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808729
本书主要对区块链、通证、资产通证化、通证经济、通证经济改造、证劵型通证发行等进行了很详细的分析、解读。通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将促进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成长,进而从资本与底层技术两方面共同促进诸如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希望本书对希翼进入相关领域的人们有所启发。
第一部分 区块链认知革命 / 1
一、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从技术到哲学的进步 / 2
1.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 / 2
2. 区块链技术是交叉学科的集合 / 3
二、认识区块链的本质 / 6
1. 区块链对现代理论体系的穿透 / 6
2. 信任的机器:生产关系的改造 / 8
3. 区块链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信任的规模化 / 12
三、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 17
1. 世界各国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 / 17
2. 世界各国对区块链监管政策的分析 / 20
四、区块链技术与区块链思维 / 37
1. 区块链五大思维 / 37
2. 从区块链技术到哲学 / 39
第二部分 通证与通证经济 / 43
一、通证的本质及分类 / 44
1. 通证是什么 / 44
2. 现实世界的通证 / 48
3. 通证的分类与应用 / 49
4. 通证分类全景图与局限 / 58
二、通证经济 / 62
1. 通证经济与通证经济学 / 62
2. 面向未来世界的通证经济体 / 66
3. 通证经济体的特点与意义 / 67
三、资产通证化 / 69
1. 什么是资产通证化 / 69
2. 资产通证化带来的价值 / 69
3. 可通证化的资产类别 / 74
4. 资产通证化面临的挑战 / 75
5. 部分资产通证化案例与项目解析 / 77
第三部分 通证经济与实体经济 / 93
一、通证: 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最大应用 / 94
1.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数据文明 / 94
2. 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 / 95
3. 通证将重塑价值流转体系 / 97
二、区块链背后的经济学理论 / 103
1. 哈耶克与《货币的非国家化》 / 103
2. 马克思与《资本论》 / 105
3. 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106
三、区块链技术与高新技术 / 107
四、 区块链技术、通证经济与新零售 / 109
1. 营销环境 / 109
2. 去中心化交易 / 110
3. 在线支付系统的升级 / 111
五、区块链技术、通证经济与财富再分配 / 113
第四部分 通证经济改造 / 117
一、通证经济改造的合规模型 / 118
1. 合规模型的定义和理解 / 118
2. 合规模型的法律构架 / 120
二、通证经济改造的体系架构 / 123
1. 节点 / 123
2. 平台 / 125
3. 行为 / 130
三、通证经济改造的应用模型 / 132
1. 通证的流通模型 / 132
2. 通证的激励模型 / 133
3. 通证的分配模型 / 133
4. 通证的估值模型 / 134
四、通证经济模型设计的方法、路径和步骤 / 139
1. 通证经济设计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 139
2. 通证经济体系设计 / 146
3. 通证经济设计步骤 / 147
4. 通证经济系统设计的七个原则 / 148
第五部分 证券型通证发行(STO) / 151
一、定义与关键区别 / 152
1. 证券型通证发行(STO)的定义 / 152
2. 证券型通证发行(STO)与传统首次公开上市(IPO)的区别 / 153
3. 证券型通证发行(STO)与首次虚拟币发行上市(ICO)的区别 / 153
二、证券型通证发行是打通虚拟和现实资产的 “桥梁” / 156
1. 通证化发行资产的一般定义或种类 / 156
2. 证券型通证发行资产的特质 / 157
3. 证券型通证发行的意义与内涵 / 159
三、证券型通证发行的特殊意义 / 161
第六部分 证券型通证发行的应用探讨 / 163
一、证券型通证发行在全球的发展概况 / 164
二、证券型通证发行在美国的实践 / 166
1. 证券型通证发行与美国SEC 法律的对接 / 166
2. 证券型通证发行的实操启示 / 168
3. 美国实现小批量证券型通证发行的启示 / 171
三、证券型通证发行在中国的意义 / 173
1. 盘活实体资产,提高流动性 / 173
2. 提升资本市场参与度与资本市场深度 / 174
3. 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流动性和市场深度 / 175
4. 为新兴重点产业、关键科技产业服务 / 175
四、证券型通证发行在中国的可能性实践 / 177
