财富、当前时间或当前策略环境的效用函数,这样的想法并不合理。传统的决策理论忽视了个人现状,而这又恰恰是行为决策理论唤醒我们注意到的疏忽之处。
行为决策理论中那些迷人的实验表明,人类系统地违背了期望效用原理(§1.7)。必须再次强调,这并非意味着人类违背了恰当的选择空间上的偏好一致性,而是人们拥有从或可称为“俗概率论”*的理论中推衍出的错误信念,并在一些重要场合犯下系统性的行为失误(Levy2008)。
要理解何以如此,我们利用涉及到时间的双曲线贴现之例外情况(§1.4),从评论如下看法开始:在非人类物种中,不曾有研究指出期望效用定理失效,反倒有一些满足它的漂亮例子(Real1991)。此外,在很多物种中,地盘权是损失厌恶的表现(第11章)。人类与其他动物之差异在于,后者在现实生活或精心模拟的现实生活——如LeslieReal(1991)利用大黄蜂进行的研究,其中受试的大黄蜂被释放到精心设计的花圃空间模型里——中受到了检验。[3]相反,人类所受的检验则是利用不完美的现实彩票事件的解析模型来进行的。尽管,弄清楚人们在这样的情形中将如何选择是很重要的,但这肯定不能保证,在现实情形,或者经分析所创造出的用以代表现实的情形中,人们将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演化博弈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个体更可能采用看上去比其他行为更成功的行为。“采纳看上去比其他风险组合更成功的风险组合”之直觉推断,可以得到偏好一致性,即便在个体没有能力评估实验室中经分析而提供的彩票时也是如此。
除了基于PBC模型的理论在解释方面的成功之外,来自当代神经科学的支持性证据也表明,期望效用化并非简单的“仿佛是”(asif)故事。事实上,大脑神经回路确实会将不同选择的赢利内在地表现为神经放电率来做出选择,并且会选择的神经放电率 (Shizgal1999, Glimcher 2003, Dorris and Glimcher 2003, Glimcher andRustichini 2004, limcher, Dorris and Bayer2005)。神经科学家日益发现,大脑中的加总决策过程会将所有可得的信息合成为单独统一的值(Parker and Newsome1998, Schall and Thompson1999)。的确,当动物在设置有可变奖赏的重复试验中受试时,多巴胺(dopamine)神经元似乎对动物预期获得的奖赏和动物在特定试验中实际获得的奖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编码(Schultz,Dayan and Montague 1997, Sutton and Barto2000),此编码评价机制强化了动物决策制定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这种差错预报机制有一个缺点,就是只能寻找局部(Sugrue,Corrado and Newsome 2005)。Montague和Berns(2002)探究了这个问题,结果表明,眶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cortex)和纹状体(striatum)包含了一个更大程度上进行全局预报的机制,此种全局预报包括风险评估以及对未来奖赏的贴现。他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决策制定模型类似于著名的布莱克-休尔斯期权定价方程(Blackand Scholes 1973)。
人类大脑中存在集成的决策制定器官,本身就可从演化理论中得到预示。生命有机体的适存性取决于它在一个不确定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做出选择。有效选择必定是生命有机体知识之状态的一个函数;这些知识由监督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感知输入器官所提供的信息来组成。[4]在相对简单的生命有机体中,对环境的选择是原始的,且在以分散的方式分布于感知输入器上。然而,在三类不同的动物群体中,即颅骨动物(脊椎动物及相关生物)、节肢动物(含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和头足动物(鱿鱼、章鱼及其他软体动物),进化出了具有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决策制定和器官控制中处于中心地位)。脊椎动物的生物进化树,展示了随时间流逝而日益增加的复杂性,以及日益增加的维护大脑活动的代谢和形态成本。从而,大脑的进化是因为更大容量和更复杂的大脑强化了其载体的适存性,尽管这有其代价。因此,大脑必然被结构化,以便在面临不同感知输入丛时做出与其常识经验相符的选择。
若没有Bernoulli、Savage、vonNeumann及其他专家的贡献,世上将无人知道如何评估彩票。不过,人们不知道如何评估抽象彩票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彩票会缺乏一致性偏好。
尽管有这些附带条件,有关不确定性选择的实验证据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日益需要在有关赢利及其概率的科学证据之基础上来做出此类“不合常理”选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