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68727
《天工开物》和作者宋应星作为中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大众来说不算陌生,却少有深入解读。其书初版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古人就讲“‘苟日新,又日新, 日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何止要读《天工开物》,更是要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大地上奋力续写了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目前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天工开物》在一些欧美国家广受重视,在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全书共十八卷,123幅图片。其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本次出版以崇祯十年南昌府本为底本,由我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院士潘吉星先生进行了校注和翻译。其在中外科技交流史研究上和《天工开物》及工艺传统研究上建树卓著。
导言………………………………………………………………………. 1
说明………………………………………………………………………. 1
天工开物序…………………………………………………………….. 1
卷..上
1. 乃粒…………………………………………………………….. 5
1-1.宋子曰…………………………………………………………. 5
1-2.总名……………………………………………………………. 6
1-3.稻………………………………………………………………. 7
1-4.稻宜……………………………………………………………. 9
1-5.稻工………………………………………………………….. 10
1-6.稻灾………………………………………………………….. 13
1-7.水利………………………………………………………….. 16
1-8.麦…………………………………………………………….. 19
1-9.麦工………………………………………………………….. 21
1-10.麦灾………………………………………………………… 24
1-11.黍、稷、粱、粟…………………………………………… 25
1-12.麻……………………………………………………………. 27
1-13.菽……………………………………………………………. 29
2. 粹精第二…………………………………………………………… 34
2-1.宋子曰……………………………………………………….. 34
2-2.攻稻………………………………………………………….. 35
2-3.攻麦………………………………………………………….. 41
2-4.攻黍、稷、粟、粱、麻、菽………………………………. 45
3. 作咸第三…………………………………………………………… 47
3-1.宋子曰……………………………………………………….. 47
3-2.盐产………………………………………………………….. 48
3-3.海水盐……………………………………………………….. 48
3-4.池盐………………………………………………………….. 52
3-5.井盐………………………………………………………….. 54
3-6.末盐、崖盐………………………………………………….. 56
4. 甘嗜第四…………………………………………………………… 58
4-1.宋子曰……………………………………………………….. 58
4-2.蔗种………………………………………………………….. 58
4-3.蔗品………………………………………………………….. 61
4-4.造[红]糖………………………………………………….. 62
4-5.造白糖……………………………………………………….. 63
4-6.造兽糖……………………………………………………….. 65
4-7.蜂蜜………………………………………………………….. 66
4-8.饴饧………………………………………………………….. 68
5. 膏液第五…………………………………………………………… 70
5-1.宋子曰……………………………………………………….. 70
5-2.油品………………………………………………………….. 71
5-3.法具………………………………………………………….. 73
5-4.皮油………………………………………………………….. 78
6. 乃服第六…………………………………………………………… 81
6-1.宋子曰……………………………………………………….. 81
6-2.蚕种、蚕浴、种忌、种类…………………………………. 82
6-3.抱养、养忌、叶料、食忌、病症………………………… 85
6-4.老足、结茧、取茧、物害、择茧………………………… 89
6-5.造绵………………………………………………………….. 92
6-6.治丝………………………………………………………….. 93
6-7.调丝、纬络、经具、过糊…………………………………. 95
6-8.边维、经数………………………………………………….. 99
6-9.花机式、腰机式、结花本……………………………….. 100
6-10.穿经、分名、熟练………………………………………. 103
6-11.龙袍、倭缎………………………………………………. 105
6-12.布衣、枲著、夏服………………………………………. 107
6-13.裘………………………………………………………….. 111
6-14.褐、毡…………………………………………………….. 114
7. 彰施第七…………………………………………………………. 117
7-1.宋子曰……………………………………………………… 117
7-2.诸色质料…………………………………………………… 118
7-3.蓝淀………………………………………………………… 121
7-4.红花………………………………………………………… 123
7-5.附:燕脂、槐花……………………………………………. 125
卷..中
8. 五金第八…………………………………………………………. 127
8-1.宋子曰……………………………………………………… 127
