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93691
继《蔡康永的情商课》&《蔡康永的说话之道》1、2热销六百万册后,康永再次奉上“人际关系之道”!《奇葩说》出镜推广! “如果有人能在情商领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经验俱有,这个人一定是蔡康永,一定只有蔡康永。”——马东 600万读者用心之选。公认华语世界人际关系大神蔡康永亲自拆解人际关系的秘密,帮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零基础、无门槛的人际关系急救手册:积极引导、主动塑造你想要的人际关系;强势自我表达的同时,进行愉悦、简洁又高效的沟通;用不造成伤害的温柔手法化解人际冲突;疗愈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楚童年回忆,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成长;成为懂得爱人、更能轻易获得别人青睐的情商高手。 为什么我们说爱一个人,有功力高下之别? 为什么我们说某某人是一个很糟糕的爱人,而某某人甚至根本就不懂爱? 为什么在人际关系里,你的付出常常换不来你所期待的回报? 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如何应对父母对你的情感勒索?一直听父母的话,就对吗? 如何吸引有趣的陌生人,让他成为你的朋友、甚至视你为知音? 我与人之间,设置什么样的界线,能令我平静、自在、舒服? 请人帮忙,不但不会被讨厌,还会成为对方的好朋友? 你要做情绪的主人,还是被情绪牵着走? 康永哥以认知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作理论根基,亲自拆解令人如沐春风的秘密。26个有趣的小故事,结合朋友圈里的真实生活案例,分类解读我们在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疑难杂症。每一个小故事都为你带来一个看得到的收获,送你马上就可以拿来使用的人际关系实战技巧。无论是在社交、家庭、感情关系还是职场,所有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困惑,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答案。 ?金句满满,文采飞扬,既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欢乐的散文集,更是随手截图分享到朋友圈,都能为大家带来启迪的实用工具书。 ?知名画手瓜几拉绘制猫咪彩图,让萌萌的猫咪陪读员带你开心带你飞,可爱到爆炸的阅读体验,等你领取哟~~
为什么我们说爱一个人,有功力高下之别? 为什么我们说某某人是一个很糟糕的爱人,而某某人甚至根本就不懂爱? 为什么在人际关系里,你的付出常常换不来你所期待的回报? 如何应对父母对你的情感勒索?一直听父母的话,就对吗? 如何吸引有趣的陌生人,让他成为你的朋友、甚至视你为知音? 我与人之间,设置什么样的界线,能令我平静、自在、舒服? 请人帮忙,不但不会被讨厌,还会成为对方的好朋友? 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为什么交朋友要越来越挑剔? 你要做情绪的主人,还是被情绪牵着走? 康永哥亲自拆解令人如沐春风的秘密,将“人际关系之道”用26个幽默小故事表达出来,教你如何积极引导、主动塑造你想要的人际关系,强势自我表达的同时,仍能进行简洁、愉悦而高效的沟通,用不造成伤害的温柔手法化解人际冲突,疗愈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楚童年回忆,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成长,成为懂得爱人、更能轻易获得别人青睐的情商高手。
01 提供给别人日行一善的机会,顺便收割友谊
02 当我们谈论朋友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03 活着没有范本,只有适合我们的剧本
04 动用内心的魔法,挣脱人生的困局
05 如果被勒索,别马上投降,要讨价还价
06 你的人生为什么要拿来让大家都欢喜?
07 别装无辜!你不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08 如何吸引有趣的陌生人,让他变成你的朋友?
09 与人来往时拿捏好分寸,不伤对方,也保护自己
10 主动引导、主动塑造我们期待的人际关系,不做委曲求全的滥好人
11 感觉缺爱时,探索一下缺乏的源头:是不是拿了根本与我无关的人生当范本?
12 过得越幸福,就越觉得对不起爸爸妈妈?
13 在虚拟世界里,感受真实的、散发力量的人际关系
14 为关心的人设立“无战争区域”,才是真的贴心
15 没有别人,你就做不了自己
16 请人帮忙,不但不会被讨厌,还能交到好朋友?
17 借取别人的力量,让自己活得更好
18 交朋友,应该要越来越挑剔
19 人际关系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才是人际关系的主人
20 用被动式讲话的你,是否习惯了扮演受害者呢?
21 为什么我们说爱一个人,有功力高下之别?
