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23243
☆黄沙漫漫,他一毕业就义无反顾西出阳关,奔赴敦煌。可以想象得到他搜寻传统壁画艺术真谛的“贪婪”目光,是如何在洞窟墙壁上来回“扫射”,灿烂辉煌的壁画早就让他着了魔。他是张大千、董希文、潘絜兹后,少数曾于敦煌研究、临摹的现代艺术大家!
☆如果说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是敦煌壁画、塑像坚定的守护者,那出身于壁画专业的何山先生该是敦煌艺术的传承者。十二载敦煌岁月沉淀,七八十幅临摹作品,以及其基于在敦煌所得领悟绘出的作品,是他对敦煌艺术的活态传承,捍卫了我们的中华艺术瑰宝。
☆何山先生不仅是一位纯技艺的画家,还是一位学术专家,中国文联原秘书长孟伟哉称他为“真正的学者型艺术家”。敦煌十余年,他在学术上对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全部收录在了这本30余万字的皇皇巨著中。
☆这是一本研究著作,也是一本敦煌图集,全书收录有300余幅珍贵彩图。如果你向往敦煌却还没有机会亲眼见证,如果你去过敦煌却遗憾没能留影纪念,这部汇集了何山先生十余年间临摹的zui代表性的敦煌壁画作品集,就是你可以独家拥有的敦煌艺术珍藏巨典。
敦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使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相碰撞、相交融、相汲取,凝结成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
本书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书中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供读者参阅和比对,以期作出自己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何山自序
张锡坤序
杨新序
星云序
引 论
章 流沙世界与生命绿洲
第二章 多民族集散的大舞台
第三章 西部古老的原始文化及其特质
第四章 混交型的游牧文化及其心理目标
第五章 开放型的商业文化及其行为动力
第六章 希腊文明的扩散
第七章 印度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
第八章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
第九章 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第十章 敦煌本土文化精神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十一章 佛教在敦煌的传播及佛、道、儒的合流
第十二章 危崖千窟与流沙
第十三章 佛教艺术与人生哲理
第十四章 综合性的艺术群体 新型的文化形态
第十五章 敦煌艺术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彩 图
后 记
附录一 敦煌历史、文化、艺术大事年表
附录二 斯坦因敦煌盗经事略
敦煌浩劫——敦煌劫宝录
附录三 可嘘可悦忆年华 杨 新
追求艺术生命的永恒 袁运甫
学者型的艺术家 孟伟哉
古典与现代 徐澄琪
大家风范 宋红雨
何山自序
这部书已经出版了近三十年,这是第三版,出版社约我写一篇序。
构思这部书的时间还要早些,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我在敦煌石窟前的菜地里劳作,心神却不停地在洞窟里游荡,那些描绘古代有关丝绸之路的题材和内容的画面,不时地浮现在眼前:有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有各国王子到中国来的友好场景;有商贾驼队在丝路上往来的艰辛,以及路遇强盗的不幸遭遇;等等。很激动,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于是,连夜就赶着画出了小草图,幻想着沉寂了多少世纪的丝路,有朝一日会重新热闹繁忙起来,重现过往岁月的辉煌。这就有了后来我的工笔重彩画作品《传统友谊》的问世, 作品受到甘肃省委领导的重视,选送北京。但是在那个年代,被泼了一盆冷水,遭到了批判,理由是,我们不能跟外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搞友谊。令人啼笑皆非,好在许多专业人士很赞赏。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认为这幅作品题材新颖、主题明确,无疑给人们以启迪,为今日各种描写古代丝绸之路艺术作品的先行者。……那时,石窟还没有对外开放,外国人不能进去,国内群众能参访的也寥寥无几。因画遭批判,在那年头我是很紧张的。同时也觉得画画太不可行了,太直观了,于是,就想从另外的角度以写代画。人活着总得做点事的,于是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安全,还是在故纸堆中讨生活比较保险。也不负年少时光、青春岁月。就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陆陆续续写了这部《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的初稿。
顾名思义,也就是企图描述丝绸之路的畅通对敦煌文化艺术的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
因此在这部书的整体构思中提出和回答了在敦煌艺术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几个问题:
,敦煌艺术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即中国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通过丝绸之路,相碰撞、相交融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它有力地否定了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的“敦煌艺术西来说”的荒诞,以及部分中国学者的“敦煌艺术东来说”的片面性;自敦煌莫高窟被发现至今,没有人这么认定过和论证过:敦煌艺术是中国本土文化精神通过丝绸之路使古老世界的四大文明相交融所产生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
正如鲁迅所说,“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以往学者们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甚至以所谓的十八描去套用和规范敦煌艺术,停留在局部的考证和保护的层面上,很少从艺术哲学和文化比较学的角度,从对世界艺术整体把握的角度,从中西方不同美学观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敦煌艺术,更没有意识到敦煌艺术是一种新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
