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13763丛书名: 无
1. 基于30年从业经验,自成一派实用投资策略。作者结合著名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详细讲述了其近30年的投资经历,以及其坚持的理念是如何影响其投资战略的。
2. 既有应对大危机的惊险情节,又有投资哲学的理论说明。书中的解释或方法等具有实用操作价值。
3.本书整体具有连贯性,通俗易懂。本书避免使用专业的金融术语,适合刚开始投资的年轻读者或不那么专业的读者,当然本书对经验更丰富的投资者也有具有参考价值。
4.作者在国际上的高知名度。作为西班牙的“股神”,有必要向中国读者与学界介绍这位传奇人物,希望他在欧洲市场的投资策略能够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5.众多大咖作序、推荐。佩德罗·雷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建位(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周期》译者)、胡月晓(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倾情作序,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袂推荐
一位传奇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秘诀
本书继承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的价值投资理念,结合奥地利经济学派商业周期理论,详细讲述了作者的少年时代以及之后近30年的投资经历,并介绍了非常实用的投资策略。本书不仅是一本个人回忆录,还是一本投资战术手册,它详细阐述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是如何艰难选择与衡量风险,并成功塑造其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耀眼的职业生涯的。读者可以在整个过程中重新认识经济学与社会力量,重新思考市场与人心,重新调整投资思路,感悟长期投资。
推荐序一/佩德罗•雷诺
推荐序二/刘建位
推荐序三/胡月晓
中文版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背景故事
第一章 早年生活
启 蒙
我的大学生活
第一份工作
IESE商学院
贝斯因特投资公司
我最初的研究和投资
第二章 单打独斗(1991—2002)
1991—1998年:牛市试水
1993—1994年:股市沉浮(或逢高退出……)
1995—1997年:情绪高涨
1998年:周期结束
恩德萨电力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影子报告
股权激进主义
周期结束
1998—2002年:走下坡路及国际投资组合
1999年:低点
2000—2002年:回归常态
与哈耶克相遇
2000—2002年:冲顶
第三章 团队投资阶段(2003—2014)
2003年:一名新来的基金经理
牛市:泡沫
2004—2005年:房地产空前繁荣
做 空
全球资产组合
2006—2007年:濒临危机的边缘……
2007年的历程
2008年:股市大跌
流动性
2008年:继续下跌
金融危机
汽巴精化:至暗时刻的救赎
2009年:迅速恢复
公司股票质量
2010—2012年:欧洲和西班牙危机
2013—2014年:结束
附 录
第二部分 理论:投资的基础
第四章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简史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
小结:主观主义与客观价格
第五章 投 资
储蓄与投资
实物资产投资或货币资产投资
历史证据
波动性(非风险)
为什么股票能提供更高的报酬率和更低的长期风险
有关政治问题的更多信息
小 结
附录一
附录二
第六章 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
被动投资
主动投资
小 结
附 录
第七章 股票投资(一):基础和原则
基础和经验
解决质量
竞争优势
再投资的可能性
第八章 股票投资(二):机会、估值和管理
寻找合适的机会
要避免的公司类型
资本配置
估 值
正常化收益
负 债
市场认可
理想股票
投资组合管理
第九章 蛰伏在我们内心的非理性投资者
我们为什么不投资股票呢?厌恶波动性
使用经过验证的策略进行投资,或者至少在投资廉价股票时这样做
禀赋效应
倾向于确认我们已知的事情
机 构
信息超载和其他问题
小 结
结论与展望
资产管理
我自己的未来
附 录_
附录一 二十六条建议和一项指导原则
附录二 阅读材料及财富之源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推荐序二 西班牙版彼得•林奇的自学成才之路
我读完弗朗西斯科•加西亚•帕拉梅斯这本书,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作者的投资业绩这么好。2005年,我翻译了彼得•林奇(Peter Lynch)最有名的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 Up on Wall Street),后来一直关注有哪些人成功地学习和模仿了林奇。没想到在西班牙股市出现这样一位自学彼得•林奇的投资高手,彼得•林奇的投资业绩是13年29倍,而帕拉梅斯从1989年到2014年25年的投资业绩是30倍。林奇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最高达到140亿美元,而帕拉梅斯管理的资金资产规模最高达到65亿欧元。你要知道西班牙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和所有股票总市值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而帕拉梅斯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却能达到林奇的一半,不得了。
