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4751丛书名: 反腐·法治系列丛书
先秦
·············1
先秦时期吏治特点
··············2
儒家元圣之楷模
内圣外王之先河——周朝清官周公旦
·····················5
鱼儿因墨落法网
史书记载贪——春秋贪官羊舌鲋
···················12
先秦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21
秦汉 ····················25
秦汉时期吏治特点
················26
“四知先生”亮剑腐败
清白传家 四世为相——东汉清官杨震 ···30
肆无忌惮弄权威
飞扬跋扈肆意为——东汉贪官梁冀
·······················42
秦汉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49
三国两晋南北朝 ·······························5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吏治特点
·························54
吴隐酬水以励精
晋代良能此为——东晋清官吴隐之
···················58
纸醉金迷浮华堕落
为财而亡咎由自取——西晋贪官石崇
···············6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73
隋唐·················· 77
隋唐时期吏治特点
··································78
坚守正道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勤政廉明——唐朝清官宋璟
···············83
十六载宰相贪婪留恶名六十吨胡椒被抄惊世人
——唐朝贪官元载
·······················91
隋唐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101
宋辽金元·········· 105
宋辽金元时期吏治特点
·································106
铁面冰心孝肃包公青天威名千年传颂——北宋清官包拯
·············110
四度为相竟为六贼之首贪财弄权终被后世唾弃
——北宋贪官蔡京
···················119
宋辽金元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128
明
··················· 131
明朝时期吏治特点
······································132
兵临城下救国危一生清白胜石灰——明朝清官于谦
·····················135
贿,权倾朝野谁奈何悔,宦海浮沉天自收
——明朝贪官刘瑾
····································143
明朝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151
清
····················· 155
清朝时期吏治特点
····································156
为官清正造福四方百姓性甘淡泊堪称廉吏
——清朝清官于成龙
································159
贪婪成性终不改死到临头后悔迟——清朝贪官和珅
·····················166
清朝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173
附录············· 177
中国历朝历代清官代表名录
·························178
中国历朝历代贪官代表名录
····················183
后记······················187
前
言
一
翻看中国的古代历史,可以说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绵延不绝。在整
个历史发展脉络中,腐败与反腐败的脉络非常清晰,清廉文化、贪腐文
化两条线并行不悖:一方面官场贪腐盛行、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清官辈
出、垂范后世。为什么两条线“传承”得这么富有生命力?这其中到底
有没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或是更改的规律?翻开中国历史,无论官场显
要,还是市井布衣,都讲究君子修为,为官更是条规禁律约法等身,为
什么贪官如此猖狂?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上贪腐之路?是否有人性恶之
说?一种说不出的“痛”导致腐败动力十足。历史传承至今,明暗两条线,
黑白两人生,我们想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上的贪官与清官的故事,试图找
出一些规律,分析一下原因,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
以期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启发。这是我们组织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二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方略,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
加具体的要求。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方针政策,清醒认识反腐败这
一错综复杂的形势,厘清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找一个切入点,从一个全
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
新视角,客观全面反映现象,透视本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的要
么是纯理论分析,要么是历史故事,结构单一,没有借古喻今,与现实
结合得不够紧密。很难找到一本书,既读着有趣,又反映深刻道理;既
有清官拒腐防变的典故,又有贪官贪婪成性的故事;既有历史性、原因
性分析,又有借古喻今对当今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启发。所以,我们就想组
织编写一本这样的图书,从全新视角,运用讲故事形式,深入浅出地满足
读者需求,以适应当下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化、反腐倡廉的客观需求。
三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他的专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中指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站在历史的高度进
行思考,注重学以致用。力争把故事讲明白,把贪腐与清廉的传承缕析
清楚。不纠结于争论与分歧,站在受众角度,用通俗、活泼的文风尽量
还原历史真相,避免胡乱演绎,力争让这些故事内容引人深思,甚至映
射读者的生活,对其产生借鉴意义。提出的对策也坚持切实可行,评论
到位,让一些反腐部门和单位可以直接使用本书的故事和观点。总之,
编写一本这样的书,就是有这样一种愿望,无论是对专家学者、反腐倡
廉的建设者与实践者,还是对为官当权者或是关注反腐倡廉的普通民众,
既能让大家在品读古代故事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对当下反腐倡廉形势
有个清醒认识,进而让自己加强个人修为,远离贪腐,平安履职;又能
对自己所从事的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为反腐倡廉制度化、
法治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四
“官”依附于不同政治体系,与政治、法制联系紧密。古代一朝一天子,
执政风格迥异,按政治不好划分。各时期价值观、民风也不尽相同。但
是法制规律则较为稳定,一般是开国皇帝制定后,后代加以完善,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借鉴法制史的划分法,分为七个时期,即先秦、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期精挑细选一廉一
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之前,对所处时期贪腐与清廉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
故事之后,再分别链接本时期清廉与贪腐几则小故事。一为增强可读性,
二为进一步强化此时期史治特点。前后七个时期相互对应、遥相呼应,
整体读下来,让读者能够对中国历史上贪腐和清廉文化传承有个脉络上
的认知。为写好故事,作者事先对“影响贪官清官因素”进行提炼,包
括皇帝执政风格、官场习气、社会风气、吏治制度建设、家风及个人修
为等。为使分析更加贴近读者,加入了“古今镜鉴”和“后世评价”等内容。
在每部分评论时,也加入了与前一时期对比,贪腐清廉传承、制度影响
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内容,以切实增强借古喻今作用。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读者起到借鉴和警示作用。
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先秦时期吏治特点先秦时期是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秦朝以前,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阶段。先秦时期以禹禅位于启为标志,开启了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也掀开了中华历史文明新的一页。这一时期经历了神权、礼治到法治的变革。在战乱纷飞的岁月也涌现了一批典型性人物,成为先秦时期卑鄙与贤德、贪与廉践行的代表。先秦时期,受礼教道德的约束,有大批廉德之士为后人所敬仰。但由于先秦时期国家更替频繁,社会制度迥异,西周时期的清官多出身贵族,如周公。周公摄政七年,辅佐了周武王、周成王,是儒学先驱。汉初贾谊曾评价周公:“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一些出身平民的清官,如西门豹、孙叔敖等。这一时期的清官近乎“神”,几乎无所不能,绝大多数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能够超越个人利害得失,心怀百姓。他们备受百姓爱戴,其存在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民间的信仰。这一时期主要清官代表有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周公姬旦、西门豹、羊舌肸、子罕、晏婴、鲁仲连、李冰等。先秦时期是廉政文化启蒙时期,贪腐的概念、入刑、惩罚都处于萌芽期。加之当时国家众多,实行贵族政治,即使官员有贪腐行为,被记载和惩治的也不多,所以该时期贪官故事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为掌握国家命运的大官、贵族的“顶层腐败”。经梳理,这一时期的主要贪官代表有羊舌鲋、季斯、伯嚭、华督、智伯、郭开、后胜等。先秦上述先秦时期贪廉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从统治者执政风格讲,在战火纷争、政权交替背景下,诸国求贤若渴,用人方面多用“能”,而较少考虑是否“贤”。但是,各国也强调“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希望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如西周时期,周公辅佐的周武王和周成王。周武王有着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个人魅力极强。