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2740
内容简介
同盟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重要现象和国家重要的外交行为,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聚焦于研究在共同威胁存在情况下,不对称防御性同盟中的弱国为什么会选择退出同盟,从而导致同盟解体。书中提出了一个同盟解体的双变量理性解释框架,即同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出同盟内部的战略分歧大小决定了同盟成本的高低,而弱国的自助能力强弱决定了其同盟收益的多少。如果弱国拥有足够自助能力就很可能选择退出同盟,从而导致同盟解体。
目 录
章 引言
节 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第二节 为何研究同盟解体
第三节 现有同盟解体研究及其不足
第四节 本书章节结构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同盟形成理论演进及对同盟解体研究的启示
节 势力均衡理论:演进历程及批评
第二节 威胁均衡理论:批评及发展
第三节 利益均衡理论:批评及发展
第四节 对同盟解体理论构建的启示
第三章 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同盟效用理论
节 前提假定及其理论渊源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同盟效用理论:同盟解体的理性分析框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统计分析
节 变量及其赋值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相关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从分歧走向分裂:对中苏同盟关系的再考察
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1949~1950)
第二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蜜月期(1950~1957)
第三节 中苏同盟分歧的不断深化(1958~1966)
第四节 中国自助能力的基本发展历程
第五节 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中苏同盟的终分裂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对其他案例的初步检验
节 对2001~2008年美韩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二节 对1958~1967年美法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三节 对1957年后美英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同盟理论的政策启示:应对“重返亚太”同盟战略
节 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已有研究及评析
第二节 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实质
第三节 同盟形成理论与阻止美国同盟扩大
第四节 同盟解体理论与瓦解美国同盟
第五节 瓦解对手同盟还是阻止同盟扩大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附 录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讨论
节 学理性解释与表象性解释
第二节 选择性聚焦大样本统计分析
第三节 大样本统计分析与案例比较研究
第四节 技术性假定与命题性假定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 记
节 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第二节 为何研究同盟解体
第三节 现有同盟解体研究及其不足
第四节 本书章节结构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同盟形成理论演进及对同盟解体研究的启示
节 势力均衡理论:演进历程及批评
第二节 威胁均衡理论:批评及发展
第三节 利益均衡理论:批评及发展
第四节 对同盟解体理论构建的启示
第三章 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同盟效用理论
节 前提假定及其理论渊源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同盟效用理论:同盟解体的理性分析框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统计分析
节 变量及其赋值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相关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从分歧走向分裂:对中苏同盟关系的再考察
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1949~1950)
第二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蜜月期(1950~1957)
第三节 中苏同盟分歧的不断深化(1958~1966)
第四节 中国自助能力的基本发展历程
第五节 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中苏同盟的终分裂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对其他案例的初步检验
节 对2001~2008年美韩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二节 对1958~1967年美法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三节 对1957年后美英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同盟理论的政策启示:应对“重返亚太”同盟战略
节 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已有研究及评析
第二节 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实质
第三节 同盟形成理论与阻止美国同盟扩大
第四节 同盟解体理论与瓦解美国同盟
第五节 瓦解对手同盟还是阻止同盟扩大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附 录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讨论
节 学理性解释与表象性解释
第二节 选择性聚焦大样本统计分析
第三节 大样本统计分析与案例比较研究
第四节 技术性假定与命题性假定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 言
序 言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
收到周建仁博士的《走向决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以下简称《走向决裂》)的专著手稿,我不由想起当年决定招收理工科学生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的事。我校于2003年获得*授予的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了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化,我决定招收一些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研究生。这个决定出于两个考虑,一是理工科学生容易接受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他们能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学者从事国际关系研究,能提高国际关系知识的科学性,实质性地推进这个学科的科学化。《走向决裂》一书的面世证明了我当年的决定是合理的,进一步增强了我招收理工科学生的信心。
周建仁博士本科是学习热能专业的,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他对于反常识的现象非常敏感。他发现有关分析同盟建立原理的著述很多,但解释同盟解体的文献却很少。然而客观事实是,所有的同盟都必然要经历建立—延续—结束三个阶段。从长期历史的角度讲,同盟的建立和同盟解体是同等频繁的国际现象。他还敏锐地发现,小国比大国更容易退出同盟,而这一现象不符合小国比大国更需要同盟保护其生存安全的常识。于是他选择了“为什么在共同威胁的条件下弱国会退出同盟”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问题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论素养和科学逻辑的思维能力。
