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701415
★迄今为止,作者*满意的一本书
在我已经出版的五本书里,我对本书的语言*为满意。
——青青
★一个职业女记者,历时十年,游历名山大川,问道终南,寻访了62座古刹名寺,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参禅悟道,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与慰藉。
★中国版《空谷幽兰》,超治愈的安心之书。从寒山寺到大昭寺,从金阁寺到浅草寺,或访寺问情,或寻道味理,或探幽明心,62个访寺故事,记录了作者为寻求内心的超拔,心灵的平静所经过的62段心路历程。每一篇都像晶莹剔透又圆润无比的美玉,不管是纯净的忧伤的还是温暖的光明的,全都写得出神入化,自然通透,干净脱俗,无不让人动容。
★写到山居的隐士、寺庙的僧人、客栈的主人、隐居茶庵的茶师……从那娓娓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笔端中,竟让我们看到了月下僧推门的清寂,娑罗花清妙的甘甜,有心生欢喜的开悟,也有愁肠不解的黯然,被誉为现代版“洛阳伽蓝记”。
★特邀著名诗人、作家、文人画家冯杰为本书亲绘插图。
《空谷足音:寻访世间*美寺院》是由作者青青十年遍访名山大川,名刹古寺,历尽艰苦,以亲身经历写下的现代版“洛阳伽蓝记”。
从寒山寺到大昭寺,从金阁寺到浅草寺,或访寺问情,或寻道味理,或探幽明心,六十二个访寺故事,记录了作者为寻求内心的超拔,心灵的平静所经过的六十二段心路历程。
全书语言圆润清净,典雅安宁,文笔佳善,每一篇都像晶莹剔透又圆润无比的美玉,不管是纯净的忧伤的还是温暖的光明的,全都写得出神入化,自然通透,干净脱俗,让人一读无不动容。
问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
净业寺·玉兰花下的断舍离
百塔寺·谁敲响这春夜的钟磬
光孝寺·这棵菩提树早就在等一个人
六榕寺·每逢暮雨倍思卿
慈云寺·如星子夜值
明福寺·谁藏起了你的青丝
法海禅寺·追师记
普陀山·山寺夜茶暖
普救寺·他要来看我,夏至这天
福胜寺·金鸭子在塔下嘎嘎叫
延庆观·坐在石头上的唐上上
奉先寺·卢舍那的微笑
静安寺·我心静且安
石窟寺·请喝了这杯梅花茶吧
空相寺·达摩挑着自己的草鞋向西
寻道 只缘身在此山中
香积寺·雨声潺潺,就像你在诵经
草堂寺·鸠摩罗什隐进了竹林
永泰寺·三个公主都在种牡丹花
南华寺·苏轼说,他就是那只蜜蜂
国恩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天竺·三生石畔
青莲寺·何处无莲,何处无青……
承天寺·世间再无张怀民
香严寺·竹林里的秘密
中台禅寺·寺庙的屋顶上缀满了星星
峨眉山·莲上莲
五台山·山下偶遇元好问
大观音寺·郭纳问茶
寒山寺·信
明心 此身已近桃花源
终南草堂·终南寻隐记
少林寺·少林湖畔的寂静
西普陀寺·有缘或者无缘,都是清风白云
弘福寺·猴子如果听经,会怎么样?
