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9994丛书名: 铁血将帅系列
1.作者为军事院校教授,专业对口,以专业、崭新的视角叙述,保证书稿的专业性,真实性、*威性。
2.图文并茂,图片源自刘铭传故居一手资料,展示了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
3.民族英雄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刘铭传舍身报国,力排万难,是很好的爱国题材。
4.以弱胜强,是晚清对外战争中,两场战役中的一次(另一次镇南关大捷),值得青少年学习。
5.担当首任台湾巡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刘铭传迎难而上,开发建设台湾,为台湾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近代化之父”。
本书主要讲述晚清名将刘铭传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惧个人荣辱成败,远赴台湾,组织台湾军民保境安民,与法国侵略者斗智斗勇,并终将侵略者赶出台湾的故事。在晚清风雨飘摇,任人凌辱,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刘铭传挺身而出,横戈跃马,征战沙场,打了难得的一场大胜仗,保卫了台湾,青史留名。本书立足史实,力求以通俗易懂的写法,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展现民族英雄刘铭传的一生。
第一章 出身布衣 起于草莽 001
第二章 追随淮军 擢升提督 037
第三章 镇捻有功 名至男爵 059
第四章 解甲归田 蛰伏乡里 077
第五章 临危受命 奉诏出山 093
第六章 驱法保台 彪炳史册 119
第七章 署理台湾 筹划建省 145
第八章 以抚为主 以德服番 171
第九章 发愤图强 兴办洋务 193
第十章 壮志难酬 悲愤辞世 229
大事年表 257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63
沪尾大捷
孤拔接到利士比的求援信,当即便派“杜居士路因”号、“雷诺堡”号以及“胆”号3艘军舰,又加拨了300名海军陆战队员,于10月5日驶到沪尾,增援利士比。
利士比见援军来到,顿时心花怒放。他把600名法军分成三个中队,每个中队200人。一中队由上尉方丹负责,二中队队长是德荷台上尉,三中队则由少尉笛玛出任临时队长。三个中队由“雷诺堡”号舰长波林奴统一指挥。沪尾海面法军舰队则一字排开,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针对法军海上强陆地弱的特点,刘铭传决定继续运用诱敌登陆、近战歼敌、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战术迎敌。
1884年10月8日上午8时,法国军舰齐火猛射,沪尾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序幕。也许是天公作美,这一天沪尾起了弥天大雾。法舰炮轰沪尾各个据点近半个小时,炸弹如雨,烟尘蔽天。他们以为在如此强烈的炮火袭击之下,沪尾炮台必然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清军的防御设施也必然化为灰烬。然而,当雾气散尽,他们却赫然发现面前的清军毫发无损。
此时,守军在刘铭传的指挥下迅速发动了反击,一排排大炮发出此起彼伏的震天吼声。清军第一炮就击中法舰,把法舰“维伯”号战舰头桅击成两截,第二炮又将“维伯”号战船的舰体击穿,露出了一个深深的大洞。目睹了这场海陆战全过程的沪尾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法莱格,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炮台发出炮弹,可命中击打法船,将法国‘维伯’号战船头桅开成两截,复于其船旁击一大洞。而法船发出炮弹甚不得利,均击中于事无济之他物,独不得打击炮台。是时,其炮台之完固,与未开战之先,差无几也。”然而,短短不到两个月沪尾的炮台较之基隆炮台的防御能力有天壤之别,不是偶然的。在这期间,刘铭传利用基隆撤出的部队集中加强了基隆的防守,重新调动和配置了基隆的守军,构筑了更加坚固的工事,还架设了刚运到台的大炮。此外,沪尾军民愤于法军的暴行,都积极请战,士气高涨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说,孤拔这时攻打台湾设防最坚固的沪尾,是他的一次重大失策。
