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8984
★ 中国教育电视台特聘专家,国家高级心理督导师在哈佛专注力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适合中国家庭的专注力教育体系。
★ 分心不是孩子的错,不专注的孩子其实暗藏天赋。
★ 哈佛“优势循环”五步法,让专注成为本能
★ 科学解锁学习力、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让孩子坐得下来、学得进去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的、针对3-15岁孩子的专注力培养书。本书以哈佛“优势循环”五步法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孩子不专注的表现、根源,告诉我们不专注的孩子其实暗藏天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从根源上解决孩子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沓马虎等问题,科学解锁学习力、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让孩子坐得下来、学得进去。
引言:焦虑的妈妈,你的关注点可能搞错了
推荐序:孩子不专注这样教
第一章:专注力不够的孩子其实暗藏天赋
1.1“问题孩子”被隐藏的9种天赋
1.2期望效应:你嘴上说的,就是孩子的未来
1.3 让孩子的缺点,成为他优秀的起点
第二章:分心不是孩子的错
2.1双重维度重建孩子的专注力
2.2孩子不专注,父母最需要规避的6大误区
2.3抓住关键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章:怎么说,“不专心”的孩子才会听
3.1 用正向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3.2 “我们是盟军,不是敌人”
3.3 以身示范,别让问题成为借口
3.4 5分钟内,给孩子一个听你的理由
3.5 巧用情境,才能声入人心
第四章:8条路径,为孩子量身打造专注力训练计划
4.1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感
4.2帮孩子管理好情绪小怪兽
4.3 给孩子一个小目标,让他收获成就感
4.4 超好用的IVA-CPT测试训练法
4.5 父母 学校=专注教育的最优解
4.6 多动孩子的家庭训练法
4.7 等待训练法,让孩子的冲动不再有破坏性
4.8 搞不定了?用这3种专业方法就对了
第五章: 培养孩子这些小习惯,让专注成为一种本能
5.1设置“专注力警察”,发展内在自控力
5.2写作业磨蹭?让孩子养成这几个小习惯
5.3提升成绩的捷径:重新认识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5.4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的乒乓球游戏法
5.5几个小方法,轻松培养孩子的时间感
附录1:孩子专注力自查手册
分心孩子的4个特点
多动孩子的两大表现
冲动孩子的3个重要特征
缺乏时间概念的孩子的4种行为风格
附录2:父母有这些特质,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附录3:你肯定感兴趣的教育话题
不专注的人的思维在我看来都是有天赋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思维特点是优缺点兼具的混合物,一旦你正确应对,它们就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哈佛专注力专家
*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
——蒙台梭利
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终身成就。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丹尼尔·戈尔曼
1.1 “问题孩子”被隐藏的9种天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一位美国游泳运动员取得的辉煌成绩让人赞叹不已,一个人就获得了八块金牌——他就是迈克尔·菲尔普斯。当溢美之词铺天盖地而来时,大家不会想到——他曾被确诊为ADHD——他的童年是在挫折、自卑和拼搏中度过的。
ADHD,即注意障碍多动缺陷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在上课时,菲尔普斯的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总是动来动去的。因为这一点,老师们要求他的父母将他带回家治疗。
为了给菲尔普斯建立自信,父母决定送他去学习游泳。他的两个姐姐都是远近闻名的游泳健将,因此他的父母认为他也会有游泳天赋。可刚开始的几周时间,无论大家如何劝说和鼓励,菲尔普斯始终不肯下水——他无法克服自己对水的恐惧。
后来,情况发生了戏剧化的逆转。
菲尔普斯11岁那年,拜鲍勃·鲍曼为师,每周刻苦训练7天,每天待在游泳池里至少5个小时,每周游8万米。上课时常常分心的菲尔普斯,训练时却有着异于常人的专注与坚持。
还有大家熟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小时候也是一名“问题儿童”。
在回忆录中,他说:“我小时候的成绩是全校倒数第三,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因病相继退学了。”
那时,哈罗公学的教师会按照孩子的名次进行点名,丘吉尔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叫到,以至于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也连带被人嗤笑:“瞧,这就是伦道夫勋爵的儿子,全校最后一名!”