1. 利用证券型通证发行扶持前沿科技产业的发展 / 177
2. 通过证券型通证发行重塑股权投资模型 / 177
3. 采用证券型通证发行盘活新三板的资源 / 178
4. 探讨用证券型通证发行解决二级市场流动性危机 / 178
5. 研究证券型通证发行解决企业债问题 / 179
6. 采用证券型通证发行的方法,用“土地银行”的概念进一步推进中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远郊或农村土地流转等进程 / 179
第七部分 证券型通证发行的发展与完善 / 181
一、证券型通证发行的合规问题 / 182
1. STO 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 182
2. 合规的风险与规避 / 183
二、证券型通证发行的人才问题 / 184
1. 新型边沿合成学科的人才局限 / 184
2. 全球区块链人才现状 / 184
3. STO 的人才问题 / 185
三、证券型通证发行的技术问题 / 186
1. 新技术的不成熟和风险 / 186
2. 新技术发展的快速与不断突破 / 188
3. 现行法律法规对新技术的友好度 / 189
四、证券型通证发行的培训问题 / 191
1. 培训主体 / 191
2. 培训的目的 / 192
3. 培训的专业度和水准 / 193
4. 自学的问题 / 194
后 记 / 196
免责声明 / 198
参考文献/ 199
从2017 年开始,“区块链”三个字忽然炙手可热起来。几乎在一夜之间,大批投资者们都知道了“比特币”这种新生事物的存在。随之而来的便是ICO 的狂潮,在那段野蛮发展期间,不少人确实靠着投资数字货币搭上了财富快车,但更多的人则是搭上了财富的过山车,因为不懂区块链,只是盲目跟风当前的财富效应,导致最后缴纳了高昂的学费。
其实,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哈希(Hash)理论的提出,直接播下了区块链技术工作量证明(POW)的种子;随后,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中技术极客对美国采取的货币政策表示不满,以中本聪为代表的技术极客提出研发“超级货币”的设想。同年,中本聪第一个在极客联盟中发表了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文章,对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货币——比特币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次年1 月份又公布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到如今,比特币已经默默发展了整整10 年。
厚积薄发,十周岁的区块链技术,必将像当年一度沉寂的互联网一样,点燃一场新技术的激情之火。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将数据打包成区块,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前后咬合,进行正确排列。在未来,区块链还将成为万物互联的超级账本,并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高新科技,共同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支撑和新引擎。用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的话说,区块链是一个创造信任的机器,而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在区块链之前,人们为建立信任,达成共识,花费了很多资源,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未来,这种情况将大大改观。
但是,ICO 又给人们浇了一瓢冷水。人们发现,这种完全没锚定物的新型融资方式风险极高,不仅参与者赚不到赢利,等不到升值,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与项目也拿不到资金。这也催生了STO 的诞生。所谓STO,即证券型通证发行,英文全称为Security Token Offering。有人说,它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ICO 的“应激反应”,是在无法及时出台相适应的监管政策的情况下,将新生的通证经济纳入传统金融监管系统的尝试。确实如此。以美国为例,其在2017 年7 月提出,由美国证监会SEC 进行通证市场监管;SEC 在接下任务后,考虑到自己没有相关经验,便借用美国现行证券法,将可以适用证券规则监管的通证纳入到现有监管范围,具体称为“证券型通证”,其余不适合监管条例的通证,则纳入到“实用型通证”类型中。迄今为止,美国也没想好怎么面对实用型通证。而证券型通证,不仅被纳入了监管体系,而且已经产生了一小批成功案例。截至笔者截稿,成功案例大约有40 例。这不仅为美国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了出口与通道,同时也向全球相关企业或项目抛出了橄榄枝。因为只要满足相的条例,任何企业都可以像赴美上市一样,赴美STO。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STO 其实是IPO 在区块链时代的升级版本,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IPO 2.0。