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093430
编辑推荐
★ 张维迎说,“经济高速增长在未来是否可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重新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上来。只有走向市场的逻辑,中国才有光明的前景!改革,要把权力还给市场!”
★ 中国*富争议的经济学家,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深度解读中国经济。
★ 畅销书《市场的逻辑》**修订,全新上市!
★ 中国*富争议的经济学家,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深度解读中国经济。
★ 畅销书《市场的逻辑》**修订,全新上市!
相关推荐:
内容简介
《市场的逻辑》(增订版)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市场的逻辑》(增订版)收录了作者16篇重量级文章,分为解读市场经济、思考改革过程、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四个篇章,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市场的逻辑》(增订版)收录了作者16篇重量级文章,分为解读市场经济、思考改革过程、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四个篇章,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目 录
增订版序
前言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
重新注意古典经济学优秀思想
市场的逻辑与强盗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的基础:自由和私人产权
自由放任与无为而治
古代连坐制与现在的连带责任
利润来自责任
从职权经济到产权经济
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改革就是减少政府的权力
第一编 解读市场经济
1.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捍卫市场经济是经济学家的职责
前中国社会的反市场迹象
从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奇迹
市场经济特征之一:竞争为他人创造价值
市场经济特征之二: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
建立市场信任的关键:企业、利润和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境
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发育不足
政府最应该做的:保护产权,推动竞争
让穷人的资产变成资本
相信市场,允许民间扶贫
一个严重的误解:市场导致不平等
拒绝“卖拐”——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念
2.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困惑与悖论
从利润、收入、成本说起
利润来自何处
利润是一种责任
利润的社会意义
怎么办——制度缺陷下的抉择
3.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吗?——中国经验的启示
引言
过度(或恶性)竞争
过度准入
声誉机制的缺失
竞争驱动的民营化
结论
4.反垄断法的隐忧
企业的三种定义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准入自由:垄断与竞争的真正界限
5.让商业活动更自由
6.好政策与坏政策
经济学家如何评价政策的好坏
限制自由竞争的政策不是好政策
为什么不好的政策会泛滥
改革呼唤领导力
7.市场与道德伦理
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市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
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说假话不脸红
普世价值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第二编 思考中国改革
8.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学会理性思考
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条件
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发展是消灭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的硬道理
谈收入分配问题不能离开全球化的大背景
腐败的根源是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力的垄断
不要把学术与政策混淆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
前言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
随机行走:中国是怎样选择渐进式改革的
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总结
10.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
引言
企业家人才配置的重要性
中国的激励变迁:从基于职位的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
最主要的三类中国企业家
价值创造与寻租活动
结束语
11.中国经济改革30年
30年改革大格局
价格改革是怎么完成的
国企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阶层的兴起
中国未来30年
12.中国的价格改革
计划价格体制与价格扭曲
通过双轨制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
中国价格改革的经验教训
附录: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要找到体制改革本身的机制
旧体制运行的基本规则
不要把宝押在价格调整上
抓住价格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
不要被财政问题吓破了胆
体制改革的几个障碍因素
13.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第三编 理解金融危机
14.危机中的选择
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
重温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
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政府救市,还是自由调整
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危机与大国崛起
15.经济不是单一的产品
危机的三个特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谬误
CPI是个很大的误导
货币是非中性的
货币扩张如何导致经济危机
为什么人为的繁荣不能持续
中国的角色
16.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对这次危机的预测
对经济危机的不同理解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复活
第四编 把脉未来发展
17.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
基于历史的推测: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
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
靠什么开发国内市场
产业创新与整合
警惕“国进民退”,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前言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
重新注意古典经济学优秀思想
市场的逻辑与强盗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的基础:自由和私人产权
自由放任与无为而治
古代连坐制与现在的连带责任
利润来自责任
从职权经济到产权经济
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改革就是减少政府的权力
第一编 解读市场经济
1.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捍卫市场经济是经济学家的职责
前中国社会的反市场迹象
从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奇迹
市场经济特征之一:竞争为他人创造价值
市场经济特征之二: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
建立市场信任的关键:企业、利润和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境
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发育不足
政府最应该做的:保护产权,推动竞争
让穷人的资产变成资本
相信市场,允许民间扶贫
一个严重的误解:市场导致不平等
拒绝“卖拐”——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念
2.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困惑与悖论
从利润、收入、成本说起
利润来自何处
