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31047
2019年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授予卫兴华教授、洪银兴和魏杰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本书是国内*早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代表作。
本书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均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并巧妙地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以及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方法,从微观经济、产业结构、宏观经济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非均衡趋势走向均衡的途径,对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行了有益探索。
针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的核心关系即计划(现在称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书所提出的理论逻辑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理论,成为其后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不断确立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地位的理论源头和支撑。
导论
第1篇 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
1 经济运行的资源约束
1.1 非均衡态的两种类型
1.2 资源约束——现阶段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态
1.3 危机性短缺的根源
2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体
2.1 经济运行机体的不同模式
2.2 经济制度发展序列中的计划经济
2.3 经济运行形态发展序列中的商品经济
2.4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
2.5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3 经济运行的计划调节
3.1 计划调节的功能和目标
3.2 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的转变
3.3 对市场机制的计划调节
3.4 经济杠杆和参数调节
3.5 计划调节的控制论系统
第2篇 微观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态和调节机制
4 市场供求的均衡态及其目标值
4.1 市场供求的均衡态
4.2 市场供求均衡的目标值———含义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3 市场供求均衡的目标值———含义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4 市场供求的非均衡态
5 供求均衡的市场调节机制
5.1 价值规律的作用
5.2 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
5.3 完善和发达的市场体系
6 市场机制的功能性缺陷
6.1 市场供求均衡的稳定性条件
6.2 市场调节的短期效应
6.3 卖方市场格局效应
6.4 市场管理体制效应
6.5 决策结构效应
7 供求均衡的微观基础和动力机制
7.1 企业行为机制及其模式
7.2 市场关系扩大和动力机制的转换
7.3 动力机制的利益配套
7.4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度
7.5 预算约束的硬度
7.6 利益和责任的刺激强度
7.7 现行的各种企业经营机制比较
8 市场机制运行的秩序
8.1 计划经济对市场机制功能的选择
8.2 变“看不见的手”为“看得见的手”———对价格形成的计划指导
8.3 变“看不见的手”为“看得见的手”———对供给和需求的计划指导
8.4 市场机制运行的政策法律规范
第3篇 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态和调节机制
9 产业结构的均衡态和高度化
9.1 产业结构的均衡
9.2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9.3 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态
10 调节产业发展的市场功能
10.1 改变二元结构的战略和市场功能
10.2 产业发展顺序战略和市场功能
11 产业政策及其功能
11.1 产业政策———计划和市场的衔接
11.2 产业发展的计划导向
11.3 产业结构的参数调节机制
第4篇 宏观经济总量的非均衡态和调节机制
12 宏观经济总量的均衡态和目标值
12.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态
12.2 总量均衡的目标值
12.3 投资在不同生产要素间的有效配置
13 宏观经济总量的非均衡态
13.1 总量失衡的可能性形式
13.2 国民收入的超分配
13.3 总量失衡体现为货币供给失控
14 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调节系统
14.1 市场机制是总量调节机制的轴心
14.2 收入分配政策的传导机制
14.3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14.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5 各种宏观控制政策的协同作用
15.1 宏观控制政策协同作用的目标
15.2 财政政策的调节效应
15.3 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
15.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