IPO,众所周知,其全称为Initial Public Offering,指企业首次向公众招股,目的是募集资金,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IPO 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如必须是股份公司,必须经营满三年以上,且连续三年盈利等。很多的“必须”,把大多数公司挡在了门外。相对而言,STO尽管也有不低的门槛,但整体上还是要低得多。如前所述,STO 只达到了相关国家证券发行的最低标准,最重要的是它的每一份通证都对应着实体资产或价值,因此,二者有很大的共同性。我们知道,股票是一种伟大的发明,是西方世界主导人类进程四百年的探索之一,是西方文明树上的果实之一,现在还移植到了全球,其要义就是可以将社会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通过企业成长发展社会经济。然而IPO 仍存在很多不足,将很多公司挡在了门外,相当于将很多资产挡在了门外。相较而言,STO 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尽可能盘活沉睡资本,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继而惠及更多人群。
这里不妨举两个小例子:一是位于纽约曼哈顿东村一栋共有12 个单元建筑物的通证化,它在2018 年10 月有幸成为全球首个在以太坊上进行通证化并成功发行的大型地产项目;二是美国知名视觉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1980 年创作的绘画作品《14 把小电椅》,它是全球首个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竞拍的艺术品。这两个案例的成功提醒世人,使用区块链技术与STO理念,无论不动产也好,天价艺术品也好,都可以像流通金融产品一样进行实时交易。那么很简单:如果美国纽约曼哈顿东村的物业可以STO,那么中国北京中关村的物业为什么不可以?如果美国的艺术作品可以STO,那么中国的艺术作品为什么不可以?全球其他地区不动产与艺术品为什么不可以?推而广之,其他有价值的物品与事物为什么不可以?一句话,STO 可以在未来覆盖所有的资产与价值,这种直接锚定资产与价值的全新融资方式不仅会促进全球资产的广泛流动,促进通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将促进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成长,进而从资本与底层技术两方面共同促进诸如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一场超越
目前认知的革命。
虽然STO 目前还不是显学,但我们要眼光长远,要站在未来看待当下。只有这样,才能提前站在风口上,等风来,蓄势待发。而现在,STO 引发的全球经济风暴不是能否到来的问题,而是已经在到来的路上。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和大家一起从浅到深、从历史到未来、从概念到应用、从技术到商业、从经济到社会等诸多层面,提前迎接它的到来,并及早深入其本质,抛砖引玉,对希翼进入相关领域的人们有所启发。如此,将不胜欣慰。
第一部分 区块链认知革命
一、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从技术到哲学的进步
1.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
在一年之前,如果你走进书店,打开任意一本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图书,其开头十有八九会介绍或追溯到一个人身上,他就是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网上仅有可见的个人资料并无多少价值,包括爱好收集火车模型,曾为大型企业和美国军方做过保密工作,是个日裔美国人等。2008年,他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勾勒了比特币系统的基本框架。次年,他为该系统建立了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比特币自此诞生。因此,人们都称中本聪为“比特币之父”。2010 年,比特币渐成气候,在人人谈论之际,他却悄然离去,从此在互联网上销声匿迹。
但是,“比特币之父”绝不等同于“区块链之父”,尽管很多人想当然地将两者等同。从一定程度上说,区块链可以理解为比特币之父,后者是前者的底层技术的应用,或者说比特币最核心的技术是区块链。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比特币相当于一家商店,但这家商店开在主人继承自父辈的门面房里,主人只是做了一定的改造和装修。再往前追溯,我们不禁问:这家商店、这所房子的地基,最初又是由谁打下的呢?是哈耶克(又译为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 年5 月8 日至1992 年3 月23 日)。20 世纪初期,奥地利经济学派完整地阐述了一种去国家化的非主权货币的构想,代表著作就是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这可以被认为是比特币最早的理论起源。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强大的计算机,也没有互联网,因此从技术上无法实现。