浚源寺·寺庙里的猫群
大觉寺·访玉兰不遇
盘古寺·无常即是有情
开元寺·桑树开出了白莲花
草 庵·弘一法师在山路上转身而去
南普陀寺·客栈拾花人
昭惠庙·洛阳桥上流月去
紫微宫·她住在华盖峰下的白云里
月山寺·山中一日
大明寺·娑罗花开
风穴寺·吱呀一声月亮关上了寺门
鹿门寺·孟浩然卧在青石上
嵩岳寺·会叹息的嵩岳寺塔
贤隐寺·终将隐在云深处
宁玛寺·草原上升起了彩虹
清虚庵·雪后王屋访隐士
灵岩山寺·客去僧归独夜深
万杉寺·风从山上来
卧龙寺·桂香绊了伊人一跤
见性 行到水穷观云起
吟松寺·如果我想起京都,就想起吟松寺的宁静
法善寺·披满青苔的菩萨
大昭寺·文成公主与绿度母
巴戎寺·石头里的秘密
塔布隆寺·青苔覆盖了一切……
浅草寺·樱花开了又落
金阁寺·美丽总让人忧愁
塔尔寺·同学顿珠的哥哥
那烂陀寺·我的脚印踏着你的脚印
大菩提寺·月亮从菩提树间升起来了
附
重版后记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中国历史上写寺庙最著名的是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547年),杨炫之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伤时忧怀,于是撰写了《洛阳伽蓝记》。当下,专门寻访寺庙的书已难见到了。原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孔学堂书局的负责人赵宇飞先生告诉我,他们正在策划出版一本寻访寺院的书,并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看了书稿,不禁一叹,这仿佛就是一部当代的《洛阳伽蓝记》。
作者在七八年时间里遍访华夏大地,问道终南,游走闽越,寻访了六十多所寺院。书中写到山居的隐士,寺庙里的僧人,客栈的主人,隐居茶庵里的茶师……从那娓娓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笔端中,竟让我们看到了月下僧推门的清寂,娑罗花清妙的甘甜,有心生欢喜的开悟,也有愁肠不解的黯然……作者青青是个职业记者。她寻访僧人,偶遇隐士,谈禅论道,听经说法。世上有此奇女,此女有此奇缘。果然应了古语“心静即是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人们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的现代病。“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去哪里捡回心灵的地图?空山寂历,能生道心。
这本寻访寺院的书可谓一剂清凉贴,触之生凉,读之心静。按照佛法上说,三界之中,芸芸众生,贪欲横流,都是因为无明的缘故。天下众生,虽有慧心,但被尘垢遮蔽,难以觉悟,所以终日奔走计算,被得失荣辱困扰得焦头烂额,一刻也不能享受清净的人生。你不能不佩服佛法的智慧和洞见。现在全球的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失范造就的。如贫困、饥荒、疾病、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教肆虐、黄赌毒、自然灾害,等等,都与人类无休止的欲望密切相关。早已觉悟了的佛陀,对众生生出慈悲哀悯之心,化度众生,使之同登化境,共享清福。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本书,或许能成为另一听闻佛法的方便之门。随着作者空灵安静的文字,我们起行漫步,但见松泉苔壁,石门篁竹,曲径通幽,清风明月,于是拄杖登眺,造访高僧,谈空说有,妙机契合,一番相叙,以消永日。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如果说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应该是理想、是信仰,其中当然也包括宗教的信仰追求。能有灵魂生活的人虽不多,但向往灵魂生活的人却不少。人总向往和追求彼岸的幸福。但为追求虚幻的目标而实现精神的满足比较容易,为追求实在的目标而注入精神的动力却颇为困难。虚幻的目标正因为其虚幻反不易幻灭;实在的目标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兑现而常令人失望。宗教在做着容易的事——追求虚幻的目标,却经过了顽强、持续的努力,把容易的事当作困难的事去做;我们在做着困难的事——实现现实的目标,却或因重视不够( 一手软、一手硬),或因认识不清(急于求成),或因功夫不深(时断时续、此长彼消),实际上把困难的事当作容易的事去做了。所以,宗教的精神追求并不简单,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都不妨了解了解宗教如何进行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不可或缺的“灵魂生活”带来启迪。