8-2.黄金………………………………………………………… 128
8-3.银..附:朱砂银………………………………………… 133
8-4.铜…………………………………………………………… 140
8-5.附:倭铅…………………………………………………… 145
8-6.铁…………………………………………………………… 146
8-7.锡…………………………………………………………… 151
8-8.铅..附:胡粉、黄丹………………………………….. 154
9. 冶铸第九…………………………………………………………. 158
9-1.宋子曰……………………………………………………… 158
9-2.鼎…………………………………………………………… 159
9-3.钟…………………………………………………………… 160
9-4.釜…………………………………………………………… 165
9-5.像、炮、镜………………………………………………… 167
9-6.钱..附:铁钱………………………………………….. 168
10. 锤锻第十……………………………………………………….. 174
10-1.宋子曰……………………………………………………. 174
10-2.治铁………………………………………………………. 175
10-3.斤、斧……………………………………………………. 176
10-4.锄、镈、鎈、锥…………………………………………. 177
10-5.锯、铇、凿………………………………………………. 179
10-6.锚、针……………………………………………………. 180
10-7.治铜………………………………………………………. 183
11. 陶埏第十一…………………………………………………… 186
11-1.宋子曰……………………………………………………. 186
11-2.瓦………………………………………………………….. 187
11-3.砖………………………………………………………….. 190
11-4.罂、瓮……………………………………………………. 194
11-5.白瓷..附:青瓷………………………………………. 198
12. 燔石第十二……………………………………………………. 207
12-1.宋子曰……………………………………………………. 207
12-2.石灰、蛎灰………………………………………………. 208
12-3.煤炭………………………………………………………. 211
12-4.矾石、白矾………………………………………………. 213
12-5.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214
12-6.硫黄………………………………………………………. 218
12-7.砒石………………………………………………………. 220
卷..下
13. 杀青第十三……………………………………………………. 223
13-1.宋子曰……………………………………………………. 223
13-2.纸料………………………………………………………. 224
13-3.造竹纸……………………………………………………. 225
13-4.造皮纸……………………………………………………. 230
14. 丹青第十四……………………………………………………. 233
14-1.宋子曰……………………………………………………. 233
14-2.朱………………………………………………………….. 234
14-3.墨………………………………………………………….. 239
14-4.附:诸色颜料……………………………………………. 242
15. 舟车第十五……………………………………………………. 243
15-1.宋子曰……………………………………………………. 243
15-2.舟………………………………………………………….. 244
15-3.漕舫………………………………………………………. 244
15-4.海舟………………………………………………………. 253
15-5.杂舟………………………………………………………. 254
15-6.车………………………………………………………….. 260
16. 佳兵第十六……………………………………………………. 267
16-1.宋子曰…………………………………………………… 267
16-2.弧、矢…………………………………………………… 268
16-3.弩、干…………………………………………………… 275
16-4.火药料…………………………………………………… 278
16-5.硝石、硫黄……………………………………………… 280
16-6.火器……………………………………………………… 282
17. 曲蘗第十七……………………………………………………. 289
17-1.宋子曰…………………………………………………… 289
17-2.酒母……………………………………………………… 290
17-3.神曲……………………………………………………… 292
17-4.丹曲……………………………………………………… 293
18. 珠玉第十八…………………………………………………… 297
18-1.宋子曰…………………………………………………… 297
18-2.珠………………………………………………………… 297
18-3.宝………………………………………………………… 303
18-4.玉………………………………………………………… 307
18-5.附:玛瑙、水晶、琉璃……………………………….. 315
附录…………………………………………………………………… 320
一、 古今度量衡单位换算表……………………………………. 320
二、 二十四节气及时辰换算表………………………………… 322
三、 本书插图目录………………………………………………. 324
索引…………………………………………………………………… 331
天工开物序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
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
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
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1〕;釜鬵之
范鲜经,而侈谈“莒鼎”〔2〕;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3〕,即郑
侨〔4〕、晋华〔5〕岂足为烈哉?
