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123421
◆生活哲学启蒙书:本书按主题分为生活中人们常常涉足其中的五个部分——“快乐”“信仰”“处世”“生死”“社会”,将哲学的奥义深入浅出地融于平凡的生活中。摒弃了哲学书的晦涩难懂和大部头,用“格言 哲学观念 哲学故事”的方式,使哲学不再如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成为了引导人们开启智慧的任意门。
◆哲学思想小史:书稿一共提及了近四十位思想大家,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近现代,将他们哲学思想的精华分门别类予以呈现,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版的哲学思想史。所摄取的思想不只来自于哲学家,还包括改变对全球历史和政治变革施以极大影响的思想家洛克、卢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等,圣雄甘地、撒切尔夫人、加缪的思想都在本书中有所呈现。
◆便携口袋书:小32开,方便随身携带,随时翻阅。抛开哲学书的艰涩和厚重,用通俗易懂的哲学格言和哲学故事开启哲思之门。
这是一本生动有趣又哲理满满的哲学启蒙读物。全书分为论快乐、论宗教与信仰、论理性与经验、论生死、论人与社会五个部分,书中涉及的哲学家既有西方古代哲学代表人物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有近现代哲学大家康德、黑格尔、尼采,还有当代著名哲学大师道金斯等。此外,本书所摄取的思想不只来自于哲学家,还包括改变对全球历史和政治变革施予极大影响的思想家洛克、卢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等,英国首相撒切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印度圣雄甘地的思想都在本书中有所呈现。
导论:哲学是什么?
- 论快乐
边沁
密尔
霍布斯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康德
德谟克利特
- 论宗教与信仰
马基雅维利
尼采
伏尔泰
马克思
克尔恺郭尔
培根
圣·奥古斯丁
- 论理性与经验
黑格尔
洛克
维特根斯坦
康德
萨特
塞涅卡
- 论生死
苏格拉底
欧里庇得斯
道金斯
伊壁鸩鲁
纳博科夫
埃斯库罗斯
斯威夫特
帕克
布莱希特
《薄伽梵歌》
- 论人与社会
撒切尔夫人
爱因斯坦
奥勒留
达尔文
老子
尼采
卢梭
桑塔格
加缪
结语:可以思考的某些事情
延伸阅读建议
精品书目
致谢
哲学是什么?
这一切废话,神的存在、无神论、决定论、自由、社会、死亡等,都是“语言”这种西洋棋戏中的棋子,而只有在你没有一心想着这盘棋的输赢时,这些棋子才有趣。
—— 马塞尔·杜尚(1887—1968)
给哲学下个清楚的定义,是很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认为,哲学横跨科学与神学两个领域,在还没有百分之百的事实能够使用的范围内,把理性应用在其中的假设上。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所有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的东西就是哲学,而哲学不(尽然)“是”它目前包含的一切——或者至少可以说,这或许是奥地利出生、入英国籍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会得出的结论;毋庸置疑,他是第二个(或第三个、第四个……)这么思考的人。维特根斯坦(或许是20世纪最知名的哲学家)令人难忘地陈述了他精心建构的其中一个命题,这可以说是两面下注以求稳赢不输的经典例子:“一切事物都可能是它自身以外的其他(不同)事物。”如果你持续地思考这件事——一切可能都不是它表面的样子——那你就必须想办法缓解一种接近于全面恐慌的紧张焦虑了。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想太多。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干预,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会发生(如果我们相信道家思想的话)。或者,也许对于存在、意识、自然、神、宇宙、天堂与地狱、生与死、形式与内容,还有我们对这些关键概念的建构与扭曲,是有普遍真理存在的(如果我们支持本体论)?或者,换个问法,我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些重大的概念的呢?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发展,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如果我们对认识论有兴趣,可能就会这么问)?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无所不在。设法不要太深入思考事情,这个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探究的形式,我最近的一个生活经历就证明了这件事。
不久之前,我跟一位刚被解雇的老友有过一席对话。很自然地,我假定我的朋友会很气恼,对未来感到焦虑,担忧他家人的福祉,而且很可能对他的雇主们满心愤怒或怨恨。让我讶异的是,他看起来积极乐观,一点都没有因他的不幸而气馁。我的朋友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这是超出我控制之外的情境所导致的。这些事情是被派来考验我们的,有时候你就是得勇敢承受,然后继续过日子。毕竟一扇门关上了,就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而且这样会让我有动力去做些不同的事情。”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对逆境的简单实际反应,更仔细检视的话,在这些老套说法之下,还埋藏着很多哲学思想。接纳由超乎个人影响范围的力量运作的事物,呼应了古希腊的宿命论:“勇敢承受,继续过日子”是一种斯多葛主义的见解,起源也可以回溯到古典时代。同样,“一扇门关上了,就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这个想法,可能是从道家的中心教义里汲取的;有趣的是,道家直接抵触有动力去求新求变这个想法表达的自由意志。就如同你能看到的,每个有意识的决定或观点,甚至在看似日常的世俗层次上,都包含丰富的不同观念与观点。我们全都是自成一派的哲学家。