丘吉尔不仅成绩差,还被贴上“淘气”“贪吃”“惹祸精”,甚至“极端恶劣”的标签。他的一位小学老师形容他说:“这个满脸通红的小矮个儿是班里的头号淘气包,可能全世界的孩子里也数他最淘气了。”
他经常搞恶作剧,拿别人开心,有一次更是因为与同学打架,被对方扇了一耳光,便打破了附近的一扇窗户泄愤,而被校长动用了鞭刑。
像这样被大家认为是“问题儿童”的孩子,在日后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其实不是奇迹,也不是偶然事件。在这些孩子身上,本来就具有一些可贵的心理品质,只不过这些优秀品质彼时处于隐藏状态。
也许你会问:这么淘气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他们还暗藏天赋?我怎么就没有看到呢?
你确实没有看到,但这并不表明它们不存在。你没有看到的原因,是因为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而不是全方位地去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常言道: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就是别样的风情。看孩子,也是如此。
说起孩子的不专注,很多父母可以列举出一大堆孩子的“坏毛病”:容易分心、多动又冲动、行为笨拙、固执、反复无常、情绪不稳定……
在说完这些缺点后,我们可以尝试着换个角度看这些缺点。也许你会发现,这些令人讨厌的缺点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非凡的才能——如果孩子的这些才能被重视、被发掘,将来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容易分心:是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奇心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心理基础,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那些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熟视无睹,把任何事都看成理所当然的人,很难有什么发明创造。
多动又冲动:是因为他们充满活力,精力旺盛,这证明他们是身体健康的孩子。
行为鲁莽:是因为他们有激情。激情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拥有消极激情的人可能会惹事,做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但积极的激情,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无法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想法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才如此丰富。
童年时期的爱因斯坦有一次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他马上想:“人为什么是笔直地摔下来的呢?”经过认真思考,他认为物体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行程运动的,这为他后来研究广义相对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很多人都摔过跟头,但很少有人会像爱因斯坦一样,去思考摔跟头的原因和姿势。
行为笨拙: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正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他事情。有很多了不起的名家也做出过类似的事:牛顿煮鸡蛋时把手表也放进去煮了煮;陈景润走路撞到树上,还连声说“对不起”;爱因斯坦干脆连自己家住哪里都忘了……
有时,行为笨拙真的只是表象,我们唯有透过表象,才能真正地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做事杂乱无章、心血来潮、想一出是一出:这是孩子自动自发工作的萌芽,也是奇思妙想出现的开端。
通过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如果某件事是他们想干、愿意干、有兴趣干的,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百折不挠,直至成功。
这是一种以“万事不为稻粱谋”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动机,成大事业者,都是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去工作、去学习的。
固执:这恰恰是坚持精神的开始,表明他们不轻言放弃,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反复无常、让人捉摸不定:表明他们更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不拘泥于通常的做法。
情绪不稳定:这是他们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后的自然反应。
正因为“问题孩子”暗藏天赋,他们才会从不被人看好中脱颖而出,成为杰出的人物,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安徒生、丘吉尔、巴顿将军、汤姆·克鲁斯、菲尔普斯……
没想到吧,就连专注力研究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哈洛韦尔,小时候也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1.2 期望效应:你嘴上说的,就是孩子的未来
在有些人眼中,世界是冷酷灰暗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世界是温馨璀璨的。对待世界不同的心态,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取向决定未来,这已经被反复验证过了。你的取向关乎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这绝非危言耸听!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期望效应”的力量。
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神话: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却精于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但他用自己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
因为这座少女像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他竟疯狂地爱上了自己创造的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终于,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痴情所打动,赐予了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期望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吗?它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力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里的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的学生进行“发展测验”。
