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400064
○从独特的应用场景解释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拳技击应敌的基础训练
○丰富的技术照片、图解、视频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原始善本出世
本书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纲,对传统太极拳传承中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方法,给出明确、严谨的解释和训练标准,是太极拳练习者可以直接用于对照实践的指导手册。全书四卷本,本册为第壹卷·承道篇。
壹·承道篇
阐述太极拳“非先天自然之能”的求道、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贯穿于完整训练体系中的指导原则。反对神秘主义和夸夸其谈,以现代语言讲解学习太极拳的正确方法。
贰·躬行篇
正确、精准的训练方法是不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保证,以大量具体的实践实例讲述太极拳身法要求、技术技击、内功训练、桩功动功及其它辅助训练。
叁·述真篇
懂劲是太极拳的真正门槛,从大量的接触性训练中,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之理;而太极拳器械训练往往也超越器械本身的意义,是对徒手太极拳训练的补充。
肆·诚修篇
太极拳训练的*阶段,以实战技击为核心,以打法训练为重点。对应的器械训练是枪术,拳与枪的糅合,是功夫“阶及神明”的重要阶梯之一。
第一章 太极拳概说
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的定义
长拳与十三势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外家拳与内家拳的起源
外家拳与内家拳之争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或内家拳与其他拳法的区别
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之异同
太极拳在武术技击方面的追求
太极拳在武术技击方面的特殊性
从武术技击的基本原理看太极拳是武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与健身养生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
太极拳是对传统气功、养生功、中医学的继承发展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与求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艺术与技术
太极拳中追求的道
第二章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拳理中的应用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道家的基本思想
道家与道教
太极阴阳哲理
五行
易经与八卦
儒、释、兵等思想精髓
传统养生学与中医学中对于人体的认识
论太极拳之理论先行
传统哲学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反者道之动与先天自然之能,强化与改变
弱者道之用,处弱与以柔克刚
有无相生
无为与无不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静制动与后发制人
不争与舍己从人
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阴阳辩证与黏走相应
中正与无过不及
知己知彼与感知运动
无法与因敌变化
八卦、五行与十三势
天干地支与六合六冲
无形无象,应物自然
传统哲学对武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太极拳的拳理
太极拳拳理与技术的理论纲要
传统太极拳谱、拳论简评
王宗岳《太极拳论》评注
《太极拳论》的整体结构分析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本质标准
太极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太极阴阳变化之辩证哲理是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基础
太极拳拳法中的阴阳
动静
虚实
刚柔
吞吐与开合
张弛
主动与被动
转换与差异
太极阴阳圈
懂劲是太极拳理拳法的核心
内功中的基本概念
太极拳的内功
太极拳中内功的难点
太极拳中的心理学
神与意
气
呼吸与息
精气神与丹田
太极拳拳理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太极拳技击技法总则
道家思想指导下的武术技击发展
太极阴阳哲理指导下的技击技法原则
引进落空
牵动四两拨千斤
借力打力
以逸待劳
得机得势
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中的意与力
用意念引导训练:拳架、桩功
用意念指导推手与技击,意念刺激性训练
技击中的意念
懂劲与双重之病
何为双重
理解双重、克服双重是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基本状态:轻重浮沉
练太极拳的状态:轻重浮沉
轻重浮沉的转换
基本技法:粘黏连随
粘黏连随
顶匾丢抗
粘黏连随之应用
舍己从人
太极拳中的快与慢
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完整过程
听、引、化、拿、发
听、引、化、拿、发中的太极之理
技击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技击技术中的内外相合
太极拳技击的应敌状态
太极拳的技击
第五章 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基础
身体运动能力的外与内
基本体能
基本身法
外三合
内三合
周身相合
节节贯串
形与意
松与保持放松状态的能力
松的本质
松的意义:自身有松灵之感,对手摸着是松柔、是空
松沉 — 松净,松轻 — 松空,松灵 — 鼓荡 — 松柔
松与紧
松与整
松与弱
松中的掤劲
保持放松的状态
中——维护平衡稳定的能力
平衡问题
中正、中定与中心线
守中与争中
中气
根
气的感应与控制应用能力
气的感应
气的控制
气的应用
感知能力
太极拳与感知运动
感知的运用
感知的训练
力与劲——劲的使用能力
力与劲
力转化为劲
外劲与内劲
蓄劲与发劲
太极拳中的三十六种劲
太极拳技击的能力基础
写在前面
本书在理论上,全面讲述了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太极拳与传统武术的关系,太极拳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以及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应用;在实践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与步骤,并给出大量教学与实践的实例。本书也对太极拳的现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全书为四卷本。
