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7813
太阳鸟文学年选,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开始创建的文学品牌,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丛书主编,本套丛书大体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诗歌六大分卷,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的厚望,每年都将发表的原创文学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这些选本追求精品,但更多体察了民众的心理,内容贴近大众化的生活,行文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风格。至2019年年底,这套文学年选已经连续出版了22辑,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这么多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国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这套文学年选,也将在大众读者的支持与陪伴下、逐步深入,越走越远。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22年,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2020年1月出版的六卷年选本,作为年度盘点的*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9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
杂文的选本,偏爱于真性情的袒露和书写,并寻求文学体验范畴的人文关怀。
22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国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001 序 现代杂文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王 侃
001 大妈,你的名字应该叫优雅 吴启钱
004 娱乐生态如何水至清无“毒”鱼? 陈庆贵
006 朱墨相近,何色? 汪 强
008 “一笑”是怎么变成“三笑”的 山 谷
011 过境,“可疑”的访客 陈晓兰
015 让老城镇更加舒适宁静 姜 鸣
018 美食、方便面及其他 唐吟方
023 电影史中的好猪 毛 尖
025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节俗,从来就处于变化之中 薛 冰
029 人文地理的喜与忧 卫建民
032 科幻是一种希望 严 锋
036 9102年你准备活成哪种“人设”? Camille
038 “被攀比”的人生伤不起 鲁小鱼
040 被打卡绑架的人生 语 末
042 人之初,性本晒 蓝小西
044 当收藏式生活遇上拖延症 蔡敏乐
046 再见了,武侠 捉刀人
049 见面亲和背后热 童孟侯
051 社会发展中的温情 殷 骏
053 陪读考证妈你当不当? 风 泠
055 误读及其他 陈世旭
058 就像干旱的土地渴求雨水 郭文斌
060 从电子货币谈起 过传忠
062 放下手机过大年 闫 岩
064 不做孙辈的配音演员 汤啸天
065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方式 张 炜
067 塑料絮语 黄柏生
069 “尊贵”的会员 孔 曦
071 抄袭越被宽容,原创就越萎缩 潘 真
073 绝非只是搞笑的“评奖” 沈 栖
075 你会使用手机吗? 周炳揆
077 商海更需“贴心人” 姚欣宏
079 “App格子”里的人与事 詹 湛
082 语言贫乏意味着精神贫乏 林少华
084 你只管负责精彩 管继平
086 讲 究 凌启渝
088 我们的爱和欲望会消逝吗 宋诗婷
090 成为父亲 徐菁菁
092 有人不愿去罗马 介子平
094 戴那么多高帽 你累不累 王重旭
097 别让网红的“魅力”成为“魔力” 汪金友
099 “求求你表扬我” 张静雯
102 小卖部“退学”,相见不如怀念 陈 方
104 《地久天长》比《渴望》进步了吗? 马 衣
107 山沟里的弟弟 普布扎西
110 中级趣味 何永康
112 我不爱猫 但我不敢说 杨 杰
115 “无声广场舞”让人看到文明的柔韧性 王钟的
117 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像是定好闹钟的机器 任 然
119 《都挺好》真挺好?观众需要怎样的现实剧 孔冰欣
125 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江 丹
127 “给孩子过生日”是一道严肃的教育课题 毛建国
129 文人宜散不宜聚 张宏宇