他打出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获得人民的拥护,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成王由周公旦辅佐,对内推行“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推变法,改革政治,礼贤下士。楚庄王在位初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国政皆赖于成、斗二氏。后励精图治,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齐景公深知用人之道,身边有两批不同的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另一批是乐身之臣,相互制衡,因此国内政治相对稳定。从廉政和腐败惩罚制度建设讲,先秦时期尚处各方启蒙、探索期。廉洁思想在西周时才开始发展,而腐败惩罚制度在夏朝法官皋陶制定的法典中就已经出现。战国法家的鼻祖李悝首先提出连坐制度以惩罚腐败,李悝所著《法经·杂律》有“丞相收受贿赂,其左右(助手、副职)处死刑”的规定。将军以下收受贿赂者,一律处死刑。贿赂的金额不足黄铜24 两者,免予科刑。这称作“禁受贿”,孔子对其中几位贪官和清官都进行过评价。但由于各国纷争不断,对于腐败惩罚制度执行不严。从统治社会的主导思想讲,先秦各种思想相继出现、相互碰撞,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儒、墨、道、法等思想都在发展时期,但还未出现儒家“压倒性”情况。这一时期,对于“贪墨”制定了法律,也首次以此罪名处死贪官。从社会风气讲,由于还没有“大一统”概念,各方官员游走于各国,易主或者叛国行为常有发生。从贪官故事来看,“忠”的概念较轻,贪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官在各国中间充当“墙头草”。当然,各国也倡导贤能,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贤能的人社会地位较高。从官场习气讲,先秦时期贵族政治浓厚,较为重视才能和家族势力,人治思想严重。因此,该时期贪官的特点是“能人”腐败、高官腐败。由于当时实行的贵族政策,家族腐败、“官二代”腐败突出。清官辅佐的君王绝大多数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一些清官虽身居高位但为官清廉。清官的人格特点可以归纳为:廉洁自律,道德高尚;一心为民,呕心沥血;追求正义,不畏强权;恪尽职守,尽忠尽责。而贪官对后世影响较大,往往造成本人、家族甚至国家的覆灭。此时期贪官多强悍霸道,目无尊上,十分猖獗。(蒋 丹)儒家元圣之楷模 内圣外王之先河a
——周朝清官周公旦
清官是中国话语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史书中通常称为“循吏”“良吏”“廉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廉洁公正的官吏”。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总的来说是个模糊的概念,往往是与“贪官”相对。评价清官的标准更是不胜枚举:品质高洁、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不贪不虐,等等。清官之间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清廉自守、明哲保身,有的乐善好施、为民请命;有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的稍显心胸狭隘。因此,所谓的清官,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中国古代的许多清官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更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作为自己终身奉行的目标,如东晋名臣卞壶、唐朝清官陆贽、宋朝名相范仲淹、清代知县李皭。而说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说周公。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中写道:“历史赋予古代某些人物以巨大的文化选择权能,他们的思想方向决定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文化与价值的方向,从而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是周公,后是孔子。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孔子对周公非常崇拜,年轻时就十分赞羡“周公之才之美”,晚年后更是以“吾不复梦
a 李丹婷:《儒家元圣周公德治管理思想探析》,第23 页,沈阳师范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先秦
见周公”形容自己的年老德衰。不可否认,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周公则是儒学先驱。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对于周公这样一位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元圣,显然不能仅仅以“清官”进行评价,但因为周公之德、之才、之美对儒家思想乃至廉政思想影响深远,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所以本书将周公作为清官的开篇。
周公即姬旦(前1119 —前1032),姓姬,名旦,字朝明,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太王所居之周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故称周公。a 他是我国商末周初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元圣”。孔子曾评价周公“善继人之志”,周文王、周武王同样是贤圣之人。周文王治理西周时,仁慈爱民,积善修德,制定了很多惠民措施;周武王秉承父志,讨伐商纣,一统天下,实行仁政德治。
周公的政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因为篇幅限制,用一篇文章不可能将周公一生的丰功伟绩予以概括,故本文以“清廉”为中心,望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
以公树廉 以廉生威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殷纣王没有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
a 崔瑛:《清官鉴》,12 页,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先秦的严重性,依然拒谏饰非、酒池肉林。周公旦作为西周王室的重要成员,全程参与了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活动,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周武王病逝后,周公旦摄政当国,尽职尽责地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打击叛乱势力。周公旦不贪恋权势,谨言慎行、礼贤下士、忠心为周,是“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典范。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之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周公说:“不可以令我们先王忧虑悲伤。”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你们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之后,周公就到三王祭坛前占卜。卜人都说吉利,翻开兆书一看,果然是吉。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果然痊愈。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时年幼,难理朝政。周公思之再三,毅然决定挺身而出摄行朝政大事。年幼的成王有一次生病时,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周公也把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果然痊愈。周公摄行朝政之后,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和不满,尤其是三哥管叔见其弟越过自己而摄行朝政,就散布流言,造谣惑众,并暗中发动战乱,王室处于内外交困的危险阶段。周公以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临危不惧、临难不乱。他诚恳地向太公、召公说明摄政的原因:“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周公以自己的赤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胆忠心得到开国元老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了周王朝内部团结。以谏劝廉 以廉为本对于周公来说,明哲保身显然不是自身的追求与理想。他深知商王朝灭亡的教训,经常劝诫成王,要廉洁从政、礼贤下士。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为劝谏成王勤政廉政、爱民为民,写了《毋逸》《多士》。《毋逸》说:“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因此过去殷王中宗,庄重恭敬地畏惧天命,治民时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不敢荒废事业,所以中宗拥有国家七十五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间劳碌,与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后居丧,三年不言语,一旦说话就得到臣民拥戴,不敢荒淫逸乐,使殷国家安定,小民大臣均无怨言,所以高宗拥有国家五十五年。殷王祖甲,觉得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因此长时间逃避于民间,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国家、施惠于民,不侮慢鳏寡孤独之人,所以祖甲拥有国家三十三年。”《多士》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文王每天日头偏西还顾不上吃饭,拥有国家五十年。”当周公的儿子伯禽代周公去鲁国受封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为接待贤士,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就是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曹操在《短歌行》中也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抒发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天下贤能之士。先秦以制助廉 以廉养德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主要的功绩之一。周礼是儒家经典,为三礼之首。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其着眼点不限于诸侯,而是更多地关注下层庶民,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周礼中对后世影响深的是“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先由周文王提出,周公是该思想的集大成者。“明德”是道德教化,是正面引导。“慎罚”即是认真地对待刑罚,在合理的限度内使用刑罚,使刑罚达到预期目的。周公认为,教化与刑罚的目的都是勉励人民立德;并且“敬德”的目的在于“保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统治者要想达到“祈天永命”的目的,就必须顾及民众的一般要求。