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56611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对全书及各个部分做了深入细致的导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作序重磅推荐。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eBay首任总裁,斯科尔应对全球威胁基金会创始人、主席杰夫·斯科尔、普利策奖得主,畅销书《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悉达多·穆克吉、超级畅销书《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玛丽·罗琦联袂推荐。
- 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创始人和CE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获得者,《时代周刊》“全球*影响力100人”内森·沃尔夫作品。
- 作者内森·沃尔夫及其创办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多次被《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环球科学》、《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报道。
- 湛庐文化出品。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作者在本书*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第一部分.乌云密布的文明史
01 我们寄居在病毒的星球
02 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
03 微生物净化使人类更脆弱
04 驯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三重影响
第二部分 流行病风暴来袭
05 什么是流行病
06 地球村与流行病时代
07 医学技术让我们更“亲密”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胁
第三部分 流行病监测与防控
09 全球性监测系统的建立
10 大数据时代的流行病预测
11 病毒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
12 流行病的末日来临
致谢
译者后记
病毒与人类文明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纵观人类历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平凡的小人物常常在历史的长河中蒸腾为水雾,消失不见;而会被人们长久记忆的,是那些足以撼动人类社会进程的、掀起滔天巨浪的“大事件”。长久以来,史学界的目光聚焦在大事件之上,除了书写专业的论著和文章之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显现于大众读物和教科书之上,几乎浸染在每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中。
在医学和医学史学界耕耘的岁月之中,我时常感到,与宏大的政治军事史比较起来,医学史是安静甚至寂寞的,她长久地处于科学史的一隅,充斥着患者千百年的呻吟诉求和医生不懈不馁的观察研究,还有那些在常人眼中晦涩难懂的疾病名称和药物成分,以及难于计数的细菌病毒和检查评分,少有高调热闹到值得全人类关注的时刻。然而,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长久以来,微生物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偶尔以瘟疫的姿态出现,横扫数个城市、影响几个王朝;偶尔低调地潜伏在历史的阴影中,在王朝覆灭、亡族灭种的大事件里充当不可察觉的“幕后黑手”。
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流传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中。在记载史前大洪水之前,已经描述了其他的一连串灾难,其中就包括神的天谴(瘟疫)。晚些时候出现的《圣经》之中,也有相当多关于瘟疫的描述。
要确定哪一个病原体领导了第一场影响人类进程的流行病是非常困难的,根据享誉全球的美国世界历史学家威廉 哈迪 麦克尼尔( William Hardy McNeill)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 500年左右开始,亚洲和欧洲的病原体就开始影响到文明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 5世纪初,雅典帝国处于它的鼎盛时期,这是个拥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得以汇聚四方精神文明成果从而产生出辉煌的希腊文明的伟大国度。公元前 430年,雅典与另一个古希腊强国斯巴达酣战不休,正占据着有利的战场形势,完全没有意识到灾难正悄悄降临到它的上空。这场改变了雅典历史的灾难起始于埃塞俄比亚,从那里,一种未知的疾病传到埃及,再由船只经过地中海传到了港口比雷埃夫斯( Piraeus)和雅典。病魔只肆虐了很短的时间,但它杀死了大约 1/4的雅典陆军,至少有 1/3的雅典人口死亡,更可怕的是,灾难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敬神和不敬神的人、遵守法律和违背法律的人同样都会死去,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失去了自己以往的信仰和道德标准。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Thucydides)的记载,以往最稳重、备受尊敬的公民也终日沉湎于暴食、酗酒和淫乱之中……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罪魁祸首是哪种微生物, A组 β型溶血性链球菌、立克次体、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甚至梅毒螺旋体等等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我们只知道,这场流行病沉重的打击了雅典帝国,公元前 404年,雅典最终败给了斯巴达,不复强盛,这一切成为了西方文明史的“转折点”。
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在公元 165~180年间也遭受了流行病
的侵袭,这次被称作安东尼时期黑死病的疾病流行造成了感染区内 1/4~1/3人口死亡,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拉开了序幕。但这并不是黑死病最为闻名的“演出”,真正使得它在人类世界“功成名就”的是它在欧洲的流行。
