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43610
内容简介
中国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提高是其获得城市就业、实现职业转换和向上社会流动的依托,也是实现这一群体自身城市化和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决定中国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论文重点探讨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要素结构、基本状态、影响机制,同时分析了这一群体就业能力的核心福利经济效应,即就业能力对于其自身城市化(城市居留意愿与社会融合)的影响。论文*后对于提升这一群体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政策)做以分析。
目 录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 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1.6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述评
2.1 就业能力理论的演进轨迹与**进展
2.2 福利经济理论及农民工自身城市化的研究文献述评
第三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初探:分析框架、结构性要素与困境
3.1 广义就业能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及结构性要素
3.2 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现状与困境
3.3 小结
第四章 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
4.1 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2 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及其与本地居民比较
第五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内在影响机制分析———一个质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2 基本研究框架
5.3 就业能力要素与农民工就业获得、维持和转换:影响机制分析
与研究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福利经济效应———农民工自身城市化
视角聚焦
6.1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福利经济效应之一———城市居留意愿
6.2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福利经济效应之二———社会融合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外政策层面的弱势群体就业能力开发举措及启示
———以英国为例
……
第八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 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1.6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述评
2.1 就业能力理论的演进轨迹与**进展
2.2 福利经济理论及农民工自身城市化的研究文献述评
第三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初探:分析框架、结构性要素与困境
3.1 广义就业能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及结构性要素
3.2 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现状与困境
3.3 小结
第四章 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
4.1 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2 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及其与本地居民比较
第五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内在影响机制分析———一个质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2 基本研究框架
5.3 就业能力要素与农民工就业获得、维持和转换:影响机制分析
与研究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福利经济效应———农民工自身城市化
视角聚焦
6.1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福利经济效应之一———城市居留意愿
6.2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福利经济效应之二———社会融合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外政策层面的弱势群体就业能力开发举措及启示
———以英国为例
……
第八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前 言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两大主题。”目前,中国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属,这一群体稳定城市化表征为永久性城市迁移和城市社会融合。而事实上,在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城市化状况恰恰是这一庞大群体在城市中福利经济状态的直接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稳定城市化,也即提升其在城市中的福利经济状态已成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城市社会和谐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书在综述已有研究文献和视角的基础上,重点参考
Ronaldetal等(2005)提出的“全面就业能力”评价框架,结合中国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城市生存状况,构建了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客观要素指标导向的广义就业能力分析框架,强调从整体视角审视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及其结构性要素。研究对就业能力多维度结构性要素做了具体的理论阐释和剖析,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做了描述性分析。认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开发是一个多元动力共同推进的过程。之后,研究进一步以此广义就业能力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劳动者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就业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相对于各客观指标**值集成1,农民工就业能力综合得分为0.63分。其中宏观政策支持得分**,向下拉动农民工整体就业能力得分幅度较大。在微观个体和中观环境维度得分差距已不大,但在宏观维度指标得分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民工。
就业能力直接影响个体就业获得、维持与转换。作为就业能力的题中之义,接下来,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法,质性地探讨了就业能力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的结构性要素与农民工就业获得、维持与就业转换的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微观维度要素作用机制方面,农民工个体教育程度和技术专长禀赋对其城市初始就业获得有重要影响,也作用于其职业的学习效应和社会网络成长空间。同时这些因素对其后续的继续进修等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心和收益,及继之而来的就业乃至职业转换产生影响。而在中观维度要素作用机制方面,家庭负担制约农民工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的资源分配;工作境遇和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职业学习效应和社会资本扩大有重要影响;居住环境影响农民工劳动能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同群效应。在宏观维度要素作用机制方面,正式社会支持资源的提供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社会网络的扩大产生影响;同时公共政策的供给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也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劳动能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向(正向或负向)。
就业与城市化是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两大问题,同时两者又密切相关。因此,接下来,研究关注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福利经济效应,即将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纳入其自身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自身城市化(稳定城市迁移意愿和城市社会融合)效应。在稳定迁移意愿方面,就业能力显著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而之后又从就业能力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考察各自对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发现就业能力的每一个维度面得分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在城市社会融合方面,研究发现,
(1)就业能力对于农民工城市感情融合、身份融合和市民意愿融合影响显著,通过了假设检验,而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融合影响则未通过假设检验。 (2)就业能力总体状态对于农民工城市感情融合、身份融合和市民意愿融合影响显著,而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融合影响则未通过假设检验。