二是没想到作者的投资思考这么深。帕拉梅斯一入行学的是彼得•林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多位投资大师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投资套路。十年之后,他开始精心研究奥地利经济学,以人的行为为中心,又受到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的启发,融合多位投资大师的经验,结合西班牙股市家族企业多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一套逻辑严密、实用有效、简单易懂的投资框架。价值投资大师多是实务派,讲的都是个人实践经验,少有人如此系统总结投资思考框架,且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这样的价值投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三是没想到作者读的书这么多。我觉得自己读的价值投资方面的书还算比较多,但是和帕拉梅斯这位读书狂人相比,还差很多。他推荐的精读书单91本,泛读书单95本,合计接近200本,其中有好几本是千页大书。他能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来读书,实在少见。
帕拉梅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班牙的彼得•林奇,投资业绩25年30倍,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最高达到65亿欧元,在西班牙甚至整个欧洲的股市业绩排名中也能笑傲江湖。本书虽然不如林奇写得那么风趣活泼,但是有三个方面写得更好一些:一是叙述自己25年投资管理经历更详细;二是总结投资思考框架更系统、严密,特别是加入了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一下子有了求真务实的深层理论支撑,比多数从投资来讲投资的投资书上了一个层次,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奥地利经济学几乎贯穿了投资的整个链条和所有层面;三是深入阐述读书如何促进投资思考,列出的书单很长很详细,这是林奇书中所没有的。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成长经历,思考框架,精读书单。其实,所有投资高手的时间精力都投向了这三大块:行动、思考、读书。巴菲特也是如此,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也是如此。巴菲特说他的工作是阅读,芒格的孩子说芒格是长着两条腿的书架。其实,很多其他行业的高手也是如此。有两个行业和投资非常相似,没有精确理论和模型,只能不断思考和不断试错:一是政治,二是打仗。有两个人在这两方面都很厉害:一是毛泽东,狂爱读书是出了名的,非常擅于独立思考和果断行动;二是邓小平,独立思考和果断行动也是出了名的,也很爱读书。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特点,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在干中学。
其实,很多年轻人都以为,应该先读书,再思考,后投资;但现实是,先投资,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你不得不思考(想不通也要想,必须想),带着问题不断读书,无意中受到启发,想到几个办法,于是尝试在投资中使用,结果有的行有的不行,再思考,再读书,再尝试。其实,行动、思考、读书三者要合而为一——先有行动,再有问题,后来读书受到启发,想到办法,不断尝试,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套路。投资人看似一招鲜,其实只需十八般武艺样样“粗通”,无须样样精通。很多年轻人在工作后,当领导布置任务时,会说“我不懂,我没学过,我没做过”。记住,你出生之前没有上过生活大学,你当父母之前也没有上过父母培养大学,所以你只能干中学和摸着石头过河,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模仿,特别是模仿那些高手,但是不能照搬,因为你过的河和摸的石头与大师绝对不会完全一样。
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清楚,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精彩。我个人的感受有三点。
第一部分是投资成长之路。
在疫情暴发的当下,我重读了《黑天鹅》一书,感叹:历史不会爬行,只会跳跃。正好我又读到本书第一部分,不由感叹:投资不会爬行,只会跳跃。
一是投资相对业绩不会爬行,只会跳跃。普通投资人追求的是绝对业绩,专业投资人追求的是相对业绩。通俗地说,学生在高考时看似靠的是绝对成绩,即总分多少,其实靠的是相对成绩,即排名多少——学校录取人数有限制,先按名次定人数,后按成绩划录取线。专业投资人其实比的是相对业绩排名,但投资相对业绩不会爬行,只会跳跃。我们回看帕拉梅斯管理贝斯因特(Bestinver)的国内基金和国际基金20多年的历史业绩,牛市中其相对业绩一般,甚至有时还小幅落后,但在熊市中大幅领先。最突出的是在2000年到2002年网络股泡沫破裂那三年大熊市中,股市大跌40%,他却大赚49%。这是价值投资人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正如巴菲特所说,“在牛市中尽量追上市场,不要太落后;而在熊市中尽量战胜市场,努力大幅领先”。
二是投资管理规模不会爬行,只会跳跃。帕拉梅斯最初在1992年管理的国内基金规模只有300万欧元,在2002年达到1.5亿欧元,10年增长了50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三年大牛市中,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又涨了30倍,最高达到65亿欧元。想想巴菲特的财富——65岁赚到100亿美元,现在快90岁了,一年能赚到150多亿美元,再想想你自己,你也是自己个人财富的投资经理,你攒到人生的第一个10万元用了多少年,而现在的你一年能赚多少钱。
