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559945
★历史是非常好的教科书,也是非常好的清醒剂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理论为指引,从“大局观、历史观”“古代王朝兴衰”“古代吏治的当代启示”、“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剖析,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服务。
★引领党员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能力
作者研析史实,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哲学的高度认识历史,探寻民生、治乱成败、制度兴替的规律与深刻的经验教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又审视历史,以史论政,从党员干部自身修养的角度,解读修身做人之道、知人用人之道、为官为政之道以及治国理政之道,助力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广大党员干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本书作者曾三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卜宪群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卜宪群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卜宪群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本书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等六个方面,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系统归纳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历史的独特发展道路与规律,弘扬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从历史的角度阐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本书既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历史思辨能力、提升自身知识素养,更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第 一 章 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
新中国70年的史学发展道路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维度
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
习近平的历史借鉴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兼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
第 二 章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
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建设问题的一点思考
秦王朝社会建设思想初探
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第 三 章 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
论史学遗产与爱国精神
说盛世
再看“秦亡汉兴”
创业与守成—— 论西汉“文景之治”
腐败与历代王朝的衰亡
敬惜历史文化资源——有关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第 四 章 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
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三种吏治观
中国古代官吏的廉政教育及其影响
吏与秦汉官僚行政管理
以史为鉴,选贤任能
第 五 章 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道路与历史价值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看待腐败问题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思考
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第 六 章 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
中国古代“治理”探义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与措施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及评析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显著特点
汉代监察体制的完善及其意义
后记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一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早期文明形成于龙山时代,其后生生不已地发展与传承,从未中断,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多彩多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元谋人、北京人开始,就已懂得火的使用与管理,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人工取火与利用磨光、钻孔技术制造劳动生产工具的技能,开始尝试着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这时的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生活。1万多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由渔猎采集过渡到农耕畜牧阶段,先民们过上了稳定的聚落生活。社会组织由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逐步演进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大体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期。