法国作家兼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会同意这个想法:我们所思所感的一切,本质上联结到某种形式的哲学——尽管他有朝虚无主义与“什么都不信”倾向靠拢的现象。当然,杜尚最有名的故事,是在一间纽约画廊展出了一个倒放的小便斗,然后声称那是个雕塑品[很讽刺地称之为《喷泉》]。如果杜尚恶作剧的本意,在于标示出“艺术的尽头”,或者暴露出他逐渐鄙夷的艺术世界有多虚伪浮夸,这个目标却轰轰烈烈地失败了:说真的,在最近的一次国际艺评人调查中,杜尚的《喷泉》还被票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然而在所有“废话”的背后,真正的反讽是,这也决定性地证明了你就算什么都不信,也构成了对某件事物的信念。
此外,杜尚的主张——从隐喻上来说,哲学的所有重大主题都是“‘语言’这种国际象棋游戏中的棋子”——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即游戏”是相互关联的。这个隐喻特别贴切。对维特根斯坦而言,从两者的结构,以及两者各自包括或排除的事物来看,语言的规则都对应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哲学研究”(在此借用维特根斯坦某一本著作的名字)是围绕着结构、动作与模式而建立的,就像国际象棋。游戏仰赖确认和分析模式,拆解不合规则的不智选择,决定下一个可能的最佳步骤。
我选择杜尚的名言来作为此书导论的前言,因为我相信有很多人确实是把哲学当成“废话”打发掉。所谓的“大观念”可能让人望而生畏,在最佳状况下让人觉得自己很脆弱,在最糟状况下则让人感觉自己没价值或愚蠢。这样很可惜,因为哲学史是个丰富的宝库,充满了既安慰人心又肯定生命的洞见,也在某些例子里,提供积极的需求,让我们去质疑种种假设,并且重新思考我们可能一度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事物。
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哲学史”。此书反而比较像是一个样品——一种开胃菜或可口小菜,是设计出来为一顿豪华多元的正餐刺激食欲用的。在这方面,虽然我的目标在于涵盖哲学的某些关键性味道,却试着不要太拘泥于各种“主义”与思想学派的复杂细节。哲学中有很多部分是很难以下咽的,其中某些是刻意如此,尤其是20世纪后现代的种种变化,所以我刻意避开其中某些比较难以参透的理论,像是雅克·德里达或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毫无疑问地,还有其他省略的部分。文选编者难免身中的诅咒,就是你得接受你就是无法时时刻刻取悦所有的人,过去许多哲学家都已经体认到了这一点。
这并不是说所有当代哲学都是鬼扯,只是这本书的意图是让论及的事物清淡好入口,提供某些刺激,并期望能激发读者对人类观念史上某些关键概念产生兴趣。我维持这种清淡笔触的做法,就是纳入严格说来不一定是出自哲学相关人士与来源的引言,其中包括作家、艺术家与政治家。我希望这不会冒犯纯粹主义者,这也反映我的一部分信念:我们全都是自成一格的哲学家。
最后,如果某个人随手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读到一则引言与附上的解释,然后能在这种刺激下稍微思考一会,此书就达到一个重要的目的了。我诚挚地希望这本书会让读者以他选择的任何方式去深思、探索。
爱伦·斯蒂芬
2013年于布莱顿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 苏格拉底(Socrates, c. 469-399 BC)
苏格拉底在公元前469年生于希腊雅典,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始祖之一,也是希腊哲学“古典时期”(通常也被称为苏格拉底时期)的第一位重要思想家,后来希腊哲学则由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同时期的哲学家继续发展。
关于苏格拉底生平与职业生涯的记述并不清楚,因为他没有写下他的任何哲学观念或探究成果,只有通过他的学生来传授他的方法与教诲。关于苏格拉底的事迹,主要来自柏拉图的作品。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兼追随者,通过重建一系列的“对话录”来描述苏格拉底的方法与观念。这些对话由柏拉图亲眼见证,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与其他显赫的雅典思想家、作家跟政治家之间进行的。
苏格拉底对于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他使用的一种被称为苏格拉底诘问法的辩证方法。苏格拉底使用“Elenchus”(反话)这个词——意思是“交叉询问”,来描述他的方法。在很重要的层面上,苏格拉底的典型方式是通过建构、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测试其观念与信念,以此设法直捣一个问题的症结与关键。支撑这个技术基础的概念,并不是通过提供相反观点来打败一个论证或者假说,而是通过探索或揭露某个假说的缺陷或矛盾来质疑这个假说的逻辑基础。对苏格拉底来说,一旦某些既有观念里虚假或可疑的逻辑被强调,根本的真理才有可能适当地浮现出来,并且被采纳,成为美德与道德律令。
不令人意外的是,苏格拉底因坚持个人思维的自由与优先性,以及认为有权质疑关于社会与世界的常见观点而引来雅典当权者的蔑视,他因为主张异端与腐化青年的罪名而受审。那句知名的断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来自苏格拉底受审时的辩词(或者是来自柏拉图对那番演讲的记录),是在苏格拉底被法庭判决有罪,必须处以死刑之后才发表的。根据雅典法律,苏格拉底有权选择接受不同的刑罚,或者自行流放。不过他声称,他不能妥协或放弃探究哲学的承诺,也不能放弃他挑战被认为是标准的智慧的承诺,这么做会背叛他对真理、理性与美德的承诺。因此,他一拿到致命的有毒胡萝卜汁液,便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