三是投资管理功力增长不会爬行,只会跳跃。我们的体重是缓慢增长的,但是我们的能力是跳跃增长的——人出生一年不会走,突然一下子会走好远了;人出生一年多甚至两年也不会说话,突然一下子会说一大串了。帕拉梅斯的投资功力的增长不是一天一天渐进式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后的顿悟式和跳跃式的。
帕拉梅斯本来对投资也不懂,上的大学也不是什么名校,学的专业是大杂烩专业——经济管理,大学毕业在百货公司总部办公室打杂一年多,然后到西班牙一流商学院IESE读了两年MBA(工商管理硕士)。他于1989年毕业,不久便拿到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录取通知。他闲着没事又面试了一家投资公司,结果那家会计师事务所因为他没有及时回复而没有录取他,他只好进入投资这一行。他于1990年用心研究西班牙所有上市公司,于1991主动申请做投资经理,于1992年发行股票基金,最后成了公募基金经理。从上学开始到研究生毕业,他根本没有想过做投资,也没好好学过投资。他一下子进入这一行,三年三个台阶,从分析师到投资经理,再到基金经理,他的投资之路不是爬行,而是跳跃。
帕拉梅斯做投资25年,其投资功力不是逐日逐步增长的,而是厚积薄发、跳跃式增长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三本书引发的三次顿悟。
1989年,帕拉梅斯进入投资行业工作。一开始,公司分给他的工作是做股权投资找并购项目,而他自作主张开始研究上市公司,并提供投资建议。1990年,在读到林奇的新书时,他产生了第一次顿悟,即投资要以价值投资为本。后来,他做了10年投资,国内基金涨了接近6倍。
帕拉梅斯先干了10年,也只是从投资来看投资。2000年,在读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Road to Serfdom),他开始阅读奥地利学派大师的著作,突然一下子开窍了。这是他的第二次顿悟,即经济运行之道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投资也是经济的一部分。他开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后来,他逐步把经济、企业、市场和投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框架。2000—2002年,网络股泡沫破裂,三年大熊市大跌40%,他却大赚49%。
2005年,帕拉梅斯读了乔尔•格林布拉特的《股市稳赚》(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这给他带来了第三次顿悟,即投资要以高质量企业为本,适当兼顾高质量与低估值。此后,他逐步从小公司转向大公司,从国内转向国际。他的基金熬过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大熊市,2008年一年暴跌62%,2009年大幅反弹71%。回头来看,能够经历危机依然长期表现良好的股票,都是高质量企业的股票。从此他更加坚定地集中投资少数高质量个股。我个人觉得,帕拉梅斯有些像巴菲特——开始学习格雷厄姆,最重视的是低价格,后来逐步融合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的风格,更加重视高质量。他早期一直学的是林奇,分散投资很多高成长或者低估值的小公司,后期更多融合巴菲特的风格,开始更多集中投资高质量的大公司。
另外,帕拉梅斯前10年都在单打独斗,其投资功力只体现在个人能力上。后来,他发行了一只国际基金,同时要管国际投资,其选股范围大了很多倍。他一个人根本覆盖不过来,于是招聘了第二位基金经理,后来又招聘了第三位基金经理,其分析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从此,帕拉梅斯开始带投资团队。此时他才发现,团队作战和单打独斗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并不是找到基金经理就能合作,找到合适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找到能长期合作的基金经理更不容易。2014年,他移居英国伦敦,想和公司协调在英国生活的同时做好西班牙的基金投资工作,但是双方没有谈拢。随后,他毅然辞职并独立创业。从单打独斗到带领投资团队,再到创业带领整个公司团队,帕拉梅斯也是十年一个大跳跃。
帕拉梅斯自贝斯因特基金(Bestinfond)成立以来一直参与其管理工作,直到2014年9月23日辞去贝斯因特首席投资长一职。图1是1993年至2014年贝斯因特基金绩效与指标详情。
帕拉梅斯辞职后,有两年的竞业禁止期,不能做投资管理。结果,从来没有想过写书的他,经朋友一劝,就写出了这本书。做投资管理的人很多,能写出投资书的人却很少,写的书受到欢迎的投资人更少。写作不会爬行,只会跳跃,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其实,在投资行业待久了,你就会明白,投资世界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投资只会爬行,不会跳跃。
第二部分是投资思考框架。
我觉得跟别的投资书相比,本书的投资思考框架整理得更加系统,更加实用。读书人喜欢读书,也擅长读书,容易以书为本,一切从理论出发。帕拉梅斯非常喜欢读书,但他并不是理论派(为读书而读书),而是实践派(为投资而读书)。他在做了10年投资之后,才接触到奥地利学派——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就是一切以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为中心。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受到启发,逐步把经济、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想通了,把三者与投资的关系也想通了。