1348—1361年间流行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流行病,也是中世纪医学史上最大的灾难。黑死病也叫作淋巴腺鼠疫综合征,是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藏身于黑鼠皮毛内的跳蚤上而引起的以“鼠 -蚤 -人”模式传播的疾病。因为患者先会出现淋巴结溃烂,而后引起肺部病变,到了后期整个人因为缺氧而变黑,到死亡时多会整个人呈黑色,故而得名黑死病。黑死病的流行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街道上常常空无一人,大片的城镇乡村陷入荒芜。在很多地方,尸体经年累月地停放着,因为附近的所有人都死掉了。世界沉浸在可怕的寂静之中,医生和神父都束手无策…… 1347—1350年间,黑死病的一次爆发使欧洲人口减少了 1/4,1350—1400年,欧洲的人均寿命从原本就已很短的 30岁缩短至 20岁。
很多人相信黑死病代表着《旧约》里的末日审判,赎罪情结导致人们开始成群结队的鞭笞自己,也有人积极地寻找真正的“罪犯”,贵族、残疾人、犹太人都受到怀疑,很多犹太人被杀害,社会陷入了疯狂的自虐和虐他行为之中。许多有修为的神父在黑死病中死去了,继任者在一片混乱中匆忙地选出,名不副实,宗教再也没能保有原本的威信和势力。穷人对富人的仇恨借着对疾病的恐惧爆发出来,区域性的暴动和对民宅的掠夺继续冲击着脆弱的社会结构。大量的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不均,改变了劳动者的存在形式,农奴从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劳动者……黑死病只是麻风病、结核病等众多流行病的代表之一,它们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深地动摇了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人们现在认为黑死病起源于蒙古,是蒙古人穿越欧亚大陆的行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病毒交流尚且受到距离限制的话,当历史前进到欧洲向外扩张即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就真正踏上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美洲人的祖先是在冰河期晚期从亚洲徒步穿过大陆桥到达美洲的,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海水水位上升,美洲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片新大陆没有出现像亚欧大陆那样的复杂农耕文明,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也晚于旧大陆,没有像旧大陆那样产生诸多的城市流行病。加之新大陆的居民驯化饲养的动物很少,使得以源于动物的疾病也出奇得少,可以说,美洲人抵抗力非常弱。当久经瘟疫“洗礼”的欧洲人踏上这块大陆时,和他们一起到来的病原微生物便悄无声息地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阿兹特克帝国( Azteca),尽管入侵者拥有火枪,阿兹特克人还是凭借人数众多和顽强的巷战抵御了西班牙人的攻势。形势在 1920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天花病毒随着一个受感染的奴隶来到了墨西哥。不久,天花的流行就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奎特拉瓦克皇帝( Cuitláuac)。阿兹特克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可怕的疾病不会伤害西班牙人,军队士气低落,幸存者也陷入惊恐之中。可以说,天花病毒替西班牙人打了一场“生物战”。这种情况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时得到重演,天花病毒杀死了印加帝国国王和他的指定继承人,剩下的两个王子开始内战,帝国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西班牙人便坐收了渔翁之利。
曾经如此肆虐无忌的天花病毒最终败给了免疫接种。牛痘的接种使得天花病毒无法再伤害人类, 1977年,它在全球的疾病谱中绝迹。
正是从 16~20世纪之间,人类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 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 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十九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政府职能的提高、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天花成为了人类靠自身努力根除的第一个疾病。
如此巨大的胜利催生了更高的企求, 20世纪下半期,专家们提出这样一个当时看来相当可行的目标——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人类对天花病毒作战胜利后短暂欢愉中的一个幻想。麦克尼尔略带悲剧色彩的言论恰好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精准答案:“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
尽管此前文中着墨书写了诸多流行病带来的可怕场景,我始终无意于对疾病流行的后果、对病原微生物的威胁做任何的夸大。看看如今的世界,针对细菌的抗菌素催生了耐药菌的产生,以多重耐药结核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向我们展示了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诸多耐药菌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医院,面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我们研制更强大的杀菌武器的同时也培养了更强大的敌人。在病毒的领域, 1918—1919年那场流行全球的大流感的惨痛记忆还未完全消除,新的病毒便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尼帕病毒、裂谷热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速度常常赶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更不必提很多病毒导致的疾病都超出了现代医学的治疗能力。
