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611582
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是从形音义三方面综合研究汉字使用的著作。它虽然也以研究《说文解字》作为起点,但编排体例和研究方法都有创新。《说文通训定声》不但依据声音编排字头,而且总结出了假借的“三原”、“四例”、“八用”。尤其是为每个同声通写的假借字找到了所谓“本字”,并援引了大量文献用例作为佐证,成为查考古书假借字的一部早、有名的工具书。
《〈说文通训定声〉“叚借”研究》选取《说文通训定声》乾部作为封闭的字料库,以假借“八用”、特别是其中有“本字”可求的“同声通写字”作为研究对象;整体采用文字学角度和训诂学角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语义作为判断假借的基础;从“本字”下具体例文的分析中探讨所用表述格式中的规律性;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具体的假借字料进行梳理,离析出朱氏假借中所包含的各种性质不同的现象;总结和描述出朱骏声关于假借的若干原则。
全书共分六章。章:绪论;第二章:假借研究综述;第三章:朱骏声其人及《说文通训定声》;第四章:朱骏声〔叚借〕实践概述;第五章:乾部同声通写字;第六章:结语。
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
1.3 理论依据
1.4 工作程序
第二章 假借研究综述
2.1 假借的缘起
2.2 假借是“本无其字”还是“本有其字”
2.3 对假借“造字”的不同理解
2.4 “假借字”所记录的意义范围
2.5 假借是音借、义借还是形借
2.6 其他
第三章 朱骏声其人及《说文通训定声》
3.1 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简介
3.2 《说文通训定声》对假借的研究
第四章 朱骏声[段借]实践概述
4.1 同声通写字
4.2 连语
4.3 托名标识字
4.4 形况字
4.5 发声之词、助语之词
4.6 其他标注
第五章 乾部同声通写字
5.1 考察方法和步骤
5.2 《定声》乾部对同声通写字材料的具体处理
5.3 同声通写字单向一对一例考察
5.4 《定声》乾部[叚借]中几种特殊表述格式
5.5 《定声》的“本字”和“正字”
第六章 结语
6.1 朱骏声的假借原则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廖登廷的论述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对假借的范围有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凡字之非本义者即为假借”,另一种意见则在“非本义”之外更限定“有声无义者”为假借。前一种意见假借包含引申,后一种意见假借与引申并列。朱骏声持后一种观点。在朱骏声看来,“县令”、“县长”之义可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而出,有意义联系,所以“令”、“长”不适合作为假借例字。“朋”、“来(來)”二字,许慎特意作了解释。《说文》:“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说文》)“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说文》)朱氏以为许说过于迂曲、二字其实正是无义之假借。《定声》“朋(凰)”下:“愚按:据许书实假借为‘佣’字。佣者,傭也,故为朋友、为朋擋”“来”下:“骏案:往来之来,正字是‘麦’,菽麦之麦,正字是‘来’。三代以还,承用互易。”
从立场来看,许慎的定义“本无其字,依声讫事”以词为本位,意思是语言当中的词本来没有给它造字,根据声音关系把这个词的意义寄托到已经有的字上。朱骏声的定义“本无其意,依声话字”以字为本位,意思是某字本来没有某意,根据声音关系把这个意义寄托到这个字上。所谓“託事”、“话字”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罢了。而朱骏声把“本无其字”改为“本无其意”,却是为了照应他“必有本字”的假借理论,为他在《定声》〔睱借〕栏目下收入“别有正字”的“同声通写字”等假借实践铺平道路。
与段玉裁“古文初作而文不备”的假借缘起观不同,朱氏认为“睱借滥于秦火,传写杂而失真”,近于王念孙“字之声同音近者,经传往往睱借。”
朱氏在拿“睱借”和“转注”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假借观:“凡一意之贯注,因其可通而通之为转注,一声之近似,非其所有而有之为睱借;就本字本训而因以辗转引申为他训者曰转注,无辗转引申而别有本字本训可指名者曰睱借;依形作字、睹其体而申其意者,转注也,连缀成文、读其音而知其意者,睱借也;睱借不易声而役异形之字,可以悟古人之音语,转注不易字而有无形之字,可以省后世之俗书;睱借数字共一字之用而必有本字,转注一字具数字之用而不烦造字。”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