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514078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其中,“创新”摆在*位,包括科技、人才、文艺、军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本书从创新的意义、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总书记的创新发展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创新中国”。
本书从创新的意义、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总书记的创新发展思想。
目 录
章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
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001
第二节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012
第三节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021
第二章 >>>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节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031
第二节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043
第三节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051
第四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各领域创新 059
第三章 >>>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节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067
第二节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075
第三节 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085
第四章 >>>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098
第二节 在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上实现我国现代化 109
第三节 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121
第五章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节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131
第二节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142
第三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51
第六章 >>>
健全军民融合创新机制
节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162
第二节 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 171
第三节 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 180
第七章 >>>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资源
节 人是科技创新关键的因素 191
第二节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199
第三节 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208
第八章 >>>
依靠改革加快释放创新活力
节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19
第二节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29
第三节 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236
后 记 243
节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洞悉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6年5月30日,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
]
一、我们党提倡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是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从词义构成上看,科技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和“创新”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科学是人类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新知识的发现,如牛顿力学、相对论等;技术表现为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是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技术发明和持续升级,如从白炽灯、日光灯到半导体照明的发明、升级和演进;而创新则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形成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新产业的过程,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互联网的商业化过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潜力也不可能穷尽。从更深的层次上考量,科技创新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魔力,就在于它是基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化认识和具体把握,不断创造出新理念、新手段、新工具,从而能够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运用自然力、发展生产力,进而改变人类社会。
科技的发展创新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依靠自身的积累之外,科技创新还必须有制度、机制、人的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协同配合,其成果的运用更是涉及理念、制度、机制、经济结构、人的素质等一系列因素。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而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理论,才能始终赢得人民,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要以理论创新指引实践创新,化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制度创新是各类创新发展的保障,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世界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大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和激发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一切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要感时代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党、人民、社会主义祖国鼓与呼。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发展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用辩证方法推进创新,实行各类创新的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要通过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各类创新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
在创新发展的内涵中,科技创新提出的时间久,受到的重视多,在各种创新活动中,科技创新始终是基础。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转到美国,表面上看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明清时期的中国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现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成为某些领域的“领跑者”,科技创新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创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科技创新既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又是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的基础。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决定其他创新推进的广度、深度和实现程度,能够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各方面创新。
二、深刻把握当代科技创新大势规律,抓住创新引领发展驱动力这个“牛鼻子”
从现实发展来看,要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离开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赶不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我们很难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难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当前,不论是发展实体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发展优势支柱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任何一项都离不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背后也都是科技创新在支撑。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
]针对有人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结果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科技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还给予了严正批评,指出这种想法和做法必须纠正。
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还说了三句话:“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当代科技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个过程。”“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顺应创新的时代潮流,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传统经济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保持清醒的认识。
对于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判断,为我们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迎头赶上时代变革浪潮指明了方向。
其一,交叉融合创新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重大进展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科技为基础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载《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4日。
]这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准确归纳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动力基础及发展走向等重大命题。
其二,密切跟踪研究产业革命的新趋势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大交汇”的重要论断,指出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强调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2014年6月4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
]全面把握历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脉络,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五大要素构成理论,即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而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他特别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习近平:《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载《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4日。
]这是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清晰勾勒,为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准确判断、迅速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三,牵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既要重视不掉队问题,也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把握好基础研究这一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水平,力争在基础科学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和突破口,为我们看准努力方向、超前规划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其四,形成崭新的创新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个、一个核心”的重要论断,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就进一步深化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协调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驾驭这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提供了重要保证。
近年来,“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大望远镜拓宽了“中国维度”……我们已在一些“赛场”上跑在了前面。但在一些新的“赛场”上,我们还需发力。比如,物质结构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技术等颠覆式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重要专利药物、先进医疗设备等高端技术被国外垄断,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的症结之一;向地球深部进军止于地底500米,而国外可达2500米至4000米……时不我待,形势逼人,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有新设计、新战略。2016年5月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具体明确了包括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健康等9个重点领域在内的技术发展方向,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蓝图已然绘就,我们不能等待观望,必须拿出只争朝夕的劲头。
三、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以史为鉴,未来可期。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这就警示我们,科技创新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没有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原始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不到5%,仅为发达国家的1/4。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不足,不仅使我国缺乏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而且已成为核心技术领域缺乏重大突破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常常面临私人部门投资不足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建设支撑基础研究的设施和平台,组建处于科学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牵头组织跨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求在世界前沿科学、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