研究在国外经验借鉴方面,重点关注英国从宏观政策层面开发青年就业能力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特点,发现对于我国开发农民工就业能力政策层面的启示主要有:适时出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技能提升”的国家战略框架;强调以提升持续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突出农民工就业能力宏观政策的群体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基于国家统一框架下的政策执行的群体与地方灵活性;重视农民工就业政策传递中的地方伙伴关系及制约监督机制的构建。
在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途径与对策方面,基于福利经济相关理论和前期研究结果,本书认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农民工主体自我增能、中观环境减负和增能及宏观政策赋权、增能和减负的多元动力相结合的作用过程。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已经获得的有关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和结构因素、影响机制分析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支持因素至关重要。相应地,尝试建构了融基础性(财税)政策、生存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于一体的就业能力提升政策支持体系。这其中,财政、税收政策是基础性物质保障和激励因素,生存性政策则为农民工就业能力提供基本权益保障和减负功能,而发展性政策则在农民工就业能力中发挥赋权、增权、增能的作用。
本书研究也伴随着笔者攻读博士学位的全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的深入进行都受益于在复旦园求学深造这五年。在这里,感谢我的恩师王桂新教授对项目方向选择、方法论理解、研究方法和技术掌握等方面的辛勤指导,以及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各种无私帮助。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同门师兄妹等对本项目开展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本书出版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福利经济理论视野下的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机制及政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 09YJC840011),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受研究资源、研究时间及诸多不可控因素局限,项目研究可能存在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罗恩立
2015年6月于上海
基于以上背景,本书在综述已有研究文献和视角的基础上,重点参考
Ronaldetal等(2005)提出的“全面就业能力”评价框架,结合中国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城市生存状况,构建了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客观要素指标导向的广义就业能力分析框架,强调从整体视角审视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及其结构性要素。研究对就业能力多维度结构性要素做了具体的理论阐释和剖析,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做了描述性分析。认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开发是一个多元动力共同推进的过程。之后,研究进一步以此广义就业能力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劳动者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就业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相对于各客观指标**值集成1,农民工就业能力综合得分为0.63分。其中宏观政策支持得分**,向下拉动农民工整体就业能力得分幅度较大。在微观个体和中观环境维度得分差距已不大,但在宏观维度指标得分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民工。
就业能力直接影响个体就业获得、维持与转换。作为就业能力的题中之义,接下来,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法,质性地探讨了就业能力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的结构性要素与农民工就业获得、维持与就业转换的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微观维度要素作用机制方面,农民工个体教育程度和技术专长禀赋对其城市初始就业获得有重要影响,也作用于其职业的学习效应和社会网络成长空间。同时这些因素对其后续的继续进修等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心和收益,及继之而来的就业乃至职业转换产生影响。而在中观维度要素作用机制方面,家庭负担制约农民工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的资源分配;工作境遇和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职业学习效应和社会资本扩大有重要影响;居住环境影响农民工劳动能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同群效应。在宏观维度要素作用机制方面,正式社会支持资源的提供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社会网络的扩大产生影响;同时公共政策的供给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也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劳动能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向(正向或负向)。
就业与城市化是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两大问题,同时两者又密切相关。因此,接下来,研究关注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福利经济效应,即将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纳入其自身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自身城市化(稳定城市迁移意愿和城市社会融合)效应。在稳定迁移意愿方面,就业能力显著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而之后又从就业能力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考察各自对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发现就业能力的每一个维度面得分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在城市社会融合方面,研究发现,
(1)就业能力对于农民工城市感情融合、身份融合和市民意愿融合影响显著,通过了假设检验,而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融合影响则未通过假设检验。 (2)就业能力总体状态对于农民工城市感情融合、身份融合和市民意愿融合影响显著,而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融合影响则未通过假设检验。
研究在国外经验借鉴方面,重点关注英国从宏观政策层面开发青年就业能力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特点,发现对于我国开发农民工就业能力政策层面的启示主要有:适时出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技能提升”的国家战略框架;强调以提升持续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突出农民工就业能力宏观政策的群体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基于国家统一框架下的政策执行的群体与地方灵活性;重视农民工就业政策传递中的地方伙伴关系及制约监督机制的构建。
在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途径与对策方面,基于福利经济相关理论和前期研究结果,本书认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农民工主体自我增能、中观环境减负和增能及宏观政策赋权、增能和减负的多元动力相结合的作用过程。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已经获得的有关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和结构因素、影响机制分析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支持因素至关重要。相应地,尝试建构了融基础性(财税)政策、生存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于一体的就业能力提升政策支持体系。这其中,财政、税收政策是基础性物质保障和激励因素,生存性政策则为农民工就业能力提供基本权益保障和减负功能,而发展性政策则在农民工就业能力中发挥赋权、增权、增能的作用。
本书研究也伴随着笔者攻读博士学位的全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的深入进行都受益于在复旦园求学深造这五年。在这里,感谢我的恩师王桂新教授对项目方向选择、方法论理解、研究方法和技术掌握等方面的辛勤指导,以及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各种无私帮助。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同门师兄妹等对本项目开展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本书出版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福利经济理论视野下的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机制及政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 09YJC840011),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受研究资源、研究时间及诸多不可控因素局限,项目研究可能存在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罗恩立
2015年6月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