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496565
○披露杨禄躔以降之早年太极拳传脉细节
○七十余幅手绘图,一览王茂斋所传拳架原貌
○内含《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三十二目》等太极拳经典文献
○详列王茂斋、吴鑑泉等门人名录及通讯方式
本书所编辑收录者,是与民国时期的一位太极宗师——王茂斋(1862—1940)有关的三份文献。一是王茂斋保存并传下来的太极功谱《太极拳总纲目》;二是王茂斋门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组织编印的《太极功同门录》;三是王茂斋弟子彭仁轩编著并刊印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的《太极拳详解》。这三份文献,都是王茂斋在世期间出现的,本书将三份文献集合影印并加以点校,对于以其为宗的太极传习群体来说,别具意义。
上篇 太极拳总纲目(王茂斋传太极功谱)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三十二目杨家老谱
中篇 太极功同门录
太极拳经
太极功传递系统表
太极功统系表
通信录
下篇 太极拳详解
太极拳专家王老先生茂斋肖像
著作者义广彭仁轩肖像
题词(吴佩孚等)
三丰祖师列传
太极拳祖师张三峰以武事得道论
太极拳之传流
太极拳论
太极拳释名
太极圈歌
八门五步法
十三式总论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歌
用功有四忌
用功三小忌
用功五志
太极拳各势名称目次
太极拳各势图解
虚实开合论
太极懂劲先后论
推手歌
粘黏连随说
太极轻重浮沉解
太极四隅解
顶匾丢抗论
对待无病论
观经悟会法
四隅推手法
跋(彭顺义)
王茂斋门下首部太极拳著作———《太极拳详解》
民国十六年(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大批军政要员倡导“国术”,由首都南京到各省县设立了国术馆系统,各大城市的军警系统、学校以及相关社会团体也纷纷组织活动,国术运动声浪迭起,太极拳术也随之风靡全国。作为旧都北平军分会尉官差遣队成员的王茂斋弟子彭仁轩,奉命将太极拳列入日课,指导队员。为便于指导,又奉命“编辑成书,以资佐证”。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彭仁轩编著的《太极拳详解》正式刊行。这也是王茂斋门下的第一部太极拳著作,它是在王茂斋、吴鉴泉等人在世期间编印而成的,虽然其“作始也简”,而对后世传习者却是难得的早期范本,别具参考价值。
《太极拳详解》封面之内,即为王茂斋半身肖像,背面为著作者彭仁轩肖像,随后分别是吴佩孚、江朝宗、荣臻、杨寿枢、夏仁虎、金绍曾、恽宝惠、王琦、齐振林、张瞻庵、陆哀、谢霈、杨曼青、苏世荣、赵得岭题词,杨曼青、李振彪序言,作者彭仁轩自序,张思慎、陈雨序言,以及目录。主要内容为十章廿六节。书后为王国梁、彭顺义跋语。
彭仁轩所编《太极拳详解》一书,经与多种资料对照,书中主要廿六节内容的十节来自杨家所传“三十二目”;六节来自杨家流传的《太极拳谱》(即王宗岳《太极拳论》及武禹襄、李亦畬著述);四节来自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该书主体为第七章“太极拳各式图解”部分,约占全书版面的三分之二。与民国十年(1921 年) 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对照,可以发现《太极拳详解》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许著,在此基础上,根据王茂斋所传拳架调整而成。
彭仁轩编著的《太极拳详解》一书,大致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体现了对前人所传的继承,当然也可能个人知识学养所限,没有过多阐发个人的分析和体会,因而看起来稍显简陋。可是,这却是王茂斋门下太极拳专著的开端。按照彭仁轩的计划,在编印完成《太极功同门录》《太极拳详解》之后,还要将“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等项”“全部续出,方为完璧”。由此,或许可以大致呈现王茂斋所传“太极功”的全部内容。可惜,彭仁轩其人后来的人生走向,无从知悉,也未再见到相关著述的问世。作为当时的一位军人,不知是否在几年后的抗战中已为国捐躯。无论怎样,他在前期所做的这两项工作,却为后人认识那段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粗略琢磨,《太极拳详解》一书大约有如下几点意义:
(一)呈现了杨家所传两种拳谱的相关内容
(二)最早以印刷形式公开了《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部分内容
(三)王茂斋门下首部太极拳著作,可见王茂斋所传太极功的拳架样式
架势演化与“吴式太极拳”由来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太极拳的架势和趟路,实际一直因人而异,变动不居。从源头上看,杨禄躔之子杨班侯、杨健侯的架势便不相同,杨健侯之子杨少侯、杨澄甫也相差甚远。即便杨澄甫本人的架势,将1925 年其徒陈微明出版的《太极拳术》与1931 年董英杰协助编辑的《太极拳使用法》对照来看,差别不小。
由杨家派生出来的三位旗人万春、凌山、全佑,也是“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再细看全佑的门徒吴鉴泉的架势,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大约是1929 年春上海九福公司初版发行的《康健指南》(太极拳全图),其中的“太极拳全图”便是吴鉴泉的太极拳照,仅是照片,没有具体动作说明。其次是陈振民、马岳梁所著1935 年初版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其中所用的是吴鉴泉的另一套拳照,拳势之间的过渡部分由其婿马岳梁拳照补充。对照来看,吴鉴泉本人在短短几年内的架势就已发生变化。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80 年,香港以《吴家太极拳》之名,再版吴鉴泉之子吴公藻于1936年编著的《太极拳讲义》,附录了《吴鉴泉氏的太极拳》所用的那套吴鉴泉拳式照片,同时也附录了吴公仪的全套拳照,可以看到吴公仪的架势与其父吴鉴泉也大不一样。
吴鉴泉以外,全佑的其余弟子都没有拳照传世。刘彩臣的拳势,可参考其徒李先五1933年出版的《太极拳》;常远亭的拳架样式,可借其后传樊继芬《常式太极拳》(1991)、汪波《全佑老架太极拳》(2001)、刘泰山《宫廷常式太极源流与精要》(2013) 等想象大概;王茂斋的拳势,可以参考其弟子彭广义(仁轩)于1933 年刊印的《太极拳详解》,当时王茂斋本人仍在世,其中所公布的太极拳势虽只是手绘,却可以看出其动作较为开展且中正,与今天习见的吴式太极拳样式也是存在一定差异。
即便王茂斋的门人,杨禹廷、修丕勋、朱家和、刘光斗、张式聚、郑和春……所传下来的架势各是各的面目,作为杨禹廷弟子的王培生、李经梧等人的拳架与其师也并不相同。以个人所知,刘光斗的两位传人刘晚苍、刘焕烈的拳架亦不一致。
因此,太极拳的架势,实际也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固化、僵死的,而是生生不已的。前人授技、学艺,并不强求外在层面的形似,而更重内在之道。或者说拳架只是各人所领悟的太极内在核心之道的外在展现形式,核心之外的样式,在模仿师辈架势的基础上,可以随着个人性情、悟性、功力、体型、年龄等多方面因素,不断作动态的调整,以符合各自所体悟的合理状态。
由此来说,太极拳的外在架势,实际不必强求千人一面,搞出所谓规定套路或标准动作,以此作为赛场的评判标准。也不必门户见识,是己非人。父子相传、一师二徒,便不可能毫无分别。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架势,也不会绝对不变。所谓“理一分殊”,求同存异,交流印证,或许才有正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