《走向决裂》不仅问题选得好,而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科学性也非常强。该书从参加和退出同盟的成本收益入手,以弱国与盟主的战略分歧和留在同盟的成本是正相关,以及弱国安全自助能力的强弱与留在同盟的收益大小负相关的两个逻辑为分析起点,建立了一个解释弱国在什么条件下会参加或退出同盟的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该理论具备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即用同一原理解释事物的正反双向变化。本书建立的同盟理论,既能解释弱国为何决定继续结盟,也能解释弱国为何决定退出同盟。目前的许多国际关系理论还只是解释事物的单向变化,而解释不了事物的正反双向变化。二是该理论简洁,具有科学美。该理论通过对战略分歧和安全自保能力两个自变量的衡量,推算出参加或退出同盟的收益结果,从而避免了多变量解释的复杂性。这也是多数国际关系理论难以做到的。
在国关学界浮躁之风盛行之际,周建仁博士能坐得住冷板凳,潜心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可见其学术定力。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的环境下,在媒体发表时事评论、撰写形势报告,出版通俗读物是非常有助于快速出名的。许多中青年学者纷纷涌向政策研究和时事评论,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学者不断减少。在本就不多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中,很多人热衷于研究如何创建学派而不研究实际国际问题。《走向决裂》则给学界带来一丝新风。这不仅使我看到了有理论功底的70后学者,更使我看到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的前景。我国70后国际关系学者受过良好的科学训练,《走向决裂》表明他们只要潜心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仅必然会超越他们的50后导师,而且可能成为国际学界承认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走向决裂》是以2014年毕业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的,现在的书稿和当年的论文相比,逻辑更加严谨,描述更加清晰,案例更加有说服力。将博士学位论文发展成学者的本专著是目前社会科学学界普遍采取的学术发展路径,但能将博士学位论文改进到《走向决裂》这一水平的专著还是很少的。博士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走向决裂》为我国的国际关系博士生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知识的样板。当博士学位论文不再是文献综述总汇,不再是历史描述,不再是编写的教材,不再是战略设计,我国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教育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
2017年国庆节于清华园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
收到周建仁博士的《走向决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以下简称《走向决裂》)的专著手稿,我不由想起当年决定招收理工科学生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的事。我校于2003年获得*授予的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了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化,我决定招收一些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研究生。这个决定出于两个考虑,一是理工科学生容易接受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他们能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学者从事国际关系研究,能提高国际关系知识的科学性,实质性地推进这个学科的科学化。《走向决裂》一书的面世证明了我当年的决定是合理的,进一步增强了我招收理工科学生的信心。
周建仁博士本科是学习热能专业的,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他对于反常识的现象非常敏感。他发现有关分析同盟建立原理的著述很多,但解释同盟解体的文献却很少。然而客观事实是,所有的同盟都必然要经历建立—延续—结束三个阶段。从长期历史的角度讲,同盟的建立和同盟解体是同等频繁的国际现象。他还敏锐地发现,小国比大国更容易退出同盟,而这一现象不符合小国比大国更需要同盟保护其生存安全的常识。于是他选择了“为什么在共同威胁的条件下弱国会退出同盟”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问题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论素养和科学逻辑的思维能力。
《走向决裂》不仅问题选得好,而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科学性也非常强。该书从参加和退出同盟的成本收益入手,以弱国与盟主的战略分歧和留在同盟的成本是正相关,以及弱国安全自助能力的强弱与留在同盟的收益大小负相关的两个逻辑为分析起点,建立了一个解释弱国在什么条件下会参加或退出同盟的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该理论具备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即用同一原理解释事物的正反双向变化。本书建立的同盟理论,既能解释弱国为何决定继续结盟,也能解释弱国为何决定退出同盟。目前的许多国际关系理论还只是解释事物的单向变化,而解释不了事物的正反双向变化。二是该理论简洁,具有科学美。该理论通过对战略分歧和安全自保能力两个自变量的衡量,推算出参加或退出同盟的收益结果,从而避免了多变量解释的复杂性。这也是多数国际关系理论难以做到的。
在国关学界浮躁之风盛行之际,周建仁博士能坐得住冷板凳,潜心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可见其学术定力。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的环境下,在媒体发表时事评论、撰写形势报告,出版通俗读物是非常有助于快速出名的。许多中青年学者纷纷涌向政策研究和时事评论,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学者不断减少。在本就不多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中,很多人热衷于研究如何创建学派而不研究实际国际问题。《走向决裂》则给学界带来一丝新风。这不仅使我看到了有理论功底的70后学者,更使我看到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的前景。我国70后国际关系学者受过良好的科学训练,《走向决裂》表明他们只要潜心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仅必然会超越他们的50后导师,而且可能成为国际学界承认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走向决裂》是以2014年毕业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的,现在的书稿和当年的论文相比,逻辑更加严谨,描述更加清晰,案例更加有说服力。将博士学位论文发展成学者的本专著是目前社会科学学界普遍采取的学术发展路径,但能将博士学位论文改进到《走向决裂》这一水平的专著还是很少的。博士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走向决裂》为我国的国际关系博士生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知识的样板。当博士学位论文不再是文献综述总汇,不再是历史描述,不再是编写的教材,不再是战略设计,我国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教育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
2017年国庆节于清华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