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2160
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按照时间线讲述周恩来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
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
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
珍贵图片为首次集中公开发表
极强的可读性适合各类读者
对于想了解重大决策怎么形成,周恩来的生平等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图书。
本书真实地记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关于国内外重大问题决策的来龙去脉,如炮击金门、解决台湾问题方式的提出、解决边境问题方针的确定等;阐述了周恩来为我国统一战线、外交、民族宗教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周恩来践行党的优良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伟人风范;记述了中共*代领导集体形成的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通过多位亲历者的回忆,讲述了“文革”中周恩来为保护老干部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记述了几位对党史研究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的业绩。
作者依据多种史料,并加以深入分析研究,所著文章内容丰富、真实生动、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澄清了某些流传失实之事和错误认识;充分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政治智慧和胆略,是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出版价值和意义。
序言(金冲及)
1、1958年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
2、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3、特赦国内战犯方针的提出
4、争取李宗仁回国的前前后后
5、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24字方针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办法
7、成功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思路和作法
8、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方法
9、20世纪50年代等打破西方封锁和包围的决策历程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邓小平等打破苏联包围
的战略思想与决策历程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发展中非关系的两个里程碑
1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纠左”历程
序 言
金冲及
十分高兴,看到廖心文同志把她多年来所写的文章结集出版。这是一本值得关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读者们一读的书。
我和心文同志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事30多年。她参加过《传》、《周恩来传》、《周恩来年谱》的撰稿,编辑过不少党和国家老一代领导人的著作集,并长期主持研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生平思想并编辑他们文稿的第二编研部工作。熟识她的人都深知她为人处事的特点:勤奋、严谨、负责、低调、乐于助人,几十年如一日。
正因为如此,她从事党史国史研究有几个重要优势:30多年来系统地研读过大量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文稿、函电、有关会议记录等,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些重大决策形成的过程;为了弄清一些从文字档案还难以明白的问题,访问过众多同这些主要领导人有关的老人,并且同他们中一些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听取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观察和分析;工作中遇到一些前人没有多少研究成果而又必须恰当处理的问题,常驱使她认真思索;她的文笔流畅,条理清晰,特别是一些回忆文章富有深情,对读者有感染力。在党史国史研究者中,具有这种机会和条件的人,并不算多。
翻开这本书就会注意到,老一辈领导人如何处理台湾问题、边界问题、打破外国包围问题、非洲问题等,这些都是中国常常面对的极为重要、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极强,而以往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书中10多篇论文依据大量原始档案和熟知实情的有关人士口述,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对其中重大决策的过程能够抓住要点,做出细腻的剖析,使读者对这些老一辈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智慧和胆略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十分崇敬的对象。由于工作岗位的关系,对周恩来的研究在全书中占有很大比重。从他的入党时间到后岁月,作者都依据档案和知情人提供的事实做了细致的论述。其中如《周恩来生命后的历程》那篇长文,根据他的病历和大夫、随行人员的口述,朴实地再现了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读后使人深深感动。有些社会上流传失实的事情,书中做了澄清。
朱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较少为人所了解。作者根据现在保存下来的100多篇朱德调查报告综合起来,写出《朱德与调查研究》一文,体现出朱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和由此形成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许多真知灼见,帮助读者从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朱德形象。
