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237159
1、才女教授倾心之作
此套丛书的作者杨雨教授,具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非常专业的古典诗词学术涵养,她不仅多年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与古典诗词相关的节目,还担任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等多档电视节目的导师或点评嘉宾,被誉为“古典诗词的形象代言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大使”。本系列图书为杨雨教授历时三年倾心之作,收录了历史长河中的经典诗词篇目150篇,融入了杨雨教授多年研究诗词的心得体会,以及女性解读诗词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感,可谓汇集知识、才华、思想、智慧和情怀于一体,是一套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高、可读性强的佳作。
2、故事里的古典诗词
此套丛书不同于目前图书市场中以鉴赏、诵读为主要特色的诗词类图书,而是希望在当下传统文化出版领域里表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出版立意,采用孩子们更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追根溯源,让青少年不仅领略经典古诗词的魅力和精髓,更领略诗人的风骨和情怀,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和充分感受这些传颂千古的诗词歌赋背后,所蕴含的高尚情操、诗意情怀,以及传统文化中正能量的价值观、人生观。
3、篇目涵盖语文教材
丛书所选篇目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了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以期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古典诗词鉴赏和写作运用的同时,更进一步拓展青少年的诗词视野,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修养。
本册“品格卷”分为爱国篇、战争篇和气节篇三大部分,从历代的经典篇目中选取了三十首与品格相关的诗词,包括屈原《离骚》、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清平调词》、杜甫《春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以讲故事的方式,让青少年读者充分感受诗人或词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伟大品格等。
爱国篇
我心则忧——许穆夫人《载驰》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节选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生当作人杰——李清照《夏日绝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
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
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翰《凉州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国破山河在——杜甫《春望》
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示儿》
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鹧鸪天》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无限河山泪——夏完淳《别云间》
郁郁涧底松——左思《咏史八首》其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
自古圣贤尽贫贱——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
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
名花倾国两相欢——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也许答案各不相同,但我深信,长期浸染诗词的人,诗词回馈的一定是丰厚而优质的生命质量。辛弃疾曾惊讶地发现他与自然之间,时常有着互相深情而神奇的眷顾之心,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怎样温润而浪漫的情怀和情景,又有谁能拒绝这样心物交融后纯净而纯美的时刻呢?而人文中的诗词与自然中的“青山”,其与“我”的关系正是神韵相似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走近诗词,尤其希望青少年多品读诗词,多感受一流诗人笔下曾经的风景和情怀,从而让自己的世界更丰盈、更有姿态、更有内涵。
为了便于读者在主题上把握古典诗词的类型,我将这套书分为品格、智慧、自然、情谊、珍惜五卷。每卷之下再细分若干专题,如品格卷下分爱国、战争、气节三篇;自然卷下分羁旅行役、赠友送别、追忆梦境、隐居临泉四篇;智慧卷下分人生哲理、豁达胸襟、讽刺劝谏三篇,等等。就像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一样,所有的分卷分篇也只具备相对的意义,其中交错夹杂的情况难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主题及主题之下的细目只是从大概的意义上来划分的。但我也深知,古典诗词所反映的世界如此繁复变幻,如果混沌无序地把这些诗词随置一处,可能更让读者有茫然无措之感了。
我选择的这150首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近代的龚自珍,基本上涵括了整个古代的诗歌发展史,显然带着尽力展示诗史源流的用意。这些诗歌更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目的当然是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外,拓展他们的诗词视野,加深他们对诗史源流的整体性理解和接受。
诗词虽然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现实背景。我的解析注重知人论世,原因亦在此。如我在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用了一半多的篇幅叙说南宋与金朝之间称“臣”称“侄”的屈辱历史,并终形成以“主和”为核心的南宋偏安政治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陈亮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剧谈“恢复之事”,简直可以视为是一场民间“英雄会”。以此来看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数句,辛弃疾的内心该深藏着何等的苍凉与悲愤!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特点,我在讲解中还非常注重故事性的场景还原,以使读者能形象而便捷地切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李白的《赠汪伦》本身就是写一个诗坛巨星与粉丝之间的有趣故事。汪伦以一封夸奖泾川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信件,引发了李白的兴趣。但这背后实际上是汪伦的“狡狯”之心。面对并无桃花的“桃花潭”和只有一家“万”姓人开的“万家酒店”,不用说,李白与汪伦的见面一定充满着戏剧性。还原这一戏剧性的场景,想来读者可以对当年那“历史性”的场面心追神想了。
一等的诗歌当然也具有一等的艺术性,所以对诗词的艺术分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书稿中分析《山鬼》用风云变幻的景物变化来写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而汉乐府《妇病行》是如何体现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等等。这些也都在讲解中会涉及。情感的熏陶与艺术的感染,是我讲解时并重的两翼。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总有人担忧诗词的边缘化。而以我粗浅的了解,至少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种过虑了。诗词可以不张扬在生活的表象,独自徘徊;但也必然会盘踞在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诗歌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这种诗性早已沉淀在血脉里,是一种与生命同在的存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这首诗是写给琴师董大的,如果我们把“君”换作“诗”,我觉得这完全就是诗词的自信了。
诗词,天下谁人不识君!诗词,何愁前路无知己!
