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43212
《红发安妮系列8:壁炉山庄的里拉》内容简介:婚姻中的安妮将浪漫继续延续,婆媳矛盾夫妻相处,孩子教育邻里关系,幸福就在生活的点滴中得以构建,一部让人永生难忘一生***的经典佳作,借由蒙格玛丽的文字随着安妮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畅游风光旖旎的爱德华王子岛。
目录
溪谷村“简讯”及其他
晨露
月光下的欢笑
魔笛吹响了
“出征的召唤”
苏珊、里拉和“星期一”的决心
战时婴儿和大汤盆
里拉下定决心
“博士”的不幸遭遇
里拉的烦恼
黑暗与光明
在朗厄马克的日子
里拉受了委屈
斗志昂扬的溪谷村
推荐序
寻访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 李文俊
1989年的6月,我寻访了一位女作家。这次走得还真够远的,
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劳伦斯湾的一个海岛上。这一次我寻
访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绿山墙的安妮》( Anne of Green
Gables)一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
我早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还是得自1986年我国某份报
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渥太华来讯》里说:“加拿大青年导演
凯文·沙利文将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的名著
《绿山墙的安妮》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该剧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
视台播放,收看人数达550万,超过了其他电视片。”报道里还提
到: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发表于1908年,写的是一个孤女的故
事。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
之后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
1988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绿山墙的安妮》一书
的中译本,马爱农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我也曾注意过一些书评报刊,却从未见到有文章提到《绿
山墙的安妮》的中译本,哪怕是一句。小安妮在中国的遭遇太可
怜了。要知道这本书不但在英语国家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畅销书,
001.
而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拍摄成无声、有声电影,搬上舞台,又
改编成音乐喜剧。我一直为安妮在中国的命运感到不平,正因如
此,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术考察活动中,我报了去蒙格玛丽故乡
参观并写介绍文章的计划。
我动身之前仔细阅读了莫莉·吉伦(Mollie Gillen)所著的蒙格玛
丽的传记《事物的轮子》(The Wheel of Things,1976)一书。下
面的叙述基本上都取材于这部著作。
蒙格玛丽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她出生的地点是加拿大
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她的父亲
是个商人,经常在加拿大中部经商,母亲在小莫德出生21个月后
就去世了。莫德只得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来到卡文迪许,这
也是一个小村庄,离她出生地只有几英里。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
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
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这个小女孩在森林、牧场与沙
滩间奔跑。美丽的景色也培养了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她没有兄弟姐妹,无疑有些孤
独,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小莫德9
岁时开始写诗,用的是外公邮务所里废弃的汇单。莫德15岁时写
的一篇《马可·波罗号沉没记》在一次全加作文竞赛中得到三等
奖。这是她根据亲眼所见的一次发生在海岛北岸的沉船事故写成
的。1890年8月,莫德由外公带着来到父亲经商的艾伯特王子城。
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她不能上学,自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她能
通过写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写了一首四行一节共三十九节的长
诗,投稿后居然被一家报纸头版一整版登出来。当时她还不到16
岁。她继续投稿,报纸上当时已称呼她为“lady writer”(女作家)
002.
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说又在蒙特利尔得奖。1891年,父亲把她
带回到故乡,此后,在父亲1900年去世前的几年里,父女很少见
面。莫德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她作品中经常出现孤
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爱德华王子岛后进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士王子学
院,1894年毕业,得到二级师范证书。在岛上教了一年书后,她
又进了哈利法克斯的达尔胡西大学学文学。在大学念书时,她仍
不断投稿。
1895年7月,莫德得到一级师范证书,她教了两年书。1898年
3月,外祖父去世,莫德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地生活,回到故乡。
从这时起除了当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报馆里当编辑兼记
者兼校对兼杂差,直到1911年外婆去世,她都过着普通农妇的生
活。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莫德都没有停止写作。她仍然不断
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时,发表一首诗只拿到两元钱。
说起《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能写成,还得归功于莫德的
记事本,她平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欢往本子上涂上几行。
有一天她翻记事本,看到两行不知何时写下的字:“一对年老的
夫妻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由于误会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女
孩。”这两行字启发了她,使她开始写小孤女来到一个不想要她
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对夫妻”改成“两个上了年纪的
单身的兄妹”,因为单身者脾气总是有点孤僻,这样,与想象力
丰富、快言快语的红头发、一脸雀斑的小姑娘之间的冲突就越发
尖锐了。小说的、二、三章的标题都是“×××的惊讶”,
使读者莫不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确实因为性格
直率、不肯让步与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终的结局还是令
003.