22 当爸妈尝试对你进行威胁或利诱……
23 有了自知之明就像练了上乘内功,心思清明百毒不侵
24 吵架同时身兼人际关系的炸弹与彩蛋
25 准备一篇葬礼上的悼词,让人生的长假提早来临
26 让朋友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康永的跋
康永的序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活得好不好? 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活得有没有选择。 被问到想吃面包还是油条时,可以回答不饿,暂时都不想吃;被问到喜欢伴侣比自己高还是矮时,可以回答高矮没关系,谈得来比较重要。这些回答就表示我们有选择,不只二选一,而且可以选择要或不要,我们的意志得以实现,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选择所带来的幸福。 你可能听过这个嘲笑商人的小故事: 一个商人去了一个小岛出差,他在小岛的海边遇到一个渔夫,这渔夫的船很小,捕到的鱼也很少,但渔夫不在意,懒洋洋地躺在船头享受阳光、海风。 商人发现鱼这么多,渔夫却这么懒,忍不住职业病发作开始为渔夫规划:如何向银行借钱来添购设备、成立捕鱼船队,然后就可以整合上下游资源、多角化发展等等。 “然后呢?成立了大公司、赚了大钱之后呢?”渔夫问。 “然后?然后你就可以退休,找个漂亮的小岛,整天悠哉地享受阳光与海风啦。”商人说。 “我现在就已经在过这样的生活了啊。”渔夫笑着说。 这个小故事摆明了要讲商人是笨蛋,渔夫是智者。 商人辛苦奔忙那么多年,最后得到的无非是渔夫早已在享受的生活。 这个故事当然能打动不少为工作所苦的人,但这个故事没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 如果渔夫依照商人的建议,奔忙多年,也幸运地赚到了钱再退休,所换到的生活真的只是跟渔夫本来的生活一样吗? 当然很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渔夫人生的选择,会比原来多得多。 渔夫目前虽然悠哉,但谁也不知道他心中是否偷偷在忐忑。他其实已经提早把他的选项用掉了,他选择不要忙于赚钱,他要悠哉度日。这个选择不劳我们来评价好坏,渔夫自己高兴就好。 但是每个选择,都会使我们之后的选择变更多或变更少。你会翻开这本书,也是一个选择:好奇是否人生有更多的可能。而我作为作者,当然也是为了令看书的人,能一步一步累积更多的选择,才有动力写这么多字啊。如果每读一页就关上一扇人生的门,这种书写来干吗呢?渔夫目前选择悠哉度日,把接下来的门关上了好几扇,渔夫之后如果静极思动,可能没预算离开小岛,没能力转行去做其他的职业。(除非他竟然捞到一箱沉在海底的古董,或是水中冒出女神,问他是不是掉了金斧头还是银枕头……) 努力赚钱的人,未必有什么高尚的目标,大家无非是想给自己多一些选择而已:选择住的地方,选择吃的东西,选择生活的方式。 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只为了多一些选择? 因为有的选择,是感觉幸福的基础。 没的选择的时刻,永远是我们最郁闷的时刻。 想翘课不能翘课,想辞职不能辞职,想离婚不能离婚……只要没的选择,我们就会感到身不由己的痛苦。 我们被生出来是没的选择的,我们最后会死也是没的选择的, 在这生与死的两端之间,我们渴望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这本书讲的,是只要你起心动念,不必辛苦奔忙,就能如泉涌一般多出来的人生选项。 这些多出来的选择,并不要求我们拼命去赚钱(当然,讲赚钱的书,也轮不到我来写就是了。而且,拼命去赚钱,人生能多出多少选项,但同时又会失去多少选项,其实很需要盘算的)。
“如果有人能在情商领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经验俱有,这个人一定是蔡康永,一定只有蔡康永。”——马东 “康永哥这个情商课,要买要买。”——李诞