131 巴黎圣母院会消失吗 朱国顺
133 才艺做减法 刘诚龙
136 因为大地养育了我们——我之节约观 谢 冕
139 没用与有用 化定兴
141 诗歌“贱卖”废纸价 梁 岩
143 我的“文学梦” 唐小兵
146 科学家的“红地毯”该在哪里 凌 河
148 让面子飞一会儿 胡展奋
150 鲁迅不是“话痨” 陈鲁民
152 生活在“时间边角料”里 詹克明
155 嗯一声还是嗯两声 刘洪波
157 这届小学生不好带?是我们欠他们一个真相 董怀国
159 “原谅宝”,技术噱头下的作恶 毕 舸
161 不必动辄放言“砸饭碗” 廖德凯
163 “热搜”榜带来了什么? 远 方
165 争相扮“姨太太”是拿无知当有趣 鲍 南
167 尬写和避免的方法 枫 雨
170 博物馆热与教育竞争 张明扬
172 车到山前能有路吗 邓 刚
174 “大妈”的丝巾 李继勇
177 “人生不能无群” 马建红
180 有关“情感劳动” 江曾培
182 猫和老鼠的争论 肖复兴
185 幼儿园里的怪兽 苗 炜
187 这个哪吒不一样 萑 苇
190 当我们谈论周杰伦时 陈 沐
193 谨防坠入“时间黑洞” 李 俭
195 《小欢喜》是给中年人的一次精神按摩 韩浩月
197 “流浪汉读书”还是“读书人流浪”? 吴敏文
199 可控的人工智能才有未来 张田勘
201 给特殊人群以特别的爱 沈 栖
203 诗·远方·菜市场 梁 凌
205 《乐队的夏天》之后,我们重新认识“乐队” 赵 朴
207 归来兮,“文青” 齐世明
210 花25万克隆宠物,从死神手里挽回所爱? 廖 媛
213 现代人的孤独困境:我们到底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朋友? 许潆珊
216 让座与让位 何 申
218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这样马不停蹄? 卜玉英
现代杂文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王 侃
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的中国新文学已然百年。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杂文是新文学殊具异趣的品类,也是极为重要的五四遗产。值此百年之际,着手进行这样一项整理、编选工作,感慨别具。然而,每年面对浩浩汤汤又经纬万端的杂文海洋,一种“文体之难”的深切感受总会呈现于案前:从体裁或语言上看,诸多杂文作品可以归入散文这一范畴;而从题材或内容来看,诸多社论、文摘甚或游记,亦颇具杂文光彩。此种困惑不唯发生于今日,在百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亦有迹可循,无论是围绕鲁迅的杂文自觉意识之争,还是充斥于20世纪30年代的杂文/小品文之辩,似乎皆在昭示着:现代杂文仍缺乏一种明确的文体边界。如何定义作为现代文体的杂文,如何理解现代杂文在百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意义,是我们每一年在遴选过程中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对于现代杂文概念的梳理与重审,需要我们追溯历史,重返现场,将现代杂文放入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之中去勘探与理解。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言》)可见,杂文的源头,虽然比百年中国现代文学更为久远,但在确立现代意义的杂文文体概念之前,杂文并无独立自觉的文体意识,更多只作为一种归类方法,填充了大量无所分类的文章篇什。现代杂文的概念,基本诞生于五四时期,若是将历史落实到具体细微处,大抵还是鲁迅。就其作为一种文体的使命而言,按照鲁迅的话说,“况且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和新文学的其他文体一样,现代杂文也是被自己的历史使命所确立的一种文体。相比于其他文体,杂文似乎更具现实性,有着更为强烈而直接的现实观照与现世关怀。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杂文需迅速敏捷地给以直接精准的刻画。现代杂文所涵盖的内容上至国计,下至民生,无所不包,无所不论,显示着一种现代的写实精神与普世的文学旨归。与此同时,杂文显然比其他文体更具战斗性。杂文需不惮与坚固的社会结构及稳定的文明机制展开直接交锋,以匕首以投枪,兀自杀出一条言路。如果说自晚清文学革新开始的新文学传统具备某种“先锋性”,则其中尤以现代杂文,彰显出了当仁不让的领先时代的先锋品格。