然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将一份优秀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并告诉他们名单上的孩子都有优异发展的可能。
老师们很疑惑,名单中的孩子有些确实很优秀,但也有些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
因为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在心理学界名望很高,老师们便对此深信不疑。罗森塔尔告诉老师们这份名单不可以外传,只能他们自己知道。
8个月后,两位心理学家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他们上次认为有优异发展的可能的学生们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也变得更为开朗,求知欲望更强,更敢于发表意见,与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难道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真有如此高水平的识人之术吗?非也。原来,这只是他们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压根就没有做什么“测试”,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但这一切老师们并不知道,他们不过是受罗森塔尔“权威”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多的厚望,在上课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等各种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出“你很优秀”的信息。
学生们在受到老师的关爱后,开始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得更加乐观,奋发向上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中奔涌。慢慢地,他们真的不负所望地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故事,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学术界亦称其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
每当我与家长们交流时,通常都会被他们迫不及待地追问:“到底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迅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我总是对他们说:“我们不妨先把理念搞清了,只要方向对了,具体改正方法反倒是最容易的。不同的理念与取向,决定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与方法,也决定了孩子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待孩子的不专注行为,父母们通常会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待:
第一种: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由着孩子自由发展。
这类父母大多受到一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不专注的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消失。但这种观念其实是错的,不专注的行为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做咨询时,常常能看到成人的大多数问题,都与不专注有关。严重者还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类家长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第二种:把孩子当“问题儿童”或病人。
这种对待方法通常会将孩子最终塑造成一个平庸者。他们往往认为,病人能看好病就不错了,哪敢有更高的奢求?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态与观念。但这不是什么积极的理念与心态,这种心态极可能埋没那些有天分的孩子。
第三种:把孩子当成卓越者来培养。
把孩子当成卓越者来培养,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我们不要被孩子眼前的问题所蒙蔽,要相信其实孩子天赋异禀。
如果我们的目标与期待,仅仅是把孩子的不专注行为消灭掉,那么我们塑造出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平庸者。但如果我们调整目标与期待,就会培养出一个卓越者。
优势取向或缺陷取向——家长是否具有不同的理念——的确会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是问题取向,期望是解决不良行为的,那我们就会在无意识中将孩子视为“问题儿童”。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赋予某个角色,他就会进入角色,为角色所同化,进而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行为特征。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和他的同事一起向世界证明了这一观点:
在一次试验中,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了一所“监狱”,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24名学生来参与实验。这些学生大都情绪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而且,在人格测验中,他们的得分均属正常水平。然后,实验者对学生进行随机角色分配,一部分人演“警察”,另一部分人演“罪犯”。
“罪犯”回到自己的公寓,“警察”则穿上警服,带着警棍、手枪,开着警车到“罪犯”家中去实施抓捕。
实际上,抓捕的过程可以用极不严肃来形容,“警察”和“罪犯”们笑成一团,彼此感到有趣又好玩。心理学家则在一旁不做任何干预。
进“监狱”后,“警察”做起了看守,“罪犯”则成了囚徒。刚开始,双方还隔着铁栅栏聊天,因为大家都没事可做。
但事情从第二天开始出现了明显变化。
看守者开始表现出虐待囚犯的倾向,囚犯起初还会反抗,对警察说:“你又不是真警察,我又不是真罪犯,只不过抓阄时你手气好点而已。”可惜,他们的反抗没过几天就销声匿迹了,囚犯们开始越来越认同自己的角色,出现讨好警察的倾向。
这个实验原本打算进行半个月,但由于效果太过骇人,一个星期后,心理学家们就不得不结束了实验。
而在往后的一年,心理学家需要对参加实验的人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这些学生再度回到原先的社会角色中去。
这个实验的结果一经发表,就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教育界人士一片欢呼:我们终于找到了差生形成的真正原因,也找到了改变差生的解决路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肯定也出现过同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一道题没做对,爸爸说:“你真笨!”
