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47389
传统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工业制造模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是必然规律和大势所趋。随着各国纷纷提出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大规模柔性定制化生产为愿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初现端倪。
在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等战略规划同时,我国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思想和主攻方向,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指引我国制造产业由两化融合迈向互联网 工业,实现从重视成本到重视创新、从粗放过剩仿制到绿色质量品牌、从资源驱动到信息驱动、从进口依赖到自主高端的划时代演进。本书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世界范围内互联网 工业的大势所趋和明日愿景,并就“互联网 工业”给未来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四项改变,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路线图逐一进行深入解析,是实践《中国制造2025》行动路线图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
本书由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杜玉河、工业互联网 联盟秘书长李正海作序并推荐。
◆ 目录 ◆
作者简介
推荐序1做时代的人与事
推荐序2思路决定出路
前言
第1篇>> 大势所趋 /
第1章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已失去竞争力 /
第2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世界地图 /
第1节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计划 /
第2节德国“工业4.0”战略 /
第3节英国“未来制造业预测”(2050) /
第4节《新工业法国》从Ⅰ到Ⅱ /
第5节印度的《物联网策略》 /
第6节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 /
第3章信息化驱动工业化是必然规律 /
第4章信息化驱动工业化是大势所趋 /
第1节从“物理”到“信息” /
第2节从“群体”到“个体” /
第3节从“静态”到“动态” /
第4节从“IT”到“DT” /
第2篇>> 发展所需 /
第5章从重视成本到重视创新 /
第1节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
第2节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
第3节任务: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
第4节人人制造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第6章从粗放过剩仿制到绿色质量品牌 /
第1节任务: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
第2节任务: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
第3节工程:绿色制造工程 /
第4节任务: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
第7章从资源驱动到信息驱动 /
第1节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
第2节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
第3节任务: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
第4节协同制造融入“互联网 ” /
第8章从进口依赖到自主高端 /
第1节任务: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
第2节工程:工业强基工程 /
第3节任务: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
第4节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
后记 /
◆ 前言 ◆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这场革命是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数据制造、网络制造和制造业智能化为核心,将给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于国家实体经济而言,若能跟得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就将实现转型升级甚至弯道超车,否则就将被发达国家甩得越来越远,差距越来越大。
“工业4.0”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正式发布的一项国家战略,该战略主张制造业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将数字信息与物理现实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将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全面融合,实现智能工厂,生产智能产品。2014年3月*总书记访问德国前,曾撰文特别提及德国 “工业4.0”战略;同年10月总理访问德国,并签订包含“工业4.0”相关内容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由此,“工业4.0”在我国迅速成为“焦点”和“热点”。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而制定的一项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国“工业4.0”的影响,其核心思路与“工业4.0”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的核心思想。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18世纪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成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
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为我国《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产业界、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也参与其中,并将自己的成果以专著形式加以展现。其中,《工业4.0:后一次工业革命》一书于2015年1月1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国内本“工业4.0”方面的专著,得到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同志的重视,并亲自作序推荐;《工业4.0(图解版):通向未来工业的德国制造2025》一书于2015年7月1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得到了中国互联网领域著名企业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赏识并作序推荐;而2015年8月1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则得到了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的作序和大力推荐。
我是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房山区工委副主任,日语本科、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工学博士、情报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科技管理系列),曾在北京机床厂工作两年,后为日本开发计算机软件10余年,这12年的“工业”和“信息化”一线实践经历为我奠定了“两化融合”的研究基础。2009年,我毅然放弃了一家日本公司软件开发技术总负责人的职务和高薪待遇,参加公开招聘,进入到了目前的工作单位,从事高端产业研究工作。
由于我特殊的、跨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引起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群工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的关注。2011年7月,我被选派挂职北京市房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参与过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招商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成长。2014年10月,我被选派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多门重要课程。