民众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只有稳定安顿好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使之安土重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永享国祚。在周公看来,“敬德”“保民”“慎罚”是一个国家政权系统得以稳定的三个要素。这种朴素的思想,不仅是孔子德治思想、德主刑辅思想的直接来源,也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开始由重神权、重神事向重人事、重民事转变。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抑或是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都从周公的管理思想中吸取了珍贵经验。其中,为著名的就是春秋时期孔子和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思想。另外,在各诸侯国之间,周公的德治管理思想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齐太公所推行的尊重地方特点的治国方略就是受周公的简政放权、因地制宜的影响。在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鲁国国君后,将其父的管理思想和制定的各项典章制度等管理措施广泛运用和传播,继而奠定鲁文化的思想基础。自从清官产生之后,就有了对清官的各种评价。在清官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肯定的和否定的,对待周公同样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周公德治管理思想过于保守、泯灭个性;忠君思想也导致后世民众过分盲目崇拜封建帝王;还有过于迷信、事事占卜等特点。笔者认为,判断一个人或一类人的进步与否,应该看其所作所为是否与其所生活的社会、时代相适应,与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相适应。与殷朝的天命观相比,周礼提出了德、民、礼三个概念,并且将天命建构在“德”的基础上,在天命之外发现了人的价值,具有恒久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此外,周公过于迷信、事事占卜是囿于客观历史条件所致,不应被后世所诟病。
研究周公,无疑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周公身上的人格魅力及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其一要学习周公无私无畏的精神。周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畏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王位。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而是写了许多劝诫成王的文章,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有像周公这样敢于担当的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每个领导干部同样需要担当意识和责任精神,事不避难、忠诚履职、尽心尽力、敢于担当,a 这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立身之本。其二要学习周公自省修身的精神。周公在写给成王的《康诰》中,通过殷代明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与昏君商纣王的对比,教育成王要庄严威惧、保惠小民,忌生来安逸、贪图享乐,如此才能享国长久。作为领导干部,位子坐得久了,总会出现麻痹之意;工作干得累了,总会出现疲惫之态;时间过得长了,总会出现麻痹之心。为官当自省,领导干部只有自省自律才能拒腐防变。筑牢思想道德的“堤防”,加固理想信念的“长堤”,强化党纪国法的“敬畏”, b 不安于现状、贪图享受,要居安思危、奋发有为,不忘初心,永葆赤子之心,对得起
a 转引自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3787736.html,后访问时间:2017 年10 月22 日。b 转引自http://www.sohu.com/a/165321339_181108,后访问时间:2017 年10 月22 日。
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位子,对得起人民的嘱托。其三要学习周公处世做人的态度。周公在面对误解和非议时,没有耍态度、发脾气,更没有畏难、逃避,而是冷静下来找出问题症结,对事不对人,主动讲清楚、说明白,及时消除误会。有非议的领导干部未必不是好干部,有非议的行为未必不是正确的。a 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沉得住气,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妄自揣测、疑神疑鬼,属于自己失误的,承认错误、及时整改;属于误解的,及时表态、消除误会。另一方面要当好忠诚老实、光明磊落的表率,在组织面前保持的“透明”,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老实人”b。其四是要学习周公吸贤纳士的精神。在不正之风的影响下,一些人以亲疏为界举才,举荐“圈内人”;一些人模糊“德才标准”,依据个人意愿选才;一些人用才论资排辈,大搞平衡照顾;更有一些人打招呼、递条子。对待人才就要有灵活开放的态度,有“周公吐哺”的精神,敢于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用好“五湖四海”之人,让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有为有位。
新型官德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长成,传统官德与新型官德具有内在的关联与历史的关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周公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官显然勉为其难,但是想做好官,首先得知道何为好官。谨以周公精神共勉!
(高 媛)
a 转引自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LDKI200121012.htm,后访问时间:2017 年10 月22 日。b 转引自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16/c409497-29150011.html,后访问时间:2017 年10 月22 日。
先秦
鱼儿因墨落法网 史书记载贪
——春秋贪官羊舌鲋
鲋,鲫鱼也。罪,捕鱼之网也。《说文解字》说“罪”乃“捕鱼竹网”, 设网目的在于防止漏鱼。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晋国,一条鱼儿因“墨”(贪污)被网捞住,暴尸于市,也由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条鱼儿是史书记载的条“贪鱼”,是学界公认个以“墨”治罪的贪官,甚至“贪墨”一词也由他而来。他就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代理司寇羊舌鲋。
出身显贵系名门 家中父兄多贤德
羊舌鲋,字叔鱼,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官至晋国大夫、代理司马、代理司寇,主要生活在晋厉公至晋平公时期(前580—前532 年)。
羊舌鲋出身十分显贵,是晋文公时期驰骋沙场的一代名将羊舌斗克的后代,羊舌家族又是晋国公族,属于与晋公室同姓异氏的宗族,可以说是贵族中的贵族。到了羊舌鲋这一代,羊舌家族的权势达到了,父亲羊舌职是闻名遐迩的贤能之辈,又屡立功绩,官拜晋国太傅、中军尉,五个儿子中四个都成为大官,嫡子羊舌赤、羊舌肸(音西,字叔向),庶子羊舌虎、羊舌鲋被称为“羊舌四族”。根据《世本》“羊舌氏”条记载,“羊舌氏,晋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突生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
大夫,
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a 羊舌鲋虽是庶出公子,家中地位不高,但自幼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加之他为幼子,父亲极为宠爱,养成了他灵活、机敏的个性,又沾染了当时贵族公子骄横霸道、贪婪妄为的习气。
抓住机遇握兵权 大肆搜刮发横财
天下诸侯争霸,战火纷争,晋国十分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羊舌鲋看到了这一点,便习武从军,依附掌握军政大权的范宣子,成为范宣子在军中的亲信,一步步得到提拔重用。
当时的晋国,早已不复百年前晋文公雄踞春秋五霸之一的辉煌。晋平公六年,晋国为了壮一壮声势,决定在濮阳举行大型会盟,向诸侯小国展示一下军事实力,巩固自己在诸侯国中霸主的位子。惧于晋国声威,齐国、鲁国等十三个大小诸侯国都派兵参加了会盟。然而,界于齐鲁两国之间一个很小的国家邾子国偏偏觉得会盟期间各国要员聚集晋国,是个“大好机会”,趁机突袭鲁国。这大大驳了盟主晋国的面子,晋平公震怒,决定出兵援鲁,进攻邾子国。
援鲁伐邾的消息一传出,羊舌鲋就积极活动,请求范宣子让他率军出兵。羊舌鲋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很清楚:邾子国小国寡民、兵力单薄,此次晋鲁两国联军,邾子国以卵击石,必败无疑,这是一个千载难逢、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范宣子看羊舌鲋如此积极,便送一个人情给羊舌家族,派年轻的羊舌鲋带兵援鲁。
羊舌鲋很有军事才能,但凶狠残暴,征战之地皆血流成河,邾子国很快就被打败了。此时,羊舌鲋贪婪的个性显现无遗,在战争中四处烧杀抢掠,大肆搜刮邾子国的金银财宝,偷偷运回晋国,大发横财。战争
a 阴亚南:《羊舌氏兴衰原因探析》,载《学理论》,2013(3),第92 页。
先秦
结束后,鲁国非常高兴,鲁国大夫季武子邀请羊舌鲋在鲁国游玩几天。就在此时,羊舌鲋家中突遇变故。晋国贵族内部斗争,手握晋国军政大权的范宣子认定外孙栾盈叛国,大举清洗栾盈一党的人,捕杀了作为栾盈亲信的羊舌虎,其他羊舌氏族人受到牵连均被囚禁。季武子便将羊舌鲋藏起来,使其幸免于难。尽管后来范宣子查明羊舌家族的其他人确实与栾盈没有关系,释放了羊舌家族的族人,然而对羊舌几兄弟不再予以重用。
沉寂多年再掌权 索贿卫国满载归
羊舌家族经此一变,整整沉寂了二十年,直到晋昭公即位后,韩宣子接替范宣子执政,又重新重用了羊舌肸和羊舌鲋。虽是兄弟,两人的个性和品格却大相径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羊舌肸为官清正,为晋国“复霸”竭尽全力,而再次掌权的羊舌鲋却更看重自己的荣华富贵,变得更加贪婪和妄为。
晋昭公三年(前529 年),晋国决定在平丘再次召开诸侯会盟,巩固晋国的霸主地位。韩宣子全权主持会盟活动,任命羊舌鲋为代理司马。为显示晋国军威,羊舌鲋奉命率晋军三十万人、战车一千辆向东开拔,到邾子国南边训练,搞搞“军事演习”,为晋国再造声势。羊舌鲋久困复出,一路上十分张扬,贪婪的本性又暴露无遗。《左传》“昭公十三年”中记载,途经卫国时,羊舌鲋命令军队驻扎下来,“求货于卫”。卫国没有理会他,羊舌鲋就以厉兵秣马为名随地乱砍柴草,弄得处处狼烟,并放纵士兵骚扰百姓,有的村庄被洗劫一空。卫国只好派大夫屠伯,找羊舌肸帮忙。羊舌肸实在没有办法,他深知自己的弟弟十分贪婪,又骄横不听劝告,再这样下去非把卫国弄乱不可。羊舌肸便把屠伯带来的绸缎退还,抱歉地说:“羊舌鲋贪求财货在晋国是出了名的,他如此贪婪会大祸临头的。今天这件事,我想好的办法就是您以贵国君主的名义,