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时代进步了,计算机出现了,互联网飞速发展,这个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也开始有了答案。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一群天才程序员便开始探讨这一难题。1982 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 首先提出了不可追踪的密码学网络支付系统概念。八年后,他将这一想法扩展为密码学匿名现金系统,即Ecash。1998 年,戴伟(DaiWei ) 的论文阐述了一种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现金系统,即B-money。与此同时,尼克•萨博(Nick Szabo) 发明了Bitgold,提出工作量证明机制,用户通过竞争性地解决数学难题,将解答的结果用加密算法串联在一起公开发布,进而构建出一个产权认证系统。哈尔•芬尼(Hal Finney) 则在稍后把该机制完善为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工作量证明”。在前人的基础上,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次年,比特币网络诞生。人类的货币史“正式”翻开了新的一页,区块链也逐渐广为
人知。
2. 区块链技术是交叉学科的集合
如果不反对我们前面的比喻,那么“区块链技术是交叉学科的集合”这句话便非常容易理解:盖一所房子,仅仅有瓦工行不行?仅仅有木工行不行?仅仅有钢筋工行不行?答案是五行八作,缺了谁都不行。特别是建区块链这样的大房子,不仅需要瓦工、木工、钢筋工、漆工、水工、电工等众所周知的工种,还需要各种高端专业人士或团队,比如勘探方面的、材料方面的、施工方面的,等等,后期还需要不断地装修、维修与改造。
区块链是一门交叉学科,融汇了金融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同时又远超这几门学科。即使是最基本的底层技术,最少也结合了密码学、计算机网络、哲学博弈论等众多门类知识。在未来,区块链还将踏上一个由它参与构造的更大的交叉平台,也就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 及其他日新月异的技术一起,重新构建我们这个世界。
这个行业有链圈、币圈以及矿圈之分。
链圈。所谓链圈就是指区块链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输出等群体。
币圈。所谓币圈主要是指ICO 项目发行方、天使投资者、基石投资者、私募、交易所平台、散户等生态系统。
矿圈。所谓矿圈主要是指由矿场主、矿工、矿池、矿机供应商等主体构成的系统。其中,矿场主一般都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有着较多的政府资源,能够获得低价的用电计划,继而建立自己的矿场。在该生态系统中,矿工处于最底层,容易受到主流数字货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矿池,主要是为矿工等提供算力等软件支持,但要依据算力矿池基数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收益稳定,并且风险较低。而矿机供应商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货币挖矿设备。
前文我们曾经追溯过区块链的诞生,提到由于计算机技术这个关键节点的缺位,从哈耶克时代埋下的种子竟然沉睡了将近百年。没有哈耶克,也依然会有中本聪,但必须有一个类似于哈耶克的人提前做好基础研究和理论建构。实际上,哈耶克、大卫•乔姆、戴伟、尼克•萨博、哈尔•芬尼及一系列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留下名字的天才程序员,都不可绕过。有些人哪怕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或流程工作,依然不可绕过。他们的背后还更多人,做着后勤或者支持工作,还有很多人就像那只引发海啸的蝴蝶
一样,做着影响未来巨大变革而不自知的工作。没有一根根栋梁,没有一块块砖瓦,即使中本聪,也不可能独自站上空中楼阁。
如今,区块链时代已然来临,说明其底层技术已趋于成熟;然而众所周知,方兴未艾的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也包括人文社科方面的。仅就技术层面而言,还有性能、安全、隐私、可操作性、可编程性、智能合约等多维度的问题有待解决。其背后预示着人类对整体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水平极大提升的急迫需求,当然也进一步阐释了区块链不仅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前所未有的最为繁复的交叉学科。
事实上,早在区块链技术还停留在基因阶段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哈耶克、米塞斯等人在进行理想探索的同时,就已经谈到了整个技术,谈到了政府和法律。今天我们研究区块链,推进区块链广泛应用的同时,又岂能一叶障目?我们要看到整个科技树,同时也要看到整座人类文明之森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