在清军猛烈炮火的冲击之下,法国舰船逐渐向四处散开。刘铭传知道,等到舰船完全散开之后就该是法军登陆作战的时刻了,便督令各营按事先授予的“四面埋伏,聚而歼之”战术分散埋伏。沪尾总指挥官、湘军将领孙开华率军埋伏在假港,李定明率军埋伏在油车口,章高元率部埋伏在北台山后,李彤恩率部埋伏在北路山间,四处互为表里,互相声援,四向冲杀,可以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上午9时,法舰炮向北岸海滩及守军营地猛烈轰击,掩护其登陆部队乘小艇分三路上岸。刘铭传沉着应对,待法军远离舰炮火力,进入伏击地带,指挥孙开华立率两营从正面拦击,埋伏的清军从壕沟中冲杀出来,一时间拼杀声响彻云霄。法军先是一阵慌乱,但很快便稳定住阵脚,法舰也延长炮火向密林射击。法军装备太过精良,“敌兵各执利枪,以全力相犯,自晨至午,枪声不息,挫而复进者数回”,孙开华组织几次冲锋,但都被打退,伤亡甚大。又激战了近半个时辰,清军被法军炮火压得步步后退,眼见要抵挡不住。正在危急关头,伏于山后的章高元部和刘朝祜率部飞速赶到,这才顶住法军前进的进攻。中法两军厮杀进入胶着状态。法军虽然人少,但仗着枪械精良慢慢占据了优势,清军的阵脚开始有些慌乱。此时,一名守备中枪倒地,两名兵勇一见,掉头便向后面奔跑,法军便压将过来。
就在清军队伍即将崩溃之时,形势发生了逆转。官兵们看到一匹枣红马突然从道旁如旋风般冲出来,刘铭传身着短衣,脚穿草鞋跨马出现在战场上。只见刘铭传手起刀落,先将跑在前头的兵勇砍翻,然后振臂一呼:“本抚在此,有胆敢后退者,军将阵法!杀敌一星者赏百金!二星者赏二百金。”话音刚落,刘铭传的部将章高元裸身衔刀带领一名朱姓哨官又从树后杀出突入敌阵。他们乘势躺倒连连翻滚,一直翻到法军旗手脚前,挥刀将旗手砍翻。突然的变故,让法军的队伍大乱,纷纷后退。此时,孙开华率李定明、范惠意率领队伍趁机发起了猛烈攻击,法军节节败退到一个小山上组织防御。
正当法军准备依托小山进行抵抗时,在他们身后突然冒出一群恐怖的“天神”。他们个个赤裸着上身,手握着土枪,口中嚼着槟榔,红汁液沾满了嘴部和颊部,从茂密的树丛中射出密集的枪弹。法国人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人鬼难辨而又弹无虚发的怪物,不禁被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那么,这“天神”是何许人也?原来是台湾梨园戏子张阿火组织的500人神枪手队……这500名“天神”弹无虚发,左右拼杀,配合追赶上来的清军正规部队,把法军包了饺子。一时间,法军阵营内一片惨叫,人人慌不择路、四处乱逃。
此次战斗,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到下午1时,清军在战斗中几乎取得了全胜:仅仅阵亡哨兵3人,伤100余人;而法军被斩首25名,被击毙300余人,被俘虏14人,78人因慌不择路溺水而亡。这就是台湾历史上著名的“沪尾大捷”。
提起晚清,免不了是这样的景象:国内权贵自以为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文恬武嬉,贪污腐败横行,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加上天灾频仍,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迫揭竿而起,大清帝国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国外,欧美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资本罪恶的驱使下,贩卖黑奴、四处殖民,利用船坚炮利瓜分世界……清朝不能幸免,在外国炮火的轰炸下,无能的清政府一败再败,割地赔款屡次上演,就连日本也踏上中国领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中国遇见了“三千年唯有之大局”,由于政府尽力于压榨民众,并未着眼世界,以至于碰到“洋人”时手足无措,面对洋人的先进火器,更是惊慌失措,无法应对,以至于军事上屡次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也落败,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八国联军侵华还是以侵略者凯旋而告终…… 失败无疑是清朝的代名词,是形容清军“好”的词语,外国人更认为中国是东亚病夫,低等民族,他们可以任意宰割,随意奴役,这一幕幕历史令国人倍感耻辱。但是国人似乎忘了在对外战争上,清军将领刘铭传、冯子材打了一场胜仗,那就是中法战争。这是晚清对外战争中唯*的一场胜仗。可惜,因为晚清朝廷的腐败无能,终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虽然清政府的无能玷污了胜利之神,但历史是公正的。冯子材、刘铭传终究得到了历史公正的裁决,他们文韬武略,冒死抗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鼓励后人铭记历史,精忠报国。《晚清名将:刘铭传传》讲述的正是民族英雄刘铭传的故事。 本书作者是军事领域的研究者,他们深挖历史文献,走访刘铭传故居,在追求客观真实的史实基础上,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讲述刘铭传的一生:寒门出身的刘铭传,面临历史大变局,审时度势,建功立业,在国家危难之际,拒绝老上司李鸿章明哲保身的建议,不惧个人荣辱,冒死赴台,领导台湾军民抗法保台,终以少胜多,维护了没有尊严的满清政府的尊严;随后,他夙兴夜寐,担任首任台湾巡抚,致力于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为台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台湾近代之父”。 