先秦把这些绸缎赐给他,这样就会没事了。”屠伯回去后马上照办,果然不出所料,羊舌鲋见财眼开,看着精美的鲁国绸缎非常高兴,当着屠伯的面就向部属下达命令,停止骚扰百姓。羊舌鲋贪婪的嘴脸暴露无遗。不几日,羊舌鲋带军离开卫国,继续东进,沿途示威,继续骚扰索贿于各诸侯国。晋军先后压服了郑国、卫国、齐国、邾国、莒国等十几个国家,搜刮无数,满载而归。假公济私捅娄子 鳄鱼眼泪哄人质平丘会盟后,晋昭公对于鲁国国君没有参加会盟非常生气,认为其不给晋国面子,有不服晋国“霸主”地位之意。精于算计的羊舌鲋看出了晋侯的怒意,前去鲁国国土上寻衅闹事,还擅自逮捕了鲁国上卿季平子,想既替晋侯泄愤,又可从中捞钱,一箭双雕。果然,鲁国一看季平子被捕,马上害怕了,鲁国国君素闻羊舌鲋贪婪,便带着绸缎和食物前来拜见。羊舌鲋让手下人收下礼物,允许鲁国人给季平子送饭,但怎么都不肯放人。要说羊舌鲋确是个忘恩负义之辈,因为他逮捕之人正是当年曾保护他躲过杀身之祸的季武子的孙子。羊舌鲋丝毫不念旧情,得了贿赂却仍然不放人,后竟然把季平子押回晋国。羊舌鲋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做法不仅让鲁国大感震动,口诛羊舌鲋,连晋国群臣也议论纷纷,对羊舌鲋假公济私、忘恩负义的做法嗤之以鼻。而晋国当时正计划攻打楚国,若与鲁国撕破脸将会造成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韩宣子便要求羊舌鲋马上释放季平子,着手改善晋鲁关系。谁知季平子把声誉看得十分重要,大声抗议晋国想抓就抓、想放就放的霸道作风,放言不给个说法就赖着不走。季平子还提出一定要召开盟国大会,晋国当众向鲁国赔礼道歉,然后用车礼送他返回鲁国。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韩宣子下令让羊舌鲋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否则就将他治罪。羊舌鲋这可犯了难,想来想去,便打算利用季平子独自在外、四处无援的处境和多少有些恐慌的心理,恩威并用,把他吓跑。羊舌鲋见到季平子,先不劝说,而是假惺惺地诉说当年如何如何受到季平子爷爷的照顾,心中时刻不敢忘记恩情,是迫于君命才会如此,声泪俱下地演了场戏,成功地让季平子卸下心理防线,相信了他。之后,羊舌鲋又谎称晋国对季平子不肯走很生气,要把他放逐到西边非常荒凉的地方去,“都已经派人在人迹罕至的黄河边上为您造房子了”,并说自己是感念恩情,冒死劝他快走。季平子一听,好汉不吃眼前亏,自己回国去了。羊舌鲋看自己这么简单就唬走了季平子,得意扬扬,赶紧跑到韩宣子面前邀功。韩宣子看到一场外交冲突这么快就解决了,认为羊舌鲋办事能力不错,恰逢此时晋国司寇官位空缺,便让他代理司寇。结果,经此一事,羊舌鲋居然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晋国的刑狱诉讼大权。
枉法裁判贪美色 对方一怒将其杀
昭公十四年(前518 年),成为代理司寇的羊舌鲋,走上了人生权力的,更加有恃无恐。不久,韩宣子把一桩诉讼多年却没有能够解决的贵族之间土地纠纷案交给他来处理。案子的原告邢侯与被告雍子是兄弟俩,同父异母,都是在晋国非常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两人的纠纷已久,源起两人封地相连,却没有做很明显的地界划分。雍子起了贪念,扩大边界,侵占邢侯的土地。兄弟俩历来不和,邢侯告到韩宣子那里,韩宣子看他们是兄弟,又都是功臣,谁都不想得罪,便一直和稀泥,一拖拖了好多年。雍子自知理亏,他想用贿赂的办法来摆平这件事,一直在向韩宣子,然而韩宣子并没有搭理他。
羊舌鲋要接手这桩案子的消息被雍子知道后,雍子“先下手为强”,把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羊舌鲋。羊舌鲋一得到美人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无罪,邢侯有罪,并强行划宽雍子封地的边界,让雍子获得了
先秦大量土地。邢侯当然不服,一再要求重新审理,可羊舌鲋作为代理司寇就是坚持不改判。邢侯了解事情原委后,勃然大怒,怒气之下一刀杀了羊舌鲋,又急速赶回封地杀死了雍子。羊舌鲋怎么也没想到,沙场打拼多年、如日中天的自己,竟会死在了邢侯的刀下。死后以墨被定罪 暴尸于市留骂名羊舌鲋被杀的消息一时成为晋国的新闻,人们奔走相告。大家普遍认为,羊舌鲋身为代理司寇,知法犯法,如此下场是罪有应得。舆论使韩宣子这次不能再敷衍了事,圆滑世故的他把羊舌肸叫来,问他这件事怎么处理,以免得罪羊舌家族。羊舌肸并不偏袒自己的弟弟,他说:“如此乱法,三个人都应定为死罪,现在只要施生戮死就行了。”“施生戮死”就是杀死活着的刑侯,戮尸已死的羊舌鲋和雍子。羊舌肸进一步分析说:“雍子贪占别人的土地,却不思退还而去贿赂执法官员;羊舌鲋知法犯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私;刑侯明知故犯,犯罪的性质都很严重。”羊舌肸又引用夏朝皋陶制定的法典,加以说明:“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昏、墨、贼,杀。皋陶之刑法是世人所公认的,请按他的法典办吧。”韩宣子接受了羊舌肸的意见,杀了刑侯,将已死的羊舌鲋定罪为“墨”,与雍子两人暴尸于市。羊舌鲋的行为传入了孔子耳朵里,孔子颇为不齿:“刑侯之狱,言其贪也。”意思是说,在处理刑侯案件中,羊舌鲋枉法攫取美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贪官。孔子口诛羊舌鲋“贿也”“诈也”“贪也”,意思是羊舌鲋集三恶于一身,死有余辜!对于羊舌肸公正不阿、惩贪诛墨的行为,孔子也给予了高度赞扬:“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以正刑书,晋不为颇”。羊舌鲋以“墨”定罪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贪墨”一词由此发源,后朝皆把贪污作为重罪,且一般都将贪官判处极刑。羊舌鲋由此成为了中国贪官的“鼻祖”,遗臭万年。
读罢贪鱼落网记 借古抒怀有三问
一问,时光已过三千载,贪腐手段何所似?羊舌鲋的故事已经距今二千五百载,按说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生活方式,与现在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然而我们细数羊舌鲋的贪腐行为,贪权、贪财、贪色、知法犯法,这与如今的贪官们又何其相似!羊舌鲋收的是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年轻美女,如今贪官收的是LV、爱马仕、银行卡和性贿赂。羊舌鲋运用的是自己的军权、审判权贪赃枉法,如今贪官照样是运用职权、职务便利索贿受贿。羊舌鲋行为猖獗,几乎是明目张胆、从不避讳,如今贪官也不乏这种人—— “告我怎样?!”“我这级别,几个不是贪官?!”贪官为什么如此相似?究其根本,皆为权、利。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一些人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权力和财富的崇拜与觊觎,很多贪官更是只想要权力、得利益,却推脱责任、放弃原则、不见危险。然而,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饵而不见其钩,必亡。要知道,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二问,家中父兄皆贤德,为何仍出大贪鱼?羊舌鲋家中贤人辈出,史书上对其父、兄、嫡母都有清廉贤明的记载。特别是其兄羊舌肸不仅被孔子称赞,《左传》中更是认为其有着“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与子产、晏婴、孙叔豹、子罕齐名。为什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羊舌鲋,却会成为贪婪成性、奸佞霸道之徒?难道家人没有严格管教、没有耐心劝说,抑或是羊舌鲋完全听不进去?纵观当今贪官,亦是如此。许多贪官的父母老实本分、品德高尚,不少贪官背后都有着时常劝廉的家人和朋友。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受审时,他75 岁的老母亲衣着朴素、手上都是老茧,一遍遍说着“做啥子官嘛”;四川省交通厅原副厅
先秦长郑道访的母亲经常告诫他“要做清官,不做贪官”;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甚至在读到别的贪官母亲来信时落泪,在当年市纪委会议上表态绝不贪腐、狠抓贪腐。为什么家人情真意切的教育和劝告没起到很大作用?为什么看到父母劝告泪洒两行、感动至深,看到利益又欲罢不能、铤而走险?说穿了,家人的劝告只是软约束,在诱惑面前贪官很可能轻易突破。而一旦突破,家人的话都听不进去,来自其他渠道的道德劝诫更是耳旁风。反腐,严密的制度更为有效和有力。羊舌鲋之所以胆大妄为,与其自身贪婪的个性、韩宣子的放纵、周围人不敢言不愿言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在羊舌鲋身上有如此多的权力时,不能奢望他也拥有他父兄的贤德品质,而是应该用法律、用监督来管好他、引导他。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让贪官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才是关键。三问,如日中天大权揽,意外身死真意外?读罢羊舌鲋的故事,想必不少人都认为羊舌鲋的死是意外事件。当时的羊舌鲋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如日中天,获得了晋国的代理司寇职位,军事能力受到晋侯和韩宣子的认可,而父兄又在晋国任要职。凭羊舌鲋的能力、家族势力,以及晋国急需羊舌鲋这种军事人才的现实情况,韩宣子就算得知真相也不一定严肃处置他,更不会判他死刑。结果邢侯知道羊舌鲋受贿后故意错判,一时忍不住怒火,一刀把羊舌鲋杀掉了。不得不说,羊舌鲋的死确实存在偶然因素。然而,这真的只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意外吗?纵观历史,贪腐的下场终都是可悲的。历代贪官重则身首异处、牵连家人,轻则身陷囹圄、丧失自由。这些人中不乏“能人”“贵人”“聪明人”,他们却都像羊舌鲋一样,栽在了一场“意外”中。小职员偶然发现账册问题、行贿人意外和盘托出、转账记录不小心被查到,甚至是家里突然漏水,就在这些他们所认为的“意外”“小概率事件”中,东窗事发、恶行败露。说到底,皆是侥幸心理作怪罢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贪腐必将付出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沉重的代价。千年岁月,羊舌鲋身为“羊舌四族”所做出的军事功绩史书已鲜有记载,而贪腐事迹却笔墨良多。羊舌鲋作为中国个因贪论罪的大贪官,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正所谓,一腐必败。(蒋 丹)先秦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晏子拒赐成美谈
晏婴(前578—前500),又称晏子,字仲,谥号“平”,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的父亲晏弱为齐灵公时上大夫,父亲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晏婴虽然身为三朝宰相,但却始终过着清贫生活,穿粗衣,吃粗粮,居陋室,骑劣马。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 年复一年“食菲薄”。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他婉言谢绝。一次趁着他出使在外,齐景公为他建了一座新房,但他坚决辞谢,拒绝搬迁。给他金银裘皮、好车好马,他坚持不受,景公见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儿赐给他,晏婴更是婉言谢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有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拒赐成为千古美谈。《杂下》记载了晏子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晏子对齐景公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意思是,要以节俭做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风气的混乱和道德败坏。也许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才使后来的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是为他执鞭驾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田秀娟)
先秦
伯嚭贪贿亡吴
