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578777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版出版于1991年,其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本书作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渠道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精辟的理论阐述,并就实践的路径进行了深如探讨。尽管20多年过去了,重读本书对于回顾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历程,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内容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毫无过时之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并且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股份制的途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集团的组建、乡镇企业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等问题上,要比作者之前出版的各个著作中所阐述的具体的多,详细的多。
前 言
章 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
节 经济改革战略问题的提出
一、经济改革战略研究的必要性:改革实践提出的课题
二、经济改革战略研究的现实性:对经济改革周期性变动的思考
三、经济改革战略的含义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起点模式与目标模式
一、起点模式的研究
二、目标模式的研究
第三节 经济改革的过渡模式
一、过渡模式的含义
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过渡模式
三、企业改革的过渡模式
四、对过渡模式的理论概括
第四节 经济改革的利益机制
一、经济利益机制: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二、运用利益机制的主要原则
第五节 经济改革的实施问题
一、经济改革的彻底性与渐进性的统一
二、总体目标的确定与阶段目标的分解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
节 企业改革与治理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对近年来物价上涨问题的认识
二、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治理通货膨胀
第二节 企业具有充分活力是价格放开的前提
一、正确对待战后初期日本价格改革的经验
二、企业家素质与价格改革
三、价格放开的环境及其与企业改革的关系
第三节 企业改革与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
一、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
节 企业承包制的过渡性质
一、企业改革的基本任务
二、承包制只是传统企业体制的一种改良
第二节 国营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股份制的途径
一、公有制的界定
二、国营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股份制的六个途径
三、多种类型的股票交易和股票市场
第三节 本企业职工入股与股份合作制企业
一、关于本企业职工入股的合作经济性质
二、资产存量债权化或资产存量租赁制与股份合作经济
第四节 企业基金会与企业基金股
一、企业股——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二、企业基金会持股的可行性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
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研究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二、近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中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四、长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的中心问题——效率与公平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五章 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
节 关于企业集团的一般分析
一、我国经济改革中的企业结构重组
二、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企业重组
三、企业集团是较高层次企业联合体的特称
第二节 我国企业集团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特征与内部结构
二、企业集团的分类
三、企业集团的产生途径
四、企业集团的经济功能
五、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第三节 国家对企业集团的导向与政策
一、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导向
二、关于扶持企业集团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
节 解决市场疲软问题的对策选择
一、市场疲软的结构性
二、若干治理市场疲软的对策的分析
三、启动资金投入科技开发领域的作用
第二节 把科技开发与解决市场疲软问题结合起来
一、重视投入科技的资金的使用
二、持续的市场繁荣有赖于科技开发投资的不断增加
三、增加科技投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结构
第七章 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
节 工业化进程的新变化
一、与农村分离的工业化进程
二、农村工业化目标的确定
第二节 三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二、结构转换的选择
三、农村工业部门的成长
第三节 三元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
一、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关系
二、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的关系
三、对三元经济结构的总体性考察
第四节 协调三元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对策选择
一、推进三元经济结构的发展
二、促进三元经济结构的协调
三、协调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关系的对策
四、协调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之间关系的对策
第八章 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
节 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质
一、两类经济非均衡
二、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的局限性
三、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计划工作的内容以及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二、计划工作的三项主要内容
三、提高计划配额水平的必要性
四、市场疲软条件下的计划配额
五、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动态考察
六、间接的计划调节与直接的计划调节
七、两条警戒线与间接调节、直接调节的关系
结束语: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本书由厉以宁同他的三个学生孟晓苏、李源潮、合著。孟晓苏撰写章(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李源潮撰写第五章(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撰写第七章(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其余部分由厉以宁撰写。
本书取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改革至今已经超过十二年。在经过历时两年的治理整顿之后,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究竟怎样才能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怎样才能使我国经济转入良性循环轨道,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今后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进行认真的思考,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领域内,经济理论界是有争论的。我们所陈述的一系列看法以及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只是众多观点与方案中的一种,供决策当局选择。当然,展望今后十年,我们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及其实施效果时,多少带些经济预测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我们的看法,只要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得当,九十年代内中国经济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
不可否认,对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的预测有一定的困难。首先,经济生活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幻到每个消费者的行为的不规范,都可能对正常的经济运行产生干扰,从而使经济预测难以准确。其次,预测者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从而只可能根据所掌握的不充分信息作出预测。后,预测者本人总是有自己的经济观点的,因此在分析经济信息和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时,很难避免掺杂了主观的意见。不同的经济预测者即使面对着相同的经济资料,也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看法,究竟谁对谁错,只有让以后的实践来检验。尽管这样,本书还是在陈述作者的看法和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基础上,对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一些预测,并且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持有乐观的态度。
本书关于中国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基本思路依然是坚持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主线的观点,即把企业改革放在关键的地位,认为价格的放开是企业改革取得成效以后所形成的结局,而不可能是经济改革的突破口。然而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股份制的途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集团的组建,乡镇企业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等问题上,要比厉以宁以前出版的各个著作中所阐述的具体得多、详细得多。这是本书的明显特点。
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赵履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炳瑛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邬翊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方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灼基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恩涌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陈良焜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的帮助,谨向他们致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