第二,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性的综合性的大学科,涉及的面很广。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如音乐、舞踏、绘画、雕塑等。所以在我看来,我国对敦煌学的研究,远不及对红楼梦及其“红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入,大多只停留在消极的考证和保护上,因而缺乏积极的、对石窟艺术本质的研究,以及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规划。
法国学者说,“整个法兰西的文化都包含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虽然不能说整个中国文化都包含在敦煌石窟艺术中,但我们完全可以说整个中国西部的文化都包含在敦煌石窟艺术中,这是毫不为过的。因此如何真正的研究敦煌艺术,而不是专注于大河上的浮萍,忘却了深层的真实,这便是我写这部书的初衷和目的。
第三,随着敦煌艺术在国内和国际的传播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如何认识敦煌艺术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及各时代的艺术格风格和特征,也是至关重要的。还有敦煌艺术如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需要认真探究。
第四,对佛教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对佛教艺术及它的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的了解和认识,对石窟艺术考古的探索以及与田野考古的异同,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敦煌艺术的基石,否则就无从下手。这也是我们需要明确的观点。
总之, 我希望通过这部书, 说明敦煌艺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产物;是通过这条和平友好之路,这条共生共赢之路——丝绸之路所产生的丰硕成果; 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碰撞、集结和交融的结果;是世界上的继时长久、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长廊;也是这条丝绸之路所培育和展现在文化艺术上的辉煌成果之一。
这条丝路是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和造福于人类之路。我们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实质上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新时代发展的创举。和平、友谊、发展和互利共赢,就是它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它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古丝绸之路打通的同时,丝路上盗贼也会横行, 不会畅通无阻、一帆风顺。但我们深信,风雨过后彩虹会更加灿烂辉煌,这是毫无疑义的。
2019年10月1日于洛杉矶
袁运甫:他从对世界艺术整体把握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与艺术美学的角度展开思考。将敦煌文化与艺术的形成、发展,以及敦煌艺术的时代特征与风貌,作了系统研究论述。分析指出敦煌艺术“西来说”“东来说”的片面性,明确提出敦煌艺术是以其本土文化艺术精神为主体,与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相碰撞产生的独特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艺术型态。
他认为: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广为流播的时候,中国的文化艺术逐步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大体上可分为长江流域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圈;黄河流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圈;中国大西部以佛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就像三原色,互相作用、影响,相互调配,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灿烂与辉煌。我认为他的论述是颇有新意的。
——袁运甫,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伟哉:您所论证的敦煌艺术的“初兴期”、“全盛期”、“世俗化时期”及“衰退期”,极有见地和说服力。使我理解您的摹本和您的创新,均有深深的根基……。您深刻地阐述佛、道、儒的差异和融合。在将敦煌瑰宝推向亚洲、推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事业上,您的贡献是独特的。那不是单纯的艺术,那是一段漫长的人间的历史。
——孟伟哉,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原秘书长
徐澄琪:问起敦煌对他创作的影响,他只简单地说:“一变再变,从敦煌跳出来。”……何山不仅在过去与现在,古典与传统中取得了平衡点,也在随心所欲处、自娱与娱人之间找到了共通点。在不停求变,不断地揉合传统与创新的自我期许中,何山那一份执着仍然不减。
——徐澄琪,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艺术史博士,河滨加州大学教授
宋红雨:《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从文化比较学和艺术哲学的角度,从对世界艺术整体把握的角度,第yi次较全面完整地论述了敦煌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各时代的风格特征,第yi次提出和论证了敦煌艺术是以中国西部五凉文化为根基,融合世界四大古老文化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新型的文化形态。
——宋红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