可以说,杂文作为一种现代文体,其文体意识正是其现代意识。现代杂文文体意识的确定,展示出了现代杂文创作中脱离古典文学传统的反叛因子,与包含现代意味的新质成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初期,现代杂文的诞生,其现代性特质体现出了与西方现代性谱系所不同的源头与演变。一方面,新文学承接自晚清文学革新所开始的关于理想中国的想象,并借助现代杂文这一文类,完成了一种新的言说。另一方面,尽管现代杂文显示出开天辟地的新兴气象,却仍于骨骼血脉中保有一种延续的诗教传统,一份“文以载道”的文化理想。此种文体特质与时代思潮的矛盾错位,虽然直接影响了后来现代杂文文体意识的明晰确立,却意外释放出了该文类所特有的文学阐释力,赋予了其别样的审美品格与文化精神:一方面,杂文“反抗绝望”,它无惧直视“淋漓鲜血”或“惨淡人生”,无畏向往“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义无反顾喊出时代之声;另一方面,杂文又“拒绝忘却”,在不断地“走异路,逃异地”中频频回首,穿越家国民族的历史隧洞,追问时代个人的所来之处。
总之,现代杂文,以其传统性与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多重交织,探索出了一种更为适应时代新变的文体可能。而此种为不同时代所兼容的暧昧流动的文体意识,在连续复杂多元的时代运动中,逐渐获得了其现代文学史的合法地位,归并于一个现代中国的故事,并纳入到属于中国的现代性谱系之中。
百年现代文学行至今日,我们所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宏大与碎片共存,集中与多元并进的时空状态。在此重要的时间节点,杂文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我们每一年编选年度最佳杂文的意义,也恰在此处。每年此时,当我们面对浩浩万端的杂文海洋之时,也似在百年现代文学的版图上持续地探索行进。杂文与我们,共同汇入了这一整段的历史洪流之中。
一
杂文的现代品格,首先体现于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一种贴近地面的观察与正面强攻的书写。此种或匕首或投枪的抨击怒吼之声,较为直截切近我们理想的杂文样态:它不惮直接撕开蠹虫侵蚀的社会病体,完成手术刀般的精准治疗。因是之故,在每年遴选最佳杂文之际,我们都坚持以文章的现实取向作为首要的选择标准。直面现实,笑骂歌哭,一任自由。而一种真之境界,亦由此诞生。
薛冰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节俗,从来就处于变化之中》以传统节日的时代新变为切入点,所讨论的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常备之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章梳理了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流变,肯定了其中所蕴含的先民智慧与美好愿望。然而文章并未片面地立足过去,或执着鼓吹传统一维,而是从更为中和圆融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节俗当从时代,是历史的规律,也是现实的要求”。另有任然的《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像是定好闹钟的机器》。文章选取的话题是时下热议的“996”工作制。任然从法理与人情的不同角度,对这一制度展开质询,梳理了这一制度遭遇反弹的诸多原因,点明这一制度背后的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此种直面现实的檄文还有很多,比如卜玉英的《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这样马不停蹄?》、陈庆贵的《娱乐生态如何水至清无“毒”鱼?》、卫建民的《人文地理的喜与忧》、潘真的《抄袭越被宽容,原创就越萎缩》,等等。
当然,每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较为集中的热点话题。在此次遴选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杂文佳作都会围绕一些共同话题展开。这其中,科技显然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议题,本次辑录的诸多杂文中,便不乏针对此一议题的相关讨论。詹湛的《“App格子”里的人与事》从物质的“方格化”引申到了现代人逐渐被“方格化”的时间与生命。这种为科技所规训的生活,尽管体现着种种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却也无时无刻不在压抑着主体的情感与自由。值得肯定的是,詹湛并非简单地否认科技进步的价值,而是透过现象反思本质,考察科技背后的人的作用,显示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类似的还有毕舸的《“原谅宝”,技术噱头下的作恶》。文章从一则关于手机应用的恶性案件说起,所探讨的是借助技术所放大的人性之恶。而这种恶的收束,或许不在于限制技术发展,而是需要借助技术以外的法律政策与道德伦理的力量去应对。当然,关于科技,也并非全然负面新闻,仍存在较为积极乐观的看法。比如严锋的《科幻是一种希望》。文章从年初火爆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谈起,简略爬梳了“科幻”在中国的历史,并明确点出科幻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即“科幻是一种希望”。另有宋诗婷的《我们的爱和欲望会消逝吗》从一种较为新颖的角度,大胆预言科技进步为当代婚恋观所赋予的更多可能性。此外,还有张田勘的《可控的人工智能才有未来》、凌河的《科学家的“红地毯”该在哪里》、殷骏的《社会发展中的温情》等文章,皆由科技这一原点出发,讨论时代圆周所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