利润是一种责任
利润的社会意义
怎么办——制度缺陷下的抉择
3.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吗?——中国经验的启示
引言
过度(或恶性)竞争
过度准入
声誉机制的缺失
竞争驱动的民营化
结论
4.反垄断法的隐忧
企业的三种定义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准入自由:垄断与竞争的真正界限
5.让商业活动更自由
6.好政策与坏政策
经济学家如何评价政策的好坏
限制自由竞争的政策不是好政策
为什么不好的政策会泛滥
改革呼唤领导力
7.市场与道德伦理
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市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
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说假话不脸红
普世价值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第二编 思考中国改革
8.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学会理性思考
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条件
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发展是消灭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的硬道理
谈收入分配问题不能离开全球化的大背景
腐败的根源是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力的垄断
不要把学术与政策混淆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
前言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
随机行走:中国是怎样选择渐进式改革的
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总结
10.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
引言
企业家人才配置的重要性
中国的激励变迁:从基于职位的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
最主要的三类中国企业家
价值创造与寻租活动
结束语
11.中国经济改革30年
30年改革大格局
价格改革是怎么完成的
国企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阶层的兴起
中国未来30年
12.中国的价格改革
计划价格体制与价格扭曲
通过双轨制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
中国价格改革的经验教训
附录: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要找到体制改革本身的机制
旧体制运行的基本规则
不要把宝押在价格调整上
抓住价格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
不要被财政问题吓破了胆
体制改革的几个障碍因素
13.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第三编 理解金融危机
14.危机中的选择
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
重温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
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政府救市,还是自由调整
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危机与大国崛起
15.经济不是单一的产品
危机的三个特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谬误
CPI是个很大的误导
货币是非中性的
货币扩张如何导致经济危机
为什么人为的繁荣不能持续
中国的角色
16.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对这次危机的预测
对经济危机的不同理解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复活
第四编 把脉未来发展
17.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
基于历史的推测: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
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
靠什么开发国内市场
产业创新与整合
警惕“国进民退”,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媒体评论
张维迎是一位能够在中国的政策决策中发出重要声音的人,也是一位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在这本书中对中国摆脱贫困的非凡成就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建议所有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生读一读这本重要的书。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不同凡响的书证明了对于孤立的、基础的经济力量的经济学分析的洞见可以超越国家和政治制度。人们无论身在何处——好的环境或坏的环境,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一些中国人为了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所面临的障碍而进行的持续斗争,这本令人着迷的著作提供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托马斯·萨金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在这本令人兴奋的书中,张维迎的论述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对中国近期改革的回顾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改革的长处和短处,还需要做些什么,政治和法律的改革,都在有关市场力量和深层原则的讨论中进行了分析。他借鉴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著作、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国早期哲学家的思想以及当代的经验来阐述他的观点。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学生、学者们都将从本书学到很多关于中国和市场的理念。
——德怀特·波金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
我研究经济学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随着对经济变化认识的深化,我这方面的感知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反面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涉,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也是论证何以市场是有效的,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我的认识是一样的。尽管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可说是殊途同归。他在“前言”中说:“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我对市场的信念不断强化”(原书第4页)。对这一思想历程,我非常有同感。
——茅于轼
张维迎的公众形象,是中国改革取向变化的一个侧面。
——《南方周末》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张维迎教授的《市场的逻辑》正是在反市场化的合唱中唱反调,为市场经济“鼓”与“呼”的。
——《新世纪周刊》
自里根主义、华盛顿共识以来,政府之手从没像今天这样在全球经济体系里面受到推崇。所以,张维迎教授新出版的《市场的逻辑》,显得更深具含义。
——《第一财经日报》
在全球金融危机令各国政府纷纷介入经济活动、市场调节功能受到质疑之时,《市场的逻辑》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
——FT中文网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不同凡响的书证明了对于孤立的、基础的经济力量的经济学分析的洞见可以超越国家和政治制度。人们无论身在何处——好的环境或坏的环境,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一些中国人为了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所面临的障碍而进行的持续斗争,这本令人着迷的著作提供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托马斯·萨金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在这本令人兴奋的书中,张维迎的论述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对中国近期改革的回顾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改革的长处和短处,还需要做些什么,政治和法律的改革,都在有关市场力量和深层原则的讨论中进行了分析。他借鉴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著作、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国早期哲学家的思想以及当代的经验来阐述他的观点。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学生、学者们都将从本书学到很多关于中国和市场的理念。