伯嚭,春秋晚期人,其祖先原为晋国人,至其祖父伯州犁时,因遭人迫害,出逃楚国,在楚国得到重用。可惜好景不长,到伯嚭父亲郤宛时,因为人耿直,贤明有能,被人屡进谗言,结果遭到楚国令尹子常攻杀,并且株连全族,伯嚭侥幸逃脱。伯嚭逃亡到吴国后,被同样流亡吴国的伍子胥强烈推荐,得到吴王阖闾宠信。公元前506 年,应伍子胥和伯嚭复仇伐楚的请求,吴王任命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大举攻楚并成功复仇。可惜,伯嚭生性贪婪,按照越国大夫文种所言:“吴国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忌功嫉能。”在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兴兵灭越时,勾践在危亡之际接受文种建议,派人以8 个美女和一批宝器贿赂伯嚭,在他暗助下得以求和。在勾践“入臣于吴”做夫差仆隶之臣时,又多次重贿伯嚭,伯嚭贪财忘义,屡屡卖国,导致勾践免于被杀,并在三年后被放回国。后伯嚭怕伍子胥知道其里通外国之事,心生毒计,将其害死。公元前478 年,经过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带兵打败了吴国。伯嚭自以为有恩于勾践,能够再次飞黄腾达。没想到,在朝堂上,越王勾践却以其“不忠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的罪名,诛杀了这个贪贿卖国的伯嚭。
(田秀娟)
西门豹主动辞官
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令,他为人清廉刻苦,不谋私利,可对魏文侯身边的近臣很是“怠慢”。于是魏文侯身边的人就联合起来,说西门豹的坏话。西门豹任邺令一年去汇报工作时,魏文侯要收回西门豹的印信,西门豹说:“我过去不知道如何治理邺,现在知道了,请大王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治不好,愿意接受死刑。”魏文侯听西门豹言辞恳切,就再给他
先秦一年时间。这次西门豹上任后加紧搜刮百姓,讨好左右的人。一年之后,西门豹再去汇报工作,魏文侯亲自出来迎接他。西门豹说:“往年我替君主治邺,君主要收回印信,今年我换个方法,君主却向我致谢,我不能再治理下去了,请允许我辞职。”魏文侯听了这句话,幡然醒悟,说:“过去我不了解你,现在了解了,请你继续替我治邺。”(吕宏伟)郭开地窖藏金郭开,战国末期赵国人,秦始皇时期郭开被封为秦国的上卿,也是秦初期有名的大贪官。据说,在秦军大获全胜开拔回朝时,郭开也要随秦军班师回咸阳就任新职,可是因他收受的黄金太多,无法携带,于是就悄悄将金银悉数埋入家中的地窖。三个月后,郭开向秦王告假回邯郸搬家,郭开从地窖里挖出黄金,加上其他财物,装了满满十四大车,马车浩浩荡荡向西进发。车队刚进秦国不久,一伙不明身份的蒙面强盗窜出,截住去路,不由分说杀了郭开全家,抢走车上的财物,秦国大贪官郭开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了阎王殿。(吕宏伟)秦 汉
秦汉时期吏治特点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七雄争霸”的乱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严刑峻法,苛政暴敛。终,秦也因暴政失民心,二世而亡。取代秦的,是平民出身的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西汉、东汉王朝共存四百多年,在全面继承和发展秦法制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封建专制统治,摸索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治法律体系,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清官与贪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走向与兴衰,成为记录历史的关键人物。
秦汉时期,严苛的法律奖惩制度和儒家思想的进步,“礼”与“法”的结合,有一批清廉之士为秦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注重廉政教育,重家风遗训,讲究个人修为,君子修身养性,在成为廉洁为政表率的同时,也展现了良好的自控力与高超的拒贿艺术。这一时期清官典型人物主要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卫飒、任延、王景、秦彭、王涣、许荆、孟尝、第五访、刘宠、仇览、童恢、李冰、李广、张良、倪宽、赵广汉、张释之、汲黯、尹翁归、孔奋、张堪、祭遵、杜诗、董宣、杨恽、杨震、杨秉、羊续、和洽等。当然,秦汉时期也有重臣擅权、“能人”腐败。这一时期权力腐败与王朝衰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宦官与权臣相互勾结或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东汉大贪官、跋扈将军梁冀就是外戚专权的典型。这一时期卖官鬻爵,政以贿成,“铜臭”一词就来源于东汉。贪官失职渎职,徇情徇财,凭借权势,强夺民财,勒索百姓。这一时期贪官典型人物主要有:李斯、赵高、徐福、邓
秦汉通、田蚡、主父偃、张汤、西汉五侯(外戚王氏一族: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王温舒、杜周、田延年、石显、淳于长、董贤、窦宪、梁冀、东汉五侯(宦官单超、左悺、唐衡、徐璜、具瑗)、侯览、张让、赵忠、董卓、袁术等。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融合,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社会的变化、制度的创立和更新,都使秦汉时期的清廉与腐败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从皇帝执政风格讲,秦建立之初,吏治较为清明,但秦始皇对于荒淫生活的无度追求,毒化了政治风气。而追逐生活的安乐、享受往往是官僚队伍走向腐败深渊的开始。正所谓“上之所好,下必效之”。秦二世表明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即位以后穷奢极欲,“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吏治迅速走向腐败。以刘邦为首的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励精图治。西汉初年有过一个短暂的世风清正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文帝与景帝以节俭名垂青史。在黄老思想主导下,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奢侈风气开始蔓延,到西汉中期,奢侈腐化局面日益严重。汉元帝问事之机,听取贡禹等人建议,主动抑奢,但他无力抑制外戚、大臣的奢侈腐化。而汉成帝直接无视谏臣的劝谏,在认识到后果严重性之后,才下诏要求司隶校尉对奢侈腐败之风严加督查。从廉政和腐败惩罚制度建设讲,秦汉时期,在官吏选用及管理方面,通过考试选拔高级官吏,如汉代的察举制度,通过考课制度防止腐败行为,如汉朝的“四行”。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更是始于汉朝;在监察与权力制衡方面,秦汉初期行政长官之一御史大夫为副丞相,牵制丞相、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立司隶校尉,形成了立体监察机制。刺史制度对肃清吏治、防止腐败起了很大作用,也成为延续后世的经验;在乡论及舆论监督制度方面,举孝廉,汉代起,个人家庭孝悌等伦理行为所形成的地方声誉是国家选拔官吏时的重要参考;在奖惩与养廉方面,东汉开国后,着意提高了俸禄以养廉。对贪污、行贿受贿罪惩罚严厉。秦汉时期将贪污受贿列入《盗律》,规定贪污十金即十万钱以上者为重罪,处以死刑。对贪吏不赦免,牵连后人,“坐赃,终身捐弃”。对官吏的日常行政与行为管理严格,甚至在出行车马仪仗、饮食待遇上都有细致条文,避免他们在行政或生活中腐败。
从统治社会的主导思想讲,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陆贾认为:“秦非不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之故也。”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出现了“焚书坑儒,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野蛮思想。汉初推行黄老思想,注重休养生息。汉武帝及以后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达到全盛时期。
从社会风气讲,西汉初年,主张诸事从简,节省财政开支,开创了清明简朴之风。随着财富的增加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上流社会崇奢侈、讲排场、攀比之风日渐盛行,官僚贵族生活逐渐腐化堕落,贪贿成风,道德沦丧,吏治败坏已经直接威胁到西汉的社会稳定,社会上也出现了“逐利无已,犯法者众”的局面。西汉时期奢靡的社会风气造成人伦纲纪破坏、道德缺失和社会混乱等种种危害。东汉时期的奢靡风气更胜,官僚贵族争相“奢衣服、侈饮食”。
从官场习气讲,卖官鬻爵制度起源于秦,并在汉代得到发展。汉初文臣武将多来自社会中下层,从而形成了布衣将相的格局。但随着布衣将相贵族化过程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奢靡之风也日渐增长。汉武帝通过卖官鬻爵暂时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对当时的吏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东汉时期公开卖官鬻爵,与东汉时外戚宦官擅权干政密切相关,卖官已经成为汉末皇帝、权臣、宦官巧取豪夺的工具,加速了东汉政治腐败的进程。在崇尚功名的社会中,社会舆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尺度是占有财产的多少,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也是以聚敛的财富为重要标志。那些有权有势、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虚荣心和贪婪本性,在这种社会评
秦汉价标准的刺激下更加膨胀,他们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级官吏层层下移,导致社会奢侈成风。奢侈腐败的世风,破坏了社会秩序和规范,助长了腐败的滋生,从而出现各级官僚“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的局面。(杨同柱)“四知先生”亮剑腐败 清白传家 四世为相
——东汉清官杨震
两千年历史风云变幻,唐朝谏臣魏征以他的画像不断自省,“包青天”包拯曾三次奔赴他的故居拜祭,宁死不降的文天祥曾以他的名言怒斥汉奸,海瑞蒙冤入狱时读他的传记而泪如雨下。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反腐“剑客”,不屈不挠的铮臣。他,更是一块令贤者激奋、奸佞战栗的丰碑。拂去岁月浮尘,丰碑上的名字现出:杨震。
名门之后一心向学 自强不息立志清廉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生于东汉永平三年(60 年)。杨震出身名门,他的家族“弘农杨氏”可谓来头颇大:八世祖杨喜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曾官至丞相,还因拥立汉宣帝有功,被封“安平侯”。但到杨震这一代就比较“苦命”了:杨家从西汉末期开始破落,祖父杨谭和父亲杨宝,皆是不曾为官、“甘守贫寒”的教书匠,日子过得有些艰辛。父亲杨宝更是无意出仕,志在归隐,他通晓欧阳派《今文尚书》a,一直在家乡收徒讲学。王莽摄政期间,曾征召过杨宝,但他拒绝出仕,还隐姓埋名逃往他乡以避灾祸。但身为一
a 欧阳派《今文尚书》创始于西汉欧阳生,是汉朝儒家学派的特殊一支。汉朝时整理典籍,由秦博士伏生口述《尚书》残本,以汉朝隶书誊写,因此名为《今文尚书》。汉朝以来,《今文尚书》又分大小夏侯氏学和欧阳氏学,儒学宗师恒郁和杨震父亲杨宝均是欧阳派《尚书》的传人。
方名儒,杨宝对杨震的功课丝毫没有放松。
父亲杨宝去世后,杨家日子更加艰苦。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震小小年纪就开始挑起家庭生活重担:种地收粮挑水劈柴,侍奉母亲照料弟弟,还为贴补家用开了几亩荒地种草药。《续汉书》上说杨震“奉母教弟,乡里称孝”。虽遭父丧,但粗通文墨的母亲,接过了教育杨震的“接力棒”,时常以祖先的丰功伟绩训导他,要杨震时刻牢记光耀门庭的使命。
