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50126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而马恩原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为此,我们此次特意组织了10位权威专家用“大家写小书”的理念撰写、编辑了这套“马恩经典著作新读”丛书*辑。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序言中指出,“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阅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也应如此,且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身的未完成性、思想的过渡性、批判的原创性,本册在注重文本研究的同时,采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这部伟大著作的诞生、梗概、主题和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开端,是马克思对以往历史和理论问题进行清算的*初起点,对广大读者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希望本书对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深入理解这部《手稿》有所帮助。
马克思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诸多伟大的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仅为其中一本,但其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基础的初次阐发,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需要我们一读再读、深耕静思、反复品味。本书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与梗概,提炼了一个核心论题“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个重要主题“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展现了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前言…………………………………………………………………1
第一章一项早期的探索:《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1
一、《手稿》的写作背景………………………………………………3
二、《手稿》中丰富的思想底色……………………………………10
三、《手稿》的重要价值……………………………………………14
第二章一个经典的文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梗概…19
一、《手稿》的基本结构……………………………………………21
二、《手稿》的基本内容……………………………………………24
三、《手稿》的基本观点……………………………………………33
第三章一个重要的论题: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39
一、“异化”的语义学探讨…………………………………………41
二、《手稿》中的“异化”与“异化劳动” ……………………………45
三、《手稿》中的“异化”与私有财产………………………………53
第四章一个不朽的主题: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61
一、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63
二、从“空想的”社会主义到“真正的”社会主义…………………68
三、共产主义运动…………………………………………………71
第五章一种不灭的影响:《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意义…77
一、《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作用………………………79
二、《手稿》在西方学界引发的“两个马克思”之争………………84
三、《手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启示……………87
后记………………………………………………………………92
本册)前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月至8月在法国巴黎撰写的一部手稿,是马克思生前未出版,且除马克思本人外,连“第二提琴手”恩格斯对这部手稿的写作、内容等情况都知之甚少,其余人更无从得知《手稿》的存在。直至1932年,苏联学者在整理、编写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将其全文收入并正式发表,这部著作才得以问世。
《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思想发生转变的一部关键著作。在写作《手稿》之前,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开始接触到对物质利益问题表达意见的“难事”,这推动了他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研究。在对国家、法、政治的研究和批判中,马克思愈发认识到国家、法、政治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精神之中,而在于它们赖以产生的物质生活关系之中。这一认识又促使他转向深入研究和批判政治经济学。因此,在写作《手稿》之时,马克思实际上正处于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时期,其思想之复杂性也体现在《手稿》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批判之中。在写于《手稿》之后、生前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回顾道,自己在这一时期孜孜探寻科学的世界观,其动力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使我苦恼的疑问”,用《手稿》中的表述方式,就是为了解决“历史之谜”。
在《手稿》中,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研究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的经典文献,并在批判、吸收旧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观点。马克思考察了古典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概念,详尽地论证了异化劳动的当代及前代表现、出现根源及其扬弃方式,并以此展开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同时,由于此书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其中的内容多是马克思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等问题、厘清自身研究思路所写,而不是一本供读者阅读的出版著作;加之马克思的字迹潦草、文中运用的哲学术语晦涩难懂,难免会对读者准确把握《手稿》中马克思本来的思想造成困难,也因此,自《手稿》出版以来,对其的考证、解释和争论是持续不断的。
本册通过梳理《手稿》的诞生与内容梗概,提炼了一个核心论题“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个重要主题“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展现了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诸多伟大的作品,《手稿》仅为其中一本,但其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科学基础的初次阐发,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需要我们一读再读、深悟静思、反复品味。
三、《手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手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许多建设性启示,集中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共享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高度抽象的指导性理念,是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工作应当遵循的宏观参照和价值准绳。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则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更倾向于对实践范畴内的现实而具体的内容规定。
(一) 以人民为中心:扬弃抽象的人后生成“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尽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中的普遍异化现象,在剖析劳动异化中揭示了人的异化处境,认为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要完成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实现共同占有的共产主义,需要首先扬弃异化劳动状态中的人的抽象性,承认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的社会属性。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对社会性的强调是生成“现实的人”的基质。资本逻辑操控下的人是异化的、单向度的人,只有扬弃异化劳动,肯定人的社会性与劳动的自觉自愿性,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对异化与抽象的扬弃。这就是说,当社会性对人来说成为他的真正的本质时,人才不会在自己的对象中迷失自身,才能实现“人的现实的占有”和“人的现实的实现”。在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中实现对人的社会性的重新占有,就能不断生产出社会主义性质的共同体和共产主义式的社会关系。社会性和对象性关系的确证是人的主体性真正生成的关键,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也“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
《手稿》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启蒙光辉,其内含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对真正的人的向往是指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盏明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其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基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与维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回应与现实关照,彰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培养人民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劳动自觉性意识,能够克服市场经济中资本逻辑对人的本质的侵蚀,实现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人的社会性复归就是不断唱响尊重人民、维护人民之歌,强化全社会的人文性底色,增进个体社会参与感,加强对以个体为基础的共同体的社会性联系和对象性关系的塑造,才能实现“现实的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全面复归。
(二) 共享发展:扬弃异化劳动后生成“对象化劳动”
如前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回顾了封建制度中存在的、围绕地租产生的土地所有者和租地农场主和农奴等群体的社会矛盾,揭示了以劳动为基础的发展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异化程度深刻体现在一方面劳动手段化和人的对象性本质抽象化,另一方面劳动资本化和工人资本化。工人的劳动不是体现为第一需要和对自身本质的占有,而是作为求得生存的被迫选择,因此工人的劳动异化处境,使工人永远无法真正平等自由地参与到社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中。与此相对应的是,资本家对工人劳动成果的非道德占有与掠夺。
鉴于现实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这无疑是《手稿》中的理论批判与实践构想的当代中国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是对异化劳动和不平衡、不全面的发展的积极扬弃与及时调整,彰显出对重新建构新时代的对象化劳动的深度认同;具体表现为,共享发展理念在其受益者方面是无一例外的当代全体人民,在发展内容方面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所有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要义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申,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如何发展等时代课题。劳动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克服盲目生产和片面劳动等发展方式,强调发展的价值性和劳动的对象性,在注重劳动者劳动过程的价值性的同时,注重劳动成果的价值性,避免再次陷入“非现实的、无对象的”抽象化发展窠臼。具体而言,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促进公共服务全面化、纵深化;更加注重低收入者发展权的维护、实现与保障工作,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共享社会的完成与实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