廖心文同志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工作任务一直十分繁重,往往一个任务还没有完成,新的任务又等着她了。她的精力主要都投入这些集体性的工作中。收入本书的文章大多属于随着工作发展的需要而写成的,写作的时间也往往比较匆忙。书稿中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分析,却大多没有充分展开,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她一定能够在以往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过通盘筹划,为党史国史事业提供新的更加系统的研究成果。这可以说是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中央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是中央文献研究室著名专家廖心文撰写的一部力作。这部专著记录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有关中央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30多年来,作者系统地研读了大量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文稿、函电、有关会议记录等,并访问、采访了老一辈的当事人,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些重大决策形成的详细过程,因而撰写了多篇高水准的解读中央重大决策的文章,也就结晶出了这部力作。这部书稿是非常感人的,尤其是周恩来同志那种全心全意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本领以及纵横捭阖的外交能力都是令人钦佩不已的。这部书稿史料翔实,观点正确,文字精美。
后记
这本书集纳了我工作之余的学术研究成果。因为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使我有条件比其他人接触更多的手资料,这是我从事研究工作的优势,也是促使我可以写出一些别人不了解而希望了解的中共中央决策背后的真实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与对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有兴趣的同仁共同分享。
、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决策过程反映出他们对国内外事物的看法,他们判断事物的眼光,他们下决心的依据,其中包含了他们太多的方法和智慧,因此探究他们怎样决策,为什么这样决策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在完成领导交办的集体任务过程中,我特别有心地考察了一些问题,诸如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决策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边界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外交问题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历史档案的海洋中徜徉、思索。
同这些伟人“打交道”,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每每看到一篇有价值的档案资料,都会让我感到很兴奋,由此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由于我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周恩来,周恩来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并且是实施这些决策的指导者和实践者,他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建树和人格魅力,所以在研究工作中,我对周恩来重点过问的一些事情也格外关注,希望把这些事情梳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对人生的态度、他怎样待人接物等等,这些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恩来治国理政的本领和经验,因为参加了《传》、《陈云传》、《李富春传》,以及邓颖超一些项目的研究和写作,也形成一些心得。
为了写好传记和年谱,在大量翻阅档案资料的同时,我还采访了上百知情人,包括杨尚昆、邓颖超、荣毅仁、雷洁琼、杨德中、熊向晖、童小鹏、罗青长、叶飞等同周恩来直接接触过的老前辈,以及国际友人西哈努克等,还有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马列、钱嘉东、赵炜、高振普、纪东和亲属周秉德、周秉宜等。他们所谈的情况是对档案资料的重要补充,常常是链接一些档案的重要桥梁。这些经历对我搞好研究工作有重要帮助。
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不少助我前行的老同志(包括对我工作始终支持的父亲),他们对我的教诲和无私帮助让我终身难忘。在书中,我选了几篇怀念已经过世长者的文章,写出和他们相处时的感受感想,以表达对他们不忘的情感,他们虽然远去,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在完成本书编撰工作中,不能不提到我的恩师金冲及先生。金冲及先生为我室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也培养了几个历史学博士。和这些博士们相比,我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但我始终把他当做老师。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他悉心指导下工作,参加了他主编的《传(1893—1949)》、《周恩来传(1949—1976)》、《陈云传》(上卷)、《李富春传》等书的撰写工作,受益终身。金冲及先生“文化大革命”中吃了不少苦头,但从未听过他抱怨。80年代初,金冲及先生50岁出头转行到了我室,在新的领域中奋力拼搏,是一位专家型的领导。他学术成绩斐然,直到80多岁高龄了,仍是笔耕不缀。这些年,他写出一篇又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推出一本又一本高质量的学术专著。他有着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就像一棵青葱大树矗立在我面前,引领着我,激励着我,使我不好意思懈怠,并且争取写出的东西像他要求的那样,一篇比一篇要有进步。这次,我请金冲及先生为我的论文集写序,他慨然答应。我没有想到的是,为了写这篇序,他把我这本书所收的文章大部分都看了,还把我约去谈了两个小时,告诉我哪些文章写得好一些,哪些文章还可以改进,甚至对全书如何编排,今后哪些题目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写出专著等等,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特别感动,也特别感激,谢谢金冲及先生。
本书收入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党的文献》杂志上,从1983年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此次巷战告全中国工人阶级书”起草情况调查》一文,到2016年发表《生命的后旅程—周恩来在病中》一文,历经33年,见证了我的成长。我非常感谢杂志社的历届领导和编辑同志。
我要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责任编辑张放同志,我们之间通过几部集体书稿的合作建立了友谊和信任。还要感谢我的先生赵晓东,他不辞辛苦帮助我校对书稿,订正错讹。
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对读者了解党史国史中的一些问题,、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起到一些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