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46742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融合、蕴含、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医药切入,可以*直接、*简捷、*通畅地进入中华文明之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括三才、变易、中和、意象等,在中国的社会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学乃至兵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星相学、堪舆学之中,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以中华传统经典哲学思想为着力点,从三才、变易、中和、意象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渗透与影响,阐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药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分析。
本书是“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对意象及意象思维的文化探析、中医学与意象思维的关联、独具特色的中医意象思维、意象思维对中医学发展的展望四个部分的描述,全面探讨了意象思维在中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一章意象思维的文化探析001
第一节“意象”释义002
一、 意的含义002
二、 象的含义004
三、 言、意、象之关系007
四、 “意象”概念及其历史发展014
第二节意象思维及相关疏析017
一、 意象思维的定义018
二、 意象思维的构成022
三、 意象思维的命名辨析026
第三节意象思维的衍化031
一、 龟,象也——意象思维的雏形032
二、 《尚书》——五行拟象的拓展演绎033
三、 《周易》——类比推理的卦象体系035
四、 《老子》——以象释道的意蕴领悟037
五、 《庄子》——象以筑境的深刻内涵038
六、 《墨子》——同类相推的逻辑阐释039
七、 《荀子》——对类概念的理性认识040
八、 《吕氏春秋》——天人合一的实际运用041
九、 《春秋繁露》——天人感应的整体思想043
十、 《淮南子》——取象比类的普遍运用046
十一、 《黄帝内经》——意象思维的系统应用048
第四节意象思维的哲学基础048
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048
二、 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辨053
三、 崇尚变易的心智体悟056
第二章中医学与意象思维的关联061
第一节取象归类062
一、 中医哲理与取象归类063
二、 中医生理与取象归类064
三、 中医病理与取象归类064
四、 中医取象思维的感悟性、模糊性、偶然性特征065
第二节据象类推067
一、 据阴阳之象类推067
二、 据五行之象类推068
三、 据卦象类推070
第三节以象释道071
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071
二、 四时运行的自然观072
三、 身国一理的社会观073
四、 以气为本的人体观074
五、 正邪相争的疾病观074
六、 以平为期的康寿观075
第三章独具特色的中医意象思维077
第一节意象思维与藏象学说078
一、 藏象原旨体现意象思维078
二、 援物释藏081
三、 援病理反证释五脏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092
四、 以五行象构建天人合一藏象系统095
五、 以阴阳象类推脏腑生理特性103
六、 以气学理论推演脏腑功能105
七、 象数思维与藏象的结合107
八、 以气—阴阳—五行象构筑藏象学说的基本框架108
九、 “以象测藏”的整体思维110
第二节意象思维与气血津液理论111
一、 气—阴阳模式释气血津液111
二、 援天人应象释气血津液生成114
三、 援天人应象释气血津液运行116
四、 援生命壮老之象释气血盛衰119
第三节意象思维与经络理论120
一、 阴阳应象与经脉121
二、 天人应象与经气运行122
三、 自然现象与经络腧穴125
第四节意象思维与禀质理论130
一、 阴阳—五行模式与阴阳五态人130
二、 以天人应象推禀质易感性137
第五节意象思维与病因病机理论139
一、 以天地阴阳五行象释病因140
二、 以天地四时象释病因143
三、 以动态变易象释病因148
四、 援病理反证释病因149
五、 以气—阴阳—五行模式类推基本病机151
六、 “援物比类”的病因病机思维模式156
第六节意象思维与诊断理论163
一、 司外揣内164
二、 揆度奇恒172
第七节意象思维与传统中药理论179
一、 四时之象与药物理论180
二、 五行之象与药物理论181
三、 外显形象与药物理论181
四、 物候象与药物理论184
五、 意象思维与中药配伍184
第八节意象思维与治法治则185
一、 取生活象比拟治则治法186
二、 取自然象比拟治则治法189
三、 取社会象比拟治则治法193
第四章意象思维对中医学发展的展望197
第一节意象思维与中医学的创新198
一、 意象思维的灵活性特征与中医学创新198
二、 意象思维的动态性特征与中医学创新199
三、 意象思维的实践性特征与中医学创新200
第二节意象思维与中医学的发展201
一、 意象思维模糊性特征的启示201
二、 意象思维局限性的反思202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中医理论体系大致形成于秦汉时期,嗣后代有发展。先秦诸子之论及历代儒道释文化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生、发展、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医理论的知识体系、中医临床的辨治思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医药文化又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浓重笔墨,使中医学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交融的学科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上》载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与“象”两者关系的论述、争辩遂由此开始。先贤为免言不尽意,通过“仰观俯察”,设“象”以反映难以言传的思想。随着西学东渐,国内学者或在中医药文化视野下,探讨意象思维对中医学理论形成及发展的渗透与影响,或从中西比较角度对意象思维的内涵、特点、价值等展开研究,相关论文、论著等相继问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研究亦取得诸多成果,相关研究文献颇为丰富。然而将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发生学结合起来,系统探索中医意象思维源流脉络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影响的论著鲜见。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中医优秀文化思想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2AZD015)之子课题意象思维在中医文化中的传承研究的支持下,我们撰著了《意象思维·援物取象比类(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全书分为“意象思维的文化探析”“中医学与意象思维的关联”“独具特色的中医意象思维”“意象思维对中医学发展的展望”四部分。本书重点聚焦意象思维的古代文献(主要是先秦、秦汉的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厘清意象思维从雏形、发生至成熟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意象思维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深刻内涵,主张以“意象思维”这一表述统一规范与“象”有关的思维方式的其他称谓。在此基础上,全书进一步系统解析意象思维与中医学的关联及其对中医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禀质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诊断理论、传统中药理论、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等的渗透与影响,并对意象思维与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影响作出相对公允、恰当的评述。
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课题组总负责人严世芸教授和各子课题负责人李其忠教授、王庆其教授、朱邦贤教授、周崇仁教授、陈丽云教授、尚力副教授、张苇航副教授、李铁华副教授、章原副教授等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学识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王颖晓2019年秋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