周鸿祎曾经在我的书序中写道:“王喜文博士是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他的研究成果经常受到九三学社中央领导的赞许。我也祝愿王喜文博士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之中,去实现他的报国之梦。”
的确如此,在我25岁到35岁年富力强的十年间,没能给国内开发一款软件。我对此深以为憾。2009年以来,我投身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已有7年,我的梦想就是要将日本建设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融入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之中,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报国之梦。
2015年6月12日,我应邀到武汉为东风汽车集团300多名中层干部讲授“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6月23日,应邀参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2015长风论坛”,为200多家企业做了“互联网 工业”的主题报告。在返回北京的高铁上,在学习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时,回顾这些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群工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对党外干部的重视和大力培养,充满感激之情,于是信笔写下一首《咏长风》:
借得东风乘长风,功到终将自然成。
东瀛归来为报国,统战肝胆照平生。
王喜文
2016年3月1日
我们讲个性化制造、协同制造,都在不断推动我们过去的传统工业经济,从B2C的方式转向C2B……未来的工业将走向智能制造。积极拥抱两化融合的智能制造业将会更具有竞争能力。
——怀进鹏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及愿景的规划。如何识变、应变,如何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引领这个时代,是我们不可逃避的思考与必须面对的抉择……王喜文老师的精彩论述,必将为企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转型、升级提供启迪。
——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杜特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
王喜文博士提出的几个转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重视成本到重视创新,从粗放过剩仿制到绿色质量品牌,从资源驱动到信息驱动,从进口依赖到自主高端,这几个点恰恰就是目前中国制造的几个关键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李正海
工业互联网 联盟秘书长
中国是制造业、信息化大国,而不是强国。‘两化’融合强调的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无论是工业3.0的自动化,还是工业4.0的智能化,其核心要素都是信息,因此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通过提升信息处理水平来提高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加快企业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孙海涛 国显光电自动化中心总经理
推荐序一:
做时代的人与事
王喜文老师是我的好朋友。我也读过他写的多本关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方面的书,受益匪浅。从中可以了解全球工业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存在的机遇和将会面对的挑战,更多地引发对于现在及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及制造业企业的思考:产业变革时期,企业如何抓住这个十年到三十年的关键发展期?
相信许多人都在切身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给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会给工业带来更加深远之变革的信念。亲眼见证深圳、上海、江浙等地的客户向着智能制造迈进的实践过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着时代的变迁。
中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回望从1978年到2008年间的30年时间,中国发生了巨变。再往前看看1948年到1978年间中国发生的变化,再追溯从1918年到1948年间中国发生的变化,我们很难想象从2008年开始到2038年中国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008年之后,各个国家都开始思索本国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工业体系分工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工业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用30余年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产业水平间的差距。下一步,如何在新的一轮产业竞争中继续加快步伐?我们拭目以待。
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及愿景的规划。如何识变、应变,如何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引领这个时代,是我们不可逃避的思考与必须面对的抉择。总结个人在推动“工业4.0”生态建设方面的体会,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再结合王喜文老师的精彩论述,必将为企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转型、升级提供启迪。
概括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顺势、借势、明道、优术、践行。
顺势。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正在构建新的低成本(非劳动力)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将有可能帮助他们形成金融与实体相结合的新型竞争力。届时,将不再采用今天全球产业分工的模式。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将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其更加优质、更加低价的产品将会反向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面对这种变化,“中国制造2025”结合中国国情,顺应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发展模式,描绘了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通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寻找国内短板,快速完善国内新工业体系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中国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的同时,必须加强自主工业体系的闭环发展。特别是面对新信息技术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两化深度融合将是未来成功的基础。
借势。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时势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构建新的产业生态与模式。“中国制造2025”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工业从大到强的必然发展路径。
明道。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产业的蓝图,将指导中国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按照产业趋势发展全新的产业生态,并改变制造业产业的运行模式。一方面,不断与服务互联网进行融合,实现企业对客户端到端的服务,让用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体会到服务的乐趣;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的普及,面对过去很难解决的品质问题、诚信问题将有新的解决方法与路径,产品、服务、企业以及商业模式的定义都将发生变化。由此将催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这些变化今天已经在消费领域中发生,也必将在工业领域中快速渗透。比如说,增材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让人们开始突破过去“规模制造”的思维模式。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新工艺、新装备纷纷涌现;而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制造业的产业模式与商业模式都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将获得真实的、更有价值的服务。就像次工业革命不是用蒸汽机去改造马车,而是彻底改变运输的方式一样,对“标”与“本”进行明确区分,将让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更具有创新思维,更容易见效。