2018年2月10日
“为师示教,杏花春雨,侠骨柔情。”
——中南大学“我喜爱的研究生导师”颁奖词
她与人物同悲喜,顺着讲述,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千古词人,仿佛就坐在你对面烹茶,吟咏,聊天……
——读者
无限河山泪——夏完淳《别云间》
公元1647年六月的一个深夜,松江华亭县(今属上海)一座院子外,一个敏捷的身影翻过围墙,蹑手蹑脚地走到了门前,轻轻地敲着厚实的大门,过了一会儿,室内响起了“谁啊”的声音。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一盏油灯,打开了大门。
“是我,端哥啊。儿子被清廷缉捕,近来追捕甚急,只能先逃到外地,一时难以回家伺候母亲,万望母亲保重。”说话的正是妇人久日未归的儿子夏完淳。
“端哥”正是明末清初抗清英雄、著名的少年诗人夏完淳的乳名。此刻他清亮却隐含忧色的眼神看向母亲——儿子虽然年少,一张英俊干净的脸上却看不到少年人常有的稚气,而是显出饱经风雨的坚强与成熟。
“你这是要去哪里啊?你媳妇身怀六甲,也在眼巴巴等着你回来。她睡在后院,我这就去喊她过来。”母亲拉着儿子的手,一脸无法掩饰的担忧——丈夫已经在战斗中殉国,如今儿子继续暗中从事抗清的斗争,母亲日夜担心着他的安危,才届中年的母亲却已是鬓发斑斑,容颜憔悴。夏完淳看看母亲焦灼的目光,努力抑制住内心的愧疚之情。
“不用,不用,我马上就要离开。如果幸运的话,说不定我还能回来……”
话没说完,只听外面的院门传来重重的撞击声。夏完淳知道自己的行踪被暴露了,清廷的追兵已至。他转过身看看院门,突然对着母亲跪了下来,说:
“儿子不孝,此次恐怕有去无回。但恢复我大明王朝,也是父亲大人的遗愿……”
话没说完,门呼啦一下被撞开了,数十清兵团团围住了夏完淳。夏完淳向母亲深深一拜,然后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再深深凝视了母亲以及闻声赶来的妻子一眼,来不及多说一句话,便被吆喝着押出了大门。
几天后,夏完淳和其他抗清志士一道被押解着坐船,往南京方向而去。临上船时,他回头向家乡作了后的告别。他知道,此次一别故乡云间,可能真的是永别了。回味自己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他的心里禁不住涌上了这样悲壮的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就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别云间》一诗。“云间”是明代松江府的旧称(今属上海),也是夏完淳的故乡。
诗的头两句是诗人对自己三年抗清岁月的追忆。1645年,十四岁的夏完淳跟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反清,兵败后,夏允彝投水自尽,他又与陈子龙于太湖一带组织起义,太湖义军不幸失败,陈子龙被俘后投水自尽,夏完淳历尽坎坷,更因失败而一度避居嘉定等地,但他毫不动摇,一直奔走于江南各地,故诗歌“三年羁旅客”说尽了三年的艰难困苦,“今日又南冠”则点明自己已经成为了清兵的阶下囚的处境。“南冠”就是囚犯的意思。
从一个抗清英雄到一个囚犯,身份的转变同时意味着理想的破灭。所以接下来两句,夏完淳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悲慨。面对风光无限的大好河山,夏完淳难掩悲愤的泪水。在泪眼朦胧中,他黯然觉得属于自己的天地原来是那么狭窄。随后“已知”一句将自己的情感降到了冰点。作为清廷重点缉捕的首领,夏完淳深深知道他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有什么比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期限更悲凉的了。他想起了故乡,那承载了童年欢乐、少年立志和青年从戎的人生旅程的故乡,他想起了长眠故乡的父亲,想起了慈祥善良的母亲,也想起了温柔多情的妻子,他甚至想起了妻子腹中正孕育着的儿子。万般滋味一齐袭来,他次感觉故乡原来是生命中温暖的地方。他说“欲别”,其实是不欲别,一个“难”字写尽了一个英雄的柔肠百转。
可英雄的情感从来也是可以超越常人的,所以结尾两句又将情感的冰点逐渐升温,用一种贯穿生死的宏大气魄,写出了夏完淳对未来胜利的展望和信心。对诗人自己而言,生命也许很快就要终止,但他坚信,自己即便身死化为了魂魄,他的灵魂也会继续行走在抗清的大路上,何况那些壮观的招魂幡旗,正是未来抗清的主力。想到这里,从悲愤和绝望中缓过神来的夏完淳竟然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的心里陡然亮了起来,因为打通了生死的界限,他的眼前也不再是漆黑一片,他分明看见了不远处若隐若现的光明……
八十天之后,在南京,年仅十七岁的夏完淳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盼,英勇就义,成为了中国历年少的民族英雄之一。就义前,夏完淳再次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勇敢与气节,据说,他不仅拒绝了洪承畴的招降,而且当众怒斥洪承畴为明朝叛徒,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少年英雄,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抹不屈的眼神,那是一束不灭的火光,照亮着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为自己的信仰而坚守、奋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