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32243
海外学者研究孔子经典之作,细腻勾勒两千年孔子形象变迁
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翻译文本全新打磨
梁文道《一千零一夜》栏目、香港《文汇报》、大公网推荐阅读
本书是汉学界公认的孔子研究权威著作,展现了一个具体而多面的孔子形象。两位作者是美国学术界以研究中国儒家传统著名的学者。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孔子本身的形象在大多数读者认知中已经被固化。该书试图挑战读者印象中的世俗孔子,指出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论:“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不同时代的孔子。不仅描述了他在《论语》《史记》中有时显得戏剧化的形象,还讨论了与孔子时代相近的评论家们对孔子的批评和讽刺。作者探究了孔子作为《春秋》的作者和先知的形象,比较了在郑玄和朱熹所作的两种不同《中庸》注中所描述的圣人。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自唐代以来的王朝庙祀中,孔子逐渐上升成为崇祀对象的过程;以及在孔氏宗祠里,孔子如何作为先祖而受到后裔的祭祀。作者既从纵向梳理了孔子形象衍化的历史脉络,也从横向考察诠释了孔子思想的多重维度。
第一章 《史记》和《论语》中的孔子 戴梅可
第二章 孔子和他的批评者 戴梅可
第三章 孔子:素王 戴梅可
第四章 汉至宋传说中的孔圣人 魏伟森
第五章 至圣与庙祀:礼仪与教义 魏伟森
第六章 在宗庙与祠堂里的孔圣人 魏伟森
后记 戴梅可
本书展现了一个具体而多面的孔子。作者既从纵向梳理了孔子形象衍化的历史脉络,也从横向考察了诠释孔子思想的多重维度。在众多的孔子研究论著中,本书确有其独到之处。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
本书不是另一部孔子传,而是孔子如何被传写的传。两位作者是美国学术界以研究中国儒家传统著名的学者。本书虽然行文浅显,背后实有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评论。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部历史著作令人印象深刻,激发人们探索孔子学说在现今世界该如何变得具有创造性,且与现实息息相关。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在《孔子世家》的结尾,司马迁这样评论道:自古以来,杰出的君王与贤人很多,他们生前的荣耀都在死后归于尘土。但是孔子,作为一介布衣,虽已去世十几代仍被奉为六艺宗师。如果孔子曾在当时中原各诸侯国得到重用,或许他也一样会被后人遗忘。孔子由于对政治的失望而转向了编史,孔子确信他会成为史家、历史的主人公和研究对象。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从精神而不是身体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了英雄主义,以及建立在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上的新力量,他以人格魅力取代了强权。所以,孔子一方面通过著书立说,一方面通过标榜道德模范,如伯夷、叔齐这两位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愿出仕周王朝的隐士,终于使自己免于被世人遗忘。也许正义终归有报,如果不是在活着的时候,也会是在死后,即使隔了很长的时间。
当我们细细阅读《孔子世家》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微妙而清晰的结构。孔子出生时,并没有显赫的地位或者家世背景,唯一可以自豪的远祖是5世纪前的一位贵族。尽管孔子出身贫寒,还可能是个私生子,但是种种吉兆也许预示了他注定会成为一位伟人。不过,真正使他成为后世景仰之师表与圣人的,是他要努力证明自己气质与禀赋的决心。孩童时代,孔子就热衷于学习历史、仪礼、音乐和诗歌。在自我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他不由生出要矫正社会角色和关系的自负与野心——自负与野心常常是相生相伴的。难怪孔子一次又一次地处于不幸之中,也许他太过自负和野心勃勃了。
但是当孔子步入中年,并经历了一连串逆境与挫折之后,我们注意到孔子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年轻人,孔子曾经敏锐、急躁、盛气凌人,而且固执己见;但作为一个老人,他则放下无所不知的大师身段,重新变成一位谦卑的学生,努力以勤补拙。我们首先从孔子晚年专心学习音乐中看到这一变化,这一变化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的音乐才能显然是十分有限的。显而易见,人文修养更多依赖于勤奋,而不是天生禀赋。孔子曾经充满自信地教导自己的门人,现在他与他们教学相长,把他们视为人生旅途上的朋友和同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开始有了幽默感,特别是自我解嘲的能力。按照司马迁的描述,这些都发生在孔子被迫放弃他高远的入世志向之后,他不得不满足于把时间消磨在读书、学习和修身养性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