更可怕的是,病毒对人类宿主的适应能力是匪夷所思的,它能高频率地发生基因突变,甚至能与另一种病毒进行基因重组,试想一下,若是一种高致命性的病毒和一种高传染性的病毒在某个宿主体内相遇了,意外地产生了兼具二者特点的能广泛传播又致命的病毒,当这种病毒伴随着一个个宿主的脚步穿梭于全球的飞机场、火车站之中的时候,这会不会成为人类最可怕的梦魇?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如何产生的理论,就像是这个梦魇的现实版本。学者们提出,猴免疫缺陷病毒存在许多非洲猴子的身上,每种猴子身上都有这种病毒的一个特殊变异体。某一天,一只黑猩猩从不同的两个猴子:红顶白眉猴、大白鼻长尾猴身上分别染上了这两种病毒,两种病毒在它的身上存在了一段时间,最后发生了基因重组,这种杂交病毒在黑猩猩的群落里蔓延,直到有一天,它传播到了人身上,成为了危害人类的病毒名单上最可怕的名字之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摧毁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患者对一切病原微生物失去抵抗能力,由它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现在几乎已经遍及全球的每一个大陆。 2011年,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已有 3 400万,尽管制药公司一直在研发改进控制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尽管医生、流行病学家、病毒学家、社会学家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针对艾滋病的斗争行列,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它依旧在四处传播。
哈佛艾滋病研究所国际艾滋病中心主任乔纳森 M 曼( -Jonathan M. Mann)在为《逼近的瘟疫》(The Coning Plague )一书写序言时提出,艾滋病正在给我们上课,这一课的内容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问题都会迅速成为对许多人或对所有人的健康威胁。有必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早期警报系统”,以便尽快发现新疾病的暴发,或旧疾病的异乎寻常的传播。没有这样一个真正能在全球工作的系统,我们就真的是无遮无拦,只能靠命运来保护自己了。
幸运的是,的确有人在建立这样一个“早期警报系统”。本书的作者、病毒学家内森 沃尔夫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很早便预见到了全球化条件下微生物对人类潜在的巨大威胁。他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混合器——全球性大连接使地球上出现全新的疾病,扩展了可怕的动物病毒的传播范围。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内森 沃尔夫博士创立了环球病毒预警行动组织,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环球疫情预警和应对网的一部分,充当了人类与病毒对峙边界的守护者的角色。
在本书中,内森 沃尔夫博士将帮助我们了解即将来临的病毒风暴,告诉我们流行病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同时,我也会为每部分做出导读,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沃尔夫博士为我们展现了他和同事们是如何检测和捕猎病毒,又是如何运行全新的病毒监控系统的。
身处现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每一次媒体对于新的流行病毒的报道 ,都会引发新一轮的猜测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对于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来说,从一个病毒学家笔下去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为一个睿智的选择,若是能在阅读中分享到作者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身处现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每一次媒体对于新的流行病毒的报道,都会引发新一轮的猜测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对于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来说,从一个病毒学家笔下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为一个睿智的选择;若是能在阅读中分享到沃尔夫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应该向以沃尔夫博士为代表的新生代病毒学家勇于打破常规、走出书斋、走向民众的精神表示敬意!我相信,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再加上公众的鼎力支持,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邵一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
沃尔夫以卓越的才能探究了流行病的发展态势、传播的路径和应该引起人类重视的原因,既给我们提出了警告,也让人看到了希望。下一个流行病正向我们走来,如何应对它取决于我们自己。本书对任何关注自身健康、家庭成员健康,以及文明进程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书目。
杰夫·斯科尔,eBay首任总裁,斯科尔应对全球威胁基金会创始人、主席
这是一本将重大主题写得极其通俗易懂的书。研究扎实深入,叙述却浅显明了,沃尔夫将生物学、历史学、医学和亲身经历糅合在一起,具有无法抗拒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他的研究将改变我们想象和监控人类流行病的方式。
悉达多·穆克吉,普利策奖得主,畅销书《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
《病毒来袭》以恐惧和安慰交织的笔调,对未知病毒的威胁进行了清晰、引人的叙述。病毒潜伏在人类为享用丛林肉而宰杀的灵长类动物的血液里,静静地随全球的旅行者四处游移,在人类还未来得及给它们取名时,就到达了大城市和血库,而沃尔夫正从几乎无可避免的流行病中拯救世界。就这样他还有时间写这样一本牛书,让我真想揍他。
玛丽·罗琦,超级畅销书《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
沃尔夫已经成为新兴疾病的公众形象代言人。而这本令人愉快、研究充分、发人深省的著作,表明他对于流行病的暴发,以及如何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有着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几年流行病会如何发展,但沃尔夫用这本书证明了,他的建言值得被倾听。