另一共同话题看似轻松一些,那就是“大妈”现象。吴启钱的《大妈,你的名字应该叫优雅》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说起,联系到近来甚嚣尘上的“大妈”话题,将“中国妇女”与“中国大妈”两种不同形象进行对比,最后期望一种更为优雅更为健康的中国妇女形象。无独有偶,另有不少杂文作者对“大妈”话题发表了看法。王钟的的《“无声广场舞”让人看到文明的柔韧性》从另一个侧面对“大妈”展开了评述。文章同样是从一则社会新闻开始,一条“无声广场舞”的视频,显示出大妈们的某种“优雅”品质,反拨了吴氏文章的批判之意。更为独到的是,王钟的指出了所谓“大妈”现象背后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而其解决办法似乎不能只围绕一个社会群体而展开,需要全社会更为广泛更为深化的通力合作。李继勇的《“大妈”的丝巾》从大妈们的一方丝巾说起,将大妈们还原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可谓更好地读解了大妈们的所思所想。文中一句“读懂‘大妈’,才能更好地读懂行进中的中国”,以小见大,堪为真知灼见,一时境界大开。不同的说者探讨同一个问题,难免带有各种不同的立场乃至偏至,往往容易造成各执一词、众声喧哗的困局。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汇聚各种声音,却可以为我们接近问题的核心与本质,提供更多可能。
二
直面现实,并非仅仅停留于现实表层,或曰偏执于现实一端。在每年的杂文佳作中,总是不乏文章在书写现实时,以历史作为方法,对现实展开旁敲侧击的突围。在今年编选的最佳杂文中,同样有不少文章选择向历史纵深处挺进,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寻求智慧,以为现实获得启示。这些文章同样出色。
汪强的《朱墨相近,何色?》是一篇说理性强的好文。文章自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始,将这一句话演绎出某种极致,并进而提出了一个悖反之论:过分夸大“近”的意义,难道可以抵消近朱者或者近墨者的主观行为吗?汪强引用了历史上的岳飞、包公与海瑞的例子,所证明的是,即便在这样的忠臣良将周围,也并非全然都是可堪重用的栋梁之才。由此,汪强联系现实的贪腐案件提出终极诘问:“他们是近了黑,近了坏人,才变黑变坏的,那在变前呢?”文章开篇设疑,层层推进,嵌套历史素材,最终实现对现实的别样反思。山谷的《“一笑”是怎么变成“三笑”的》将“唐伯虎一笑姻缘”的爱情传说与当代爱情故事穿插对比,一方面阐述了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对于不同时代婚恋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肯定了某种古今不变且代代相传的婚恋本质。文章文笔纵横,妙趣横生。介子平的《有人不愿去罗马》是一篇引经据典的好文,从钗黛之争谈到人人殊异,正如“有人就出生在罗马,有人不愿去罗马”。而这种“你体会不出他的苦,他读不懂你的愁”的局面恰恰是构成世界丰富多元的原因,毕竟“叙述困境的存在,恰恰丰富了叙述的层次”。也正是感怀于这种孤独无声的境界,所有的相遇相知显得更为珍贵。胡展奋的《让面子飞一会儿》同样援引了诸多历史轶事与文化典故。从《汉书》的“便面”到魏晋南北朝的“手不释扇”,从《清明上河图》的“黑袍男”到民国时期的“破帽遮颜过闹市”,所谓的“面子”文化自古至今代代延续,而一段“便面”野史也孕育于其中,所谓“让面子飞一会儿”,短暂地“屏蔽”一番人情社会,实是古已有之的智慧。类似的文章还有陈晓兰的《过境,“可疑”的访客》、陈世旭的《误读及其他》、郭文斌的《就像干旱的土地渴求雨水》,等等。此类文章反求诸历史,纵横捭阖,文笔恣肆,叙事说理,才气斐然。
三
在每一年的杂文创作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章着眼于时代中的个人,并从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生命历程两个向度,对自我展开剖析。剖析自我,并非如今独创的杂文手段,而是自现代杂文开始就已经具备的手法。从鲁迅开始,也会有“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集外集·〈穷人〉小引》)的感叹。而这种勇于自剖的杂文手法,显示出杂文作者自身更为强烈直接的主体意识。正是在这种时代与个人共振的反思与互文中,包含有一份更为深沉厚重的思想性。