【注释】
〔1〕楚萍:典出于《孔子家语·致思篇》,言楚昭王(前515—
前489在位)见江中红色圆状物,不知为何物。遣人问孔子(前551—前
473),孔子说此乃萍实,可食,唯霸者可得。
〔2〕莒(jǔ)鼎:《左传·昭公七年》(前535)载晋侯赐郑国公孙侨
(子产)二方鼎,是由莒国(今山东莒县)所铸的煮食器,原物早已不存。
〔3〕“画工”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齐王问画师画何物
难,答曰画犬马难。又问画何物易,答曰画鬼怪易。因犬马天天见到,画不
好易为人知;鬼怪是不存在的,怎样画均可。
〔4〕郑侨:公孙侨(约前598—前522),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字
子产。
〔5〕晋华: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265—316)大臣、文学
家,著有《博物志》(约290)。
【译文】
天地之间物以万计,而人们要做的事也因而很多,适应事
物变化而从事生产,以造成种类齐全的各种物品,这不都是人力
能办到的,[还有自然力参与其中]。事物既以万计,要是都等口
授、目见之后去认识,又能获得多少知识?幸而万事万物之中,
无益于人和有益于人的各占一半。只要掌握那些有益于人的,也
就够了。世上有些聪明博学者,颇受众人推崇。不过,要是连
枣、梨之花都分辨不清,却主观推测“楚萍”;连铸锅的型范都
2 |天工开物译注
很少接触,却侈谈“莒鼎”;画家好图抹鬼怪,却不愿画犬马。
这等人纵使有郑国的公孙侨、西晋的张华那样的名声,又有什么
值得效法呢?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
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
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
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1〕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
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
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注释】
〔1〕肃慎之矢: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部族肃慎,曾将木箭、石镞进贡于
周成王。
【译文】
我们有幸生在这荣盛繁华的时代,南方云南的车马可直抵东
北的辽阳,岭南一带的官吏和商人可漫游于河北。在这方圆万里
的广阔天地里,不是有很多事物都需要见见闻闻吗?若读书人生活
在偏安的东晋(317—420)初或南宋(1127—1279)末,就会把河
北、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的实物看成是远处运来的物产,把互市
而买来的裘帽,视作古时肃慎之矢那样稀罕。同时,生长在深宫里
的王孙帝子,当御厨白米烧得正香时,或想要看看生产这些粮食的
农具;当宫里正在剪裁锦衣时,或会想象生产这些衣料的织机和丝
帛。这个时候,要是打开这类图书一看,也许会如获得珍宝一样地
感到奇罕。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1〕》卷。伤哉贫也,欲
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2〕;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
之馆〔3〕。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
伯聚〔4〕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
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5〕,由先生而授
天工开物序|3
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注释】
〔1〕天工开物:“天工”典出《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取自《易经·系辞传上》:“开物成务”。作者将二词合用,赋予
新的含义:“以自然力配合人工技巧从自然界开发物产”,从而以此展现了杰
出的技术哲学思想。
〔2〕乏洛下之资:《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略》载蒋济
语:“洛中(洛阳)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此处指无钱。
〔3〕缺陈思之馆:指曹操之子陈思王曹植(192—232)延请文人学士之
宾馆。
〔4〕涂伯聚:名涂绍煃(约1582—1645),江西新建人,万历四十七年
(1619)进士,历任都察院观政、四川督学、河南信阳兵备道,进广西左布政
使,宋应星的友人和同学。
〔5〕《画音归正》:宋应星论音律的著作,已散佚。
【译文】
一年以来笔者著书一种,名叫《天工开物》。遗憾的是本人处
境实在太贫寒了。想要购买珍奇的书物来加以考证,却没有足够的
钱财;想邀请同道者共同讨论、鉴别真伪,又没有合适的场所。只
好凭自己心中所记的孤陋见闻来写作,难免有不当之处。吾友涂伯
聚先生,诚意动天,讲求实用的科技学问。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
可取者,他都勤恳地帮助发表。去年(1636)拙著《画音归正》一
书,就是由这位先生帮助刊行的。现在遵照他的建议,又将这部书
拿来出版。这也是我们多年友谊的结果吧。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1〕之义。《观象》、
《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
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 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2〕。
【注释】
〔1〕《汉书·食货志》引西汉政论家晁错(前230—前154)《论贵粟
疏》曰:“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
时,聚于力……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后魏农学家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约538)中亦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语。
〔2〕家食之问堂:作者的书斋名,取自《易经·大畜》卦:“不家食,
吉,养贤也。”意为给贤人以官禄,不让其在家自食。宋应星引此典,反其意
而用之,主张在家自食。“家食之问”指研究在家自食其力的学问,转义为研
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学问。
【译文】
本书各章前后顺序,是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安排
的。还有《观象》、《乐律》二卷,其学理太深奥,自想不是自己
所长,故临出版时将其删去。恳请那些以科举为大事业的文人,干
脆将本书从书桌上扔到一边。因为这部书与考取功名、追求高官厚
禄毫不相关。
时在崇祯丁丑十年(1637)孟夏之月(四月),奉新人宋应星
书于家食之问堂。
卷上
1. 乃粒〔1〕
1-1-1 宋子曰〔2〕,上古神农氏〔3〕若存若亡,然味其徽
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
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
神农去陶唐〔4〕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5〕,岂有
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6〕详明,其故何也?
