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46060
宋军在切断南唐外援的同时,不断缩小包围圈并削弱金陵有生力量。
开宝八年八月中旬,吴越败润州城下南唐兵五千余人,围困润州城。若润州城破,南唐则无法再从水路突破。此时,润州城的守将刘澄已有投降之意,当吴越军初至润州城下时,刘澄不愿出兵,对左右说道:“兵胜,则可;不胜,立为虏矣。救至而后图战,未晚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
刘澄以润州城兵力不足为由拒绝出兵突破,并与宋暗通降款。李煜为了防止金陵城四面被围,意图守住北面润州城,于是派卢绛率八千兵从金陵沿水路突破包围增援润州城。但卢绛至城中后,刘澄依然不愿出兵,润州城被围逾月。
此时,刘澄为了减少投降时的抵抗欲将卢绛支走,于是对卢绛说:“间者言都城受围日急,若都城不守,守此亦何为?”卢绛乃说:“君为守将,不可弃城而去,宜赴难者,唯绛可耳。”让刘澄继续固守润州城,自己率兵突围前往金陵。卢绛付出巨大代价后才突破吴越军的包围,随即率军前往宣州调遣援兵。但宣州兵只顾酣饮,听闻使者此来是要征调宣州守兵去前线与宋军作战,都沉默不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
九月二十三日,卢绛离开后不久,刘澄便献润州城投降。丁德裕部送润州数千名降卒赴金陵城下,但降卒在去往金陵途中大多死去。曹彬又发檄招诱降卒,最终虑其生变又尽数杀害,并在金陵外大败润州溃卒数千人,斩首七百级。
润州城投降后,南唐都城金陵四面被围,南方援军被宋军三道防线死死拖住无法救援金陵。李煜一方面派遣以口才著称的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以及洪州道士周惟简出使宋朝,希望宋军可以接受谈判,暂且和谈;另一方面继续催促朱令赟率湖口兵支援。在徐、周二人至京面圣时,徐铉叩拜道:“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一笑置之,并问道:“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徐铉无言以对。其后,周惟简将李煜之手书呈上,赵匡胤略微翻览后说道:“尔主所言,我一不晓也。”完全拒绝了缓兵之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
开宝八年十月,朱令赟终于率湖口大军北上,号十五万大军,造长百丈的长筏、调可容纳千人的大舰,顺长江北上金陵,欲解金陵之围。赵匡胤调遣王明、刘遇在沿岸竖立长木为疑兵,延缓朱令赟救援的步伐;同时率兵急行军至下游设伏拦截。王明、刘遇先在皖口设伏,后朱令赟所部沿江而下,在皖口与宋军遭遇。刘遇率兵强攻,朱令赟不敌,欲用火攻阻截刘遇军,暂时撤退并重整旗鼓。岂料当日恰逢北风袭来,大火反而焚至南唐军,南唐军随即溃败。十月二十一日,朱令赟被擒。其后,王明继续率宋军自皖口往湖口方向进军,剿灭朱令赟军的余党。十一月初,又破湖口万余兵马。至此,湖口兵已被完全压制。
金陵仅有朱令赟一路援军,至此情势愈加紧急。南唐再次遣徐铉等人向宋求和,但此时徐铉言语中带着几分威胁之意,从而激怒了赵匡胤。赵匡胤对徐铉说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徐铉这才惶恐而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
十一月,宋军围攻金陵城。曹彬在城外筑三寨攻城,挖壕自固。当月十八日,南唐出兵五千人袭北寨,曹彬纵敌深入再将其包围,尽数歼灭。
宋军自二月围金陵,至此时已九月有余。纵然长期僵持对宋廷来说并非好事,曹彬依然围而不攻。至十一月中旬,曹彬遣人向南唐主李煜发出最后通牒,告曰:“此月二十七日,城必破矣,宜早为之所。”但李煜仍认为金陵城城防坚固,坚信若继续守城,则宋军粮草不济之时必将退去,故而不愿出降。此时,曹彬已做好强攻准备,但赵匡胤数次令他不要伤害城中居民以及李煜一家老小,以免失去大义名分。但曹彬认为若是严令诸将,反而可能激起反抗之心,于是心生一计,称病卧寝。诸将前来探病,曹彬说:“余之病非药石所愈,须诸公共为信誓,破城日不妄杀一人,则彬之疾愈矣。”诸将许诺,并焚香约誓。既毕,曹彬即称病愈。曹彬此计在保留诸将颜面同时,也获得他们的许诺,于是开始筹备攻城事宜。当月二十七日,宋军从三面发动总攻,金陵城破。曹彬整军成列,有纪律地进入金陵城 ,李煜见大势已去,于是奉表纳降,与群臣拜迎于宫门外。曹彬对李煜说道:“归朝俸赐有限,费用至广,当厚自赍装。既为有司所籍,一物不可复得矣。”此时,李煜还大梦未醒,忘了“若社稷失守,则尽室赴火死”的豪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
南唐腹背受敌,其实并非偶然。赵匡胤自即位以来,不断展现“一统天下之志”,富庶的江南是他必取之地。李煜欲抵抗,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谋划,遇事怯懦,杀机虽深却优柔寡断,一再错过机会。当宋军攻伐南汉时,南唐不敢出兵,至宋军收复南汉后,南唐已不能倚南汉为援;不攻取吴越,最终宋军南下时,吴越却听从宋廷调遣,使得胜利的天平更加偏向宋朝。
收复南唐的战役,宋军的表现可圈可点。西路曹彬自江陵府沿汉水入长江,南唐沿江诸州的抵抗甚为微弱,尤其湖口坐拥十万南唐兵马的皇甫继勋竟据守不出,使宋军得以长驱直入,破池州、采石矶等要地。
宋军攻占采石矶并搭建跨江浮桥亦是极为成功的战略部署。此浮桥不仅使宋军得以顺利登陆,还封锁了长江江面,使上游南唐军无法顺江而下增援、金陵之南唐军无法溯江而上突围,同时也避免大军同时渡江引发南唐之强袭。
为了牵制南唐南方诸州兵马,赵匡胤设置了三道防线,有效阻击了南唐援军,同时也保证了军粮供给。这是此役最重要的布置。
在朱令赟率十余万大军沿江欲增援金陵时,赵匡胤及临场指挥的王明、刘遇等将领借助疑兵之计抢占皖口,其后大破朱令赟军,使金陵援绝是此役胜利的关键之一。
其后,宋军诸路兵马先清理金陵周围诸州的南唐兵马,避免腹背受敌,后逐渐缩小对金陵的包围圈,形成合围之势,最终迫使南唐主李煜投降。
然而,南唐方面人心不聚,包括皇甫继勋、润州守将刘澄等南唐高级将领,纷纷向宋朝投降。消息阻绝,宋军形成四面合围之势、大军兵临城下时,李煜才知境况危急。此役,南唐的投入超过25万人,却连兵力优势也未发挥出来便惨淡收场,难怪李煜投降后感慨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南汉与南唐相继覆灭后,临近的平海、吴越两大势力倍感压力。不久以后,平海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俶都向宋太祖献上所控州县,南方割据势力基本被宋朝统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