过传忠的《从电子货币谈起》着眼于日常生活,从科技所引发的一桩尴尬事例说起。先是几番真情实感的“痛诉”,表达“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紧接着还是承认“首先得怪自己”,毕竟“人工智能的日子就要来到了,就要跟机器人打交道了”,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与之共舞或者随波沉沦,在科技之外,还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发挥作用。马衣的《〈地久天长〉比〈渴望〉进步了吗》将刚刚斩获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的华语片《地久天长》与上世纪风靡一时的国产电视剧《渴望》作了对比,借着其中延续的“好女人”形象反诘追问:《地久天长》比《渴望》进步了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然而在种种变与不变之间,仍有一种穿越时空并引起广泛共鸣的抒情之情。作者马衣在文章最后坦露了自己的全篇泪点,并结合了实际的生活经历,表达出一种对于平淡真实又具有永恒意味的生活的期盼与“渴望”。普布扎西的《山沟里的弟弟》所选取的素材来自其个人生活经历。继承家业放羊与走出山沟求学,曾是摆在“我”与弟弟面前的两难选择。弟弟选择了前者,“我”选择了后者。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普布扎西站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回望过去的岁月,曾经所有的激烈情绪都变得似有若无,只化为一句颇具哲理的感慨,“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必须通过一段段轮回与磨难,像幼小的鲑鱼,游历完世界,返回原来那条小溪,才能产出那堆卵”,况味无限。此种来源于作者真实经历的人生感怀,烙印着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虽不似其他文章壮怀慷慨,却以一种朴素蕴藉的方式讲明白了最为深刻的道理,兀自有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谢冕的《因为大地养育了我们——我之节约观》同样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文,强调了一种在时代变迁的风云变幻中始终坚守的节约观念。此种不为时代所改变的朴素习惯,不仅砥砺磨炼于清贫困苦的旧时岁月,更是源于一份人生在世感念天地的敬畏之心。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佩劳动者的辛苦,此种心情不随时代的变迁而转移。此外,还有杨杰的《我不爱猫 但我不敢说》、江丹的《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唐小兵的《我的“文学梦”》等文章,亦是从自我的剖析与表达出发,将杂文的现实精神抑或战斗品格融入自己的写作生命之中,凝练为自身的创作准则与人生信条。
四
尽管杂文的创作有其形而上的载道理想,却也仍需一种审美形式的承载,方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言说。对于杂文而言,其独特的审美形式,正在于文体的短小精悍。杂文的动人之处,便是在一种有限的文体篇幅内包蕴尽可能巨大的阐释能量。这也喻示了杂文这一文类所具备的新的写作可能。自鲁迅处,便已经开始了关于杂文的文体实验。从题材内容来说,杂文尽可以包含社会、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从文体界限来说,杂文又可以包含小说、寓言、诗、散文乃至戏剧等诸多文体特质。在历年的编选中,便有不少杂文作者尝试着做杂文的文体实验。今年亦不例外。
陈晓兰的《过境,“可疑”的访客》中从如今的跨国位移的繁琐程序说起,回溯历史,追寻此种“海关文化”的最初源头,从欧美海关文化的差异谈到了霍桑《红字》的发现,从民国时期出游欧美的游记引申到了整段中国近代史,所涉内容涵盖历史、科技、政治、文学、地理、哲学等诸多学科,而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视野注定了文章高屋建瓴的不俗格局。文末起笔“21世纪”,表明文章的笔触不唯指向过去与现在,亦包含一种面向未来的超越性思考。类似的还有姜鸣的《让老城镇更加舒适宁静》、唐吟方的《美食、方便面及其他》、捉刀人的《再见了,武侠》等文章,皆是有感于现实事例,援引各学科知识,不拘一格地表达了所思所想与喜忧爱憎。