优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抓住实现这一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就需要了解与掌握这个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将成为驾驭这一轮产业机遇的关键。通过学习《中国制造2025》,我们需要将未来的蓝图转化为相应的技术条件、技术方法与技术架构。以智能化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体系架构,将构建新时代企业的新模式与新方向。新时代制造业产业的发展需求量多而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技术的突破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因此通过对十个重点工程领域的重点突破,获得相应的经验,可以反哺其他领域,形成领域间相互协同的良好格局。
践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好的蓝图在于认真的实践。制造业发展更需要一种“工匠精神”。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努力结合实际,找到真正适合本地域、本行业、本企业的发展之路。除了掌握规律之外,更需要审时度势,不懈前行。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大家已经开始明白,《中国制造2025》与以往的发展理念显著不同的是,不能单纯地采用“拿来主义”。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按照工业工程的规律,通过精益化的梳理,理顺价值链;通过标准化的设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终达到智能化。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始感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带来的价值。正如一些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的企业老板的感悟:“真正能帮助你的,还是企业自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的产业机遇,也是新的产业生态构建的过程。在世界竞争的新格局中,各种新技术、新模式纷纷涌现。努力成就自己,把握时代,做时代的事,成为时代的人。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为这个时代不断奉献的人们。
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杜特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
推荐序二:
思路决定出路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为了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需要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这种努力不仅是体力、机械层面的,更是观念、思维和智慧层面的。王喜文博士针对《中国制造2025》近期出版了数部著作,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本书从技术、经济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十分可喜,值得赞扬。
在以往的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规划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组织生产,然后进行销售、发运、服务等。换句话说,企业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但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产能过剩时代之后,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前些年服装库存危机的爆发就是典型的例子。从生产的角度来说,产品本身、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小批量,比如说,以前一套模具需要保证完成20万件的生产寿命,现在则往往只需要保证完成5万件的生产寿命。
以往,客户需求较为模糊。企业自行进行产品规划、设计,组织实际生产。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信息不断积累、不断细化,典型的例子如合同、技术要求、设计图样、工艺文件、生产指令、质检材料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发展的、增长的信息大多没有形成闭环,终导致的就是频繁的变更、生产周期的延误、质量的低劣。此外,信息也缺乏积累,每一次再生产,都是又一次恶性循环的开始。
而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完整的、正确的、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如大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描述,将流程、产品和服务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作业指导和管控,并辅助、促进决策,从而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使信息精准、动态、可认知、能够指导行为,进而构建众多企业、个人等主体的合作生态体系,终实现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促进企业升级改造,使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王喜文博士提出的几个转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重视成本到重视创新,从粗放过剩仿制到绿色质量品牌,从资源驱动到信息驱动,从进口依赖到自主高端,这几个点恰恰就是目前中国制造的几个关键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比如说,企业需要创新,创新有很多种,典型的有材料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以产品创新为例,机电产品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零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哪些是标准化的?哪些是可创新的?哪些是客户看重的,能给客户带来巨大价值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从而保证客户需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企业就能保证获取高额利润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再说一点,关于进口依赖,国内很多人对于国产产品的质量有诸多顾虑,事实上,很多国产产品的质量水平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国际水准。尽管如此,依然不被国人认可,这说明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思维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幸而,目前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可以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参考。例如生产过程的信息采集,实现管理的移动化、物联化,实现随时随地的监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社交平台实现高效沟通,从而促进问题解决,保证技术生产稳定状态。我们相信,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我国的制造业将大有作为。
《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并不遥远,无论你是谁,你是否意识到,你都已经身处《中国制造2025》的大氛围里。在你的思维中,是否存在着王喜文博士提出的一系列关键概念?我们如何确立这些概念的权重,如何对它们进行价值排序,进而借助系统性的综合考量,形成高度综合、体系完整、创新发展的个人、企业、地区、国家发展道路,让我们一起阅读、思考、行动……
李正海
工业互联网 联盟秘书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