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3210861
关于古今中外桥梁的故事 ……………………………………..32
中国古代桥梁 ……………………………………………….. 27第 2 部分
桥梁概论 ……………………………………………………….453
关于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 …………………………………… 474
桥梁上部结构的安装与施工方法 …………………………… 715
桥梁下部结构的类型与施工方法 …………………………… 976
桥梁支座与桥面伸缩装置 ………………………………….121第 3 部分
不同材料的桥梁 …………………………………………….. 1417
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 ……………………………..1438
钢 桥 ………………………………………………………161第 4 部分
各种形式的桥梁 ……………………………………………..1859
梁式桥—一种使用广泛的桥梁型式 …………………..18710
刚构桥—一种独特的桥梁型式 ………………………….20311
拱式桥—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桥梁型式 ………………..23112
斜拉桥—一种 20 世纪 50 年代蓬勃兴起的桥梁型式 …..25713
悬索桥—一种适合于大跨度的桥梁型式 ……………..289第 5 部分
各种用途的桥梁 ……………………………………………..31314
城市立交桥………………………………………………….315-10-15
城市跨河桥及轨道交通桥 …………………………………34916
跨谷桥 ……………………………………………………..37917
跨海大桥 …………………………………………………..39918
高速铁路桥梁 ……………………………………………..421第 6 部分
桥梁概念设计基础 ………………………………………….45319
大型桥梁的设计理念与过程 ………………………………45520
桥梁美学 …………………………………………………..47521
桥梁的可持续性与评价方法 ………………………………503第 7 部分
桥梁的科学问题与未来发展 ………………………………. 51522
桥梁设计中的物理、力学问题 …………………………….51723
桥梁抗震 …………………………………………………..52924
桥梁抗风 …………………………………………………..53725
桥梁结构试验 ……………………………………………..55126
桥梁管理与养护 …………………………………………..56927
桥梁工程的历史回顾与宏伟发展前景 …………………….591附录 1
各篇首页插画桥名录 ……………………………………………623附录 2
英译本书内容摘要 ………………………………………………624附录 3
德译本书内容摘要 ……………………………………………..637附录 4
参加本书筹划与组织实施工作人员……………………………….651后 记 ……………………………………………………………………652-11-
世界公认,古代罗马人与中国人是人类伟大的桥梁工程师。保存至今的中国古代桥梁,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艺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的百余年内,当西方的桥梁科学技术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却长期陷于连绵不断的内外战乱,桥梁科学技术远远地落在了西方国家的后面。古代中国先人在桥梁建筑方面创造的辉煌已成历史烟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世纪的后五十年,中国的桥梁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在原有各种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到上世纪末,中国即已跻身于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尤为可喜的是,进入21 世纪,由于自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与交通建设的强劲需求,特别是高速公路网与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座座跨海大桥与跨深谷大桥的建成,中国的桥梁科技水平与建设实践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在水平上,而且在规模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这些成就,作为一个拥有13.7 亿人口的大国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相反,应该看到,我们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中国还有许多值得虚心向其他桥梁科学技术先进国家学习的地方,如勇于挑战,大胆创新,注重细节,严格管理,在桥梁设计中更多采用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体现人性化、艺术化和浪漫主义精神等等。此外,中国在桥梁施工与运营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在建立完善的、严谨的科学管理与控制体系方面的宝贵经验。
近30 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遗憾地是,在少数人身上及少数部门滋生了浮躁戾气与急功近利之风,由此带来的违反科学规律与忽视在桥梁施工与运营过程中的严格管理,导致在桥梁建设中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虽属支流,但应引起工程界的警惕。