为什么要长期投资,因为个人短期投资不理性——从短期来看,经济不理性,企业不理性,股价不理性,市场也不理性。在短期市场,即使你理性也没有用,因为即使你是对的,买的股票价格便宜,短期市场就是不理性,不回归价值,你也没有以更高价格卖出股票而获利的机会。但长期市场就不一样了,由个人组成的经济整体、企业整体、市场整体长期会在波动中趋于理性,最终体现为长期平均价格接近合理价值。因为价值不是一个理性的理论模型精确评估值,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很多人很多次估值形成的主观价值的汇总,是个大致区间。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理性人,投资大师也做不到完全理性,但是长期而言,专业投资人总体上可以比大多数人相对更加理性一些。专业投资人选择的投资期限比一般人长很多,这样理性在投资上就派上用场了。
简单地说,长期投资要有三个中心。
一是长期来看,经济是以企业为中心的。代表企业股权的股票长期升值最多,所以我们投资要以股票为主,债券为辅。作者用奥地利学派的术语,分别称其为实物资产与货币资产的代表。
二是长期来看,上市的企业是以高质量企业为中心的。高质量是指具有可以长期持续保持的竞争优势,高质量的好公司股票长期升值最多,所以我们长期投资要以高质量的优秀企业为中心。
三是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以企业内在价值为中心的。估值便宜(市场价格相对内在价值过于低估)的企业股票长期升值更多,所以我们长期投资要以价值为中心。即使是买入优秀的企业股票,我们也只能在其市场价格相对内在价值过于低估时才选择买入。但是,我们的买入价格便宜,并不代表股价很快就会涨,我们还要有长期投资的耐心,等待市场回归理性,回归价值,即回归市场群体长期公认的主观价值。
补充说明一点,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组合管理(我们经常说的股票加仓和减仓)也很重要,但是作者在思想框架中谈组合管理那一节讲得相当简略。我建议有心的读者细读第一部分投资成长之路——作者几乎每年都谈到自己的管理组合是如何调整股票仓位的。前有行,后有言,你可以言行对照,更加容易理解。
我很喜欢第二部分最后关于投资心理的那一章。帕拉梅斯将投资心理归纳为人的三个不理性行为:明知股票长期升值潜力最大,为什么还是选择投资看似更加安全的债券?明知长期投资运用价值投资策略来选择高质量且低估值的个股收益更高,为什么还是用技术分析搞短线投机,追逐概念和风潮去炒成长股?明知有些优秀基金经理长期业绩更加稳健、优秀,为什么还是追逐短期业绩一时突出的流行基金?我们很多时候知道问题的答案却做不到。我们什么道理都懂,但是我们是人,天生不理性,控制不住自己的那颗心:容易激动而过于贪婪,也容易惊慌而过于恐惧。你可以选择指数投资,也可以选择基金投资,还可以自己选股投资,但共同的前提是,控制好你的情绪,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智一些,这样长期投资才有可能更成功。
第三部分是投资读书清单。
帕拉梅斯建议读者精读91本投资好书,有时间和精力的读者再进一步研读95本投资好书。想要把这近200本书读完,对大多数投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看看帕拉梅斯这位西班牙著名基金经理讲述的他日常工作生活的安排,你会发现,他看股市行情的时间极少,参加内部开会和接待客户的时间极少,而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到读书上。
在过了50岁之后,我减少了读书的数量,只精选少数极品好书,多读几遍。最近,我重点读的书是《黑天鹅》和《水浒传》,一个准备读五遍,另一个准备读三遍。当然,《水浒传》一定要是金圣叹评点的那个版本。
各位读书人一开始不要太急,我建议先选15本精读,这些书也多是作者在书单中加粗标注推荐重点阅读的好书。
三本对作者启发最大的书: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乔尔•格林布拉特的《股市稳赚》。
三本价值投资经典必读书: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费雪的《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巴菲特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三本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好书:波特的《竞争优势》,格林沃德和卡恩的《企业战略博弈:揭开竞争优势的面纱》,多尔西的《巴菲特的护城河》。
三本关于投资心理学的好书: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查尔斯•麦基的《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三本讲奥地利经济学与投资的入门书: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Jesús Huerta de Soto)的《奥地利学派》(The Austrian School),塔格扎德根(Tagizadegan)等人著的《基于投资者理念的奥地利经济学》(The Austrian School for Investors),马克•斯匹兹纳戈尔(Mark Spitznagel)的《资本之道》(The Dao of Capital)。
备选三本奥地利经济学巨著:米塞斯的《人的行为》(Human Action),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The Fatal Conceit),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Money,Bank Credit and Economic Cycles)。
实话实说,后面这6本书我也没读过,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我对奥地利学派的了解程度了。然而,作者也是管理投资10年之后才读哈耶克的作品,15年后才读了千页大书《人的行为》。我们现在读也不晚。
我经常听到有人怀疑:学习林奇和巴菲特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在中国股市能成功吗?