我们很多人的父母早年都过得很辛苦,理所当然的,为了要养大小孩,他们一定过得比原本更辛苦。 因为父母的辛苦和照顾,我们顺利地长大,结果我们长大之后,日子过得比父母好。理论上,这应该就是父母的期望,父母也一定会为我们的成就而高兴,可是除了高兴之外,恐怕难免有别的感觉。 当别人得到了好东西,而我们自己没有的时候,很难单纯地为对方感到高兴,这是我们体内动物的本能。两个原始人,面对唯一的一块肉,如果对方得到那块肉,而自己饿肚子,哪有可能会为对方感到高兴。只有可能回到山洞里面痛切地反省,下一次如果再遇到同样状况,怎么做才能先把肉抢到手?那是你死我活的对决,谁有闲工夫去聊什么风度跟教养? 这种求生存的天性,使我们无可奈何地会嫉妒别人,会对别人的成功眼红。 父母除了是父母之外,当然也同时是人类,人类会有的天性,父母也都会有,例如嫉妒。父母看到孩子长大以后,生活更精彩,享受的各种设备都更先进,看到了比自己看过的更广阔得多的世界,而自己的人生大致已成定局,很难有新的火花。处于这个状况的父母,除了为孩子感到高兴之外,同时难免自伤身世。 情商高的父母,会把这份自伤身世,当作合理的感觉,适当地去体会(品尝各种滋味,本来就是活着的本质)。可是一定也有一些父母,会忍不把这份自伤身世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父母是希望孩子能一再地确认父母存在的价值,甚至最好能在发出去的每张名片上都大大地印着:“我虽然长大又成功,但我仍然需要我的爸爸妈妈。” 中文里强调这种需要的成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远超过其他的语言,像是“不忘本”“饮水思源”“吃果子拜树头”,或者是意思相反,但出发点一样的,像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数典忘祖”“翅膀硬了就想飞了”“也不想想这一切都是谁给你的”等。我们的文化非常在乎给出去的东西,对方后来有没有报答。 如果是朋友同事,那都有分开的一天,人情有没有还干净之类的事也就只好不了了之,唯独父母是一辈子的,有的父母不但不会容许你过河拆桥,还希望你一辈子都把这座桥扛在背上。 幸好这件事情,可以疏导成为良性循环。越是见过世面的父母,越是生活精彩的父母,越不至于把生养孩子当成是自己人生的唯一成就,也就越不至于把孩子的报答,当作是曾经被需要的唯一证据。相对的,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人生唯一明确的成果,就是生下了也养大了孩子,这样的父母可能就会比较常用“没有我,哪来的你?”这样的句子,以及这样的心态。 面对这样的父母,不断的报答,似乎是唯一解决方案。如果父母要的是物质的报答,起码还比较具体,但如果父母要的是非物质的报答,那就会没完没了。 物质上生活过得比父母好,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跟父母分享这些物质。可是,如果是精神上过得比父母幸福,而父母却觉得自己过得不幸,那么,孩子通常就会乱了阵脚。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的成长环境符合主流的标准,于是在明明应该离婚的情况下,依然勉强跟她痛恨的丈夫继续苦撑了十年,撑到孩子终于成年了,也就离婚了。但这位母亲在这个年纪离婚,要再次寻找伴侣的竞争力,当然也就比十年前差很多,如果一直都找不到伴侣,那这位母亲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一个人,就是她的孩子。 当这个孩子有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了自己的恋情,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能够分给母亲的时间跟心力当然就大量减少。这种时候就会出现孩子过得越幸福,母亲越体会到自己不幸的情况,母亲感觉到自己被排除、被遗弃、被忘记。 处于这个状况下的孩子,罪恶感会很强烈,好像自己过得越幸福,越对不起爸爸妈妈。 请永远记得情商当中强调的原则:恰如其分。 父母可能一直没有机会认真面对情商的存在,没办法在自伤身世的同时,恰如其分地把这些感受当成生活本就会有的成分看待,这时孩子的罪恶感就要恰如其分,不能无边无际,不能一生一世,这就是我们说的合理范围。 在物质上想要报答父母的孩子,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跟父母分享这些物质,这个所谓的合理范围,当然是根据孩子所拥有的能力,依照孩子的意愿,划分出一定的比例。因为物质很具体,无非就是金钱或者是生活要用到的设备,衡量起来比较容易。 在非物质上想要报答父母的孩子,也请用同样的态度,拿捏同样的原则,以你所拥有的幸福为基础,按照你的意愿,划分出一定的比例,跟父母分享你的幸福。 收入比父母好,财产超过了父母的孩子,会有恰当的罪恶感,他们不可能故意把财产全部都丢掉,把自己弄到跟父母一样穷。 孩子如果这样做,父母只会觉得这孩子是笨蛋,才不会倒过来称赞他。 而自己感觉比父母幸福的孩子,也应该怀抱一样的立场,尽量让自己的罪恶感维持在恰如其分的程度就好,而不是故意避免活得太爽、故意去陪着父母一起感觉不幸。 孩子如果真的这样做,父母只会感觉自己更不幸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