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0346
本书内容可大体分为六部分,包括:条约关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酝酿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条约关系的外观形态与内在属性,清政府对条约关系的反应和应对,条约关系与民众”排外”运动及其近代化趋向,以及英、美、法、日、俄、德等6个主要列强国家对华条约关系的基本方针政策及其特点,此外还有结语部分。从研究的主体内容来看,涵盖所有中外约章,除了不平等条约之外,还包括平等条约和不平等条约中的平等条款,以及非正式条约的”准条约”,显然,就这一领域或范畴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性而言,对此做一系统研究,有助于拓展视野,在理论和史实上全面深入了解和认识近代中外条约,清除这一领域中的殖民主义论调;由此更充分、更深刻地揭示晚清中外关系的转变,了解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艰难而又屈辱的历程,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并促进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推动和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其意义不言而喻。
导 言 条约关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
一、条约关系的释义、内涵和特质 (1)
二、条约关系与国际法 (13)
三、条约关系与外交和战争 (26)
四、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特殊性质 (39)
五、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48)
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酝酿及筹划 (69)
一、经济理念的变化与条约要求 (70)
二、预拟条约方案的演化 (79)
三、从和平协商到诉诸暴力 (90)
四、勒订条约与国际法 (99)
第二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建立和调整 (109)
一、改易“天朝”体制的初试 (109)
二、战争暴力下不平等关系的形成 (122)
三、建立平等关系的尝试 (140)
四、领土野心与平等关系的危机 (162)
第三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新发展 (176)
一、单一国际秩序格局的形成 (176)
二、平等关系的中断 (185)
三、帝国主义过渡中的新特权 (190)
第四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巩固强化与新形式的出现 (200)
一、中国衰弱的大揭底与条约关系危机的深化 (200)
二、集体强权下的巩固与强化 (210)
三、条约关系的新形式 (224)
第五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态 (236)
一、条约名称及条约缔结程序 (237)
二、条约效力和条约施行 (248)
三、条约内容的类别区分 (259)
四、其他分类与“准条约”的各种类别 (272)
第六章 中外条约关系的两重属性及其法律性质 (283)
一、不平等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 (283)
二、平等条约与条款及其主要内容 (309)
三、“特殊国际法”的畸形法律性质 (326)
第七章 清政府条约关系观念的形成 (343)
一、从“要盟不信”到“以为信据” (343)
二、从“怀柔远人”到“以求两益” (353)
三、从“未便参阅”到“奉为圭臬” (363)
四、从“一劳永逸”到“预筹修约” (376)
第八章 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国体观的变化 (390)
一、从“俯顺夷情”到“籍条约以维系” (391)
二、“上存国体”与“折服远人” (401)
三、“关中国国体”的仪礼之辩 (410)
四、“循公例”与“植立国体” (420)
第九章 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方针政策 (433)
一、以羁縻之道应对条约关系 (433)
二、守约两趋与修约预筹 (452)
三、新的外交体制及机构的建立 (472)
四、近代条约外交体系的确立 (494)
第十章 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502)
一、条约规定与国内法规的转换 (502)
二、条约规定与《大清律例》的修改 (520)
三、“八议”之法的再启与终结 (529)
四、建立“中外通行”的法律体系 (540)
第十一章 中外条约关系与“排外”运动的近代化趋向 (553)
一、从拒约反洋教到“恨和约”的大爆发 (554)
二、“排外”的辨正及其更新 (572)
三、旨趣各异的“排外”取向 (581)
四、“文明”拒约与国民外交的萌兴 (602)
第十二章 英、日肇启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阶段 (621)
一、从“炮舰外交”到“维持中国的完整和独立” (621)
二、从“平等”修好到“征服”中国 (642)
第十三章 以“机会均等”为核心的美国对华方针 (664)
一、“搭便车”开启中美条约关系 (664)
二、“合作政策”与协同条约关系的趋向 (675)
三、“门户开放”及其国际化 (688)
第十四章 法、俄、德各具特色的重要“创树” (706)
一、以传教为重心的殖民扩张 (706)
二、趁火打劫与勒索领土 (716)
三、挤进条约国行列与崇尚实利 (736)
结 语 历史的转折 (750)
参考文献 (769)
人名索引 (792)
约章索引 (802)
后 记 (810)
出版说明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1年3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