昨天晚上,我陪孩子看了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影片中,坪田老师用竖鸡蛋来激励想要放弃努力的沙耶加。如果你觉得不可能竖起鸡蛋,你就会放弃尝试,也就永远竖不起鸡蛋来。如果你知道有人竖起来过鸡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你就会一再尝试,就有机会成功。
你可以看看书架上我翻译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林奇的投资业绩是13年29倍;看看我读的《巴菲特2018年致股东的信》,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是53年10 000倍;再看看这本书,帕拉梅斯模仿林奇和巴菲特等投资高手,博取众长,又独具特色,他的投资业绩是25年30倍。
林奇和巴菲特让帕拉梅斯相信,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能够创造投资奇迹。希望帕拉梅斯的这本书也能让中国投资人相信,在本土市场模仿价值投资大师的策略,不断努力尝试,不断适应,不断进化,也能创造长期投资奇迹。
武汉加油!各位喜欢投资喜欢思考的读书人,加油!
刘建位
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
巴菲特长期价值投资策略研究者和传播者
2020年2月22日于上海
帕拉梅斯是西班牙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人们经常把他与沃伦•巴菲特相提并论。
——《金融时报》
作者对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有着深入的理解,依据这一学派的理论在市场实战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投资策略。当货币没有与黄金挂钩时,中央银行的超发会使货币相对于实物贬值,投资应该侧重代表实物资产的股票,从资产提供的服务上获得收益,能够提高实物资产效率的教育和医疗也值得关注。实物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独特性,大宗商品因此排在价值序列的末端。作者不看好货币资产,如国债和美元,认为除了流动性,这些资产不创造价值。基于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作者管理的基金没有参与21世纪初欧洲的泡沫性地产投资,成功地避免了重大的投资损失。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主要是为作者的坦诚所感染。作者明确承认,“一个健全的理论框架”对于投资决策是“非常有用的”,并对奥地利学派比较推崇,这在更多关注个体公司的“长期投资”者中是非常罕见的;作者也坦承,书中所谈的投资诀窍并无石破天惊的新见,只是“应用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它需要具备一系列性格特征”,而要获得这样的性格并不容易。这提醒我们,要成为长期投资者,我们可能首先得去找到具备这样性格的投资管理人,然后委托他来投资,而不是在读完这本秘籍后就立刻自己干。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股票市场的规律是,在牛市里,傻瓜都能赚钱;而在熊市里,只有聪明的理论家才能赚钱。这一理论显然不是来自火星的实证科学理论,而是扎根于地球的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作者基于自身的成功实践,介绍了奥地利经济学理论在长期投资领域的生命力。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作为价值投资业务经理人,自醉于从其成功的投资实践感悟经济学逻辑。在书海“邂逅”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狂读哈耶克、米塞斯、罗斯巴德等奥地利学派大师的经济学理论,感叹奥地利学派理论属于有关真实世界中真实的人的真实行动的理论,认定它对价值投资和经济政策认知可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以实践印证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读者可以在阅读时轻松吸收很多价值投资理念和奥地利学派理论,一书在手,必然开卷有益,乐在其中。
—-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投资方面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内容看起来是无关紧要的理论架构,与投资世界相去甚远,并且好像没有比这更偏离实际的事情了。诚然,它不会告诉我们下个月或明年的股票价格如何,不会告诉我们未来几年哪个新兴行业将会腾飞,也不会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另一个国家的GDP将会如何增长。但它确实有助于提供一些关于经济体的大概以及某种总揽全局的观点,因此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哪些国家采用了正确的政策,哪些行业可能获得了更多的资本流入,因此哪些国家将在未来获得不错的回报,而哪些行业可能会在获得可观的中期回报方面遇到困难。
下面是奥地利学派的一些主要观点,我发现这些观点特别适用于投资领域。
(1)顾名思义,市场是起作用的。市场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体相互行动形成的,是由拥有不同目标和手段的企业家组成的,只有企业家自己才能完全掌握这些目标和手段。干预这些市场互动行为将会人为地扭曲市场,并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无法达到干预人员的预期。对负有责任的个人来说,经济干预有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结果;但从长远来看,干预的总体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只会更糟,因为这不是市场的自由选择。
