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809757
★《胜在三十六计,赢在孙子兵法》均是我国声名显赫、家喻户晓 的古代军事理论精华,一经问世就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索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
★《胜在三十六计,赢在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
★深刻理解《胜在三十六计,赢在孙子兵法》的原意,真正读懂孙子兵法,感受古代军事思想的魅力,领悟人生的基本原则和道理,堵住人生错误的源头,让自己生活得更智慧。
★培养管理思维,学习管理方法,从中西战略思想交汇和经典战例的讲解中获得启发,理解团队、竞争、战略等重要思想;
★《胜在三十六计,赢在孙子兵法》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不但广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其思想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
《胜在三十六计,赢在孙子兵法》以精练、隽永的语言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两部经典,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丰富原著内涵,为读者扫除阅读与理解障碍,以通俗易懂的谋略故事为例加深读者的感受和思悟,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成就人生。
上篇 胜在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第二计 围魏救赵 /
第三计 借刀杀人 /
第四计 以逸待劳 /
第五计 趁火打劫 /
第六计 声东击西 /
第七计 无中生有 /
第八计 暗度陈仓 /
第九计 隔岸观火 /
第十计 笑里藏刀 /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
下篇 赢在孙子兵法
第一章 作战察兵,国之大事 /
第二章 制胜之法 /
第三章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
第四章 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
第五章 智将务食于敌 /
第六章 伐谋伐交 /
第七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八章 不胜则守,可胜则战 /
第九章 优兵制胜 /
第十章 兵出奇正,虚实莫辨 /
第十一章 战术灵活,声东击西 /
第十二章 避实击虚,引蛇出洞 /
第十三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
第十四章 以迂为道,后发先至 /
第十五章 疲敌制胜,击敌之惰 /
第十六章 用兵之戒 /
第十七章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 /
第十八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第十九章 处军的地形原则 /
第二十章 相敌之法 /
第二十一章 明察六地之道 /
第二十二章 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 /
第二十三章 九地之变 /
第二十四章 深入敌后,合围夹击 /
第二十五章 烧敌粮草,釜底抽薪 /
第二十六章 利用物候,火烧连营 /
第二十七章 巧借金刀,用间除之 /
下篇 赢在孙子兵法
第一章 作战察兵,国之大事 /
第二章 制胜之法 /
第三章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
第四章 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
第五章 智将务食于敌 /
第六章 伐谋伐交 /
第七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八章 不胜则守,可胜则战 /
第九章 优兵制胜 /
第十章 兵出奇正,虚实莫辨 /
第十一章 战术灵活,声东击西 /
第十二章 避实击虚,引蛇出洞 /
第十三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
第十四章 以迂为道,后发先至 /
第十五章 疲敌制胜,击敌之惰 /
第十六章 用兵之戒 /
第十七章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 /
第十八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第十九章 覆军杀身,辱身失地 /
第二十章 处军的地形原则 /
第二十一章 相敌之法 /
第二十二章 明察六地之道 /
第二十三章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 /
第二十四章 九地之变 /
第二十五章 深入敌后,合围夹击 /
第二十六章 烧敌粮草,釜底抽薪 /
第二十七章 利用物候,火烧连营 /
第二十八章 巧借金刀,用间除之 /
我国古代兵书丛集,蔚为大观。《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核心与精华,均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和哲学思想,集历代兵家“韬略”“计谋”之大成,素来被人们所看重,古人曾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之说。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它共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的谋略智慧,已经超出军事本身,不只局限在战争中使用,还广泛应用于社会、商战、人生等各个层面。
孙武(约前545—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兵学立刻成了一门“显学”,与儒、道、法、墨诸家并驾齐驱。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争频仍,谈兵论战的人形成一股潮流,大都是从《孙子兵法》中寻找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成书不久就已经广为人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对《孙子兵法》的原理的运用,在当时已经超出军事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和医学等方面了。其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之作,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高度总结,具有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此后两千多年里,凡兵学家研究军事问题,军事家指挥军队作战,莫不以此书为鼻祖。《孙子兵法》以其深邃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博大思精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贤俊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长期被尊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其流泽余韵也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孙子兵法》遗存十三篇,6111字,本书在十三篇原文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进行解释,并细化成二十七章,通过几十个经典案例,将《孙子兵法》解读的详细透彻,豁然开朗。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本书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合二为一,并对原文进行注释和阐述,取名为《胜在三十六 赢在孙子兵法》。同时,还将古今中外战场、商海等领域的案例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再现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相信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疲敌制胜,击敌之惰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释义】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士气、军心对于战争的胜败非常重要,一支部队可凭锐气而击败劲旅,也会因疲沮而崩溃。因此孙子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唐武德三年()十一月,唐军将要围攻洛阳时,割据势力王世充便派使者向另一割据力量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采纳其中书侍郎刘彬的建议,决定联王世充抗唐,再待机灭王世充,而后再与唐争夺天下。四年()二月,窦建德吞并孟海公起义军。三月,留其将范愿守卫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自率十余万大军西援洛阳。至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韩洪迎其入城。继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攻下管州(今郑州),杀唐管州刺史郭士安;又连克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县,水陆并进,与王世充部将郭士衡数千人会合,进屯虎牢东广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附近黄河南岸)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威胁唐军侧背。
面对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唐军长期攻打坚城不下,过于疲惫,一时难以攻下洛阳;而窦建德气势正盛,唐军将腹背受敌,主张退保新安(今属河南),相机再战。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则认为:王世充据坚城,兵皆江淮精锐,但缺粮草,若王、窦会合,即可得河北粮饷,战事将拖延无日。故应分兵继续围困洛阳,深沟高垒,坚壁不战;而以精锐之师先据武牢,据险阻遏窦军西进,以逸待劳,伺机破敌,击败窦建德,洛阳不攻自破。李世民认为郭、薜二人言之有理,遂采纳郭孝恪、薛收意见,命齐王李元吉等继续围困洛阳,亲率精兵步骑三千五百人于二十五日进驻虎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