桥梁几乎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作为一项历史记录,也是为了让公众了解,有必要回顾与总结自茅以升先生主持的、总工程师罗英先生全力襄理的、从1935 年开始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1937 年的困难条件下、由中国自主建成的座现代化杭州钱塘江大桥开始,直到21 世纪的今天,这八十年来,我国桥梁工作者发展中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奋斗历程与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有必要让公众了解一些国外桥梁的发展状况。这是本书从上世纪末筹备初版到现在,经过二十年后决定重新组织力量编写出版本书新版的初衷和历史背景。
新版在文字上仍然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以适应对桥梁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的阅读,在内容上注意体现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同时也要照顾到不同文化层次、专业的和非专业的读者的需要。二者是有矛盾的,编者只能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所及,选读本书的有关章节。
新版对初版原有篇目做了少量调整,保持初版的基本框架与风格等特色未变。根据二十年来各方面发生的变化,除对本书初版各篇内容视情况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或修订,或补充,或改写外,新版增加了“高速铁路桥梁”、“跨海大桥”、“跨谷桥”、“桥梁管理与养护”、“桥梁的可持续性与评价”五个篇目。新版是初版的修订再版本,是初版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历史记录在新版中特意保存了初版的编者前言,借此也可窥见经历了一代人之后各方面的一些变化与桥梁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书初版曾被选送参加1998
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为方便参观者了解本书,更好地向德国读者展示本书的内容,专为德国参观者编辑了一本约30页的德文小册子,介绍本书内容、作者简介及各篇章节名。该德文小册子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很好的展出效果。新版除了将原德文小册子内容按新版改写,并补充了《新版编者前言》德文版作为附录列于书末外,为了方便及扩大本书今后的国际交流,还特在新版书末增加了与该德文附录内容相同的英文附录。
中国铁道出版社对本书新版按一本精品图书的要求做出了很大努力,包括:纸张的选择、文字与图表的印制、全书彩印,到庄重新颖的封面装帧,都力求做到好。全体参编人员也都做出了努力,大家都希望通过此次改编争取新版在继承初版所形成的特色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以崭新的面貌献给读者。
当此新版《桥梁漫笔》问世之时,我们特别怀念二十年前参与本书初版编写工作的一部分已经辞世的桥梁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怀念他们在编写过程中的敬业精神,感谢他们为本书初版所做的贡献,感谢他们为本书新版打下的良好基础。其中要特别提及共同参与本书初版策划的李国豪、程庆国、陈新三位院士。程庆国院士和陈新院士还各担任了本书初版一个篇目的撰稿工作。
李国豪院士是享誉国际的桥梁工程学者及教育家。他充分肯定编写这样一本国内外尚未见到的、全方位介绍桥梁知识的、既有一定深度又带有一定科普性质的图书的价值,积极支持本书初版的工作,并为本书题写书名。他的支持无疑对所有参加本书初版与此次新版编写与出版的工作人员都是很大的鼓励与鞭策。
程庆国院士在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期内,在他的领导下,团结全体员工为中国桥梁科学技术的进步做了大量重要的、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新院士在大型桥梁深水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方面有很多重大创新。他在桥梁建设中始终贯彻并坚守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正确方针。国家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荣誉称号。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桥梁由落后一步步向前迈进的历程。他参与主持了长江上以及其他许多重要大桥的设计与施工,长期在线指挥工作,直到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建设打止。
李国豪、程庆国、陈新三位院士分别于2005、1999、2011 年辞世,但是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辈桥梁工作者谦虚严谨的工作作风与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永远是桥梁界后继者学习的楷模。
作为新版的发起人与组织者,我们首先要感谢所有应邀参与本书改编的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还要感谢本书新版编辑组的全体成员为本书新版繁重的编辑工作竭心尽力所做的贡献。通过他们的集体合作才得以完成这一浩繁的编书工程。如果本书新版较之初版有所进步的话,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十分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和中国铁道出版社自新版开始筹划工作以来在人力与物力等方面的积极支持。这一切都是本书再版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后,我们还要感谢北京交通大学王梦恕教授、中南大学曾庆元教授和刘宝琛教授三位院士对编写、出版本书给予的热情鼓励与有力支持。感谢中国科技馆前常务副馆长张泰昌教授为本书所绘的81 幅中国民间名桥精美插画,感谢好几位外国友人为本书英文与德文附录译文的更为完美所给予的慷慨热情帮助。
受编审会议委托,由许士杰、郭静担任全书文字与图表的校核工作,由万明坤与宋薇担任全书的统稿与定稿工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