主流经济学家公认的观点是市场会定期失灵——由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因素导致,而市场失灵需要调整。然而,当人们自由追求各自的目标时(不管目标实现与否),我们对于市场在自由状态下是如何出错的无从得知。总体来说,正确的界定财产权能够解决这种“失效”问题。但是,即使我们承认存在市场失灵,我们怎么知道所谓的解决方案会比最初的错误更好呢?事实上,提出解决方案的那些特定人员还需要克服由具体解决方案引发的其他问题。这种讨论可以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我的经验是,干预越多,造成的混乱就越多。在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这可能会达到某种极度混乱的程度,就像苏联的情况一样。让情况更加恶化的是,干预通常伴随着独断的法律行动: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实践应用:干预越大,经济增长就会越慢,法律保障就会越少,这就导致人们越不愿意投资于经济。巴西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例子。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巴西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却因为持续的通货膨胀而遭受高利率的打击。2010年,我在唯一一次去巴西的旅途中,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巴西经济受到了人为过度干预,由一大群饱受压力的利益团体控制。公司要求关税保护,于是它们就获得了关税保护;工人们也要求被保护,这可是他们自己的生产力所不能维持的,他们仍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此外,政客们无法就解散臃肿的政府官僚机构达成协议(菲亚特汽车公司雇用1 000人的目的只是为了提交一些纳税申报单)。这种过度干预产生了无数瓶颈,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失衡,使得国内某些社会群体获取了过高收入,而其他群体则在高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停滞中苦苦挣扎。新政府似乎想要结束公共支出的增长,改革劳动法,改变税收混乱的局面。时间会证明巴西能否成功。
中国却恰恰相反。尽管中国被很多西方国家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但政府干预——如前所述——在其广泛的经济领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从而引发了激烈的竞争,以至经济能够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保持快速增长。
对货币市场的干预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更详细地讨论这种干预产生的有害后果,它会逐渐稀释本国货币价值。事实上,货币干预程度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长期汇率预测指标,虽然它在短期内不可能体现什么意义,但是高度干预可能是货币长期贬值的信号。
(2)市场永远不会均衡。市场处于一个持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中,总会有企业家试图利用新知识或暂时的市场混乱提供价格具有吸引力、成本也合理的产品。警觉的企业家的存在使得公司很难(甚至不可能)长期维持超额的利润。因为总会有其他企业家试图复制某个好想法,从而为其资本带来高回报。
正因如此,很少有公司能够持久地保持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往往带有时间限制,因为知识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变化。这也意味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资本过剩的危机行业迟早会经历一些资本外流,从而改善那些幸存者的经营状况。
所以,几乎所有行业最终都会回归到合理的资本回报率水平,既不高也不低——在5%到10%之间,尽管近年来资本回报率一直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见图4-3)。这奖励了投资者的冒险行为和放弃时间偏好的意愿。
实践应用:投资者需要意识到某个特定领域的超额回报或较低回报是会变化的,要耐心等待情况的改变。最明显的例子是,周期性公司的业务受供求起伏的影响较大,对回报产生连锁效应。无论如何,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因竞争优势而获得高回报的公司;在具体行动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超额回报来自哪里,以及它们是否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这至关重要。
前面两个观点(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总是处于寻求均衡的过程)以及它们相应的实践应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主流学派以及分析员在谈论自己的领域时似乎不太清楚这一点。事实上,这两项原则不仅需要我们不断回顾,还需要我们一直强调。
(3)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劳动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由储蓄提供资本。哈耶克称之为“扩展秩序”,它促进了劳动分工,使人们能够自发组织起来,发展出跨越家庭或宗族界限的信任。有利的体制框架(稳定占据主导地位)有助于储蓄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法律框架需要确保人们行为的后果是可预测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法治必须是真实和有效的。
实践应用:在仔细分析了一个国家或一类国家正在经历的经济增长类型之后,确定这种经济增长是基于储蓄和生产力的稳定增长还是基于信贷和掠夺的不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2009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是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这使得数以百计的中国人民以极高的储蓄率进入市场。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干预市场的力量不断减少和一定程度上法律的稳定。市场干预在战略行业仍然存在,尽管这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并不罕见。自2010年以来,中国杠杆率不断上升,反映了其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质疑,但我还是认为未来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将超过实际的债务过剩。
