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45456
1.不凡智慧,平凡日常,解读中国卓越的领导者邓小平的一生
2.从成长经历、婚姻、理政、交往等几个方面入手,将有代表性、有相似性的事件串起,从典型事件解读领袖生活与性格及内心
3.文笔极佳,语言朴实,描述生动,人物刻画传神
4.弘扬优秀革命传统、传承优秀革命文化的绝佳读物
出川,留洋,都是为了革命。川东少年邓希贤天资聪颖,悟性好,胆识过人,不信邪。在新文化运动浪潮的激荡中,这位前清翰林的后人、知识分子家庭的长子再也不满足于“之乎者也”的学习和振兴家族的使命,他渴求能掌握一种富民强国的实用技术。这是他从平凡迈向伟大的*步,从此他置身于革命熔炉。他的政治生涯大风大雨,起起落落,但每一次低谷之后必有更强劲的反弹。因为他有好的婚姻好的家庭作支撑,使他在*艰难的时刻不至于孤独落寞。他就是邓小平。*在苏联人面前评价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他务实求真,撬动了中国的改变,中国人的改变,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改变。《邓小平真情实录》还原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领袖形象。
第一章 出川:乡村少年的革命之路
巴蜀地灵生人杰
广安学子
法兰西岁月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第二章 “家庭是个好东西”
三次婚姻
儿女情深
第三章 “人民是一切的母亲”
爱兵如子
心系人民
第四章 往事:总设计师的生活点滴
情趣爱好
趣闻逸事
第五章 风云起落:邓小平交往实录
战友深情
尊师重贤
亲善科学家
第六章 世纪伟人的晚年生活
京城一市民
伟人辞世
挑选法拉奇似乎并非偶然,这不仅是由于她的名气,更是由于她的资格。这位意大利女强人提问尖锐、言辞泼辣,善于触及敏感问题,连足智多谋的基辛格也被她诱出内心本不想吐露的秘密,弄得狼狈不堪。“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最愚蠢的事情。”基辛格如是叹息。
也许,当邓小平决定会会法拉奇时,他内心企盼的正是一种智慧的挑战。这位已经 76 岁的老人精神依然年轻,他乐于面对一位厉害的对手,乐于对付那些“难回答的问题”。在这样的时刻谈论毛泽东,谈论“文化大革命”,当然不是轻松的林间散步,他原来就是为谈那些“难回答的问题”才要见记者的,那么何不就找法拉奇?!
法拉奇的采访方式合乎邓小平议题的需要,法拉奇的报道方式也一定让邓小平觉得满意。这位女记者录下全部的采访问答,然后一字不改、一字不地全文发表,如果她有什么意见要说的话,她就在前面另写,与采访正文互不干涉。完全的客观当然不可能,但照实发表采访问答总比断章取义的改写要强。会会法拉奇实在无妨。
8 月 21 日与 8 月 23 日,采访共分两次。气氛从一开始就不轻松,也许这正是法拉奇所追求的。她单刀直入,首先便触及盛夏刚刚进行的那次行动。她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明快、干脆:“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他又说:“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坚决地把问题引向尖锐:“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邓小平并不想躲避 法 拉 奇 的 暗 示:“毛主 席 的 错 误 和 林 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难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坚定地说:“我 们 要 对 毛 主 席的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如果说这里的评论是抽象的,那么法拉奇在听到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回答时,一定体会到了一位老资格政治家准确而辩证的务实感。
邓小平主动告诉她,粉碎“四人帮”后建毛主席纪念堂是不对的,甚至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他点及问题的要害:“粉碎‘四人帮’以后做的这些事,都是从为了求得比较稳定这么一个思想考虑的。”
“那么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法拉奇问。
邓小平摇头:“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作为西方记者,法拉奇与斯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斯诺不是猎奇的冒险家,而是富于理想主义和同情心的热血青年,他真正地对红色中国的事业产生了兴趣。他试图全身心地呼吸红色中国的空气,试图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
法拉奇是时髦的职业记者,她的兴趣主要在个人,在于政治家个人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她也有她的理想主义,那也是针对个人的。这种兴趣与世界最大的共产党的领袖的兴趣之间,存在着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我们从他们的交锋中可以感到一种奇特的转化。每当法拉奇从个人角度、从毛泽东本人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发问时,邓小平总是宏观地、充满历史感地回答,于是,回答的性质便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理论性的、总结性的。
这一定让法拉奇的心里抱怨。她不能不感到,想探察邓小平本人是件力不从心的难事。在采访时,法拉奇原本是以巧妙地探察采访对象本人为追求目标的。
现在,她不能不正面问了:“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这是否是真的?”
邓小平顿了顿,平静地说:“毛主席说我不听他的话是有过的。但也不是只指我一个人,对其他领导人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也反映毛主席后期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就是说,有家长制这些封建主义性质的东西。他不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毛主席批评的事不能说都是不对的。但有不少正确意见,不仅是我的,其他同志的在内,他不大听得进了。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这里,邓小平仍是循着总结历史的思路侃侃而谈,决议的起草在他的思想中酝酿了那么久,他眼下就是要阐述这些观点。
法拉奇继续尝试扭转话头:“为什么你想辞去副总理职务?”
“不但我辞职,我们老一代的都不兼职了。”邓小平从容不迫地一句话就又转到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他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不健全,其中也包括领导职务终身制。我们存在一个领导层需要逐渐年轻化的问题。我们需要带个头。
法拉奇坚持着探察。当邓小平说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许多同志也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贡献时,这位意大利女记者又找到了机会:“你为什么不提自己的名字?”
邓小平回答说:“我算不了什么。当然我总是做了点事情的。革命者还能不做事?”邓小平不动声色地又将个人归到了一般“革命者”的行列。
法拉奇的感受,斯诺在 36 年前早已经历。在陕北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答应向他详细讲述个人的经历,然而说着说着,斯诺便感到了那个奇妙的转化。他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
对于革命者与其事业的一体关系,大概再也没有比这更生动的展现了。而,令斯诺饶有兴味的那一转化却让法拉奇烦恼。最后,她终于以其独有的机智发出了邓小平不能轻易转化的个人性问题。
“对江青你觉得应该怎么评价,给她打多少分?”“零分以下。”邓小平不假思索。
问题顺势一推:“你对自己怎么评价?”这确实是不好对付的问题,邓小平难以回避,也许他原本就不打算回避:“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
两次采访总共四小时。对于法拉奇的问题,“邓小平时而发笑,时而愤怒地给予反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