翻开书本,尘封的历史之门被打开,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历史事件一个个铺排而来;掩卷沉思,生为国人,天下兴亡,匹夫岂能无责!愿生于我国土之上,深受国土哺乳养育的我国民众,能有保家卫国之精神,捍卫伟大母亲之尊严。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作为晚清中兴时期重要的将领之一,他有幸依靠贤帅创办“铭军”,剿杀太平军、捻军,血性忠勇,抗法保台彪炳史册、署理台湾兴办洋务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和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赢得后人“中流一柱”“性秉刚正”的赞誉。著名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称赞他是“妇孺皆能识姓名”“有大勋劳于国家者”的一个人。
名士无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
生于乱世的刘铭传,虽然出身卑微,没有科举功名,但性情刚烈,“逞强好斗”,从小志存高远,能言善辩,行侠仗义,不畏强暴,不愿俯仰于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穷,为了生计贩过私盐,18岁赤手空拳除恶霸,铤而走险闯荡乡里,扯起旗帜创办团练。25岁率团练组成“铭字营”加入淮军,所领“铭字营”很快成为淮军成军最早、发展最快的劲旅,是李鸿章最得力的将领。在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三年内,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深受李鸿章赏识和朝廷器重,平步青云,年仅28岁就擢升“直隶提督”,赏穿黄马褂。随后又因镇捻有功、名至男爵。
我欲成佛天不允,只因人间有不平。
性情直爽、光明磊落的刘铭传,厌倦派系林立、互相排挤、尔虞我诈的官场丑态,曾借有病在身,多次请辞回乡。后因“铭军”哗变被除兵权,在家闲居达13年之久。然而,他偏居乡野,却心忧天下。在这期间,他博览群书交名士,静观天下夜难眠。面对国家饱受列强欺凌、落后挨打的局面,刘铭传潜心钻研西方书籍和报刊中译本,思虑中国富强之道,积极向朝廷递交富国强军之策,希望在政治上有更大作为,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才华。然而,由于清代官场重文轻武,缺少科举功名的刘铭传,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面对法国侵略军占领台湾等多种“要挟”、众多文臣武将妥协退避的局面,清朝政府急忙召见骁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刘铭传。刘铭传临危受命,坚决主张应战,向朝廷递交《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在“兵单饷乏、孤身无助”的情况下,面对武器装备先进的法军舰队,他冒死赴台、不畏强敌、沉着应战,率领台湾军民取得基隆、沪尾两次战役的全胜,为捍卫国家主权立下赫赫战功。“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作为首任台
湾巡抚,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把办防、练兵、理财和抚番当成头等大事。
他大刀阔斧地对台湾防务、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等进行改革,主持修建了全国第一条铁路、创办了第一个邮政局、开办了中国第二大煤矿,使台湾最早拥有自来水、煤气灯;设立洋学堂,安装海底电缆,刘铭传不愧是台湾近代事业的奠基人,被称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才气无双,不居人下”,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思想深邃、富有见解的诗词和奏折,《大潜山房诗钞》《刘壮肃公奏议》《盘亭小录》等文稿,展现了一代名将的深邃见解和豪迈情怀。难怪时人称他“少耽呤事”“才兼文武”。著名诗人陈衍称他的诗“偶对甚整”“体近乐天”。可见,刘铭传具有很深的文学底蕴。
壮志未酬身先死。
1895年4月,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宝岛台湾被日本霸占。刘铭传闻讯后,气得吐血,从此一病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抑郁而死。刘铭传逝世后,清朝赠他“太子太保”称号,谥“壮肃”,归葬肥西金桥吴家小院墙。
数易其稿,终于付梓出版,同仁击掌同庆。本书由罗包庚、李莹、闻涛、段建华、王建永负责初稿撰写,罗包庚、任立亚、李莹、闻涛、段建华、王建永负责审稿和定稿,书中插图由刘铭传纪念馆郭武负责拍摄并无偿提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