【注释】
〔1〕乃粒:此词出于《书经·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
意思是民众有粮吃,天下才能治安。此处“乃粒”指谷物,并以此命名
本章。
〔2〕宋子曰:宋子为本书作者宋应星的自称。《天工开物》各章前均有
“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
〔3〕神农氏:传说中上古时农业和医药的创始者,又称为炎帝(前
2838—前2698)。
〔4〕陶唐:或唐尧(前2357—前2256),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
落联盟领袖。
〔5〕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下》,指神农氏时用农具
的技术得到推广。耒耜:古时的翻土农具,此处泛指农具。
〔6〕后稷:名弃(前23世纪),古代周族始祖,善于农作,曾在尧、舜
时任农官。
【译文】
宋子说,不管上古时的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然而体会到这一
称号的含义,也应当把创始农业的先民尊称为“神农”。人不能靠
自身长期生存,要靠五谷才能活下去。五谷不能自行生长,要靠人
去种植。土质经历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作物的物种和性质则随着
水土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不然的话,从神农氏到帝尧时食用粮食
6 |天工开物译注
已有一千年了,农耕的技术已传遍天下,尽人皆知,一定要到后
稷时代才能充分阐明那些后来培育出的许多优良品种。原因不正
是如此吗?
1-1-2 纨袴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
詈。晨炊晚,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
岂人力之所为哉。
【译文】
富贵人家的子弟把农民视同罪人,儒生之家把“农夫”当作骂
人话。饱食终日,只贪享食物的美味而忘掉其从何而来的人,实在
是太多了。因此我们认为把创始农业的先农们的事业奉为神圣的事
业,并不是勉强的,而是很自然的。
1-2 总 名
1-2-1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1〕则麻、菽、
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
人者,稻居十七,而来、牟、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
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注释】
〔1〕古籍中五谷说法不一,郑玄(127—200)注《周礼·天官·疾医》
以麻、菽(豆)、麦、稷(粟,小米)及黍(黄粘米)为五谷。但赵岐(约
108—201)注《孟子·藤文公上》则以稻、黍、稷、麦、菽为五谷。作者此
处指前一说法。
【译文】
谷并不指某种特定的粮食名称,百谷是谷物的总体名称。而五
谷则指麻、豆、麦、稷、黍,唯独漏掉了稻。这是因为称呼五谷的
一些著书的圣贤都诞生在西北。但现在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占十
分之七,而小麦、大麦、黍、稷只占十分之三。麻、豆二者的功用
现已完全列入菜蔬、糕点、油脂等食品中,其所以还归到五谷里,
1. 乃 粒 第 一
卷上|7
是沿用早期的说法。
1-3 稻
1-3-1 凡稻种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黏者禾曰
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黏俗名婺
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
芒、短芒江南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
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译文】
水稻的品种多。不黏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黏的
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
稻但晚熟而带黏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
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
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
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
黑等等。
1-3-2 湿种之期,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1〕遇天寒有
冻死不生者,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
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
二十五亩。
【注释】
〔1〕社种:社日浸种,古时以立春(农历正月初)、立秋(七月初)后
的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或秋社。此处指春社。
【译文】
浸稻种的日期,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
有冻死不生的,晚是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
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时叫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
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
里也不过长几粒谷,不会再结更多谷实了。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
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1-3-3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
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
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
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
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
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
时也。
【译文】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
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晚熟的要经整
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
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便有
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
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
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
土里,以待农时。
1-3-4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
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
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
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
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
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黏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
1. 乃 粒 第 一
足尚也。
【译文】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
糯稻,不是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晚
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
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怪的事。种晚稻遇
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
稻米造春酒的需要。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
属于粳稻但不带黏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
的稻。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但结实甚少,滋养全
无,不值得崇尚。
1-4 稻 宜〔1〕
1-4-1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
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
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
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
豆于田,一粒烂土方三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稻
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
垄,叠块压薪而烧之,埴坟松土不宜也。
【注释】
〔1〕稻宜:即种稻的土宜,指土壤改良。
【译文】
种稻的土地要是贫瘠,稻穗、稻粒的长势就差。勤劳的农民便
多施肥,想尽各种方法助苗成长。人、畜的粪便、榨油的枯饼因其中
油已榨去,故称枯饼。芝麻、萝卜子榨油后的枯饼好,油菜子饼次之,大眼桐枯饼又次
之,樟树子、乌桕子和棉子饼又次之,还有草皮、树叶,这些都能帮助水稻
生长,普天之下用的肥料都是相同的。南方磨绿豆粉时,用溲浆灌田,肥力很大。豆贱之时,将黄豆撒在田里,一粒豆在腐烂后可肥土三寸见方,所得谷的收益一
倍于所耗黄豆。含冷水的土地,宜用骨灰蘸稻根任何禽兽的骨灰都可以,或
以石灰将秧根埋上,向阳的暖土便无须如此。土质坚硬时,要耕成
垄,把硬土块堆压在柴草上烧碎,但黏土、松土便无须此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