一个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时说错了,老师说:“你真是蠢,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佳,老师和家长就会将他定位为差生。渐渐地,孩子便会逐渐认同这个角色,进而将自己内化到差生的角色中去。再遇到稍难一点儿的题,他就会从潜意识中告诉自己:“我是差生,差生是做不了难题的。”
那么,优秀的学生难道真的对所有题目都能做到信手拈来吗?当然不是。在他们遇上难题的时候,意识和潜意识会告诉他:我是优等生,我怎么可能不会做?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所以,他们会开动脑筋,奋力攻关,最终解决难题。
所谓的“差生”和“优等生”,由于对自己的认知不同,一个是走在恶性循环的道路上,一个是走在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来我工作室训练的孩子,很多已经被父母和身边人当作“问题儿童”了,大多数的孩子也自我带入到了“问题儿童”的角色中。
所以,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工作,就是要让他们从原先的角色中走出来。
下面的案例,便发生在现实中,发生在你我身边:
案例一:
子涵是在一个阴雨天的下午跟父母一起来到我工作室的。孩子父母的脸上堆满了焦虑,一进门就跟我说:“老师,这孩子成绩不好,我们什么招数都使过了,但他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急死人了!这孩子是不是很笨,不是学习的料?我们听说您特别专业,所以来向您求救。”
“你们认为孩子笨的依据是什么?做过相关智力测验吗?”我问。
“没有!只是常常看到他做不出来题目,所以觉得他笨。”
“咱们先来做个智力测验,看看孩子的智力怎么样?”
家长表示同意。
测验结果出来后,我告诉孩子:“你的智商是122,已经进入‘良好’行列,这意味着在100个人当中,你的智力水平能进前十。”
“真的吗?”孩子的眼睛里放着光,“是真的吗,老师?是真的吗?”
“我使用的是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量表》。我做过上千例测验,肯定不会出问题的,你们可以放心。”我向孩子的父母解释说。
“她老说我笨。”孩子指着妈妈说。
妈妈兴奋地回答:“不是我说的,是他爸说的。”
爸爸说:“我是听老师说的。”
我对孩子说:“今后你成绩不好,可以怨老师、怨爸妈、怨学校,怨自己别的方面有问题,但就是不能怨自己笨。你一点儿也不笨,而且还属于聪明孩子。这么跟你说吧,你这智力水平,以后不上名牌大学就亏了。”
我看到孩子明显地激动起来,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希望。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在班上,这个孩子的年龄算是比较小的,再加上他听课时容易走神,所以有时候会有搞不懂的题目,成绩自然不好。看到孩子的成绩,老师和父母自然说他笨,他就真以为自己笨了。
在工作室训练了三个月,孩子的专注力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成绩也显著地得到了提升。
案例二:
晨阳是一个让老师和父母爱恨交织的“问题孩子”。所有人都知道晨阳很聪明,能解答出很多难题,甚至还能用老师没教过的方法。可不知为什么,晨阳考试从来没得过高分,总是会出现低级错误。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集专注与分心于一体的孩子。在遇到挑战性任务时,他能够专注地解决问题,但在一般性任务中,他特别容易分心。
晨阳的爸爸妈妈完全同意我的判断,他们告诉我:“在家做作业的时候,只要稍微有点动静,晨阳就会分心。孩子自己也很伤脑筋,希望你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帮他克服这一缺点。”
“为什么要把它完全看成缺点呢?它真的是缺点吗?”我问。
一家三口被我的话问懵了,在他们看来,这当然是一个缺点啊。
“这是孩子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既包含优点,也包含缺点。”
分心竟然还包含优点?他们好像是头一回听说,感到难以理解。
我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分心这种事情,说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各类信息高度敏感,而这也正是创造性力丰富的表现。达尔文、歌德与普鲁斯特是大家公认的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但他们对噪音和干扰异常敏感,在工作时,他们需要独处。
“想想也是,对世界、对变化不敏感的人怎么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呢?最新的研究表明,容易分心这一特性,恰恰是天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比一般人更加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
晨阳听了我的话,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原本愁眉苦脸的一家人,瞬间变得兴奋起来。而原先把孩子当病人看待的爸爸妈妈,也仿佛看到了天才。
当然,分心的缺点人尽皆知,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缺点,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今后也不能取得大成就。
因此,今天我要给晨阳的建议是:坐拥优点,克服缺点。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晨阳非常配合。
现在请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辆漂亮的法拉利跑车。不过,你面前的这辆车制动系统有点问题,该刹车时刹不住。
不够专注的孩子,其实就像这辆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法拉利跑车,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
把这么好的车随手丢掉?傻瓜才会干这样的事。
不愿去修理一下刹车系统?应该是脑子进水了。
不认为这是辆好车?也许你的认知显然出了偏差。
确认这是辆好车,精心去调整它的刹车系统,然后动力澎湃、安全可靠的驶向前方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不专注的孩子,我们不也应该这么做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