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3213879
编辑推荐
这是国内本探讨如何落实国办发【2014】37号文的专著,作者基于理论述评、案例评析和访谈总结,建构了一个“技术-权力-资本”分析框架,探讨了铁路城镇综合体开发的战略使命和开发建设本身的复杂性,构架了包含战略引导、体制创新、利益整合、制度保障、绩效改善等做法在内的关于铁路城镇综合体开发建设的行动框架。对于推进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对铁路城镇 综合体的概念范围、实质、战略使命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演化的视角建构了铁路城镇综合体的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设计了开发建设铁路城镇综合体的行动框架,提出了推动铁路城镇综合体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可供城市与区域规划、铁路规划与设计、城市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本书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二级Access 数据库程序设计考试大纲》(2013 版)的要求,在张成叔主编的《Access 数据库程序设计》(第四版)的基础上,针对“数据库应用”等相关课程建设的新需求,重点对第三部分进行了修订,并对其他章节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本书共分理论、实训和项目实战三部分,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具体项目,并在第三部分安排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读者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进而掌握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书理念先进,结构完整,深入浅出,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据库应用”课程及数据库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二级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读者的自学参考书。
目 录
1导论1.1研对象1.2研究背景1.3研究内容1.4研究视角1.5研究框架1.6研究方法附录:“37号文”
2理论回顾、案例评析与访谈总结2.1理论论述2.2案例评析2.3访谈总结2.4 小结附录:解读“37号文”
3铁路城镇综合体:认知与建构3.1认知铁路城镇综合体3.2 建构铁路城镇综合体3.3 小结 附录:评价“37号文”
4.铁路城镇综合体:理论体系4.1基础理论:铁路城镇综合体生成理论4.2应用理论:铁路城镇综合体开发理论4.3理论的启示附录:完善“37号文”
5.铁路城镇综合体:行动框架5.1 路径:明确开发建设经历的“环节”5.2 边界与底线:划定开发建设行动的“空间”5.3工具:运用什么“机制”促使开发建设效果更好附录:落实“37号文”6.应用示例:反思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TOD项目开发6.1项目概况6.2开发实践反思6.3小结附录:关于完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机制的意见
7.研究总结 7.1主要结论7.2应用建议
7.3相关发现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后记
2理论回顾、案例评析与访谈总结2.1理论论述2.2案例评析2.3访谈总结2.4 小结附录:解读“37号文”
3铁路城镇综合体:认知与建构3.1认知铁路城镇综合体3.2 建构铁路城镇综合体3.3 小结 附录:评价“37号文”
4.铁路城镇综合体:理论体系4.1基础理论:铁路城镇综合体生成理论4.2应用理论:铁路城镇综合体开发理论4.3理论的启示附录:完善“37号文”
5.铁路城镇综合体:行动框架5.1 路径:明确开发建设经历的“环节”5.2 边界与底线:划定开发建设行动的“空间”5.3工具:运用什么“机制”促使开发建设效果更好附录:落实“37号文”6.应用示例:反思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TOD项目开发6.1项目概况6.2开发实践反思6.3小结附录:关于完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机制的意见
7.研究总结 7.1主要结论7.2应用建议
7.3相关发现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后记
前 言
去年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37)号]颁发,使得铁路土地综合开发成为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本书的出版,可谓恰当其时,值得祝贺。这是一本理论与应用并重的著作。既建构了关于铁路城镇综合体的理论体系,也设计了开发建设铁路城镇综合体的行动框架。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本书的一些观点和论述颇值得深思。比如,铁路站点地区开发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做法;以金融创新作为纽带整合铁路建设和地区开发;以铁路特定开发区制度作为顶层设计对“37号文”提出的开发机制进行深化完善;重构空间规划体系以应对高速交通体系发展对国土空间带来的深刻影响,等等。本书主要作者长期工作在轨道交通综合开发一线,郑明远同志曾出版专著《轨道交通时代的城市开发》一书;王睦同志多次策划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国际研讨会和论坛,受到广泛关注。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对这一领域的进展进行总结和理论探讨,使得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切合应用需要。这应该是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所以我乐意为之写下上述感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