人宽慰的。儿童文学作品总不能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嘛。
《绿山墙的安妮》在1908年出版,很快就成为一本畅销书,
到9月中旬已经4版,月底6版。到1909年5月英国版也印行了15
版。1914年,佩奇公司出了一种“普及版”,一次就印了15万
册。以后的印数就难以统计了a。
在这样的形势下,读者都想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
出版社看准了“安妮系列”是一棵摇钱树,蒙格玛丽自然是欲罢
不能了。其结果是她一共写了8部以安妮与其子女为主人公的小
说。它们按安妮一家生活的年代次序(而不是按出版次序)为:《绿
山墙的安妮》(1908年出版,写安妮的童年)、《安维利镇的安妮》
(1909,写安妮当小学教师)、《小岛上的安妮》(1915,写安妮在学
院里的进修生活)、《白杨山庄的安妮》(1936,写安妮当校长时与
男友书信往来)、《梦中小屋的安妮》(19l8,写她的婚姻与生
个孩子)、《壁炉山庄的安妮》(1939,写她又生了五个孩子)、《彩
虹幽谷》(1919,孩子们长大的情景)、《壁炉山庄的里拉》(1921,
写安妮的女儿,当时在打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
会使真正的艺术家感到难以忍受。出了部“安妮”之后莫德
就在给友人的信里说:“这样下去,他们要让我写她怎样念完大
学了。这个主意使我倒胃口。我感到自己很像东方故事里的那个
魔术师,他把那个‘精怪’从瓶子里释放出来之后反倒成了它的
奴隶。要是我今后的岁月真的被捆绑在安妮的车轮上,那我会因
为‘创造’出她而痛悔不已的。”
尽管莫德自己这样说,她的“安妮系列”后几部都还是有
a 笔者本人就见过中国出版的一种“海盗”影印本,上面没有任何说明。从版
式、纸张、封面推测,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印制的。
004.
可取之处,其中以《小岛上的安妮》更为出色。作者笔下对大自
然景色的诗意描写,对乡村淳朴生活的刻画,对少女的纯洁心态
的摹写,还有那幽默的文笔,似乎能超越时空博得大半个世纪以
来各个阶层各种年龄读者的欢心。这样的一个女作家不是什么高
不可攀的哲人与思想家,而像是读者们自己的姑姑、姐妹或是侄
女甥女。给莫德写信的除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之外,还有小男孩
与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海员,也有传教士。两位英国首相斯·鲍
德温与拉·麦克唐纳都承认自己是“安妮迷”。一位加拿大评论
家在探讨“安妮”受到欢迎的原因时说,这是因为英语国家的人
民喜欢小姑娘。不说英语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生活
与艺术中对天真幼稚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率直的天真,不扭扭捏
捏的天真,却又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美的境界了。凡人都有天真的
阶段,当他们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莫不希望早日脱离,避之唯恐
不及;但是一旦走出天真,离天真日益遥远,反倒越来越留恋天
真,渴求天真,仰慕天真了。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连城府极
深的政坛老手也希望能有几分钟让自己的灵魂放松放松?也许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71岁的马克·吐温给34岁的莫德写去了那样的一
封“读者来信”?
美学家们对这样的现象可能早已有极为透彻的论述,还是让
我回到莫德生平上来吧。她的外祖母于1911年逝世,莫德不愿一
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搬到几英里外另一个村子去与亲戚
一起住,不久便与埃温·麦克唐纳牧师结婚。他们恋爱已有8年,
订婚也已有5年了。婚后除了做妻子和母亲(她生了三个儿子,活
下来两个)需要做的一切家务事外,她还要担当起牧师太太的一切
“社会工作”。
005.