《自然》杂志
02 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
我一把擦掉眼前的汗水,拨开路上多刺的枝桠,侧耳倾听野生黑猩猩们的叫声。在乌干达的基巴莱森林,我和同事们已经对它们进行了 5个小时的追踪。 3只大块头雄性黑猩猩突然噤声,意味着麻烦来了。有时候,这样的沉默是一种先兆,预示着它们将凶残地突袭毗邻的地盘,杀死同性对手。受害者也可能是科学家,所幸那天黑猩猩并未向我们开战。
当我们一组人来到一小块空地时,看到一群红疣猴在无花果树上吃着果子嬉戏玩闹,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而黑猩猩们似乎在无声地彼此交流着什么。两只雄性黑猩猩悄悄爬上了附近的两棵树。第三只黑猩猩明显是领头的,只见它使出声东击西的伎俩,朝红疣猴们大声尖叫,并“嗖”地一声蹿上树。猴群立刻骚动起来,猴子们纷纷逃下树去,落在了另两个“猎手”的眼皮底 下。一只黑猩猩捉住一只小猴子,一跃下地,跟同伙们一起享用起战利品来。
黑猩猩们大快朵颐之时,我脑海中迸出一连串的想法:团队性、策略性、灵活性。所有这些行为特征与人类如出一辙。的确,这就是人类研究黑猩猩的原因。虽然科学文献的严谨性不允许我们在科技期刊论文中陈述这一点,但现实似乎再清楚不过了:首先,这些黑猩猩集体行动,有策略地向猎物发起协同攻击。其次,领头的黑猩猩向猎物发动噪音攻击,尽管减少了自己捕获猎物的机会,但它明白此举增加了同伴的成功概率,显示出其进攻方法的策略性。最后,不管是谁杀死猎物,大家共同享用美味。这正是人类每天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目睹黑猩猩撕咬猎物的画面,我也突然意识到,这些人类的肉食亲戚就这样接触到了猴血和内脏,使微生物获得了理想的传播机会。
研究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现有灵长类动物,为我们提供了从遗传学、社会学和其他视角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机会。虽然研究野生灵长类动物得出的结论并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庆幸有这条研究路径。因为化石固然珍贵,却只是碎片式的记录。人类钟爱我们是精选物种的观点——在动物王国子民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不过,这样的断言需要高水准的证据加以支撑。如果我们的猿类表亲们也拥有这些特征,那么也许根本没有“独一无二”这回事。
例如,如果人类想知道自己是否独自进化出狩猎或分享食物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关注黑猩猩和波诺波黑猩猩,看看它们是否有同样的行为。如果有,那么奥卡姆剃刀定律( Occam’s razor,即简单有效原理)应该指引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因共同的遗传而拥有共同的特征。如果说我们在完全相同的谱系里,经过两三次进化获得集体狩猎的能力,这一解释还不如下面的表述来得简单: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在人类分化出来之前,已经学会了打猎 ①。人的某种特征很有趣,并不表示它就是人类独有的。毋庸置疑,很多人类特征都有着古老的起源。
人类某些弥足珍贵的特征实际上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共有的。一些人对以上的科学发现有着几乎本能上的反感,但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发现令我们感到舒服的事物,而是要揭示其本来面目。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一些特征,有助于让我们的孤独感减少、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联系增多。
奥卡姆剃刀定律不仅可以被用来指导解释我们的行为,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类型和每一种传染性疾病,都可以作为人类与近亲动物比较的新视角。它们是人类独有的,还是存在于跟我们处于进化树同一分支上的多个其他物种里?通过仔细研究人类以及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现有动物,我们至少有可能着手梳理历史的诸多谜团,确认哪些特征是人类独有的,哪些不是。先前认为使用工具和发动战争是人类独有特征的观点已经被推翻,新的研究发现黑猩猩也有同样的行为。其他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那些特征是否也会被否定掉,留待下一步的科学研究。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有在世的近亲可以观察。属于灵长类动物谱系这一分支的猿类,包括人类、黑猩猩、波诺波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猩猩和研究成果最少的猿类——长臂猿。过去的 100年对猿类骨骼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猿类所有成员历史关系的粗略的指南图。而近 10年来大量来自这些动物的基因数据,进一步丰富了图景的细节,显现出灵长类动物间关系的清晰模式。遗憾的是,用诸如牙齿磨损和碳印这类实际的化石证据来回答这些问题,也还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些证据显示,和黑猩猩和波诺波黑猩猩一样,大约 180万年前人类祖先主要吃植物来源性食物,但肉食无疑是饮食的一部分。已发现有骨头上留有工具所伤的疤痕,距今超过 300万年;牙齿化石磨损痕迹显示,约 20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大量吃肉了。
研究显示,人类与黑猩猩和波诺波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其他猿类(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与人类差异甚大,因此算是我们人类 —黑猩猩 —波诺波黑猩猩群落的远房表亲。鉴于这样的亲缘关系,有科学家提出一个新观点,认为人类最好被视为第三种黑猩猩( the third chimpanzee)。有关这一理论的详细阐述,见贾雷德 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同名专著。
波诺波黑猩猩曾被认为是小型黑猩猩,但现在科学家承认它是完全独立的一个物种,不过与黑猩猩颇有渊源。波诺波黑猩猩只居住在中非刚果河南岸,而黑猩猩只居住在北岸。虽然波诺波黑猩猩和黑猩猩看上去很像,但在被刚果河分隔两地之后,它们走上了不同的进化之路,行为和生理机能出现了相当显著的差异。科学家推测,黑猩猩谱系和波诺波黑猩猩谱系大约在一两百万年前分道扬镳。这一分离发生在我们人类和这些表亲们分离之后。人类在距今大约 500万~700万年间就分离出来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