此外,也有从艺术形式上尝试文体实验的杂文文章。比如刘诚龙的《才艺做减法》便是其中一例。文章说的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即“专学则精”。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作者布置了一个极为精巧的局面。文章伊始,先是一则颇具寓言色彩的故事,讲的是“大师”与访者之间的一段对话。十项全能的“大师”显然不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是谁呢?紧接着,下文道出几则有史可循的历史故事。通过王鸣盛、姚鼐等人的文人轶事阐明才艺与实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又宕开一笔,联系现实情况,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战况,最终落脚于当代,给予世人警示,所谓“才艺做减法”。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杂文作法,古今纵横,虚实相生,融寓言故事、历史传说、现实新闻与杂感议论于一炉,有纵横捭阖、兼容并蓄的野心,显示出杂文创作的某种形式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杂文的时代新变,不仅发生于文本内部,更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场域。杂文,甫一开始便是知识分子的言说,然而如今这一身份的庙堂属性似乎也在逐渐淡去,继之而起的趋势是作者身份的多元化与大众化。在今年遴选的诸多杂文背后,真正执着于杂文事业堪称杂文家的作者并非多数。在这近百位杂文作者中,有学界巨擘或高校教授,亦有政经社科等各行各业的专事人才。他们的杂文中不乏引经据典、大开大合的文采之作,亦有感念生活、以情动人的诚意小品。此种从庙堂走向江湖的迁徙,或许意味着,现代杂文的概念绝不能陷入一种本质主义的误区,它将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漫长时间轴中不断跋涉,融入一个行进中的现代中国。从这点出发,我们的回顾、整理与展望,将更具意义。
2019年10月10日于恕园
大妈,你的名字应该叫优雅
◎吴启钱
中国妇女,一直有着忍辱负重、温柔贤淑、大方优雅、低调节俭、质朴明媚的正面形象。
可同样一群中老年妇女,在被贴上“中国大妈”这个标签后,形象则似乎不太好,且越来越趋于负面化。因为在景区景点,在酒店,在购物中心,在大街上,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中国大妈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体型偏胖,精神饱满,声音很大;不守规则,走路成堆,排队加塞;喜欢旅游,特爱购物;装束臃肿,热衷拍照;扮酷装嫩,喜欢佩戴鲜艳丝巾……”前不久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公布后,已经“名声在外”的“中国大妈”似乎更成为一些网友冷嘲热讽甚至指责辱骂的对象。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妇女”与“中国大妈”形象截然不同这样的“背离”?
我认为,“中国大妈”群体的出现首先是一种进步,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多元。本文前面引述的所谓中国大妈的几大“特征”,如果用另外的词汇表述,不正可以说明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妇女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热爱自然,热爱集体活动,有主见,有个性,会表现,能充分展示自我吗?这正是中国妇女家庭地位高,社会地位好的体现呢。
试想想,四十年前或二三十年前,与我母亲同辈的大部分中国妇女,有机会到处旅游,想走就走吗?有条件逛街不累,想买就能买吗?有可能想穿就穿,不仅追逐时尚而且制造时尚吗?当年农村中多数妇女白天与男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日复一日“修理地球”,晚上也还要养娃喂猪,缝补浆洗,忙个没完,甚至连看个完整的电视剧都觉得奢侈。城市里的多数妇女,也是上班时间围着机器转,下班以后围着锅灶转,围着老公孩子转,夫妻都能上班的“双职工”家庭虽然令人羡慕,妇女在背后却又作出了怎样的牺牲?所以,今天的中国妇女,以不那么“主流”的个性与形象旅游逛街聚会,一方面是对上一辈牺牲的某种弥补,另一方面更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体现。这方面,中国大妈比“油腻的中国大叔”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有钱有闲”曾经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如今中国大妈们用行动说明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这是我们这个国家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为中国大妈点赞!