古刹名寺往往藏身于青山绿水的幽僻之地,前有清泉淙淙,后有幽鸟鸣啭,既有 “禅定”境界,也有幽静之美。那些红尘中的倦客转向清静的寺庙寻求超脱,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参禅悟道,以求得
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就这样,文人与寺庙迎面相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落花香浮,月印水底,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悟,难以领略”。
青青是诗人、作家,前几年寻访过萧红的足迹,写就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近年来又开始访寺。当过记者的她注重现场感,文字自然有温度,那是她一步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陶然忘机,也是她一处处寻找禅意佛趣,空灵寂静的执意坚定。我们随她的身影,犹如旅人,行在白云闲月下,漫步松雪青山中。她写僧房里所见所闻,跃然生动,富于禅趣。她写僧院里草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内含空寂。既反映出她的浪漫气质,也时时流露出她飘然世外的神思。
林外天下喧,寺里壶中寂。寺庙不仅是佛的道场,也盛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使中国式的生活成为一种缓慢的理想生活方式。一杯茶、一炷香、一次会心的交谈、夜幕降临前的一抹余晖,都可从中获得禅理。在清净禅者的心目中,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都是在演说本来寂静清明、无生无灭的妙理。普通人到寺庙是旅游,有所求的人到寺庙拜佛是为求解脱,文人在寺庙中得到安慰与超脱,又从寺庙文化与禅宗文化中汲取灵感,以诗悟禅,以禅入诗,与寺庙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国家宗教事务局任局长十多年,有缘与许多高僧大德结为挚友,也看过一些佛理方面的著述。但看青青的这本书,仍觉眼前一亮。她不像一般佛理散文那样拘束,她的笔和着步履,妙曼多
姿,涉笔成趣,灵动丰富,说“下笔如有神”是夸张,但她的笔尖也确有神来之时。深山古寺经她点化,就如晨光初绽,万物熠熠生辉起来。时而又停在明月深山,停在昆虫花朵上。我们被带着穿越
时光,回到宋朝或者更久远的古代,满纸烟霞,氤氲着青苔的气息。僧人、隐士漫不经心说出的一两句禅语,也让你惊心动魄,回味再三,好像月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请君不妨一读这部现代版的《洛阳伽蓝记》,或许她能引着你进行一次心灵之旅。
叶小文
我在国家宗教局任局长十多年,有缘与许多高僧大德结为挚友,也看过一些佛理方面的著述。但看青青的访寺记,仍觉眼前一亮。
随着作者空灵安静的文字,我们起行漫步,但见松泉苔壁,石门篁竹,曲径通幽,清风明月,于是拄杖登眺,造访高僧,谈空说有,妙机契合,一番相叙,以消永日。
——叶小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曾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现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青青的这本书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慢生活。这是一本奇书,作者借青苔、蜜蜂、白云、露水,遂成清凉文字,是一本以隐士、植物、历史、传说为主角的当代寺庙辞典。
——鲁枢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
国恩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冬青树正在褪着老叶子,枝头鼓起了嫩芽,这使树看起来有点疲惫。高大的木棉树正在开花,硕大艳丽的花朵“嗒”地一声落下来。同行的海燕说,岭南人会拾木棉花,阴干后煲汤喝。木棉清心败火,这是三月底的岭南,空气湿嗒嗒的,看不到明丽的重生一样的花朵,我第一次觉得南方的沉闷。三年未见良人,偶尔会在微信上问候,总是微笑不语,知道我四下访寺,遂让车带我们去云浮的新兴县看国恩寺,“六祖生于斯,圆寂于斯,难得”。你叮咛着,不停地给我夹菜,好像我是个小孩子一样,可自己并没有吃什么,只是好脾气地呵呵笑着,我像个得宠的孩子一样向你讨书法。“写什么呢?”你看定我问道。“‘妙法莲华’吧。”去国恩寺路上,司机交给我你的书法,还散着好闻的墨香味儿,一幅“妙法莲华”,一幅“出尘”。