相反的情况发生在西班牙。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巨额债务推动了西班牙经济增长。当这种不均衡的增长模式变得不可持续时,一些失败项目开始回落,导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回调。这一调整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及其潜在生产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基础上,并使其债务水平逐步降低。
我对那些在2009年之前就中国经济发出的警告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基于对市场的持续深化,我们投资能从中受益的公司,如宝马、迅达集团等。自2010年以来,我变得略谨慎,但我对中国市场仍然相当乐观。
相比之下,多年来我们不在西班牙投资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在注意到西班牙更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后,于2012年开始,我再次对西班牙进行投资。
(4)时间是奥地利学派解释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为了提高未来生产能力(prodactive capcity)与生产力(productivity)所做出的即刻牺牲。生产不是瞬间完成的,生产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从土地、天然气等基本材料的使用到链条末端被消费的最终产品。
实践应用:我们的投资流程应着重于长远,忽视当前消费所带来的直接满足,以及相应的必须投资(如时间等)。在刚开始投资时,我们应该节流并能够牺牲眼前的回报。只有把目标看得长远,超越投资的初始时刻,我们才能收获回报。
健康的长期生产与投资过程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从美学上讲也是显而易见的。
牺牲是投资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正如我们将在第九章中谈到的,牺牲与人的本性相违背,往往我们的自然行为不是那样的。对经济运行——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刻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克服本性,尤其是在投资界通常极度短视的情况下,更应该学会做出当前的牺牲。
(5)对货币市场的特殊干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央行通过控制利率来操纵货币。这种情况将导致信贷市场的严重扭曲、投资过度以及金融泡沫,进而导致经济周期的形成甚至恶化,经济周期可能会变得特别显著和漫长。实际上,央行行长并不具备特殊知识,因此无法准确判断货币现状或设定正确的利率。他们唯一的优势是比其他人提前15天获得相关信息。不仅如此,他们还受到政治和个人关系纽带的羁绊,这将削弱他们在货币政策决策时的独立性。当一个人以职业生涯为代价时,他很难摆脱共识或传统思维的束缚。
事实上,基于所有市场参与者决策的利率将更好地反映任何特定时间的需求。正如近几十年来最著名的央行行长艾伦•格林斯潘含蓄承认的那样:“我说过,我仍然担心股价为何如此之高,但美联储无法猜测‘数百名消息灵通投资者’的动向。相比之下,美联储采取的立场是保护经济以避免最终的崩溃。”
这里,格林斯潘指的不是决定货币价格的债券投资者,而是股票投资者。然而,任何人没有办法将一个群体的知识和另一个群体的知识区分开来。因此,按照他的推理,对“数百名消息灵通的固定收益投资者”的动向进行“事后猜测”(second guess),从而试图像美联储那样控制利率,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实践应用:投资者应该避开对一些经济体进行投资,即它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央行的低利率支持下的信贷刺激基础上的。这就是我们在2006年至2007年金融泡沫期间的策略,我们几乎没有涉足房地产和金融领域,它帮助我们避免永久的资本损失。
20世纪,干预对经济影响最有启发性的例子也许是美国当局在1921年至1922年危机和1929年至1945年大萧条期间所采用的不同政策和方法。前者允许市场自由调整,消除不良投资,因而使得危机在几个月内就结束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维持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第二个重大错误,正如哈耶克当时所解释的那样:不允许自由定价——这是最基本的市场调整机制。这使得产品价格暴跌,工资被冻结。其结果导致众多公司亏损加剧,不可避免地出现一连串破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和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引入的管制措施才被废除,随之而来的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后经济繁荣。
2016年,在政治当局领袖的要求下,央行继续积极操纵利率。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上一次危机的后遗症,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些被创造的信贷货币从金融系统中流向实体经济的其他领域。但是,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货币大幅贬值和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
(6)当市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没有人为增加时,经济的自然状态是通货紧缩。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同样的资金可以生产出更多商品。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正面的,他们从相对于他们工资来说的价格下降中受益,就像计算机或手机一样。
美国经济历史上最强劲的增长发生在从内战结束到19世纪末期。这30年的辉煌是以明显的通货紧缩为特征的。我们必须承认,也有两个众所周知的通货紧缩过程伴随着持续经济衰退的例子,这就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日本在过去25年所经历的事情。然而,在日本,人均GDP的增长一直是积极的,而且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人均增长相似,其根本问题是人口增长乏力。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我们可以在连续的经济干预中找到原因,这些干预阻止了生产要素的价格适应其潜在生产力。