当然,一些中国大妈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让人讨厌的不太文明的地方。比如不守规则,不尊重别人,自私霸道,爱贪小便宜,甚至有“不听大妈话,就要你好看”导致重庆公交车坠江的刘姓大妈这样害人害己的犯罪案例。为此网上甚至出现了“中国大妈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灾害’”这样的极端言论。
有钱有闲后的中国大妈,本应是一个自信从容,优雅端庄,温良谦和,宽厚内敛的群体啊!很遗憾,满中国满世界走的中国大妈们有些还没有达到这一步。
这背后,是教养的不足,是审美的缺陷,是角色的迷茫。
这一代中国大妈多数是刚刚从物质贫乏年代里走出来的。那个什么都短缺的时代在我们每个经历过的人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许多已经成为一种个人的“下意识”或一个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比如说为人“小气”,遇物“争抢”,不肯“让人”,不肯“吃亏”,没有耐心,等等。这些缺点不会因为吃穿不愁生活富裕而自动获得改正。正如“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一样,一个人对规则的敬畏和对别人的尊重是需要教育的,一个人的自信优雅是需要培养的,一个人对美与丑的欣赏与鉴别能力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然而,在这一代许多中国大妈大半生的经历中,最缺的可能就是有关文明与规则的教育与培养了。她们从小接受了很多宏大的主题教育,却缺少专门的规则与规矩的训练,没有机会经受文明礼仪的熏陶,没有条件接受审美教育。她们知道爱党爱国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文明相处;她们具有越来越强烈的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意识,但不知道权利与自由的边界正是别人的权利与自由,不知道维护自己权利自由的底线是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她们强烈地追求美、拥抱美,却常常把丑当作了美。借用当下的一句话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一代一些中国大妈已经在文明与规则的常识方面输在“起跑线”上了,让那些本应随风而逝的物质短缺时代留下来的缺陷,成为了自己行为的主宰,时不时表现出令人讨厌的一面。
中国妇女的解放,在家庭里比在社会上程度更高。被“家是讲情不讲理的地方”误导,一些中国大妈在家里获得了完全的主导权后,往往不讲道理,而老公孩子却是绝对服从,常用“第一,老婆说的都是对的,第二,不对的时候参照第一点执行”等“家庭法条”来约束与说服自己。但可能是因为部分女性“方位感”比较差的缘故,一些在家里不讲理的大妈,到了社会上就“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因为社会由陌生人构成,其特点是不讲情而讲理,讲理更要讲规则。比如,在家里自己做错了事却可以对老公撒娇或发脾气,老公一般都是以哄为主,以忍为上;而到了社会上,一不顺我心意,则如同在家里一样,立马发作,肯定会与讲理讲规则的社会发生冲突。于是才会出现大妈们霸占景点的行为;才会有大妈强行让乘客给自己让座,不让就又打又骂的新闻;才会有错过停靠站点就要求公交车变成为自己服务的私家车这样的荒唐举动;也才会有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我行我素的许多“壮举”。当然,全民自媒体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舆论场叠加效应,也放大了一些大妈的不文明行为。
让已经有了“免于匮乏自由”的中国大妈优雅起来,应该是新时代的一个使命。我们的时代有条件,这个社会也有榜样。
社会大众只需要做的是对大妈们多一分理解与包容,各级政府对大妈们多一点关心与关爱,各类媒体对大妈们多一些引领与倡导,各个女性社团为大妈们多搞一些教育与培训。
当然,关键还是大妈们要学会打理自己,不但打理自己的外表、健康,还要主动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时俱进,做一个自然而美丽、自信而优雅、自觉而文明的大妈。
(《杂文月刊》,2019年第1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