15 岁那年的一天,太常a 恒郁主动找上门了。身为“正部级”官员的恒郁是东汉儒学宗师,一生桃李满天下,曾教过汉明帝和汉和帝,“两代帝师,可谓亚圣人”。恒郁是杨震父亲挚友,此次登门原本只是顺道探望一下,与杨震一番交谈后大加赞赏,叹其“敏而好学”,决定收杨震为徒,带他随自己去洛阳求学。杨震的母亲深明大义,平静地说了一句话:“若负汝父之清名,则永不相认也。”作为对杨震全部的期望。
杨震到洛阳后,虽是“插班生”,但他悟性极强又学习刻苦,不但通读各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天文、历法、数学等各个学科,再加上他为人正派,很快就有了“立身刚正”“明经博览”的良好口碑。欧阳派《今文尚书》尤以清廉代代传承,出名家大儒,更出了不少清官,如西汉时期的毛介、欧阳高,东汉初期的董宣、郅珲等。恒郁自己本就是出名的“直臣”,刚正不阿,他对杨震不只是学问的传授,更多的是做人的引导。几年“帝师”门下的求学生涯、儒学经典的浸淫,给予了杨震一把永不抛弃、紧握一生的清廉之剑。
关西孔子槐市遗风 鹳雀送鳝初入仕途
杨震20 岁那年的某天早课上,恒郁讲到西汉欧阳派先贤欧阳地余清廉自守的故事。欧阳地余是汉元帝时代的名臣,官至侍中,一生清贫,
a 太常,东汉时期的官职名称,主管宗庙祭祀和朝廷礼仪,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长”。
秦汉
去世时家无余财,更以廉洁诫其子:“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a 众学生纷纷表示要向这位廉政模范学习。而杨震却是长长地“唉”了一声,随后掷地有声地说出自己奋斗终生的理想:儒家弟子当清廉自守,更要铲奸除恶,匡扶社稷,如此方不负圣人之教也。恒郁愣了半晌后便是欣喜,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弟子杨震可以圆满结业了,并嘱咐杨震要多历世事、体察民情,方能如愿。
杨震带着恩师的嘱托毕业了,拒绝了诱人的“城市户口”。他打点行装回到陕西华阴老家,一边奉养母亲教导幼弟,一边子承父业开始教书。杨震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华山脚下的牛心峪,把父亲当年办过的学校重新打理起来,这一教就是三十年。
杨震是身体力行的教育改革者:一方面他废除了当时学生既要鞍前马后伺候老师又要给老师家里当长工的陋习,宽厚对待每一位弟子;另一方面他又治学严谨、倾囊相授。十里八乡的学子们都挤破头皮来报名,几年后杨震的学生就突破千人,当地也因此得名“杨门槐市”b。杨震又相继在陕西华阴双泉学馆、河南灵宝豫灵镇开班授课,这一教又是十数年。此时的杨震已是东汉知名教师,但他办学从来不收“天价报名费”,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几个学校间来回奔波,不辞辛苦,只为一件事,传播儒家圣人之道。
东汉时期并没有科举考试,想要出仕主要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即由地方官推荐当地名士入朝为官。杨震其实早已符合“举孝廉”的条件,在他教书育人三十年间,各分校所在地的地方官二十余次举荐他,但他都不为所动、不改初衷、不忘初心。他的教育事业也达到:门下弟子三千余人,虞放、陈翼等人成为后世皆知的东汉名臣。杨震也因此得一雅号:关西孔子。
教书育人之余,杨震也谨记恩师恒郁的谆谆教诲,时刻不忘体察民情、
a 《汉书·欧阳地余传》。b 牛心峪槐树甚多。
了解民间疾苦。河南讲学期间,他曾帮助农民改装农用水车,给地方官提出更新农具等建议,还喜欢将所到之处的民风民情记录下来,不时翻看。
杨震为人师传道授业的日子,持续到东汉永初四年(110 年),杨震50 岁的一天。据说,这天杨震正在讲课,忽然有一只鹳雀飞进课堂,口里叼着三只鳝鱼,放下之后就扑棱扑棱翅膀飞走了。有人告诉杨震,鳝鱼是做大官的象征,三只鳝鱼说明他将位列三公。而这“鹳雀送鳝”的神话也流传甚广,当时汉安帝的母亲邓太后十分赏识杨震,从那年的一月份起,便派自己的兄长、时任大将军邓骘连续三次登门邀请。“三顾茅庐”,杨震终于被打动,放下执掌三十余年的教鞭,入朝为官。
救火能臣惩奸除恶 秉公执法深得民心
邓太后力邀杨震,初只是想借他的名望来巩固势力,根本没想到这个文弱的儒生竟然成了自己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初入仕途,杨震在大将军府当幕僚,几次闲聊下来,邓骘觉得他对时局看法切中时弊、对州郡民情了如指掌,便向邓太后举荐这位“救时之才”。杨震从此坐上仕途“直升机”,当年秋天即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守一方安宁。
但当时的东汉早已不复盛世光景,而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永初元年(106 年)起,接连发生了大规模自然灾害:先是三十七郡遭受水灾,接着河西诸郡闹旱灾,山东、河南两省又遭雹灾。国库储备捉襟见肘,可谓国事维艰。所幸,当时把持朝政的邓氏一族还算是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大将军邓骘主动提出削减封地和俸禄,倡导节俭以共度国难。邓太后虽是一介女流,但仍有勇气直面困局,选贤任能分赴灾区“救火”。杨震也被选中,他即将赴任的荆州,也是“重灾区”之一。
荆州本是战略要地、东汉重镇,地产丰富,有“天下税粮出荆襄”之说,可谓东汉的“钱袋子”。但杨震到任时,“钱袋子”早已满是窟窿,
秦汉
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名门望族忙着兼并土地,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暴动不断,甚至落草为寇。当时国家穷,但官场的吃喝风依旧不减。杨震到任后,各路衙门争相请客。杨震婉拒,并以刺史名义在自家宴客。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场宴请只是杨震快刀斩乱麻的招数之一。只见桌上都是家常菜,看不见半点荤腥。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官员们自然是食不下咽,但杨震却吃得津津有味,还给大家一笔一笔地算账:农民日子多辛苦,官员一顿宴请要花去多少民脂民膏,顺便把众官员的烂账算了个遍。接着大手一挥,门外兵士应声入内,把众官员吓得瘫倒在地。随后杨震拿出当年教育学生的耐心,循循善诱,大谈为官清廉的重要性,恩威并施之下,众官员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刺史大人,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之后便是清丈土地、追缴欠税、严查不法财产。经此一战,“杨青天”的名号一炮打响,荆州近二十年的土地账册也慢慢查清,“钱袋子”的窟窿终于补上了,纷乱不休的荆州地区也逐渐重归太平。没想到,这安稳日子刚刚过了没两年,杨震再度得到调令:调任东莱太守。东莱是个比荆州还让人闹心的地方,天灾人祸攒在一起,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凄惨境况。赴任之前,朝廷就已经通知杨震:赈灾可以,粮食,自己想办法。面对空空如也的莱州官仓,杨震很是无能为力。这时,有人悄悄告诉杨震,当地的富户家家都有存粮,但他们宁可把粮食堆在仓库里,也绝不给老百姓一粒米。既然有粮,杨震决定从当地著名的望族耿家入手,直接登门求粮。求了两次,人家只有两个字:不借。倔强的杨震脾气上来,直接守在耿家门口,铁了心跟他们耗上了。这一耗,就是整整三天,滴水未进的杨震晕倒在耿家门口。饿死朝廷命官可不是闹着玩的,耿氏一族只得求饶,开仓放粮。随后,东莱的其他富户也纷纷“放血”。在杨震的努力下,东莱混乱不堪的局势慢慢开始扭转。但杨震虽手握钱粮,每天“止食一餐”,属下劝他注意饮食,他叹息道:“民未果腹,我心何安?”秦汉刚刚治理好东莱,杨震又被一纸调令派到河北涿州。到局势更加动荡的涿州赴任,杨震本来做好了打一场恶战的思想准备,轻装简行。没想到刚到府衙,问题就解决了。原来,老百姓们齐刷刷跑到衙门自首来了,说自己造反是被贪官们逼迫的,但现在“杨青天”来了,大家甘心伏法。杨震秉公处理,只处斩了几个领头者。行刑之时,领头者们不但没有怨言,还恭恭敬敬地向监斩的杨震叩拜。杨震治理涿州两年,当地“盗贼几绝迹,官民大安”。七年之间,从荆州,到东莱,再到涿州,杨震像东汉王朝的“救火队员”,一路走来,他每次都以忧国忧民之心安抚百姓,以雷霆之势亮剑腐败,惩奸除恶,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苦心孤诣治理一个又一个“重灾区”,“杨青天”堪称东汉“牛地方官”。四知先生暮夜却金 治家有方清白传世杨震没想到的是,在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居然遇到一位故人。杨震有个学生叫王密,是荆州人。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王密出谋划策颇多,爱才惜才的杨震便举荐他为茂才。在调任东莱太守途中留宿昌邑县时,杨震才知道王密已是昌邑县令,主政一方。故人相逢,自是分外高兴。白天,王密带领县里的一些官员前来拜见,相谈甚欢,提起一些荆州往事,两人皆是感慨不已。一直以来,王密对杨震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但苦于没有机会报答恩师。此次恩师途经昌邑,王密觉得正是天赐良机。白天见面人多眼杂,自己根本没有机会表示什么。思考一番后,王密决定前往杨震的住处。夜色渐浓,倦鸟归巢,月上柳梢头,昌邑县令王密将一包沉甸甸的东西揣进怀里,整理好衣冠出门去拜见杨震了。对于王密的深夜拜访,杨震多少有些意外,但还是客气地奉茶让座。坐定之后,王密拿出怀里的东西,说:“知遇之恩,理当回报。今日略备薄礼,不成敬意,万望笑纳。”打开之后,一块金灿灿的金子刺伤了杨震的双眼。杨震脸色变得阴沉,灼灼双目注视着王密的眼睛,严肃地问道:“我了解你,你还不了解我吗?”王密自作聪明地认为杨震拒收黄金是怕毁了自己清廉的官名,赶紧解释道:“我这么晚过来就是为了避人耳目,这事儿没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杨震拍案而起,大声训斥道:“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者!”这几句怒斥让王密羞愧得满脸通红,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离开了。这振聋发聩的怒吼,在当时传得人人皆知,杨震也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杨四知。四知先生暮夜却金的故事,穿越千年的岁月,警示着无数贪官污吏,也激励着无数廉吏贤能。
暮夜却金只是杨震表里如一、清廉正直的写照之一。为官多年,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不受私谒,不谋私利。杨震不仅自己生活朴素,对待晚辈也是言传身教,每日粗茶淡饭,他的俸禄大多用来周济他人,从不给子孙买房置地。有的亲戚看不下去,奉劝他要多为自己考虑,多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固执地摇摇头,他说:“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以吾观之,不以厚乎?”
清白传家、治家有方,杨震的后代也是个个有出息,皆是洁身自好、清廉自守。二儿子杨秉日子过得清苦,属下看不下去,凑了一百万钱,但他家门紧闭,坚决不收,还曾从容地对别人说:“有三样东西无法迷惑我,那就是美酒、女色、财富。”杨震、杨秉、杨秉之子杨赐、杨赐之子杨彪都因功绩卓著且清廉公正而位列三公,杨氏一族清白传家、“四世为相”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段流传千年的佳话。
清廉守节亮剑腐败 直言纳谏遭受诬陷
元初四年(117 年)六月,杨震正式结束自己的“强地方官”生涯,进京担任太仆一职,半年后擢升太常。杨震依旧秉持自己耿直的性子,
大力举荐人才,启用陈留、杨伦等知名学者为官,还废黜了多名尸位素餐的官员。三年后升任三公之首“司徒”(也就是丞相),他多次要求整顿吏治,严肃惩治不法权贵宦官。两年后,杨震调任太尉,成为东汉王朝的“国防部长”。他上任的件事就是无视汉安帝打的“招呼”,拒绝给汉安帝的舅舅升官。
杨震顺遂的仕途,从荆州到洛阳,从地方到中央,固然有他本人的勇敢无畏,但邓氏家族的支持也是不能忽略的。杨震刚刚走到顶点的政治生涯,在东汉永宁二年(121 年),随着邓太后的驾崩遭遇了转折点。汉安帝压抑多年,终于触底反弹:邓太后尸骨未寒,邓家兄弟姐妹九人相继获罪被杀,风光的大将军邓骘也在削职为民后被迫害致死。杨震因其德高望重,虽未株连其中,但明显已不受皇帝待见。
汉安帝是东汉有名的荒唐皇帝,亲政后的表现基本可以概括为不分善恶、不辨忠奸、不务正业。汉安帝依靠宦官势力执掌大权,得势后对助他的宦官江京、李闰等贪婪狡诈之徒分外倚重。还有汉安帝的奶妈王圣及其女儿伯荣,几人沆瀣一气挖国家的墙脚,王圣、伯荣二人还互相斗富,大兴土木豪宅,连出门都强令沿途地方官甚至王孙贵族行跪拜礼。伯荣更是长期“出入宫闱,交通奸赂”,几乎天天传出性丑闻。
