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80896丛书名: 陈寅恪合集
国内*横排简体本,标点明晰,更为易读
全新装帧,“经纬”陈寅恪,经典鸿著新气象
陈寅恪学术生涯中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开创诗史互证的研究范式
陈寅恪凭借其精深的文学功底和丰厚的史学素养,把史学与唐代诗文联系在一起,以诗证史,以史述诗,融会贯通,撰写了一部内容宏富的唐代社会风俗史。
《元白诗笺证稿》实际由诗史互证而提高为一种文化探索。文学家可欣赏其解诗之精,社会学家可由此得到意外的材料,而史学家更可领会到由诗证史、以史释诗的妙境。
《元白诗笺证稿》以元稹、白居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和《艳诗及悼亡诗》,以及“元白诗”中篇幅*的《新乐府》和《古题乐府》,共六章及附论五篇,达25万字。
陈寅恪认为唐诗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而“元白诗”具有其他唐诗不具备的史料特点,这既与白居易与元稹所在的中唐时代有关,也与“元白诗”的内容和数量有关。作者以考据的形式对元稹、白居易*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笺证,借助唐诗考证唐史,旁及唐代制度、器物、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考证精密详实,征引繁复,如对“七月七日长生殿”中“长生殿”进行史实考证,对“江州司马青衫湿”之“青衫”作唐代官阶考证,演绎绵密,提出创见。堪称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成就大雅之雅的学术名著。
本书不仅是文学的研究,也是历史的研究。全书*精彩处,即在于既能引诗证史,又能以诗看史,诗史互证。是陈寅恪“以诗证史”的代表作。
章 长恨歌 一八
第二章 琵琶引 六六
第三章 连昌宫词 八四
第四章 艳诗及悼亡诗 一一六
附:读莺莺传 一四四
第五章 新乐府 一五六
七德舞 一六九
法曲 一八二
二王后 海漫漫 一八四
立部伎 一八九
华原磬 一九八
上阳 〔白发〕人 二〇〇
胡旋女 二〇六
新丰折臂翁 二〇九
太行路 二一三
司天台 二一五
捕蝗 二一八
昆明春 二二一
城盐州 二二四
道州民 二二九
驯犀 二三二
五弦弹 二三六
蛮子朝 二三八
骠国乐 二四一
缚戎人 二四四
骊宫高 二四九
百炼镜 二五二
青石 二五三
两朱阁 二五五
西凉伎 二五七
八骏图 二六五
涧底松 二六六
牡丹芳 二六八
红线毯 二七三
杜陵叟 二七五
缭绫 二七七
卖炭翁 二八〇
母别子 二八五
阴山道 二八六
时世妆 二九二
李夫人 二九四
陵园妾 二九七
盐商妇 三〇一
杏为梁 三〇五
井底引银瓶 三〇九
官牛 三一一
紫毫笔 三一三
隋堤柳 三一四
草茫茫 三一六
古冢狐 三一七
黑潭龙 三一九
天可度 三二一
秦吉了 三二三
鸦九剑 三二五
采诗官 三二六
第六章 古题乐府 三三〇
附论 三三八
(甲)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 三三九
(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 三五二
(丙)论元白诗之分类 三六二
(丁)元和体诗 三六六
(戊)白乐天与刘梦得之诗 三七〇
附校补记 (存目)
作者附记 三七六
《陈寅恪合集》前言
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保持不坠者,固有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陈寅恪 《崔浩与寇谦之》
陈寅恪 (一八九〇年至一九六九年),出身世家,幼承家学。陈氏义宁之学肇始于祖父陈宝箴,形成于父亲陈三立,兴盛并终结于陈寅恪。
一九〇二年春,未满十二周岁的陈寅恪遵父命走出陈氏家塾,随长兄衡恪东渡日本,以听讲生身份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一九〇四年,与其兄隆恪同时考取官费留日,仍留弘文学院读高中;一九〇五年秋,插班考入上海复旦公学,一九〇九年暑期肄业。随后,陈寅恪开始了在西方的游学生涯。他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 (巴黎政治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求学研究,历十五年,虽未获取学位,但因博学盛名,于一九二五年受聘为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 “清华四大导师”。在中国学术界,陈寅恪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郑天挺语),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 “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语)。经历之传奇,影响之巨大,震动学界。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陆键东所著 《陈寅恪的后二十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后成为畅销书。自此,学院派教授陈寅恪由学界推入民间,并成为话题。其中,陈寅恪撰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意义的抉发阐述引发了公众的特别关注,陈著也风行一时。二〇〇一年,三联书店出版《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排版依陈寅恪一贯要求,繁体字竖排。
三联版《陈寅恪集》,虽经多次再版重印,刊行的数字始终与社会关注的热度相去甚远。耐人寻味的是,由陈寅恪弟子万绳楠教授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出版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却畅销起来,至今不衰。究其原因,大概是繁体字竖排版式不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反倒是用简体字横排的由陈寅恪学生整理的听课笔记更平易近人。繁体竖排显然不利于陈著的传播,更不利于读者全面了解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二〇二〇年,陈寅恪著作权进入公有领域,我们精心选编了简体字横排版 《陈寅恪合集》,让更多读者接近陈寅恪,阅读其著,体悟其思。
“综观陈寅恪的一生,有令人羡慕之才华与家学,亦有令人扼腕之失明与膑足。”(汪荣祖语)因此,陈著前后阶段表现出两种气象。我们遵其不同,分别以 “史集”和 “别集”呈现,以“陈寅恪合集”统摄之。
《陈寅恪合集》的内容,以陈寅恪生前审定的上海古籍版 《陈寅恪文集》八种九册为基干,增补三联版 《陈寅恪集》中含两晋南北朝课的 《讲义集》,形成 “史集”五册,“别集”五册,计九种十册。书目如下:《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讲义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诗存》。
全书内容调整和编辑体例如下:
一、全书内容除 《讲义集》以三联版 《陈寅恪集》为底本外,其余均以上海古籍版 《陈寅恪文集》为底本。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对底本文字做了勘对,径改了其中存在的文字讹误。
二、所收内容略有调整。将三联版 《讲义与杂稿》中杂稿部分调整至《寒柳堂集》,书名改作 《讲义集》。将上海古籍版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与三联版《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合并为《寒柳堂记梦未定稿 (增补)》,仍附 《寒柳堂集》。《诗存》增加若干诗篇。
三、全书采用简体字横排。对异体字,除陈氏征引文献中的人名、地名、古籍名中的之外,均改用通行正字。
四、全书依据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发布的国家标准 《标点符号用法》,对底本的原标点做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尤其是考籍核典,尽可能全面、正确地添加了书名号。括号的使用参照上海古籍版,()内文字仍为陈寅恪注,〔〕内文字仍为蒋天枢补。
值此陈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选编出版 《陈寅恪合集》以表纪念。先生所撰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之结语,今实可为先生之铭词:“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全书由徐海燕女士主持编辑校对,朱赢椿先生主持装帧设计,王训海先生力主促成之厚谊,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二〇一九年十月江奇勇敬识
陈寅恪这样自树甚高的学者,从大的文化背景来对古代作家作品作整体的考察,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也是《元白诗笺证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的一种学术魅力,以及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美的享受。
——学者 傅璇琮
(陈寅恪研究历史)目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他常说:“在史中求史识。”
——俞大维
古今史家以时间、空间之法考证史实者多矣,但罕有人能如先生之精湛细密。因先生之考据使用可信之史料外,复注重人情事理。此亦宋贤考异之法而先生又有发展之明证也。
——历史学家 陈寅恪学生、助手 王永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