——德怀特·波金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
我研究经济学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随着对经济变化认识的深化,我这方面的感知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反面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涉,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也是论证何以市场是有效的,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我的认识是一样的。尽管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可说是殊途同归。他在“前言”中说:“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我对市场的信念不断强化”(原书第4页)。对这一思想历程,我非常有同感。
——茅于轼
张维迎的公众形象,是中国改革取向变化的一个侧面。
——《南方周末》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张维迎教授的《市场的逻辑》正是在反市场化的合唱中唱反调,为市场经济“鼓”与“呼”的。
——《新世纪周刊》
自里根主义、华盛顿共识以来,政府之手从没像今天这样在全球经济体系里面受到推崇。所以,张维迎教授新出版的《市场的逻辑》,显得更深具含义。
——《第一财经日报》
在全球金融危机令各国政府纷纷介入经济活动、市场调节功能受到质疑之时,《市场的逻辑》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
——FT中文网
免费在线读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更通俗地讲,利己先利人。比如说,生产者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企业家想要有雇员追随,成为他人的老板,就必须给雇员提供足够好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并对后者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工人要得到能维持家庭生计和改善生活的工作机会,就必须生产出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竞争。不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还是一只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只隐形的眼睛,使得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提供服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的进步。
私有产权、自由价格、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隐形的眼睛得以运行的基本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别人的利益成为追求自己幸福的前提,不能干损人利己的事情。
当然,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赖以运行的法律环境常常是不完善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市场也会受到各种各样反市场力量的干扰,特别是既得利益和政府的干扰。由于这个原因,市场经常受到批评和质疑。人们习惯于把现实中遇到的麻烦归罪于市场的失灵。比如说,这次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政府救助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
市场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而是普通人的创造,是芸芸众生自发行为的结果。但创造市场和在市场中生活的普通人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容易受到反市场言论的蛊惑。理解市场如何运行需要科学、理性思维,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责任。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如果我们不需要市场经济,就不需要经济学家。
当然,理解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亚当?斯密以来,即使在经济学家内部,有关市场经济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给出一个完美的理论构造,但追求数学上的完美性使他们作出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反倒为市场的批评者提供了口实,甚至为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谈论“市场的失败”成为经济学家中一个时髦的话题。即使像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教授这样一位因对信息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理解也很不到位,误把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缺陷当作市场本身的缺陷。这是令人遗憾的!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更通俗地讲,利己先利人。比如说,生产者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企业家想要有雇员追随,成为他人的老板,就必须给雇员提供足够好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并对后者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工人要得到能维持家庭生计和改善生活的工作机会,就必须生产出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竞争。不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还是一只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只隐形的眼睛,使得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提供服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的进步。
私有产权、自由价格、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隐形的眼睛得以运行的基本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别人的利益成为追求自己幸福的前提,不能干损人利己的事情。
当然,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赖以运行的法律环境常常是不完善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市场也会受到各种各样反市场力量的干扰,特别是既得利益和政府的干扰。由于这个原因,市场经常受到批评和质疑。人们习惯于把现实中遇到的麻烦归罪于市场的失灵。比如说,这次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政府救助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
市场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而是普通人的创造,是芸芸众生自发行为的结果。但创造市场和在市场中生活的普通人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容易受到反市场言论的蛊惑。理解市场如何运行需要科学、理性思维,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责任。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如果我们不需要市场经济,就不需要经济学家。
当然,理解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亚当?斯密以来,即使在经济学家内部,有关市场经济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给出一个完美的理论构造,但追求数学上的完美性使他们作出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反倒为市场的批评者提供了口实,甚至为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谈论“市场的失败”成为经济学家中一个时髦的话题。即使像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教授这样一位因对信息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理解也很不到位,误把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缺陷当作市场本身的缺陷。这是令人遗憾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