当时的东汉,已是糜烂至极。杨震眼睛里自是容不得这样的沙子,直接上奏章向王圣母女二人开炮。但这个字字喷火的奏折被汉安帝随手就拿给了王圣母女,二人恨得牙根子痒痒,立刻结成“反杨震统一战线”。
延光二年(123 年),大汉王朝烽烟四起,身为“国防部长”的杨震竭力御敌。但军饷亏空,仗打不下去了。杨震一边竭力调度,一边向宦官们开炮,顺便还把汉安帝骂了一通。杨震与大司农胡广密切配合,终于筹措到一笔钱粮以解前线燃眉之急。
延光三年(124 年)年初,宦官李闰再次以汉安帝的名义下诏,命大司马胡广挪用这笔救急钱粮为自己修建住宅。胡广性子软弱不敢反抗,到手的军费飞了。杨震闻讯后暴怒,再次写了一篇讨伐檄文,急匆匆送
秦汉
到汉安帝手里。但汉安帝仍旧是看都不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拂袖而去。杨震觉得这是彻头彻尾的羞辱,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汉安帝的信任,心灰意冷、身心俱疲,闭门谢客。
直到一个叫赵腾的人出现。赵腾只是河间府的一个平头老百姓,与杨震素昧平生,也没读过多少书,更没做过官。杨震闭门谢客期间,赵腾竟然勇敢上书批评朝政,怒斥李闰等奸佞之人误国,其措辞慷慨激昂,连杨震读了都汗颜。但这番勇敢已无法挽回什么,接着就是下狱、论罪。杨震奋力营救,却火上浇油,原来的秋后问斩变成了斩立决。但赵腾是勇敢的,即使是人头落地的时候,一双虎目仍直直瞪着众贪官。
这段时间里,杨震闭门谢客,感慨自己不如赵腾。但这话传到了李闰等人的耳朵里,成为他们向汉安帝进谗、先发制人的把柄。此时的杨震还在整理李闰等人“挖国家墙脚”的材料,但已无力回天。汉安帝难得体现出他高效的一面,李闰等人进谗的当天晚上,即派八百里加急返京,传令撤掉杨震太尉一职,即刻遣返原籍。
不堪受辱饮恨自杀 沉冤得雪名垂青史
杨震一家还在睡梦之中,就被如狼似虎的官差们强塞进马车,催命似的赶往老家。晨光熹微之时,他们已经走出洛阳地界,来到陕西华阴夕阳亭。据《后汉书》记载,行至夕阳亭,杨震迟疑良久,对身边的亲人和门生们说道:“我死不足惜,但我蒙受皇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不能诛杀,厌恶女宠作乱不能禁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日月!我死以后,用杂木做棺材,布被单能盖住身体就行,不要归葬祖坟,也不要设灵堂祭祀,切不可铺张奢侈。”言罢,饮鸩而死。这一日,是延光三年(124 年)三月十二日,杨震时年64 岁。
在这样一个外戚宦官专权的时代,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杨震这样正派的官吏不但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往往受到无情的排挤和残酷
的迫害,终以悲剧告终。李闰、江京等宦官们害死杨震仍不罢休,又指使弘农太守移良派遣官吏在陕县扣留了杨震的灵柩,露棺道侧,几个儿子也被发配去做了驿兵,本就是文弱书生,再加上一些额外“照顾”,吃尽了苦头,“道路皆为陨泪”。a
正如老话儿说的,好人有好报。只等了一年零八个月杨震就沉冤得雪。汉安帝南下玩乐,偶感风寒,回京之后莫名其妙地死了。树倒猢狲散,李闰、江京等人很快被太子一网打尽,统统凌迟处死。后太子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汉顺帝刘保。杨震的门生陈翼等人纷纷上书,力陈杨震冤案。汉顺帝闻之嗟叹不已,征召杨震的儿子做了郎官,以对待朝中重臣的礼仪,将杨震的遗骨改葬华阴县潼亭,还亲写祭文,称杨震“匡扶社稷,正直是与”。
据《后汉书》记载,杨震棺木下葬之日,有一只大鸟从天而降,在杨震灵前俯仰悲鸣,泪落如雨,血洒满地。汉顺帝有感于杨震的冤死,下诏对其事迹进行褒扬,并命令当地的官员用猪、羊二牲作为祭品,祭祀忠臣杨震。人们还请了能工巧匠塑一石鸟守护于碑前。东汉阳嘉元年(132 年),汉顺帝下令在东泉店为杨震修建一座“育贤馆”,亲书“清德洁白”的匾额高悬其上。
历经风霜不改忠烈 清白正义万古流芳
回顾杨震的一生,为人子,他是孝子。家道中落、年幼便承担起家庭重担的他,孝顺体贴,不忘一心向学、自强不息。为人师,他是良师,子承父业的他醉心教书育人,废除了繁文缛节,严谨治学,成就“关西孔子”之美誉。为人父,他是严父,生活朴素的杨震以“清白吏”传家,杨氏一门四世为相,清白家风历代相传,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而他可圈可点的还是为人臣的十余年岁月。50 岁出仕,错过了中
a 《后汉书》,1767。
秦汉
兴盛世,经历着世风日下;错过了明君赏识,经历着宦海浮沉。为人臣,他是能臣亦是剑客。他是“救火”能臣,一路风尘仆仆,从大将军府,到荆州,到东莱,再到涿州,七年的“地方锻炼”,每一次调任都是为了救火,每一次上任都能灭火。到中央任职后,杨震更是忠勇“剑客”,不仅诠释着清廉为官、忠心侍主,更以铮铮风骨亮剑浑浊汹涌的宦海暗流,亮剑沉重逼人的官威权势,亮剑盘根错节的贪腐同盟。仕途陷阱重重,无论是荒唐无能的昏君,只手遮天的权贵,还是机关算尽的小人,杨震都勇敢“亮剑”,强硬以对,决不妥协。
身处乱世,一路坎坎坷坷,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明枪暗箭,一路如履薄冰。但他赤胆忠心、洁身自好,处脂不染、情操肃然,历经风霜,他始终坚守,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忠君报国,虽因性格刚烈、敢于亮剑,招致腐败集团憎恨,饮恨自杀、蒙冤而死,但历史是公正的,终还杨震一个清白。
时至今日,我们仍会为杨震饮恨自杀感到惋惜与痛心。自杀固然不可取,但他本就性格刚烈,乱世中的坚守已耗尽他所有耐心与隐忍。在当时“家天下”“人治”的大环境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俗语向我们昭示着官员选任提拔多仰赖天子一人,荣华富贵往往朝不保夕。不得不承认,杨震一路升迁,与邓太后知人善任不无关联。汉安帝的昏庸无道,让他失去施展才华、亮剑腐败的舞台与坚强后盾。这样的变化,对杨震个人而言是“悲喜两重天”,但对整个国家而言,却是十足的灭顶之灾—— 既亡国又灭家。
纵是斗转星移,腐败的灾难性后果仍是不言自明。官场风清气正,方能河清海晏,这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今“打虎拍蝇”让百姓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法治反腐的新路径和新机制,让腐败治理与预防走上更规范、更高效的法治之路。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己正心、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之中总有股贪婪之浊流让
我们恨之入骨,渺渺青史里也有阵阵廉洁之清风让我们刻骨铭心。杨震能以清正廉明而名重当时、誉传后代,不仅为官员们树立了清廉榜样,“清白吏”的家风更是穿越时空,为我们现代社会构建清廉家风提供了良好借鉴。以史为鉴,清白正义万古流芳,我们不得不感慨,做清官更是大智慧!
时光穿梭千年历史,跨越璀璨星河,镜头拉回到杨震被免职赶出洛阳,回到陕西华阴夕阳亭的那个清晨。晨光熹微,薄雾还未散去,身心俱疲的杨震一定感觉这个早晨分外冷。跟孩子们说完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遗言后,杨震端起毒酒一饮而尽。迷茫之中,杨震似乎看到了自己15 岁那年拜别母亲前往洛阳求学的场景,还好,母亲大人,孩儿终究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孩儿来陪您了!
(陈庆尧)
秦汉
肆无忌惮弄权威 飞扬跋扈肆意为
——东汉贪官梁冀
《后汉书. 皇后纪》记载,东汉有十位幼帝,“外立者四帝”,这其中三帝为同一人所扶立,他便是东汉外戚政治生态怪圈中为活跃的
“跋扈将军”——梁冀。梁冀不仅因其行事作风飞扬跋扈而“臭名昭著”,更是东汉史上头号贪官。他利用大将军职权,广受贿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与其妻孙寿,更是展开“腐败竞赛”,夫妻二人穷奢极侈。梁冀虽非皇帝却胜似皇帝,富甲天下,拥封户万千,操控朝政,好不显赫!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飞扬跋扈的大将军,东汉史上的大贪官,用他起伏的人生,警醒后人。
华门梁氏声振海 鸢肩a 公子气如虹
梁冀(?—159),字伯卓,东汉安定(今甘肃泾川)人,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世家大族。梁冀高祖梁统,新莽离乱之际,曾被西北地方势力推为武威太守,拥兵保境。东汉建立,梁统望风归顺,汉光武帝刘秀待之为开国功臣,封梁统为高山侯,并将午阴公主下嫁给梁统之子梁松为妻。梁冀的父亲梁商官拜至大将军。汉顺帝11 岁即位,便立梁商之女为皇后。梁商虽“以戚属居大位”,但是能礼贤下士,名声并不太坏,自身也极有才华,担得起大将军之名,但是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就显得有
a 鸢(yuān ),鸢肩指两肩上耸。
些不足了。由于梁商对梁冀的宠爱,使梁冀与其父大相径庭。南朝范晔
《后汉书. 宦者列传》记梁冀生平云:“初,梁冀两妹为顺、桓二帝皇后,冀代父商为大将军,再世权戚,威振天下。”a 梁冀本人其实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更有记载说他长相凶恶,耸肩,竖目,两眼呆直,说话口齿不清,只是稍能写字、算账。但却性嗜酒、弹綦、格五、六博、蹴鞠、意钱、臂鹰、走狗、骋马、斗鸡,样样精通。据说他正经的本事,不过是臂力过人,能拉强弓。b 就这样一个少为贵戚、无才无德之辈,借助家族势力,初为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c 一步步走上人生。
汉顺帝死后,梁冀与其妹梁太后一道,先后立冲、质、桓三帝。冲帝即位时还只是个两岁的娃娃,不久便夭折了。梁冀复立8 岁的质帝接替皇位。汉质帝虽年幼,却聪明伶俐,一直看不惯梁冀的所作所为。一次,质帝早朝时当着群臣的面,说梁冀:“此跋扈将军也。”d 梁冀听后,气愤难耐,于是便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毒杀了质帝。又立了15 岁的汉桓帝刘志,梁太后临朝听政。当朝的几个儿皇帝,完全被梁冀玩弄于股掌之中,他实际上成了“太上皇”,以外戚、大将军的身份,位列众臣之首,把持朝政近二十年。梁冀封邑多达三万,封邑内全部租税均归其所有,额外赏赐,更是不计其数。梁冀入朝,更是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e。
定罪积财聚万金 解送刻毛寄新兔
梁冀把持朝政后,利用自身权势,广受贿赂,来往行贿者不绝
a 文意:梁冀的两个妹妹分别贵为汉顺帝、汉桓帝的皇后,梁冀承袭其父亲大将军的职位,很有权势。b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綦(qí)。格五、六博分指古代棋类的两种。c 贲(bēn )。黄门侍郎、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均为官职名。d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故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e 入朝堂不必走路,可佩剑上殿。
秦汉
于门。他甚至创造“定罪赎身”法大肆搜刮,把全国的富贾巨户资产登记在册,而后巧立名目治罪,积聚的资财“合三十余万万”。《后汉书·梁统列传》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扶风有个大财主,名叫士孙奋,家境富有,但生性吝啬。梁冀看上了他的财产,便以送马乘之名,要从他那借钱五千万。士孙奋知道,钱借给梁冀,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于是没有如数答应,只借给梁冀三千万。梁冀因而大怒,到郡县里告了士孙奋一状,诬告士孙奋老母亲原为看守梁家金库的女婢,偷白珠十斛a、紫金千斤后逃之夭夭。郡县于是收拷士孙奋兄弟,使二人双双冤死于狱中,士孙奋家一亿七千余万家产,全部归梁冀所有。
梁冀不但聚敛财富,而且还用搜刮、欺诈来的钱财大起第舍,大兴土木,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台阁周通,好不气派。相传,他曾在河南城西(今洛阳市西)修建一座兔苑,占地数十里,修缮楼观,数年才建成,富人权贵打兔消遣之用。同时,他还下令从全国各地征调各式各样的兔子送往兔苑饲养。为了防止兔子丢失或被人猎杀,特意将兔子身上剃掉一撮毛,以做标记,如有违者,罪至刑死。一个经商的胡人,不知兔苑禁令,误杀了一只兔子,不仅自己遭遇杀身之祸,而且“坐死者十余人”。梁冀的二弟曾私自遣人围猎兔子,冀闻而捕其宾客,一时杀死三十余人。这一切都说明梁冀目无法纪,行事无法无天,为求享乐,草菅人命。