第一卷:承道篇
本卷的主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给出太极拳的本质定义,讨论太极拳创立的思想基础与技术的理论基础。从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构成、拳理拳法以及历史源流等方面,全面讨论了太极拳在传统文化中之特殊性,太极拳的境界,太极拳在传统求道、养生、技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太极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太极拳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明确的是,独具特色的武术技击是太极拳的根本、基础,是其他功能的必要条件,太极拳的训练是对人的体能与思想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为此,本卷深入细致地阐述了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太极拳拳理与技术的理论纲要,拳法中的基本概念解释,太极拳“非先天自然之能”的技击原理与特点,以及太极拳技击技术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基础等。这些都是传统传承中的精华,是学习太极拳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是贯穿于完整训练体系中的指导原则。
第二卷:躬行篇
关于太极拳的实践,本书以训练的初级、中级、高级、顶级四个阶段为核心,全面分析了太极拳训练的内容、方法、步骤和关系,是学习、练习太极拳的具体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的,太极拳的功夫是靠练习者自身的勤奋努力练出来的,而正确、准确的训练方法则是不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保证。本卷的主题就是太极拳的训练原理与具体方法,首先概述了太极拳训练的完整过程与基本方法;进而具体详细地论述了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训练内容。初级阶段的训练包括基本功训练与基本动作要领,拳架练习中的身法要求与技术要领,以及部分桩功等辅助训练。中级阶段的训练包括拳架练习中的内功训练,拳架中的基本技击方法,基本定势推手训练,以及动功等辅助训练。在这些训练内容里,既有理论讲述,也有大量具体的实践实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第三卷:述真篇
本卷的详细论述了太极拳训练高级阶段的内容与具体方法。高级阶段的训练包括拳架练习中的高级内功心法训练与追求懂劲的推手训练。懂劲是推手训练的核心,是真正理解太极拳的门槛。通过学习、练习,从大量的接触性训练中,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之理在拳法中的意义,准确地理解、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为以后的实战技击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卷:诚修篇
本卷详细论述了太极拳训练顶级阶段的内容与具体方法。顶级阶段是太极拳的升华,以实战技击为核心,从传统武术技击的视角论述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在更高层次上研究拳架、推手以及实战技击的原理与方法,有关打法的训练是其中的重点。
牵动四两拨千斤
在武术的技术理念中,自古就有“一力降十会”与“一(以)巧破千斤”之说。“一力降十会”是说当参与技击的双方在力量上的悬殊过大时,力大的一方可以不必应用很强的技术手段,而仅凭借力量就可以直接以力取胜。能因力大而降人固然好,但是这往往是有很大的先天因素起作用,身大力不亏是自然规律。“一巧破千斤”是说即使技击双方在力量上有较大的差别,通过应用巧妙的技法,力小的一方仍然可以战胜力量比自己大很多的对手,就是以技术弥补力量上的不足。当然这两者都不是绝对的,都只能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从总体上讲,武术在技术上的发展趋势是从“一力降十会”到“一巧破千斤”,虽然并没有哪个门派绝对应用哪个理念,但是倾向性很清楚。
太极拳显然是遵循“一巧破千斤”理念的,而且将此发展到了极致,在拳论中的具体说法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即是指如何以小力破大力,也叫以弱胜强,还可以演化出以柔克刚的技术理念。这里以“四两”与“千斤”来形容力之大小差别的量级,而非具体的量值。小力是不可能与大力直接相抗衡的,这是客观规律。所以,以小力破大力,必然不是对抗之力。太极拳中讲的“牵动四两拨千斤”,就是通过使用较小的力去引导、控制、操纵对手,使其较大的进攻之力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使其整体上进入到不利的状态。这个技法的基本原则在于“牵动”与“拨”。
“牵”有牵动、牵引之意,而且是指以比较小的力量去做;“动”是说要让对手动起来。“牵动”就是讲以很小的力量牵引对手,使之动起来。比如过去放牛,在牛鼻子上做个鼻环,这样一个小孩子就可以轻松地将一头大牛牵走,即以小力牵动大力。在太极拳技法中,“牵动”就是讲如何在对手薄弱的地方顺势而引动,其中主动的成分比较多,是其中有一点阴的阳。虽然其中以主动的成分为主,但是仍然要注意顺势而动的原则。牵牛时,虽然有鼻环,但也不能生拉硬拽,必须柔和,否则可能把牛鼻子拉豁而失去控制。事实上“牵引”是讲除了用小力牵外,还要带有一些引诱、诱导的因素,使对手更自然地向不利于他的方向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简单地讲“四两拨千斤”。作为一般口语讲述中使用,也可以,但是严格地讲,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忽略了“牵动”,很容易引起误解。在技击中,只有在对手被引动起来后,才有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机会。如果没有“牵动”,“四两拨千斤”是难以实现的。对手如果不动,就要想办法牵动、引动,但是不能直接用力去撼动。所以无论怎么说,都不能忘了“牵动”。
“拨”是讲在大力之运动方向的侧面,以横向随势、用“四两”小力改变“千斤”大力的运动方向。其中以顺势为主,不是硬搬,不是强行改变。在顺着对手劲力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加入“拨”力,是柔顺中的变化,不能使对手有明显的感觉,是其中有一点阳的阴。比如铁路上的扳道岔。这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如何提高用力效率的原则。按照太极阴阳之理,“牵动”与“拨”必须同时进行,阴阳相济、相互转换。在实践中,“牵动”与“拨”常常需要相互转换。这样的“牵动四两拨千斤”才是符合太极拳原理的技法原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