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不平等也随之产生。氏族社会内部有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出现。相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它直接推动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都明显地反映了阶级阶层分化特色。氏族显贵成为奴隶主,掌管氏族公共事务的机构开始转化为文明时代的国家政权。史书常用“万邦”来形容夏朝之前龙山时代的社会,这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尧、舜、禹既是邦国的国君,也是邦国联盟的盟主。关于禅让的传说,描述了盟主职位在邦国联盟内转移和交接的情形。约公元前21世纪,禹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以“天下共主”为统治者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二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土地所有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财产形态的某些特点。凌驾于众多共同体之上并成为全社会代表的国君,是土地的所有者。按等逐级分封方式获得田邑的各级贵族是土地的占有者。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即实际耕作者,而公社则是公社农民集体耕种“公田”和定期轮换“私田”的组织管理者。战国之前,存在着“田里不鬻”及“三年一换土易居”的井田制。井田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模式,它的得名与当时排水灌溉需要的沟洫制度有关。在井田上耕作的农民除了耕种份地即“私田”外,还要为奴隶制国家和各级贵族耕种“公田”。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属于古代东方类型,不仅家内奴隶制充分发展,而且家族公社与农村公社两类共同体并存,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有所不同。甲骨文和金文显示,商周社会有不少严格意义上的奴隶,如“臣”“妾”“仆”“隶”等。大量的家内奴隶从事各种杂役,生产奴隶则主要用于手工业、畜牧业生产及山林川泽开发。商周时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是“众人”和“庶人”,他们是家族公社或农村公社的成员。公社成员中的本族或盟族平民,虽然享有某些政治权利,但就其生存条件和劳动条件受到严格管理和监督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至于被征服族群的原住民或徙民,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实际上接近于奴隶。秦汉以后,奴隶制的残余仍然长期存在。
……
我国历史上腐败的表现形式
1.权钱交易
金钱崇拜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始终是统治阶级巨大的腐蚀剂,也是许多王朝腐败加剧的罪魁祸首。《列子·说符》中讲了一个“齐人攫金”的故事。有一个齐国人非常喜欢金子,早晨起来直奔黄金市场,看见金子抢了就走。官吏把他抓住问:“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怎么敢把金子拿走呢?”此人回答:“我拿金子时只看到了金子,根本没看到人。”这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但是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不见人,徒见金”的金钱崇拜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就已经很严重了。
为什么喜欢钱?因为钱可以换来权力,权力又可以换来钱,权钱交易自古以来随处可见。春秋大商人范蠡,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法,他认为有钱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所以他就派大儿子带着钱去楚国贿赂官吏。春秋时期社会上有一句谚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意思是家有千金的人,他的孩子是不会在刑场上被杀头的,因为金钱可以买通执法之吏,换来生命。
秦灭六国,主要靠的是武力,但是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也用金钱去收买各国的重臣。这些重臣手里拿着秦国给予的重金,迎来的却是国家的灭亡。
钱可以买官晋爵。东汉后期是我国历史上腐朽黑暗的买官卖官盛行的一个时期,梁冀掌权时“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甚至皇帝也公开标价卖官,上自公卿,下至县丞、县尉,各有价格,“公千万,卿五百万”。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晚期的崔烈通过关系花500万钱买了司徒一官,司徒在东汉属于三公,相当于丞相位置。因为司徒官位很高,汉灵帝要亲自给他授官,汉灵帝在授官时懊悔:“哎呀,我卖便宜了!至少应该卖千万!”崔烈当上司徒后,问他的儿子崔钧:“我花500万钱买了这个官,你听到社会上对我有什么评价?”崔钧说,过去社会上对你的评价不错,认为你很有才能,凭借自己的才能也能登上三公的位置,但是自从你花钱买了这个官以后,社会上对你的评价非常差,认为你的身上有铜臭。“铜臭”这个词也是从这里来的。上行下效,东汉后期,“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大家都在买官的道路上奔跑,这样的王朝何能不亡!
纳财进官,以财用人,历朝虽然名称不同,但很多时候都存在,或者是公开的,或者是私下的,当然,更多的是私下交易。用国家的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又用买来的公共权力敛财,对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权钱交易的目的是获取利益,权权交易的背后也是获取私利。例如,李斯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很有才能,曾为秦的统一和秦王朝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在秦始皇死后的关键时候,为了个人的私利被赵高说服,和赵高私下勾结,权权交易。众所周知,秦始皇去世前打算把皇位传给他的长子扶苏,但是秦始皇死后,赵高秘不发丧。他对李斯说:“你能和蒙恬比吗?”李斯说:“我不能比。”赵高进一步说:“如果按照秦始皇遗诏执行的话,那么你丞相的位置必定不保。”李斯听了以后默然,同意了赵高的意见,篡改诏书,秦王朝的道路由此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由扶苏继位、蒙恬任丞相,秦王朝恐怕不至于二世而亡。胡亥的继位,导致秦王朝政治生态走向极 端黑暗。对此,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权力可以用金钱买到,会导致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当然是金钱崇拜的价值观,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钱和权怎么才能结合?当然是见不得阳光的私下交易。那些用金钱买来权力的人,根本不会用手中的权力来为社会服务。明朝崇祯皇帝虽然是个亡国之君,但他面对明代晚期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很不满和无奈。他说:“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代的吏部尚书王恕也说过:“既以财进身, 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命,何由而得乎?”非常深刻!
2.用人不公
用人不公是腐败表现,是历史上各种腐败的集中表现。中国历史上用人不公的主要表现是,用人重亲友、重门生、重朋党、重同乡,核心是用人出于个人爱憎、私利,而不是出于公心。具体表现如下。
权门请托。汉代吏治腐败时,“选举不实”“权门请托”。上自高级官吏,下到郡县人员,一旦到选官用人的时候,就会收到各种请托书信。《后汉书·陈寔列传》载:“(寔)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尽管陈寔知道用非其人,但为了太守,也迫于侯览的权势,不得不给这个人安排了个官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