最近,西班牙、爱尔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和强劲的经济增长情况。例如,西班牙刚刚经历了三年(2013—2015)的通货紧缩,同时伴随着2%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通货紧缩不是经济停滞的原因,而是问题的症状,甚至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在西班牙,劳动力和房地产成本曾经明显超过其公允价值,只有在它们重新回到合理市场水平后,经济才出现了复苏。25年前,日本是世界上物价最高的国家,这很有可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对大部分经济领域的过度干预,精英统治的缺乏以及人口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解决,因为它们是日本经济的症结所在。
我们经常读到或听说通货紧缩带来的种种危险,但这些往往是虚构出来的,不是真实的:通货紧缩不会造成流动性陷阱,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也不会造成产出的下降。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通货紧缩如此大惊小怪呢?这些警告主要是由一些国家的政府发出的,这些国家的政府通常负债累累aw(见图4-4),很可能会因通货紧缩而遭受损失。债务的负担随着通货紧缩而增加。通货紧缩时,债务数额保持不变,货币升值,因为它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偿还债务。相比之下,通货膨胀使得债务偿还更加容易。那么,有些政府和它的伙伴们更喜欢哪个——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实践应用:一个受到国家严重干预的经济体,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其政府本身既是法官又是陪审团,并以自身利益为由进行裁决,这不足为奇。因此,最好通过投资实物资产来做好准备:上市或非上市股票、房屋或商品等。我们一直都要这样做。我们将在下一章更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7)不存在与黄金(或不受政治决策干预的商品)挂钩的货币,意味着货币相对于实物资产将永远贬值下去。情况一直如此,并将继续如此。政府对货币贬值的压力是无情的(见图4-5)。
实践应用:再说一次,除了偶尔的流动性需求,我们最好只投资实物资产。我再强调一遍,一直都要这样操作。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继续这个问题。
(8)产品价格——这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决定了成本,而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成本决定价格。令人惊讶的是,“成本决定价格”这种误解竟如此普遍。例如,《金融时报》最负盛名的全球金融专栏Lex曾不止一次犯过同样的错误。
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师保罗•盖特(Paul Gait)为矿业公司分析过这一问题,他观察到前一时期成本和价格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但价格最终决定了未来两年的成本(见图4-6)。
再次举例说明,动力煤和石油是两种大宗商品,在这两种商品中,近期成本下降也是在此前价格下跌之后发生的(见图4-7和图4-8)。
实践应用:边际成本随着需求规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与最终和成本最高的生产商相关联。如果市场每天对石油的需求是8 000万桶,而8 000万桶的生产成本为每桶100美元,那么市场价格将是每桶100美元,每个有能力在每桶100美元以下生产的生产商都会生产。如果需求下降到5 000万桶,边际价格也将下降,因此,如果生产第5 000万桶的生产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每桶40美元,那么市场价格将是每桶40美元,这时,只有那些每桶成本低于40美元的生产者才能继续生产。如果需求降至0桶,那么成本将为每桶0美元,没有人会生产。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思考。
投资者不应忘记这个顺序:首先计算需求,然后计算满足需求所需的成本。
(9)生产成本是主观的,这意味着任何生产结构都可能因环境而不同。成本等于我最好的替代选择。由于这些替代选择是可变的和主观的,成本也便具有了可变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实践应用:不要认为成本是恒定不变的。这是对于大宗商品公司、有周期性特征的公司或拥有新产品的公司来说时常发生的错误。成本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或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比如,2014年和2015年油价下跌,许多油气工程师发现自己失业了,这样的行情减少了他们的选择机会,也就意味着他们愿意为更少的待遇而工作,从而使得采矿成本降低。美国页岩油和页岩气的开发也对石油产生了同样的效果,页岩油和页岩气是一种替代技术,也有助于石油的边际生产成本下降。
(10)实际上,经济模型没有用处。试图对不可预测的人的行为以及发生概率建立模型,并因此预测不可知的未来事件,就好比空中楼阁,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有限的总体预测。
实践应用:要避免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即我们可以精确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对于经济预测来说尤其如此,因为预测经济变化不单单是概率的问题,故确切来讲,它是不可能被预测出来的。更加一般而广泛性的预测可能会有帮助,但也仅限于对长期的主要趋势。如果有疑问,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可靠的计算器,用计算器只做最基本的运算,一定要避免陷入过度复杂的模型。
这不是一个详尽的想法与应用清单,但从投资角度来看,它涵盖了一些最有用的想法和应用。总体来说,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它们提供了一些概念的结合,让我们在投资的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