我一路想着“云浮”两个字,觉得奇异,一个天才诞生决不是悄无声息罢,六祖出生的地方,名字就很虚幻,云浮,青空下的云朵,载浮载沉,来去自由。就像他在《坛经》上讲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窗外岭南的春天一片单调苍绿,不似中原的田野喷花吐玉,蒸腾起一片浓郁得化不开的色彩。正在遗憾间,国恩寺到了。走过曲折的放生池,国恩寺不同于别的寺院一样山门、伽蓝殿、大雄宝殿一路排列下去,我们是从侧边台阶拾级而上,几丛三角梅慵懒地开着花。小的山门就像六祖贫寒的出身不给人来势汹汹的压迫,亲切如回家门,进天王殿,抬头看门匾,却是武则天手书的“敕赐国恩寺”,吝写书法的武则天为何给国恩寺亲题匾额,来过此寺的艾云姐告诉说,因当时国师神秀经常在武则天面前提起慧能,讲他比自己悟高一筹,笃信佛教的武则天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五日,下诏书奉请六祖进京弘扬顿悟禅法,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同年,武则天与唐中宗又遣内侍薛简携带诏书抵宝林寺,召六祖进京供养。六祖以年迈足疾婉辞,并托薛简将祖传信衣袈裟呈送皇帝。武则天大喜,赐六祖故居寺额“国恩寺”。
六祖在宗教史上是个奇特的人物,几乎是个天才。老子、孔子和慧能,被称为“东方三圣人”,慧能与老子和孔子不同,人家是学者,他是个不识字的砍柴人,到了寺庙也就是个椎米的和尚,三岁丧父,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天听人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所悟。之后经人介绍往黄梅参学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通过与他的对答看出他是法门龙象,为了保任他,让他到厨房舂米,后因要选继承人,五祖要求每个弟子都写一首偈语。当时神秀是教授师,大家都认为只有他才能有资格继承五祖的衣钵。故神秀只好写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慧能也在神秀的偈旁边请人帮他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独具顶门正眼,传衣付法于慧能。造就了佛教历史上的一桩奇闻佳话。
在佛经里,《坛经》情节心理描写深刻,像是看一部电影,人物性格鲜明,画面感强烈,心理刻画富于张力,悬念重重。《坛经》写神秀与慧能出偈及弘忍传钵于慧能的经过生动细腻,动作心理曲折委婉,犹如小说情节,每每读来,总是破颜。等到南宗大势已定,《坛经》又像长篇随笔,言辞优美,佛理清澈,行云流水,读之忘机。我把这感觉告诉同来的海燕和艾云,她两个瞪着美丽的眼睛,同时轻声叹息。天五殿与大雄宝殿的院子里,花影婆娑,楹联:
花飞净界香成雨,月照禅心色是空。
鸟纵忘机知客到,云如有意带僧归。
壁立无尘云匝地,窗依有影月移林。
我们被楹联里的风花雪月里禅机所迷住,久久不愿移步。举目看到长椅上一黄白相间的猫在阳光下睡得香甜,好像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风声、梵呗、鸟鸣,人影幢幢,都是不存在的,它伸展四肢,小脑袋舒服地歪着,一只尖尖的牙齿露在粉红的嘴唇外,好像在说“我的牙齿只是个装饰”,萌态可掬。我蹲下来,忍不住轻抚,它动了一下眼皮,似看非看,然后又闭目睡去。难不成这猫也听了六祖的开示,深深明白: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后院有高高的报恩塔,开始登塔时,微风不动,登到五层时,突然起风,塔角铃铎丁丁作响,犹如梵乐入耳。身体里的百节百窍都开了缝隙,我在这风里一浪一浪的梵铃声里想起慧能对门下弟子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这铃声也在不停地说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据说先天元年(712年),六祖感知阳寿不久,他命弟子速回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建塔的目的就是要归藏佛舍利。报恩塔如期于次年夏落成。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初三,六祖召集寺(宝林寺)中徒众:“今年八月,我就要离开人世间……”到了初八,六祖又吩咐门徒说:“赶快办理船只,我要回到故乡新州(新兴)。”宝林寺的人们都哀求挽留。六祖说:“有来必有去,这是事理之常。我这副躯体,终于要有所归宿。”
众人又问:“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六祖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八月初三, 六祖在国恩寺,刚吃过饭,便对众徒们说:“你们静坐下来,我就要离别你们了。后世迷人,假若识得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得众生,万劫见佛难逢!”
六祖一再嘱咐弟子后,便端端正正坐在蒲团上,没过多久,说了一声:“我去了。”
门徒循声走近一看,只看六祖眼睛闭上了,用手探一鼻息,六祖圆寂灭度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