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61917
本书是一本丰富的德国海军扩张史,详述了1888—1914年期间,德国的内政外交环境,及其针对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英国的海军扩张历程。同时,本书也是国际关系学的一本理论著作,是对海上制衡理论的补充与发展,提出了大陆强国海上制衡行为的形成条件。本书视角新颖,史料详实,揭示大陆强国与海上制衡的缘起缘灭,将威廉二世时代宏大的历史序曲娓娓道来。
本书以一战前暗流涌动的欧洲大国关系为背景,以“海上制衡”现象为中心,生动展现1888—1914年德国针对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英国的海军扩张史,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或机制导致一个大陆强国选择扩张海上军事实力来制衡头等海洋强国?本书详细剖析德国在不同内政外交情境下海上制衡行为的变化,探究其海军扩军的复杂处境和《舰队法》的发展历程。
1丛书总序 纵谙古今韬略 横务天下经纶 王缉思
1导论
63第一章 理论框架:大陆强国海上制衡行为的塑造机制
100第二章 背景:德国海军的蹒跚起步
134第三章 案例一、案例二:海上制衡的孕育阶段(1888—1897年)
200第四章 案例三:海上制衡的形成阶段(1897—1904年)
298第五章 案例四、案例五:海上制衡的波动阶段(1904—1912年)
400第六章 案例六:海上制衡的消亡阶段(1912—1914年)
440结论
454附录
459参考文献
纵谙古今韬略 横务天下经纶 自战国至秦汉以来,中国就不乏“纵横家”,即当代所称的战略家。他们多为君王的策士,胸怀大局,熟谙兵法,满腹经纶,长于韬略,果断决策,机智善辩,纵横捭阖。《战国策》、《孙子兵法》等许多经典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战略思想。现代中国战略家当中,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军事思想,至今无出其右者。
西方古代的战略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孙子兵法》诞生于同一历史时期。近代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后来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鲁士德国政治家俾斯麦的外交战略为后人所仰慕称道。
直到冷战时期,国际战略及该领域的研究,还基本上限定于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特别是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和着眼于结盟与反结盟的外交战略。此前,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设计了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框架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其实就是一种美国至今仍在执行的试图维护霸权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做这种界定。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略的延伸,即区分敌我友,分析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运用国际资源打击主要敌手,维护国家安全。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命运,国家之间相互隔绝、按照军事强权划分势力范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球化大大丰富了国际战略及其研究的外延与内涵。军事战略仍然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传统国家安全也仍然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考虑。但是,随着世界大战阴霾的消散,大国之间大规模战争危险的降低,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经济竞争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悬殊扩大了,能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离开对上述关乎国计民生的功能性、全球性、跨国界问题的研究,今天的国际战略研究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国际战略必须同国家发展战略一起谋划,同步执行。
大陆强国与海上制衡丛书总序但是,对具体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决不能取代国际战略研究。应当看到,全球化越向社会纵深发展,国家利益越多元化,内外政策互动越紧密,形成“大战略”的迫切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的国际战略历来是由其最高决策者来制定的。但是,同过去“伟人时代”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地方部门在参与国际战略的制定,而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其视角上的局限性。
战略需要综合分析、全局观念、长远谋划、协调执行,也需要深厚的研究基础。对于研究国际战略的学者来说,我们施展才学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但知识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古今中外的纵向韬略经纶需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全球横向新问题有待研究。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旨在促进国际战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其重点是对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相关各国的国际战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公开发表或向有关方面提交有政策含义的、面向未来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为中国的国际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教学服务,并引导公众全面、准确、理性地认识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问题。我们鼓励跨学科、多重视角的研究课题,力图实现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本丛书将本着开放、包容、谦虚、严谨的学风,寻觅国际战略领域的精品。尚拜求海内外志同道合者,惠赐宏论巨制。
王缉思2008年新春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