除了8本“安妮系列”之外,莫德还写了自传性很强的“埃
米莉”三部曲。当然,还有其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和诗歌、
自传之类的作品。莫德是1942年4月24日去世的。丈夫和两个儿子
把她的遗体送回到卡文迪许小小的公墓,她的墓碑与如今已成为
“蒙格玛丽博物馆”的“绿山墙房子”遥遥相望。
此后便是我去“绿山墙的房子”朝圣的日子了。
“绿山墙的房子”不算大,呈曲尺形,两层,每层也就有
四五个房间。我们听完讲解员的话便拾级而上,到楼上去看“小
安妮的卧室”。房间里沿墙放着一张硬板床,旁边是一只茶几。
莫德就葬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小说里写到的“情人巷”“闪
光的湖”和“闹鬼的林子”也都在附近。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游
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印象的。
第二天,我冒着蒙蒙细雨,步行了几英里去看爱德华王子岛
大学。校园的气氛有点像旧时上海的沪江大学或圣约翰大学。我
在楼里楼外漫步了近1小时,几乎没有见到一个人,似乎是苍天有
意安排,让我可以独自与莫德的幽灵相处,细细体味一个未踏进
社会的女学生的多彩幻想与美丽憧憬。
我在岛上住了3夜之后按原定日程经由哈利法克斯飞往多伦
多。我感到遗憾的是未能看到音乐剧《绿山墙的安妮》,它
要到7月才开始上演。
英国《卫报》评价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百本书”。
“猫让我羡慕的地方就是它会发出‘喵喵’声”,有一次,布里兹先生在听到“博士”那洪亮的叫声后曾这样说,“这是世上心满意足的声音。”
“博士”很英俊,它的每个动作都很优雅,它的每个姿态都很高贵。当它把它那长长的、暗黑色的带环纹的尾巴盘绕在脚边,在门廊上坐下来长时间凝视天空时,布里兹一家感到它比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更适合作守护神。
但是当那只猫变成“海德先生”时——这样的事总是发生在下雨时或刮风前——它就会变成一只目露凶光的野兽,这样的转变总是突如其来。它会突然从冥想中醒来,猛地跳起来,并发出一声狂野的咆哮,咬伤任何一只试图来管束或抚摸它的人的手臂。它的毛色变暗,眼里发出恶魔般的凶光。此时的它身上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美。如果这样的改变发生在黄昏,它就是一只可怕的怪兽,壁炉山庄所有的人都会感到它身上散发的恐怖气息,连它走路时都是鬼鬼祟祟的。只有里拉还为它辩解,坚持说它是“一只勇敢的好猫”。
“杰基尔博士”喜欢喝新鲜牛奶,而“海德先生”却从不碰牛奶,而是喜欢对着肉咆哮。“杰基尔博士”总是静悄悄地下楼梯,没人会注意到它的到来,而“海德先生”的脚步声却像男人一样沉重。苏珊自己说,有几个晚上,当她独自一人待在屋里时,海德先生的脚步声把她“吓得半死”。它还会坐在厨房的地板中央,用它那双恐怖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的眼睛,一看就是一个小时。苏珊的神经可经受不起这样的刺激,但是可怜的苏珊对这个恶魔充满了敬畏,不敢把它赶出去。一次,她大着胆子向它扔了一根棍子,它就立即向她猛扑过来。苏珊吓得跑出了房子,从此再也不敢去招惹“海德先生”了——不过她把它的恶行都怪罪在无辜的“杰基尔博士”的身上,只要它敢越雷池一步,她就会把它从她的地盘上赶走,哪怕它向她讨点心,她也会断然拒绝。
“几个星期前,菲斯•梅瑞狄斯小姐、杰拉德•梅瑞狄斯和詹姆斯•布里兹从雷德蒙学院回到了家乡,”苏珊读道,她把每个名字都细细地品读着,就好像嘴里含着一块糖一般甜滋滋的,“他们的众多好友热烈欢迎他们归来。詹姆斯•布里兹已经于1913年修读完了文科课程,现在他刚刚完成了他在医学院年的学业。”
“菲斯•梅瑞狄斯是我所见到过的漂亮的姑娘。”科尼莉娅小姐一边钩着方网眼花边一边说道,“罗斯玛丽•威斯特来到牧师家后这些孩子的变化真让人惊讶啊。人们都快忘了他们曾是多么淘气顽皮的家伙。亲爱的安妮,你还记得他们过去调皮的样子吗?真没想到,罗斯玛丽能和他们相处得这么融洽。她更像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继母。孩子们都很爱她,尤娜更是崇拜她。至于那个小布鲁斯,尤娜像一个小奴仆似的悉心照顾他。当然,他也的确很招人爱。但是你见过一个跟自己姨妈长得如此相像的人吗?他跟他的艾伦姨妈长得实在是太像了,跟她一样黝黑,一样有个性。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罗斯玛丽的影子。诺曼•道格拉斯常大声信誓旦旦地说,本来应该把布鲁斯送给他和艾伦,结果却一不小心把他送到了牧师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