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74299
内容简介
第十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汇集了国内外城市道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不同智能交通领域的优秀论文73篇,主要包含智能交通的发展与政策、智能交通技术、智能交通应用、智能交通的成果及转化,以及智能交通领域近的热点研究,对智能交通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学者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 言
前 言
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共同主题和人类的永恒追求。当创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时,这个国家就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作为经济学概念,早由熊彼特提出,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企业重组等方面。正如发展的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发展、绿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创新的内涵也被扩展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发现、知识生产、发明创造、社会创新、文化创意等无所不包的价值创造及实践行为。相应地,创新政策也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环境、军事等相关政策,以致不严格界定创新的主体和问题的边界,就难以在同一语境讨论创新和创新政策。
综合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认识,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至少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资源、创新的载体、创新的活动、创新的评价、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机制以及创新的环境等诸多议题。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明确提出四点意见:一是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2015年3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广泛涉及科技、产业、金融、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军民融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开放创新等议题。2015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再次明确要求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军民融合及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明确要求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本书以“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为主题,分六篇对“科技创新及全面创新的战略与政策”进行系统探讨。上部分主要对“创新发展的治理—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创业”等议题进行探讨;下部分主要对“科技智库建设—绿色发展的治理—创新发展国际借鉴”等议题进行探讨。
篇是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治理体系的总体分析。“全面创新的治理”包括:以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以全面创新改革促国家创新发展、两手协力推进创新发展、完善创新体系治理和创新治理体系;“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包括:科技体制与政策的基本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治理的新变化、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夯实创新自信的基础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包括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自主技术体系建设以及政府支持企业研发的目标和主要政策工具。
第二篇是对“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的制度分析。“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包括:制度基础、基本制度、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界定、责任机制、“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思考及“十三五”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的理性选择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相关思考”包括:科技规划的关键是如何执行和落实、科技管理的重点是“人”和“事”结合、在“赛马”中“养马”和“相马”、健全科技管理责任规范。
第三篇是从供需结合角度对“资源配置和创新创业”进行分析。“科技资源配置”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资源配置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和结构效率分析、统筹优化大气污染防治科研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评价体系应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科研外协经费过程管理等思考;“创新创业政策”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创新活动、技术转移要相信市场机制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创新集群发展引导机制以及创新创业是创新经济的根基、让“创客”创新创业常态化、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等思考。
第四篇是“科技智库建设”探讨。包括:科技智库建设的新态势、新形势下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研究、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高水平智库建设的启示以及科技智库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美国国家科学院咨询机制及启示、言辞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差距等思考。
第五篇是“绿色发展的治理”研究。包括:绿色发展的新态势、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平衡、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国际法地位、弘扬绿色奥运精神与共建生态文明秩序以及新型城镇化拓展科技发展新空间、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协调任重道远、雾霾倒逼危机治理、强化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完善防灾减灾区域治理体系等思考。
第六篇是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国际借鉴”研究。包括:瑞士创新政策新进展及启示、印度创新政策新进展及启示、英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家创新发展从根本上需要大量依靠科技创新,离不开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的系统推进。从国际看,全球科技经济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产业技术变革。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和技术正在加速衰落,客观上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我国“创新经济”规模总体偏小、竞争优势不突出,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上属于“制造经济”,离“创新经济”有很大距离。
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力量集中在知识集群之中,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知识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联系薄弱,相当多的创新型区域(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环节,核心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陷入技术依附和价值链低端锁定。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地位,有必要通过战略政策集中相对分散的科技资源,加强总体战略部署,引导知识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有序布局、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逐步壮大创新集群发展规模,有力支撑创新型区域(城市)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和“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之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新常态和简政放权改革背景下,政府要通过积极有为的“战略与政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协调发挥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基本机制的作用,汇聚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引导推动“创新经济”成长、壮大,使“创新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共同主题和人类的永恒追求。当创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时,这个国家就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作为经济学概念,早由熊彼特提出,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企业重组等方面。正如发展的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发展、绿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创新的内涵也被扩展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发现、知识生产、发明创造、社会创新、文化创意等无所不包的价值创造及实践行为。相应地,创新政策也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环境、军事等相关政策,以致不严格界定创新的主体和问题的边界,就难以在同一语境讨论创新和创新政策。
综合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认识,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至少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资源、创新的载体、创新的活动、创新的评价、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机制以及创新的环境等诸多议题。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明确提出四点意见:一是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2015年3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广泛涉及科技、产业、金融、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军民融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开放创新等议题。2015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再次明确要求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军民融合及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明确要求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本书以“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为主题,分六篇对“科技创新及全面创新的战略与政策”进行系统探讨。上部分主要对“创新发展的治理—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创业”等议题进行探讨;下部分主要对“科技智库建设—绿色发展的治理—创新发展国际借鉴”等议题进行探讨。
篇是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治理体系的总体分析。“全面创新的治理”包括:以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以全面创新改革促国家创新发展、两手协力推进创新发展、完善创新体系治理和创新治理体系;“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包括:科技体制与政策的基本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治理的新变化、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夯实创新自信的基础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包括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自主技术体系建设以及政府支持企业研发的目标和主要政策工具。
第二篇是对“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的制度分析。“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包括:制度基础、基本制度、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界定、责任机制、“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思考及“十三五”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的理性选择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相关思考”包括:科技规划的关键是如何执行和落实、科技管理的重点是“人”和“事”结合、在“赛马”中“养马”和“相马”、健全科技管理责任规范。
第三篇是从供需结合角度对“资源配置和创新创业”进行分析。“科技资源配置”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资源配置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和结构效率分析、统筹优化大气污染防治科研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评价体系应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科研外协经费过程管理等思考;“创新创业政策”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创新活动、技术转移要相信市场机制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创新集群发展引导机制以及创新创业是创新经济的根基、让“创客”创新创业常态化、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等思考。
第四篇是“科技智库建设”探讨。包括:科技智库建设的新态势、新形势下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研究、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高水平智库建设的启示以及科技智库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美国国家科学院咨询机制及启示、言辞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差距等思考。
第五篇是“绿色发展的治理”研究。包括:绿色发展的新态势、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平衡、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国际法地位、弘扬绿色奥运精神与共建生态文明秩序以及新型城镇化拓展科技发展新空间、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协调任重道远、雾霾倒逼危机治理、强化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完善防灾减灾区域治理体系等思考。
第六篇是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国际借鉴”研究。包括:瑞士创新政策新进展及启示、印度创新政策新进展及启示、英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家创新发展从根本上需要大量依靠科技创新,离不开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的系统推进。从国际看,全球科技经济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产业技术变革。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和技术正在加速衰落,客观上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我国“创新经济”规模总体偏小、竞争优势不突出,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上属于“制造经济”,离“创新经济”有很大距离。
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力量集中在知识集群之中,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知识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联系薄弱,相当多的创新型区域(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环节,核心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陷入技术依附和价值链低端锁定。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地位,有必要通过战略政策集中相对分散的科技资源,加强总体战略部署,引导知识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有序布局、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逐步壮大创新集群发展规模,有力支撑创新型区域(城市)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和“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之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新常态和简政放权改革背景下,政府要通过积极有为的“战略与政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协调发挥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基本机制的作用,汇聚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引导推动“创新经济”成长、壮大,使“创新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