车水马龙势升天 九卿六官皆望履
梁冀大权在握,梁氏家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梁冀利用手中权力,将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不管有没有才干,都安排高位。书有云:“永兴二年,冀封不疑子马为颍阴侯,胤子桃为城父侯。冀一门前后七封侯,
a 斛(hú),计量单位。
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a
梁冀还将整个朝廷看作私产,名为刘家天下,实由梁氏家族统治。无论大小机密事情,梁氏一族都要参与其中,甚至皇宫里的人员安排、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在梁氏控制之下。梁冀在位二十多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文武百官,莫敢违命,就连天子也是极其恭顺,不敢忤逆他的意思。因而,朝中和地方官员要加封升迁,都得先到梁冀那儿打通关节,好言厚礼相求。全国各地挑选的名贵贡品,通常是先送梁府,再送皇宫。梁冀家可谓“金玉珠玑,异方珍怪,充积臧室”b。故有记载“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冀又遣客出塞,交通外国,广求异物”c。
梁冀的妻子孙寿也绝非善类,史书说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能够制服梁冀,梁冀既宠幸又忌惮她。孙寿手下也多奸佞不轨小人。在梁冀得势之时,一个叫宰宣的人,为讨好梁冀,给皇帝上书:“大将军有周公之功,则其妻宜为邑君。”皇帝年幼,又慑于梁冀权威,只得下诏封梁冀老婆孙寿为襄城君,和长公主一样待遇,年入五千万。就这样梁冀与其妻孙寿,梁、孙二族,仗着权势,无恶不作,贪得无厌,祸乱朝纲。
玉树歌残气焰终 共围冀第悲楼空
梁冀权大盖主,无法无天,不仅引起同僚不满,百姓愤怒,也惹恼了汉桓帝。等梁太后、梁皇后一死,桓帝刘志便向身边亲近的太监、时任小黄门史的黄衡打探朝中与梁家关系不好的有谁?黄衡点了因给梁家不多,遭到梁家刁难或看不惯梁家作为的单超、左悺等人。于是桓
a 包恒新:《戒贪立廉史鉴》,220 页,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颍(yǐng )。b 玑(jī),意为珠子。臧(zāng ),本文臧通藏。c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赍(jī),拿东西送人之意。
秦汉
帝就召集“五侯”宦官单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谋诛冀”。a 因梁冀是大将军,手中握有兵权,桓帝便派了千余兵马,“共围冀第”,同时收监梁、孙宗亲,无论老少予以斩首。株连到公卿、列校、刺史等官员,死者数十人。梁冀夫妇在仓皇间被斩断“羽翼”,手足无措,见大势已去,“冀及妻寿即日皆自杀”。汉桓帝趁热打铁,罢免因梁、孙得势官员三百多人。一下子,整个朝廷都没有了官员。但是百姓莫不称庆,官府市里沸腾,数日乃定。
汉无名氏《甘瓜抱苦蒂》说:“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实在是说得一点都不错!梁冀死后,官府“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就这样,风光无限的“跋扈将军”结束了他浮华的一生。可惜的是,这次宫廷内部的“打老虎”,不过是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斗争的“残果”,弹冠相庆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外戚擅权不久便被宦官干政所替代。东汉政权虚弱的肌体内,“以毒攻毒”之疗法很快就显现出了难以消除的副作用,宦官当道终将东汉王朝推向了毁灭。
当时飞去逐彩云 化作今日京华春b
唐朝“鬼才”诗人李贺的一首《荣华乐》(一作《东洛梁家谣》)把梁冀一家用长诗做了高度的概括与凝练。“气如虹霓,饮如建瓴,走马夜归叫严更。径穿复道游椒房,尨裘金玦杂花光……马如飞,人如水,九卿六官皆望履……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珰。”梁冀之所以肆无忌惮,气势升天,分析起来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梁冀本性绝非良人,善弄权,好贪财。朝廷给梁冀的封地达到四个县,受封户数达三万,但
a 悺(guàn )。单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是五名不满梁冀的宦官,因为帮助汉桓帝除掉了梁家的庞大势力,被桓帝同日封侯,故称“五侯”。b (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三。李贺:《荣华乐》。
他仍然无知足之意。二是梁冀虽然个人能力较差,资质一般,但家族势力雄厚,只手遮天,显赫的身份使周围人敢怒不敢言。三是梁冀身边多趋炎附势之辈,其妻孙寿也非善类,作为梁冀妻子,没有起到“贤内助”作用,反而与其沆瀣一气,共同贪腐。与梁冀交好的也都是些蝇营狗苟之辈,阿谀奉承,唯恐天下不乱。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没有忠言逆耳,梁冀岂会不贪。四是这一切的源头还要归结于东汉王朝的脆弱统治。皇帝年幼,手中无实权,太后临朝听政,仓促间走上政治舞台的孤儿寡母,只能依靠女方的一众娘家人,造成外戚乱权之局。这一切暴露了封建王朝“人治”的弊病。无知无权的幼帝,如何能管控“跋扈将军”的私欲。但是,炙手可热的权威、奢侈淫靡的生活、富贵荣华的光景,梁冀也不过落得
个自杀身亡、宗族歾灭的下场,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当时飞去逐彩云,化作今日京华春”。时
至今日,仍有“跋扈将军”以身试法。2016 年7 月25 日,中央军委原
副主席郭伯雄因犯受贿罪,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上将军衔。郭伯雄19 岁入伍从军,历经41 年
军旅生涯,终成为军界“大佬”,更像是现代版的“跋扈将军”。他
的妻子何某的身份特殊,军级以上干部想升职都通过何某递钱给他。郭
伯雄的儿子,身上贴着“年轻少将之一”标签,不思进取,飞扬跋扈。
郭家儿媳借助郭家的威名在军事设施、军事用地方面,狐假虎威,为非
作歹。女儿女婿更是染指军队采购生意。郭伯雄庇护下的“郭家军”纷
纷被提拔重用。但是,军内不允许有特殊存在,法治之下也绝不会有免
罪的“丹书铁券”。郭伯雄和他的“郭家军”终因贪污受贿巨额财产,
受到应有的制裁、法律的惩罚。
借古思今鸣警钟 防微杜渐挽功名
古也好,今也罢,一朝贪腐终将落得凄惨下场。梁冀宗族尽灭,“郭
秦汉
家军”命运浮沉。费尽心机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钱财器物不过是过眼云烟,权势财富顷刻间灰飞烟灭,只为自己留下万世骂名。
梁冀的平生使我们借古思今:一是腐败者的公开炫耀造势,往往起到让趋炎附势者趋之若鹜的“广告效应”,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势必祸乱世事。为官者不可嚣张狂妄,要学会时刻约束自身,提升修养,否则必将像梁冀之流被国法严惩,被历史唾弃。二是家风影响至关重要。据《后汉书·梁统列传》记载,梁冀的父亲梁商也曾责骂梁冀恶劣行为,但终因宠溺未奏效。梁冀夫妻间“腐败竞赛”终招大祸,可见夫妻之间要常吹廉政“枕边风”,妻子要做好“贤内助”。三是要铁腕治腐。汉朝并非对腐败全然无视。朝廷曾试图通过考课制度防止腐败行为,考核结果与官吏的奖惩直接相关。汉设监察官,通过刺史制度肃清吏治,也成为延续后世的经验。东汉开国后,还着意提高俸禄以养廉。同时,汉朝对贪污、受贿罪惩罚也很严厉。尤其秦汉时期将贪污受贿列入《盗律》, 规定贪污十金即十万钱以上者为重罪,处以死刑。汉代吏“坐赃,终身捐弃”a,即永不任用,甚至其子孙也不得为官。但是,再严厉的规定也抵不住皇权专制。皇权独尊引发假借皇权所产生的权力腐败,重臣擅权势必掀起腐败的狂澜。
时至今日,梁冀的目无王法,似乎在告诫我们,告诫每一名公职人员,在中央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要做到廉洁从政,约束自己,劝勉亲人,善修德行,心存敬畏,头顶法纪高压线,脚踩道德底线,编织周围廉洁红线,始终保持自律廉洁。对于那些有腐败苗头的公职人员,用梁冀、郭伯雄之辈的经历警醒告诫他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心中时刻敲警钟,悬崖勒马犹未迟。
(吕宏伟)
a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郑均传》。
秦汉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杨恽轻财好义
杨恽,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杨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廉洁、公正,任职时整顿吏治,杜绝行贿。他一身正气,敢于冒死在皇帝面前揭发他人。他轻财好义,把上千万财物分给别人,从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气。据《汉书. 杨恽传》载,杨恽母亲司马英去世后,其父杨敞为之娶一后母,后母无子,杨恽侍之如亲娘,孝敬有加。其后,后母去世,留下财产数百万。临终前,他的后母叮嘱由杨恽继承财产,但是后母去世后,杨恽没有将这笔财产据为己有,而是将这大笔财产分给后母的几位兄弟。父亲杨敞去世后,杨恽本人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五百万的财物,为官清廉、经济状况并不好的杨恽却将其全部用来救济那些宗亲。
(田秀娟)
王温舒以酷行贪
王温舒,西汉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年轻时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有好杀行威的暴虐性格。后来他当了小吏,因为善于处理案件慢慢升为御史。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如狼似虎,酷虐非常。另一副面孔就是“谄”。在权贵面前,他
秦汉
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以谄行贪。他的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正因为他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以权换钱也就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上他以暴虐酷杀著称,更使他在这些权钱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些豪强地主虽无权无势,却有的是钱,更何况生死紧要关头花钱买命,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于是他们大行其贿,以求脱祸。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终王温舒落得个被诛灭五族的下场。(田秀娟)孔奋单车离任孔奋,字君鱼,生卒年不详,扶风郡茂陵县人,东汉名臣。其曾祖孔霸,在汉元帝时任侍中。王莽之乱时,孔奋与老母亲避祸于河西地区,被河西将军窦融邀请担任自己官署的议曹掾、姑臧县官,后又担任武都郡丞、武都郡太守等,赐爵位为关内侯。孔奋廉洁自律,奖善惩恶,爱憎分明,为政清平,深得百姓敬重。东汉建武五年,孔奋任姑臧县官。姑臧因与羌胡通商,是个富县,以前到姑臧当县官的,不到几个月,就能积聚很多财富。而孔奋任职四年,财产毫无增加,因他身处膏腴之地却不以财自润,甚至被众人嘲笑,但他坚守节操,不改初心。离任时,河西官员装载财物的车辆充斥道路,只有孔奋毫无资财,单车上路。当地百姓为报恩,聚集追赠财物千万以上,孔奋却道谢而一无所受。(吕宏伟)淳于长巨万暴发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人,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西汉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地方官要升迁,需要有人在皇帝面前美言和引荐,所有这一切,非皇帝的近身宠臣所不能,而淳于长正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故此,淳于长把自己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